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饲式新型茶水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8902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下饲式新型茶水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饲式新型茶水炉。
目前,人们应用的开水炉大部分是采用上加煤、下点火式,这种炉子的不足之处在于当煤在炉膛内燃烧时,从上部加入煤碳,新加入的煤覆盖了正在燃烧的煤,产生大量的黑烟,使煤受热挥发出的有害气体SO2、NO等来不及充分燃烧便被排入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卫生,且它要求操作人员要勤加煤、少加煤、勤拔火,即使这样,烧开一炉水所需的时间也较长,煤的利用率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加煤、上点火,燃烧工状稳定、燃烧效率高,消除烟尘效果好,使煤中的挥发性气体SO2、NO能充分燃烧掉,且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便于操作的下饲式新型茶水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可沿安装在支架上的道轨平移的活动式抽板的上方设有漏斗式燃烧室,在活动式抽板的下方固有可向漏斗式燃烧室内送煤的加煤缸。在漏斗式燃烧室的四周沿母线方向均布有3排以上的圆形通风孔,且每排圆形通风孔至少有2个通风机,通风孔的中心线与漏斗式燃烧室的母线夹角α为40~50°。
在加煤缸内设有顶升片,顶升杠;在加煤缸上设有可使顶升杆上下移动的顶升拉手。
本实用新型燃烧工状稳定,燃烧效率高,避免了一般开水炉周期性燃烧的缺陷。能使新加入的煤在下部充分预热,使煤碳中大量的挥发份有害气体SO2、NO经过稳定的燃烧层被充分燃烧掉,避免了冒出大量黑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便于操作,对保护环境卫生具有积极效果。


图1下饲式新型茶水炉主视图;图2下饲式新型茶水炉A-A剖视图;图中(1)-支架,(2)-导轨,(3)-风室,(4)-漏斗式燃烧室;(5)-开水箱,(6)预热器,(7)-烟道,(8)-出渣器,(9)-角α,(10)-活动式抽板,(11)-加煤缸,(12)-顶升片,(13)-顶升杆,(14)导轮,(15)-通风孔,(16)顶升拉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导轨(2)安装在机架(1)上,活动式抽板(10)的下方装有可沿导轨(2)移动的导轮(14),在活动式抽板(10)一端的下方固有一加煤缸(11),加煤缸(11)上端开口于活动式抽板(10)上,从上端可装入煤碳,在加煤缸(11)内设有顶升片(12),在加煤缸(11)的下方设有与顶升片(12)相联的可做上下垂直运动的顶升杆(13)。顶升拉手(16)的支点通过铰链铰接在加煤缸(16)上,顶升拉手(16)的一端穿过顶升杆(13)下部的开口槽、通过开口槽上的行程定位销来实现顶升杆(13)的上下垂直运动。安装在机架(1)上的漏斗式燃烧室(4)的下方与活动式抽板配合,当需加煤时将加煤缸(10)移动至漏斗式燃烧室(4)的下方,当不需加煤时移出加煤缸(11),活动式抽板(10)托住漏斗式燃烧室(4)内的煤,使其不致下落。在漏斗式燃烧室(4)的四周沿母线方向上均布至少3排以上的园形通风孔(15),每排至少有2个园形通风孔(15),且园形通风孔(15)的中心线与漏斗式燃烧室(4)的母线的夹角α(9)为40~50°,在燃烧室(4)的四周有一密封的风室(3),通过与其相通的园形通风孔将氧气送入漏斗式燃烧(4),在漏斗式燃烧室(4)的上方装有内烧外包式开水箱(5),在开水箱的上方设有预热箱(6)、烟道(7)通过开水箱(5)、预热箱(6)的中间透出。
当加煤时推动预升拉手(16),将安装在活动式抽板(10)上的加煤缸(11)移至漏斗式燃烧室(4)的下方,下顶升拉手(16),加煤缸(11)中的煤通过顶升杆(13),顶升片(12)送入漏斗式燃烧室(4)内,然后将加煤缸(11)拉出,活动式抽板(10)复又将漏斗燃烧室(4)的下方封闭。加煤过程完成。燃烧形成的煤渣通过出渣口(8)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下饲式新型茶水炉,它具有支架风室、预热箱、开水箱、出渣口,其特征在于在可沿安装在支架上道轨平移的活动式抽板的上方设有漏斗式燃烧室,在活动式抽板的下方固有可向漏斗式燃烧室内加煤的加煤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饲式新型茶水炉,其特征在于在漏斗式燃烧室的四周沿母线方向均布有3排以上的通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下饲式新型茶水炉,其特征在于每排通风孔至少有2个通风孔,且通风孔的中线与漏斗式燃烧室的母线的夹角α为4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饲式新型茶水炉,其特征在于在加煤缸内设有顶开片、顶升杆,在加煤缸上设有可使顶升杆上下移动的顶升拉手。
专利摘要一种下饲式新型茶水炉,它具有支架风室、预热箱、开水箱、出渣口等,它通过在燃烧室下方的活动式抽板及固定式活动式抽板上的加煤缸来实现从燃烧室下加煤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操作方便,煤炭燃烧充分,不冒黑烟,热效率高。
文档编号F24H1/18GK2133803SQ92211860
公开日1993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1992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19日
发明者李云广, 黄邦庆, 张炳志 申请人:李云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