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及使用该排气装置的地板下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951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及使用该排气装置的地板下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般办公室、电子计算机室、各种试验室、商店、工厂、医院、饭店、宴会厅及其他各方面的建筑设施中所采用的地板下空调系统以及适用于这样系统中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所谓地板下空调系统,是指这样的系统,即在地底板与地面板之间形成地板下空气室,用空调器将调节空气供给到该地板下空气室内,由形成于地面板上的排气口将该调节空气排放到室内,以进行室内的空调。


图16是表示使用于这种地板下空调系统中的以往的排气装置的一例。该排气装置,已在实开昭63-196043号公报中公开,在地面板A上开口的排气口O的下方,设置圆筒通道D,使其下端开口部面向地底板S;在该通道D的上端,设置能调节排出气流角度的排气格栅G,并在通道D的内部设置由螺旋桨风扇构成的轴流风扇FP,由电动机M驱动;借助该风扇FP来补充由空调器(未予图示)侧向开设于地面板A下方的地板下空气室J输送的调节空气的压送力,以便能将调节空气和谐而流畅地供给到室内。
但是,使用轴流风扇FP的排气装置,由于空气是沿着风扇的轴向流动,整个装置高度方向的厚度易于增大。另外,轴流风扇FP是由通道D下端的开口吸入空气,因此必须在通道D的下方设置用于引导空气的一定高度的空间。其结果,使用该轴流风扇FP的排气装置,在轴向必须有较大的设置空间,因此存在难以设置在有限的狭窄的地下空间内的问题。还有高频率的噪声成分大以致刺耳的问题。
另外,图17是表示特开平7-91730号公报所公开的排气装置,特别是以减薄装置高度方向的厚度为目标。在图17中,在与图16所示的相同的构件上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在图17所示的排气装置中,夹着排气格栅G在两侧互相对向地配置一对横流风扇FC、FC,利用隔板P使由横向进入的空气折向上方而处于排气格栅G上。
但是,使用这一对横流风扇FC、FC的排气装置,由于是利用隔板P强制地让由横向进入的空气流折向上方,压力损失大。另外,虽然在高度方向能减薄,但在水平横向装置扩大,依然存在设置性差的问题。
作为使用风扇的其他例,也可以考虑使用涡轮风扇与多叶片风扇等离心风扇,但这种风扇,排气方向是径向,因此需要形成将径向排出的空气引导到轴向所用的流路。其结果,使排气装置变大。并由此而使机内的压力损失增大,以致使发生的噪声增大到例如40-45dB(A)。欲要降低噪声,就要同时设置规定容量的空气室,不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图18再示出另一以往技术,这是特开平5-106595号公报所公开的。该以往技术是使由排气口排出的空气成为旋流,使排出空气在与周围的室内空气的混合性上具有优异的气流特性,可实现室内温度分布的均一化。为此,形成具有多个倾斜状叶片K与同心圆状狭缝L的排气格栅GS,上述倾斜状叶片K是用于使排出空气沿着圆周方向强制地弯曲而产生旋流;上述排气格栅GS是安装于排气口上。
图18所示的排气格栅GS,具有优点是随着旋流导致的室内温度分布的改善,还能减少冷气流。但是,由于是强制地改变排出空气的方向,具有压力损失大,并且发生的噪声也大的问题。
欲要积极地减少冷气流,此外还有如同特开平7-145985号公报所示那样,在排气格栅的下方,配置加热器,以提高排出空气温度的方法,但不是节省能源的方法。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实现低压力损失、低噪声与节省能源,又能减薄排气装置的高度方向的厚度,以提高设置性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及使用该排气装置的地板下空调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面板上的排气口;向心风扇和驱动上述向心风扇使其回转的电动机,上述向心风扇具有轮毂与形成于该轮毂外表面上的数个叶片,并在上述地面板与地底板之间所形成的地板下空气室内与上述排气口互相对向地设置,由径向外方吸入上述地板下空气室内的空气,并使其大致沿着轴向流向上述排气口。
