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热水道的炉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6829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热水道的炉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用明火加热炉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带有热水道的炉灶。
日常用于家庭或饭店、食堂灶间的明火加热炉灶大多为砖石泥土砌成,即使是加工好的能够移动的铁皮或铸铁炉,其炉膛也是用泥土砌就。这种结构的炉灶在世界上已经延用多年,不管所使用的燃料如何从柴草、煤炭、煤气而进化到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也不管是街头的小吃摊、大排档还是酒楼、饭店、大宾馆,凡是开炉煮饭烧菜,都得使用有炉膛的炉灶,而这些炉灶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总也离不开砖砌泥抹,由于砖石泥土的隔热性能好,火力集中,这种炉灶的热效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所以一直为使用者推崇。但这种炉灶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其余热无法利用。北方地区有利用炉灶的余热做成的火墙、火炕,用于取暖,是一种有价值的利用。可是不需要取暖的地区如何利用炉灶的余热呢,有人曾试图用炉灶的余热烧水,于是设计了一种坐在灶口上的锅衬,这种锅衬沿着灶口有一个盛水的内胆,中间留一个出火口,出火口即为灶口可以放置各种形状锅底的锅,当使用炉灶煮饭烧菜的时侯,灶口的余热可以将锅衬中盛放的水烧热或烧开。这种想法不错,但是它利用的只是灶口的那一点点余热,其实炉灶真正的余热并没有被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从炉灶的根本设计上改变炉灶的结构,解决炉灶余热的真正利用问题,而提供了一种不用砖砌泥抹炉膛,在炉膛内设置热水道以充分利用整个炉膛的辐射热量的炉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而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热水道的炉灶,是由炉体内壁,炉体外壁,热水道,炉膛,燃料进口,进气点火口,出火口,排烟道,进水口,出水口共同组成,其炉体的内壁和外壁是用耐高温的铁皮、钢板或相当的材料制成的一个带有夹层的整体,夹层内是个整体相通的热水道,热水道内有一排通向炉膛的排烟道,炉体的外壁上开有通向热水通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炉体的外壁还开有一通向炉膛的进气点火口,炉膛下部的燃料进口与出火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炉灶的制作方法,以接近炉火的整个炉膛的面积制成了可以充分利用余热的热水道夹层,从而实现了在一个炉灶上同时用明火煮饭烧菜和用余热温水烧水的事半功倍的利用价值,具有热效能高,热水道容量大,方便卫生,制作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及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述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炉灶砖砌泥抹的传统制作方法,而采用铁皮或钢板等耐高温薄板材加工制作的方法,使炉灶的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规模。用薄板材制成的炉体有内壁10和外壁9两层,两层之间是一个贯通整体的夹层,这个夹层是一个整体相通的热水道4。热水道4上开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7。热水道的内壁10即为炉膛壁,从炉膛1下部的燃料进口6中进入的油、气燃料,由炉体外通向炉膛1的进气点火口8点燃,或者在燃料进口6与出火口2之间的位置添装固体燃料,而由设在热水道4内的一排数根通向炉膛1的排烟道5通风排烟。炉膛1内出火口2的火焰加热了坐在灶口的锅体,可以煮饭烧菜;而炉膛壁即热水道4的内壁10也同时被火焰加热,这时灌在热水道4内的水靠此热量辐射被加热至沸腾,实现了在一个炉灶上煮饭烧菜和温水烧水互不影响,又同时进行的事半功倍的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可以制作成家庭单灶口式的,也可以制作成有多个灶口而热水道相通的多灶口式的,特别适应于食堂、饭店、酒楼的灶间之用,可以煮饭炒菜烧水同时进行,既节省了时间和能源,又减轻了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一举多得,方便实惠。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热水道的炉灶,是由炉体内壁(10),炉体外壁(9),热水道(4),炉膛(1),燃料进口(6),进气点火口(8),出火口(2),排烟道(5),进水口(3),出水口(7)共同组成,其特征在于炉体的内壁(10)和外壁(9)是用耐高温的铁皮、钢板或相当的材料制成的一个带有夹层的整体,夹层内是个整体相通的热水道(4),热水道(4)内有一排通向炉膛(1)的排烟道(5),炉体的外壁(9)上开有通向热水道(4)的进水口(3)和出水口(7),炉体的外壁(9)还开有一通向炉膛(1)的进气点火口(8),炉膛(1)下部的燃料进口(6)与出火口(2)相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带有热水道的炉灶,其改变了传统炉灶砖砌泥抹的制作方法,而用铁皮等薄板材料以工业化生产方法制成。用两层炉壁形成一个贯通的夹层作为热水道,热水道以整个炉膛内面积充分利用炉膛内的余热,从而实现了在一个炉灶上同时用明火煮饭烧菜和用余热温水烧水的事半功倍的利用价值,具有热效能高,热水道容量大,方便卫生,制作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文档编号F24B9/00GK2225611SQ9521413
公开日1996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3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3日
发明者陈顺洪 申请人:陈顺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