一种具有降压结构的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11374发布日期:2022-08-12 20:5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降压结构的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雾化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器为用于将水进行雾化处理,排出水雾的装置。雾化器多为超声波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利用电子高频震荡(振荡频率为1.7mhz或2.4mhz,超过人的听觉范围,该电子振荡对人体及动物无伤害),通过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水态水分子结构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不需加热或添加任何化学试剂。通过雾化器对水进行雾化处理,通过其所释放出来的水雾中的大量的细小水珠,与空气中漂浮的烟雾、粉尘等吸附结合,使其沉淀,使空气得到净化,减少疾病的发生;且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可以加湿空气,使得使用者感觉更加舒适。
3.现有的雾化器还包括有水箱,水箱下方设置有出雾口,雾化片结构设置在水箱下方的出雾口处,水箱内的水通过下端的雾化片的作用,打散形成为水雾从水箱下方的出雾口喷出。但是在现有的雾化器中,下方的雾化片收到的水压过高,使得其在使用时,容易从雾化片处漏水,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压结构的雾化装置,该装置可以降低雾化片结构所受到的水压,避免雾化片结构处容易漏出水。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压结构的雾化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更容易进行推广。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具有降压结构的雾化装置,该装置包括的水箱,所述水箱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的容纳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位于容纳空腔内的底侧处设置有降压结构,所述降压结构与水箱之间形成有雾化空腔,所述降压结构上设置有用于将雾化空腔和容纳空腔接通的进水口,所述水箱底侧设置有出雾通道,所述出雾通道一端贯穿水箱以与雾化空腔接通,所述出雾通道另一端贯穿水箱以与外界接通,且所述出雾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将水进行雾化的雾化片。在该装置中,容纳空腔内的水通过进水口进入至雾化空腔,然后雾化空腔内的水通过出雾通道内的雾化片进行雾化,且雾化后通过出雾通道另一端排出,以完成整个雾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因为降压结构的作用,使得雾化空腔内的水压不会过高,避免雾化片和放有雾化片的出雾通道容易漏水,进而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且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更容易进行推广。
8.进一步的,所述水箱的位于容纳空腔内的底侧处设置有雾化凹槽,所述降压结构设置在雾化凹槽处,所述雾化空腔形成于雾化凹槽和降压结构之间。进水口可以是降压结构与雾化凹槽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是直接在降压结构上设置的通孔。
9.进一步的,所述降压结构可拆卸式设置在雾化凹槽处。可拆卸式的设置,使得降压结构可以进行替换,且在进行生产加工时,也更加方便。二者之间的可拆卸式的连接,如采
用卡扣或者螺丝等结构实现。
10.进一步的,所述降压结构为降压件,所述降压件下侧设置有降压槽,所述雾化空腔形成于降压槽和水箱之间,所述降压槽内设置有挡水筋,挡水筋将降压槽隔开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且挡水筋上设置有进水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通过进水槽接通;所述进水口与第二凹槽接通;所述第一凹槽与出雾通道接通,所述降压件上侧还设置有用于排气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一端与第一凹槽接通,所述排气通道另一端与容纳空腔接通;
11.具体的,所述雾化空腔形成于第一凹槽和雾化凹槽底侧面之间,所述第二凹槽和雾化凹槽底侧面之间所形成的为降压空腔,所述容纳空腔通过进水口与降压空腔接通,降压空腔和雾化空腔通过进水槽接通。通过降压件的结构设置,使得水箱中具有多重降压结构,首先从水箱的容纳空腔至降压空腔进行第一次降压,降压空腔至雾化空腔进行第二次降压,此时的水压已经被降压2次,减除了雾化片因水压过大而出现的漏水问题。排气通道为用于实现雾化空腔与容纳空腔接通的结构,为将从雾化片处进入的空气排入至容纳空腔内的结构;排气通道的高度是高于进水口的,且在水箱的顶端设置有让容纳空腔与外界接通的通孔。
12.进一步的,所述挡水筋数量为两个,两个挡水筋将降压槽隔开为一个第一凹槽和两个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位于第一凹槽两侧;进水口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水口分别与两个第二凹槽接通;
13.进一步的,该雾化装置还包括有风扇机构,所述风扇机构设置在水箱下方,所述风扇机构与出雾通道另一端位置对应。风扇机构可以将出雾通道处排出的雾气进行吹出。