上述向心风扇,由于是由其径向外方吸入空气,大致沿着轴向将空气排向排气口,与使用轴流风扇的以往的排气装置不同,不需要在排气装置的下方设置导向空气所用的空间。因此,将使用轴流风扇的以往的排气装置与本发明的排气装置进行对比时,在两排气装置的轴向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排气装置所用的设置空间在高度方向(轴向)可以小。因此,本发明的排气装置适合于设置于有限的地板下空间内。另外,即使不象离心风扇那样特设空气室,也能实现低噪声;从不需要空气室的角度来考虑,也能实现排气装置本身的小型与薄形化。
再者,由于向心风扇的排出气流自然地成为旋流,不必要设置图18所示的在排出侧强制折弯空气所用的排气格栅GS,可实现低压力损失化与低噪声化。另外,排出空气的旋流引导卷入周围的室内空气,使排出空气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并且排气速度被适当减速,因此能改善室内温度分布,同时能减少冷气流,另外,不使用加热器,也能减少冷气流因此还能节省能源。这样,采用本发明,可获得高性能而且薄形的恰好的排气装置作为设置于活动地板的地板下空气室这样狭窄场所的排气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向心风扇的各叶片的叶片前缘倾斜成这样末梢侧比轮毂侧还要在轴向处于输出侧并且在径向外侧。
由于叶片前缘这样的倾斜结构,装置的高度方向尺寸不大,而且能充分确保向向心风扇的吸入面积,使得装置高度更加薄形化。即流入向心风扇的空气是由叶片前缘进入,在叶片后缘流出。这时,在外周侧连结叶片前缘和叶片后缘的部位是叶片末稍,空气也由该末稍吸入,但是量少。因此,吸入面积是叶片前缘的前方部分。于是,使叶片前缘,其末稍侧较轮毂还要在轴向处于输出侧那样地倾斜,这与相反使叶片前缘,其未稍侧较轮毂侧还要在轴向处于吸入侧那样地倾斜的情形相比,能使轴向高度小并且确保吸入面积大。
另外,由于各叶片的前缘是采取向输出侧3维地倾斜的形式,吸入空气流能蔓延到该叶片前缘的轮毂侧部分,同时使吸入空气流通畅地沿着轴向流动。因此,能避免象以往(2维多叶片状向心风扇)那样的空气流强顶着离心力在叶片内流动而引起的性能劣化与噪声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向心风扇的吸入侧,平板状的吸入导向体与上述电动机的回转轴垂直地设置;在上述向心风扇的排气侧,圆筒状的排气导向体与上述回转轴同心地设置。
这样构成的排气装置,在向心风扇的吸入侧,借助平板状的吸入导向体,能从径向外侧将空气通畅地吸入;在排气侧,借助圆筒状的排气导向体,能将空气向排气口侧通畅地排出。其结果,能通畅地确保空气相对于向心风扇的流动,可实现进一步的低压力损失化与低噪声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排气导向体上的上游侧的圆筒始端部,是位于上述向心风扇的末梢侧的叶片前缘与叶片后缘之间的位置。即排气导向体是从向心风扇的末梢侧的叶片前缘与叶片后缘之间的位置开始。因此,能确保朝向心风扇的吸入面积大。另外,由于这种结构不是将整个风扇完全配置在通道内,能防止在风扇叶片外周部产生死区域,能确保良好的气流流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排气导向体具有由上游侧的圆筒始端部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吸入空气导入装置。
这样构成的排气装置,利用上述吸入空气导入装置能将吸入空气通畅地引导到排气导向体内,能进一步减小压力损失。吸入空气导入装置例如可由喇叭口构成。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排气导向体附近并且是轴向上游侧,配置空气流导向件,用于将吸入流以及与该吸入流相对的逆流分隔开。
在这种结构中,例如首先在开放状态,驱动向心风扇使其回转时,在上述排气导向体的上游侧由径向侧方吸入的空气流,一面由向心风扇的各叶片加速一面向轴向或轴向斜外周方向排出。
另一方面,将流量由上述开放状态逐渐减小时,由于风扇的回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逐渐增大(离心力比轴向力还要逐渐增大),因此在排气导向体的空气吸入口附近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逆流。当紊流大的逆流维持原样再次吸入向心风扇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中、小风量区域会导致由于静压降低引起的空气动力性能恶化与噪声增大。但是,从本发明来看,该逆流与原来的吸入流是在分开的状态下,立即以循环状态从上述排气导向体与空气流导向件之间所形成的空气流出路,排出到通往向心风扇的空气导入通路的上游侧。其结果,不会发生原来的吸入流遭受逆流的阻挡,或是由于逆流而紊乱的情形,即使在中、小风量区域也能获得稳定的气流,能进一步良好地减小压力损失,因此,静压大幅度地上升,发生的噪声也能减小。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向心风扇的轮毂,其排出侧外径比吸入侧外径大。
