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6607发布日期:2022-09-14 14:35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用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2.根据国标规定,无缝气瓶需要定期(3~5年)进行水压检测,从而判定无缝气瓶是否可以再进行充气使用。在进行水压测试后,需要将气瓶内部的水分清除干净,如果气瓶内部水分无法清除,长时间积存容易导致气瓶内壁生锈进而影响使用寿命和气体质量要求。
3.现阶段是使用压缩空气对水压测试后的气瓶内部进行长时间吹扫,具体操作如下:空气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增压至0.6mpa,并储存在储气罐中,并通过管道将压缩空气输送至经水压测试后的气瓶内部,对气瓶进行压缩空气吹扫,吹出气瓶内的水分,然而气瓶内壁或气瓶瓶颈处仍然存在游离水或水珠。
4.目前,针对经水压测试后的气瓶内部水分不容易清除干净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以解决经水压测试后的气瓶内部水分不容易清除干净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包括:
8.支撑单元;
9.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并与所述支撑单元进行转动连接,用于夹持气瓶;
10.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并与所述夹持单元进行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夹持单元夹持所述气瓶后,使所述夹持单元转动180
°
,进而使所述气瓶倒立;
11.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并位于所述夹持单元的上方,用于使所述气瓶在转动后保持倒立;
12.气体输送单元,所述气体输送单元用于在所述气瓶倒立后,对所述气瓶的内部水分进行吹扫清除;
13.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气体输送单元,用于对所述气体输送单元进行加热。
1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15.两第一支撑元件,两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对称设置;
16.两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的第一支撑元件,并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相互垂直;
17.两第一安装元件,所述第一安装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并与所述
夹持单元进行转动连接;
18.两第二安装元件,所述第二安装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用于安装所述动力单元;
19.两第一滑动元件,所述第一滑动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上方,与所述限位单元进行滑动连接;
20.四第一卡接元件,每两所述第一卡接元件对称地设置于一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顶端和底端,并与所述限位单元进行卡接。
2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单元包括:
22.两夹持元件,两所述夹持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气瓶的两侧;
23.两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夹持元件,与所述支撑单元进行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动力单元进行传动连接。
2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单元包括:
25.两第一动力元件,两所述第一动力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
26.两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动力元件的第一端,并与所述夹持单元进行传动连接;
27.两第二动力元件,所述第二动力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动力元件的第二端,用于使所述第一动力元件沿其轴向进行移动。
2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单元包括:
29.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夹持单元的上方,用与对所述气瓶进行限位;
30.两第三连接元件,两所述第三连接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限位元件的两侧,且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元件连接;
31.两第二滑动元件,所述第二滑动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二端连接,并与所述支撑单元进行滑动连接;
32.四第二卡接元件,每两所述第二卡接元件对称地设置于一所述第二滑动元件的顶端和底端,并与所述支撑单元进行卡接。
3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输送单元包括:
34.储气元件,所述储气元件用于储存清除所述气瓶内部水分的气体;
35.管道元件,所述管道元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气元件连接,用于传输气体;
36.喷枪元件,所述喷枪元件与所述管道元件的出口端连接,用于对所述气瓶的内部水分进行吹扫清除;
37.第三安装元件,所述第三安装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气元件,用于安装所述加热单元。
3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单元包括:
39.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气体输送单元,用于对所述气体输送单元进行加热;
40.温度监测元件,所述温度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气体输送单元,用于监测所述气体输送单元的气体温度。
4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2.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动力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连接。
4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4.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外部,用于对所述动力单元进行防护。
4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单元包括:
46.两防护元件,两所述防护元件对称设置,并分别与所述支撑单元连接。
4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8.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底端,用于对所述气体输送单元进行导向,使得所述气体输送单元从所述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
4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单元包括:
50.底板元件,所述底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底端,并与所述支撑单元连接;
51.若干第一导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导向元件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用于对所述气体输送单元进行导向;
52.第二导向元件,第二导向元件对应于所述气瓶的瓶口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用于使所述气体输送单元从所述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
53.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54.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通过设置限位单元,使得气瓶在跟随夹持单元转动后能够保持倒立状态,气瓶内部水分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快速有效地流出;通过设置加热单元,对气体输送单元输送到气瓶内部进行吹扫的气体进行加热,在将水分吹出气瓶内部的同时,对气瓶内壁及颈部进行干燥,保证气瓶内部的水分能够清除干净。
附图说明