14.进一步的,所述风扇机构包括有风扇主体和风扇,所述风扇主体内形成有避让空腔,所述避让空腔位于水箱底侧下方,所述风扇设置在风扇主体侧边,且所述风扇的进风口与避让空腔对应。风扇不直接位于水箱底侧下方的设置,在出雾通道处漏水时,避免水液直接滴在风扇上。风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
15.进一步的,所述避让空腔底侧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与出雾通道另一端位置对应。接水槽的设置,可以用于接收出雾通道处的漏水。
16.进一步的,所述接水槽可拆卸式设置在避让空腔底侧,所述接水槽内设置有吸水棉。接水槽可拆卸式的设置,可以防水接水槽倒水。
17.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上方设置有用于输入水的输水口,所述输水口上可拆卸式设置有水箱盖。具体的,水箱盖侧边套接有密封圈。输水口的设置,便于向水箱添加水。
18.进一步的,所述水箱内设置有用于感应水位高度的感应器,所述水箱外设置有水位显示件。感应器感应水位高度的原理和设置为现有技术。其中在该装置中是存在有pcba的,且pcba的设置为现有技术,感应器和水位显示件均与pcba连接,水位显示件上显示出感应器感应的水位高度,以使使用者可以知道水箱内的水位高度。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实用新型中,容纳空腔内的水通过进水口进入至雾化空腔,然后雾化空腔内的水通过出雾通道内的雾化片进行雾化,且雾化后通过出雾通道另一端排出,以完成整个雾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因为降压结构的作用,使得雾化空腔内的水压不会过高,避免放有雾化片的出雾通道容易漏水,进而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且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更容易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隐藏上端结构的水箱和降压结构的爆炸图。
22.图3是水箱和雾化片的剖视图。
23.图4是降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参见图1-4,一种具有降压结构的雾化装置,该装置包括的水箱1,所述水箱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水的容纳空腔1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的位于容纳空腔11内的底侧处设置有降压结构,所述降压结构与水箱1之间形成有雾化空腔,所述降压结构上设置有用于将雾化空腔和容纳空腔11接通的进水口21,所述水箱1底侧设置有出雾通道12,所述出雾通道12一端贯穿水箱1以与雾化空腔接通,所述出雾通道12另一端贯穿水箱1以与外界接通,且所述出雾通道12内设置有用于将水进行雾化的雾化片3。雾化片3为现有技术。
26.进一步的,所述水箱1的位于容纳空腔11内的底侧处设置有雾化凹槽13,所述降压结构设置在雾化凹槽13处,所述雾化空腔形成于雾化凹槽13和降压结构之间。
27.进一步的,所述降压结构可拆卸式设置在雾化凹槽13处。
28.进一步的,所述降压结构上设置有用于排气的排气通道24,所述排气通道 24一端与雾化空腔接通,所述排气通道24另一端通过水箱1上端与外部接通。
29.进一步的,所述降压结构为降压件2,所述降压件2下侧设置有降压槽22,所述雾化空腔形成于降压槽22和雾化凹槽13底侧面之间,所述降压槽22内设置有挡水筋23,挡水筋23将降压槽22隔开为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凹槽222,且挡水筋23上设置有进水槽231,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凹槽222之间通过进水槽231接通;所述进水口21与第二凹槽222接通;所述第一凹槽221与出雾通道12接通,所述排气通道24设置在降压件2上侧,所述排气通道24一端与第一凹槽221接通以实现与雾化空腔接通,所述排气通道24另一端与容纳空腔 11接通。
30.具体的,所述雾化空腔形成于第一凹槽221和雾化凹槽13底侧面之间,所述第二凹槽222和雾化凹槽13底侧面之间所形成的为降压空腔,所述容纳空腔 11通过进水口21与降压空腔接通,降压空腔和雾化空腔通过进水槽22接通。
31.进一步的,所述挡水筋23数量为两个,两个挡水筋23将降压槽22隔开为一个第一凹槽221和两个第二凹槽222,两个第二凹槽222分别位于第一凹槽 221两侧;进水口21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水口21分别与两个第二凹槽222接通。
32.进一步的,该雾化装置还包括有风扇机构4,所述风扇机构4设置在水箱1 下方,所述风扇机构4与出雾通道12另一端位置对应。
33.进一步的,所述风扇机构4包括有风扇主体41和风扇42,所述风扇主体41内形成有避让空腔43,所述避让空腔43位于水箱1底侧下方,所述风扇42 设置在风扇主体41侧边,且所述风扇42的进风口与避让空腔43对应。这里的风扇的进风口为风扇进风的位置,与之相对的是风扇的出风口。进风口为现有技术。
34.进一步的,所述避让空腔43底侧设置有接水槽5,所述接水槽5与出雾通道12另一端位置对应,位于出雾通道12下方。
35.进一步的,所述接水槽5可拆卸式设置在避让空腔43底侧,所述接水槽5 内设置有吸水棉51。
36.进一步的,所述水箱1上方设置有用于输入水的输水口14,所述输水口14 上可拆卸式设置有水箱盖6。具体的,水箱盖6侧边套接有密封圈61。
37.进一步的,所述水箱内设置有用于感应水位高度的感应器,所述水箱外设置有水位显示件7。
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