这样,由于轮毂的排出侧外径比吸入侧外径大,能提高排出侧的静压,改善性能。即风扇的总压是绝对速度上升(动压)加上相对速度减小(静压)与离心力所引起的周速度增加(静压)。在向心风扇的情况下,风在排出时比风扇吸入时还要为在径向缩小的气流,因此通常有周速度减小、静压降低的倾向。因此,风扇排出时,应尽可能借助轮毂的倾斜使气流向外,以增加离心力,加大周速度。由于轮毂的排出侧外径比吸入侧外径大,这一点能实现,能提高静压。并且静压提高时,风扇的转速降低,可以节省电力与消声,能改善性能。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具备安装在上述排气口上的排气格栅,上述排气格栅具有卡装在上述地面板上所用的格栅框架、在该格栅框架内侧在径向互相间隔开并配置成同心圆状的数个格栅环、将这些格栅环与上述格栅框架连结起来的径向肋片;上述径向肋片相对于垂直线向排气流旋转方向的前方倾斜。
这种构成的排气装置,由于设置在排气格栅上的径向肋片相对于垂直线向排气流旋转方向的前方倾斜,流向排气口的排出空气的旋流不会由于径向肋片而受到很大的阻力,擦挤着径向肋片而流过。如此,由于在排气口部分未增加较大的阻力,能更加减小排气部分的压力损失,同时能减小摩擦风声。
在另一实施例中,是将上述电动机的一部分收容在上述轮毂内部。
这种构成与将电动机设置在向心风扇外部的情形相比,在装置高度方向上的电动机的突出能减少,其量即为收容在轮毂内的电动机的那一部分,能使装置高度更进一步减薄。
再者,如果在向心风扇的排气侧支承上述电动机时,在支承电动机时可以利用排气侧的格栅等,既能简化结构,又能更进一步实现薄形化。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排气格栅具有在上述数个格栅环的径向内侧沿轴向伸展的中心筒。并且,上述电动机一端部是收容在上述轮毂内,上述电动机另一端部是嵌合在上述中心筒内。因此,能使装置的高度小,故该排气装置能设置在有限的地板下空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风扇与上述向心风扇邻接地配置在该向心风扇的吸入侧。
这样构成的排气装置,在供给冷气时(例如想要维持室温26℃的环境,利用空调器将温度调节成20℃的空气供给到地板下空气室内,用向心风扇排出到室内),能利用邻接的吸入风扇在向心风扇的吸入侧吸取室内空气,与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活动地板的地板下空气室内的空气进行混合后排出到室内,因此不使用加热器就能抑制排出空气的过冷,能减小供给冷气时的冷气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吸入风扇是由可以正反转的第2向心风扇构成,将这两个向心风扇安装在壳体内。
在这种情况下,使两个向心风扇同时进行正转时,可实现大风量的排出,另一方面,使可以正反转的向心风扇进行反转时,在壳体内,能使活动地板的地板下空气室内的空气与室内空气很好地进行混合,这是既简易又适当的构成,并且能抑制排出空气的过冷,能很好地减少供给冷气时的冷气流。
本发明还提供具备上述某一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地板下空调系统。该地板下空调系统,除上述某一种排气装置之外,还具备形成于地底板与地面板之间的地板下空气室、空调器、将来自上述空调器的调节空气供给到上述地板下空气室内的装置、使室内空气返回到上述空调器的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上述室内空气返回到上述空调器的装置具有设置在顶棚上的吸入口。
图面的简单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地板下空调系统总体的简略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地板下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排气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5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将图2的排气装置的效果与比较例进行对比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空气流导向件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空气流导向件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地板下