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4500发布日期:2022-09-23 20:31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


背景技术:

2.在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锅炉系统中,其排出的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以往是直接将烟气过滤后排出,其释放的大量热量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3.现在余热回收一般采用管式来换热,然后进行余热回收,然而如果通过管式来换热,则需要大量的管束来分流,最终导致所需要的换热面积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增加,这样会导致换热器会很大,这样造成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会很大,如果缩小体积,减少管束,这样换热效果将会降低,所以,根据此状况,需设计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内设有空腔,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上入口和第一下入口,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一上出口和第一下出口,所述换热器本体内设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上入口、第二下入口、第二上出口和第二下出口,所述第二上入口与第一上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下入口与第一下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上出口与第一上出口连通,所述第二下出口与第一下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本体内设有上内循环管路和下内循环管路,所述上内循环管路一端与第二上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上出口连通,所述下内循环管路一端与第二下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下出口连通,所述上内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装置,所述下内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循环装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换热器本体设置板式换热器,且在换热器本体内设有上内循环管路和下内循环管路,可以让冷热气体循环换热,加快换热速率,可以节省空间,节省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上入口与所述第二上入口之间设有第一电子阀,所述第一下入口与所述第二下入口之间设有第二电子阀,所述第一上出口与所述第二上出口之间设有第三电子阀,所述第一下出口与所述第二下出口之间设有第四电子阀。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电子阀、第二电子阀、第三电子阀和第四电子阀,可以控制冷热气体进出换热器本体。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器本体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斜向上的多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侧壁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底座和支撑杆,增强换热器本体的稳定性,脱离地面,便于维护换热器,也可以延长机械的寿命。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器本体上侧壁、下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设置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换热器本体上侧壁、下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设有多组螺孔,所述换热器本体上设有多组螺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侧壁、下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设置成可拆卸式连接,方便运输换热器,也方便后续检查和维修换热器。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上入口、第一下入口、第一上出口和第一下出口处均设有连接法兰。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上入口、第一下入口、第一上出口和第一下出口处均设有连接法兰,方便外部连接管道。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器本体上侧壁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出设有气阀。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侧壁开设有出气口可以用于快速散热。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循环装置和所述第二循环装置设置成循环泵。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循环装置和所述第二循环装置设置成循环泵,用于冷热气体循环。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器本体侧壁由保温材料制成。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热器本体侧壁由保温材料制成,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换热效率。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换热器本体设置板式换热器,且在换热器本体内设有上内循环管路和下内循环管路,可以让冷热气体循环换热,加快换热速率,可以节省空间,节省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23.2、本实用新型,上侧壁、下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设置成可拆卸式连接,方便运输换热器,也方便后续检查和维修换热器;第一上入口、第一下入口、第一上出口和第一下出口处均设有连接法兰,方便外部连接管道;换热器本体侧壁由保温材料制成,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侧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换热器本体;11、第一侧壁;111、第一上入口;112、第一下入口;12、第二侧壁;121、第一上出口;122、第一下出口;13、第一电子阀;14、第二电子阀;15、第三电子阀;16、第四电子阀;2、板式换热器; 21、第二上入口;22、第二下入口;23、第二上出口;24、第二下出口;3、上内循环管路;31、第一循环装置;4、下内循环管路;41、第二循环装置; 5、底座;51、支撑杆;6、连接法兰;7、出气口;71、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一种内循环式气热回收换热器,如图1所示,包括换热器本体1,换热器本体1内设有空腔,换热器本体1底部设有底座5,底座5上设有斜向上的多组支撑杆51,支撑杆51的另一端与换热器本体1的侧壁连接,这样换热器本体1可以脱离地面,可以增强换热器本体1的稳定性,便于维护换热器,也可以延长机械的寿命;
29.如图1、图2所示,换热器本体1包括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上开设有第一上入口111和第一下入口112,第一上入口111和第一下入口112用于冷热气体进入换热器本体1内,完成换热,进行热量回收,换热器本体1包括与第一侧壁11相对的第二侧壁12,第二侧壁12上开设有第一上出口121 和第一下出口122,第一上出口121和第一下出口122用于排出换热后的冷热气体,换热器本体1内设有板式换热器2,板式换热器2设有第二上入口21、第二下入口22、第二上出口23和第二下出口24,第二上入口21与第一上入口111连通,第二下入口22与第一下入口112连通,第二上出口23与第一上出口121连通,第二下出口24与第一下出口122连通,这样的话,第一上入口111、第二上入口21、第二上出口23和第一上出口121形成连通状态,第一下入口112、第二下入口22、第二下出口24与第一下出口122形成连通状态;
30.如图1、图2所示,第二下出口24与第一下出口122连通,换热器本体 1内设有上内循环管路3和下内循环管路4,上内循环管路3一端与第二上入口2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上出口23连通,下内循环管路4一端与第二下入口2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下出口24连通,上内循环管路3上设有第一循环装置31,下内循环管路4上设有第二循环装置41,通过设置内循环管路3和下内循环管路4,冷热气体可以在换热器本体1完成循环换热,并且气体之间不接触,气体直接可以不用混合,并且可以让冷热气体循环换热,加快换热速率,可以节省空间,节省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第一循环装置31和第二循环装置41设置成循环泵,第一上入口111与第二上入口21之间设有第一电子阀13,第一下入口112与第二下入口22之间设有第二电子阀14,第一上出口121与第二上出口23之间设有第三电子阀15,第一下出口122与第二下出口24之间设有第四电子阀16,可以控制冷热气体进出换热器本体1;
31.如图1所示,换热器本体1上侧壁、下侧壁、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 设置成可拆卸式连接,换热器本体1上侧壁、下侧壁、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设有多组螺孔,换热器本体1上设有多组螺孔,通过螺纹螺孔可拆卸式连接,方便运输换热器,也方便后续检查和维修换热器;
32.如图1、图2所示,第一上入口111、第一下入口112、第一上出口121 和第一下出口122处均设有连接法兰6,方便外部连接管道和拆卸,换热器本体1上侧壁开设有出气口7,出气口7出设有气阀71,出气口7可以用于快速散热,当需要将换热器本体1内的热量快速散去时,可以打开出气口7,换热器本体1侧壁由保温材料制成,换热器本体1侧壁由保温材料制成,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换热效率。
33.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中,将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上入口111、第一下入口112、第一
上出口121和第一下出口122的连接法兰6接好气体管道后,先关闭第三电子阀15和第四电子阀16,开启第一电子阀13和第二电子阀14,并同时开始第一循环装置31和第二循环装置41,需要换热的冷热气体分别从第一上入口111、第一下入口112进入换热器本体1内,如果热气体从第一上入口111进入换热器本体1内,则冷气体从第一下入口112进入换热器本体1 内,冷热气体进入换热器本体1内,然后关闭第一电子阀13和第二电子阀14,冷热气体在上内循环管路3和下内循环管路4循环,完成换热后,打开第三电子阀15和第四电子阀16,完成换热后的气体,排出换热器本体1。
3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