5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5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0.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体输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1.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2.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3.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64.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6.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67.110、支撑单元;111、第一支撑元件;112、第二支撑元件;113、第一安装元件;114、第二安装元件;115、第一滑动元件;116、第一卡接元件;
68.120、夹持单元;121、夹持元件;122、第一连接元件;
69.130、动力单元;131、第一动力元件;132、第二连接元件;133、第二动力元件;
70.140、限位单元;141、限位元件;142、第三连接元件;143、第二滑动元件;144、第二卡接元件;
71.150、气体输送单元;151、储气元件;152、管道元件;153、喷枪元件;154、第三安装
元件;
72.160、加热单元;161、加热元件;162、温度监测元件;
73.170、控制单元;
74.180、防护单元;181、防护元件;
75.190、导向单元;191、底板元件;192、第一导向元件;193、第二导向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7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79.实施例1
8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包括支撑单元110、夹持单元120、动力单元130、限位单元140、气体输送单元150和加热单元160。其中,夹持单元120设置于支撑单元110,并与支撑单元110进行转动连接,用于夹持气瓶;动力单元130设置于支撑单元110,并与夹持单元120进行传动连接,用于在夹持单元120夹持气瓶后,使夹持单元120转动180
°
,进而使气瓶倒立;限位单元140设置于支撑单元110,并位于夹持单元120的上方,用于使气瓶在转动后保持倒立;气体输送单元150用于在气瓶倒立后,对气瓶的内部水分进行吹扫清除;加热单元160设置于气体输送单元150,用于对气体输送单元150进行加热。
81.如图2所示,支撑单元110包括两第一支撑元件111、两第二支撑元件112、两第一安装元件113、两第二安装元件114、两第一滑动元件115和四第一卡接元件116。其中,两第一支撑元件111对称设置;第二支撑元件112设置于对应的的第一支撑元件111,并与第一支撑元件111相互垂直;第一安装元件113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112,并与夹持单元120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元件114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112,用于安装动力单元130;第一滑动元件115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111,并位于第二支撑元件112的上方,与限位单元140进行滑动连接;每两第一卡接元件116对称地设置于一第一滑动元件115的顶端和底端,并与限位单元140进行卡接。
8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支撑元件111呈长方体结构。
8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支撑元件111为支撑框架。
8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支撑元件112与第一支撑元件111形成日字形框架。
8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支撑元件112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111的中部。
8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支撑元件112呈长方体结构。
8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支撑元件112为支撑板。
8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安装元件113呈圆柱形结构。
8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安装元件113为安装孔,第一安装元件113贯穿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112。
9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安装元件114位于对应的第一安装元件113的下方。
9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安装元件114呈长方体结构。
9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安装元件114为安装板。
9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15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支撑元件111的内侧的至少一侧壁。
9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15呈长方体结构。
9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15为滑动槽。
9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卡接元件116呈圆柱体结构。
9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卡接元件116包括卡接槽和磁铁。其中,卡接槽开设于第一滑动元件115;磁铁设置于卡接槽的内部。
98.如图3所示,夹持单元120包括两夹持元件121和两第一连接元件122。其中,两夹持元件121对称地设置于气瓶的两侧;第一连接元件122设置于对应的夹持元件121,与支撑单元110进行转动连接,并与动力单元130进行传动连接。
99.具体地,第一连接元件122与第一安装元件113进行转动连接。
10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夹持元件121的横截面呈圆弧形。
10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夹持元件121为夹持板。
10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22呈圆柱形结构。
10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22为连接杆。
104.如图4所示,动力单元130包括两第一动力元件131、两第二连接元件132和两第二动力元件133。其中,两第一动力元件131对称地设置于支撑单元110;第二连接元件132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动力元件131的第一端,并与夹持单元120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动力元件133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动力元件131的第二端,用于使第一动力元件131沿其轴向进行移动。
105.具体地,第一动力元件131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元件114;第二连接元件132与第一连接元件12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动力元件133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元件114,并与对应的第一动力元件131的第二端连接。
10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动力元件131为正反转电机,第一动力元件131的转动轴通过第二连接元件132与第一连接元件122进行传动连接。
10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元件132为联轴器。
10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动力元件133为电动推杆。
109.如图5所示,限位单元140包括限位元件141、两第三连接元件142、两第二滑动元件143和四第二卡接元件144。其中,限位元件141设置于夹持单元120的上方,用与对气瓶进行限位;两第三连接元件142对称地设置于限位元件141的两侧,且第三连接元件142的第一端与限位元件141连接;第二滑动元件143分别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142的第二端连接,并与支撑单元110进行滑动连接;每两第二卡接元件144对称地设置于一第二滑动元件143的顶端和底端,并与支撑单元110进行卡接。
110.具体地,限位元件141设置于夹持元件121的上方;第二滑动元件143与第一滑动元
件115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卡接元件144与第一卡接元件116进行卡接。
11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限位元件141的横截面呈圆环形。