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排气装置的第2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是在卸下排气格栅的状态下观察图1的地板下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排气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所得到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以往技术的排气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另一个以往技术的排气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排气格栅的剖视立体图。
图19是表示防止发生逆流的一种方法所存在问题的曲线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地板下空调系统总体的概略,在办公室101的地底板102上,设置地面板103,在该地面板103的下方形成地板下空气室104。在地面板103的适宜部位分散地设置数个排气口1,与各排气口1对应地设置排气装置100。通过供给通道105,将由空调器109供给的冷风或热风输出到地板下空气室104内,上述空调器109是设置在空调器室106内。在本例中的空调器109具有下排气风扇107与冷热水盘管108,代替冷热水盘管108,也可以使用制冷剂盘管。另一方面,在顶棚110上,在照明装置111的两侧设置狭缝状的吸入口112,空气由该吸入口112,通过顶棚空调部113与返回通道114返回到空调器109内。
下面,详细说明上述排气装置100。
排气装置100如图2-图4所示,具有向心风扇2,它是从径向外方将地板下空气室104内的空气吸入,使其大致沿着轴向流向排气口1。
该向心风扇2如图3所示,在外表面大致呈单叶双曲面的有底筒形轮毂200的外表面上,具备6枚叶片20。轮毂200如图4所示,上部的排气侧外径D2比下部的吸入侧外径D1大,是提高排气侧静压的措施。在轮毂200的内方,装有轮毂套201,使由电动机延伸出来的回转轴3与该轮毂套201结合。轮毂200的外表面,除大致为单叶双曲面之外,其极端的情形,也可以是直线状。
上述向心风扇2的叶片前缘21如图4所示,按照下述关系倾斜,即由其中心部的轮毂侧211朝向外周部的末梢侧212,与叶片后缘22的距离逐次变短。叶片后缘22,由其中心部的轮毂侧221朝向外周部的末梢侧222水平延伸。
上述向心风扇的各叶片的叶片前缘倾斜成这样,即末梢侧比轮毂侧还要在轴向处于输出侧并且在径向外侧,使叶片将空气搂入,并且将空气徐徐向中心方向排出,由于各叶片前缘是采取向输出侧3维地倾斜的形态,吸入空气流能蔓延到该叶片前缘的轮毂侧部分,同时能使吸入空气流沿着轴向通畅地流动。因此,能避免象以往(2维多叶片向心风扇)那样的空气流强顶着离心力在叶片内流动而引起的性能劣化与噪声的增大。
在上述向心风扇2的吸入侧,设置与回转轴3垂直的平板状的吸入导向体5。该吸入导向体5如图2所示,通过竖立设置于地面板103下方的支柱51进行支承。电动机4安装在电动机壳体52内,该电动机壳体52固定在吸入导向体5的下方。
在上述向心风扇2的排气侧,设置与回转轴3同轴的圆筒状排气导向体6。该排气导向体6通过放射方向的托架600支承于地面板103上。
如图4所示,上述排气导向体6上的上游侧的圆筒始端部60的高度,是位于向心风扇2的末梢侧的叶片前缘212与叶片后缘222之间的位置。另外,在其圆筒始端部60上,连接着向径向外方突出的作为吸入空气导入装置的剖面大致为半圆形的圆环状喇叭口61。该喇叭口61,由于其形状,能通畅地吸入空气引导到排气导向体6内,因此能减小压力损失。
再者,吸入空气导入装置,象本实施例中那样设置是符合理想的,但不是必须的。另外,作为吸入空气导入装置,剖面形状除象本实施形态中喇叭口61那样弯曲的形式之外,未予图示,但也可以作成完全不弯曲而只是径向外方水平突出的形状。
在上述排气导向体6的附近并且是轴向上游侧,设置圆环状的平板形空气流导向件62,以便在其与喇叭口61之间形成空气流出空间10,该空气流导向件62,与吸入导向体5相同,支承在支柱51上。上述空气导向件62,使在上述排气导向体6的喇叭口61附近的空气吸入区域R产生的逆流成分,在同空气流导向件62和上述吸入导向体5之间的原来的吸入空气流分开的状态下,可以循环地迅速由空气流出空间10返回到通往排气导向体6的空气导入通路11的上游侧,因此所起的作用是不让逆流存在于原来的吸入空气流中。即空气流导向件62是用于将吸入流与该吸入流相反的逆流分隔开。
因此,对于使用上述向心风扇2并且设置空气流导向件62的排气装置100来说,例如即使由开放点将流路收缩,在排气导向体6的空气吸入区域R附近也不会产生逆流现象。关于这一点进一步加以说明。