11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限位元件141为限位环。
11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142呈长方体结构。
11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142为连接杆。
11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143呈长方体结构。
11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143为滑动杆。
11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卡接元件144呈圆柱形结构。
11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卡接元件144为卡接铁块。
119.如图6所示,气体输送单元150包括储气元件151、管道元件152、喷枪元件153和第三安装元件154。其中,储气元件151用于储存清除气瓶内部水分的气体;管道元件152的进口端与储气元件151连接,用于传输气体;喷枪元件153与管道元件152的出口端连接,用于对气瓶的内部水分进行吹扫清除;第三安装元件154设置于储气元件151,用于安装加热单元160。
12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储气元件151为储气罐。其中,储气元件151内部储存气体为氮气。
12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管道元件152为气体传输软管。
12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喷枪元件153为带阀门的气体喷枪。进一步地,通过人为操控喷枪元件153的阀门,从而打开或关闭喷枪元件153。
12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喷枪元件153由金属材料制成。
12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喷枪元件153呈l形。
12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安装元件154包括安装板和安装孔。其中,安装板设置于储气元件151的外部;安装孔开设于储气元件151的侧壁。
126.如图7所示,加热单元160包括加热元件161和温度监测元件162。其中,加热元件161设置于气体输送单元150,用于对气体输送单元150进行加热;温度监测元件162设置于气体输送单元150,用于监测气体输送单元150的气体温度。
127.具体地,加热元件161设置于第三安装元件154;温度监测元件162设置于第三安装元件154。
12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加热元件161设置于第三安装元件154的安装板。
12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加热元件161为加热板。
13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温度监测元件162设置于第三安装元件154的安装孔。
13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温度监测元件162为温度传感器。
132.如图8所示,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170。控制单元170分别与动力单元130、加热单元160连接。
133.具体地,控制单元170分别与第一动力元件131、第二动力元件133、加热元件161、温度监测元件162进行通信连接,包括有线连接、无线连接。
134.一般地,控制单元170通过线缆进行有线连接。
13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控制单元170为中控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控制模块、通信模块、显示模块和操作模块。
136.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37.(一)夹持气瓶
138.人工搬运气瓶至两第一支撑元件111之间,并使得气瓶的中部对应夹持元件121,气瓶的底部与地面留有间隙;
139.通过控制单元170向第二动力元件133传输夹持控制信号,使得夹持元件121得以夹持气瓶。
140.(二)使气瓶倒立
141.通过控制单元170向第一动力元件131传输转动控制信号,通过第二连接元件132与第一连接元件122进行传动连接,使得夹持元件121及被夹持的气瓶得以旋转180
°

142.使第二滑动元件143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115向下滑动,并通过第二卡接元件144与第一卡接元件116进行卡接,将气瓶被限位至限位元件141内部保持倒立;
143.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快速流出气瓶内部。
144.(三)清除气瓶内部水分
145.通过控制单元170向温度监测元件162传输温度监测信号,接收并依据该温度监测结果判断是否应该加热;
146.通过控制单元170向加热元件161传输加热信号,使得加热元件161对储气元件151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气体温度达到120℃;
147.人为地将喷枪元件153从气瓶的瓶口处伸入气瓶内部,并通过管道元件152向喷枪元件153输送气体,使得气瓶内部水分能够被加热后的气体吹扫烘干,从而清除气瓶内部的水分。
148.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限位单元,使得气瓶在跟随夹持单元转动后能够保持倒立状态,气瓶内部水分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快速有效地流出;通过设置加热单元,对气体输送单元输送到气瓶内部进行吹扫的气体进行加热,在将水分吹出气瓶内部的同时,对气瓶内壁及颈部进行干燥,保证气瓶内部的水分能够清除干净。
149.实施例2
150.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151.如图9所示,一种用于气瓶的水分清除装置还包括防护单元180和导向单元190。防护单元180设置于动力单元130的外部,用于对动力单元130进行防护;导向单元190设置于支撑单元110的底端,用于对气体输送单元150进行导向,使得气体输送单元150从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气瓶的内部。
152.如图10所示,防护单元180包括两防护元件181,两防护元件181对称设置,并分别与支撑单元110连接。
153.具体地,防护元件181与对应的第二支撑元件112连接,用于对第一动力元件131、第二动力元件133进行防护。
15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防护元件181呈长方体结构。
15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防护元件181为防护罩。
156.如图11所示,导向单元190包括底板元件191、若干第一导向元件192和第二导向元件193。其中,底板元件191设置于支撑单元110的底端,并与支撑单元110连接;若干第一导向元件192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底板元件191,用于对气体输送单元150进行导向;第二
导向元件193对应于气瓶的瓶口设置于底板元件191,用于使气体输送单元150从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气瓶的内部。
157.具体地,底板元件191设置于第一支撑元件111的底端;若干第一导向元件192用于对管道元件152进行导向;第二导向元件193用于使喷枪元件153从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气瓶的内部。
15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导向元件192的数量为偶数个。
15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导向元件192的数量为6个。
16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导向元件192为导向环,为半口环,用于卡住管道元件152、喷枪元件153。
16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导向元件193包括竖板和导向环。其中,竖板垂直地设置于底板元件191;导向环的轴线与气瓶的轴线为同一轴线。
162.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63.防护元件181避免第一动力元件131、第二动力元件133遭受外界环境影响;
164.若干第一导向元件192对管道元件152进行导向,使管道元件152有条理的摆放;第二导向元件193对喷枪元件153起到限位作用,保证喷枪元件153从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气瓶的内部。
165.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防护单元,避免动力单元遭受外界环境影响,延长动力单元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导向单元,使得气体输送单元能够更加便捷地对气瓶内部传输气体进行吹扫。
16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