就是说,首先在开放状态下,驱动上述电动机4,使向心风扇2旋转时,通过上述排气导向体6的喇叭口61,由空气导入道路11,从径向侧方吸入的空气流,一面由各叶片20加速一面向轴向或斜外方排出。但是,在由开放状态使流量逐渐减小时,由于离心力的影响逐渐加大,在排气导向体6的空气吸入口侧附近R,如图4所示那样,朝向径向外侧产生逆流。但是,这种逆流,立刻由上述排气导向体6的喇叭口61与空气流导向件62之间所形成的空气流出路10排出到空气导入通路11的上游侧。其结果,即使在中、小风量区域也能获得稳定的气流,静压大幅度上升,噪声也减小。
图10是将具有由空气流导向件62所形成的空气流出路10的本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0的送风性能改善效果与没有空气流出路10的比较例,仅就向心风扇2单体作比较所得的结果。再者,在该图中,空气流导向件62只表示为导向件。由图10的内容可知,使用本实施例构成的装置能大幅度地提高中、小风量区域的空气动力性能与噪声性能。
又在本例中,空气流导向件62是采用平板形,但将端部的一方或两方的剖面作成圆弧状时,风的流动会更好。例如,图11所示的空气流导向件62A,在空气导入通路11的空气流上游侧与下游侧,剖面形状都是作成规定曲率半径的圆弧状,整个是扁平的剖面椭圆构造。另外,图12所示的空气流导向件62B的剖面形状,在空气导入通路11的空气流上游侧是作成规定曲率半径的圆弧状,向下流侧方向逐渐将厚度减薄而刃口化。空气流导向件62A、62B中的不论哪一种,都比平板状的空气流导向件62能更减少原来的吸入空气流的紊乱,同时更容易将逆流成分分开。因此,能更进一步提高送风性能与实现静音化。
但是,作为解决逆流问题的方法,取代设置空气流导向件62、62A、62B,也可以考虑采取下述的防止逆流发生的结构,即将排气导向体6的圆筒部分向排气方向后方延伸以覆盖向心风扇2的叶片20的未梢部。这样做的确能防止逆流,但由于会减小向心风扇2的吸入面积,由图19的曲线图也可得知,在大风量区域降低了送风能力。另外,在向心风扇2的外周部还会产生所谓的死水区域。因此,这样的方法是不理想的。在本实施例中,不是通过覆盖叶片的末梢部来防止逆流的发生,而是使用空气流导向件62、62A、62B,在将发生的逆流与原来的吸入流分开的状态下,将其排出到空气导入通路11的上游侧。因此,不会产生降低送风能力与死水区域的问题。
在圆形的排气口1上,如图2、图5所示,装有树脂制的圆形的排气格栅7。该排气格栅7具有嵌合在排气导向体6的圆筒部内的筒状的格栅腿73;与该格栅腿73整体化了的格栅框架74;下端面与上述格栅腿73的下端面同高、上端面与格栅框架74的上端面同高的中心筒75;在该中心筒75与格栅框架74、格栅腿73之间配置成同心圆状的数个格栅环71;在周向4处将这些格栅环71同中心筒75和格栅腿73连结起来的径向肋片72。上述格栅框架74的径向外侧部分,从格栅腿73突出,以便能卡在地面板103上。另外,各径向肋片72如图6-9所示,相对于垂直线而言,向排气流的旋转方向前方倾斜(倾斜角度在该例中相对于垂直线大致为30度)。由于径向肋片72的这种倾斜,流向排气口1的旋流,擦挤着径向肋片72而流动,不因径向肋片72而受到较大的阻力,因此能减小排气部分的压力损失,同时能减小摩擦风音。
图13是表示能代替在图1的地板下空调系统中所用的上述排气装置100而使用的排气装置100′。在图13中,与图2~4及图5中相同的零件上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
该排气装置100′与第1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0的不同之点在于电动机4的设置部位不同。就是说,在排气装置100中,电动机4是设置在向心风扇2的下方,而在排气装置100′中,是将电动机4装入轮毂200的内部。并且,将从轮毂200突出的电动机4的上部收容在设置于轮毂4上方的排气格栅7的中心筒75内的空间中,同时利用中心筒75来支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希望电动机4的外径小,最好不采用感应电动机等交流(AC)电动机,而是采用直流(DC)电动机。这是由于DC电动机在相同输出的情况下比AC电动机小,能将大致整个电动机收容在轮毂200内。在这种情况下,由吸入导向体5到地面板103的距离h,可以到100mm。
图14与图15是表示能代替在图1的地板下空调系统中所用的排气装置100而使用的另一个排气装置100″。在图14、15中,与图2-4及图5中相同的零件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
在该排气装置100″中,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风扇8与向心风扇2邻接地配置在该向心风扇2的吸入侧。该实施例中的向心风扇,与分别示出于图2-4及图13中的排气装置100、100′中的向心风扇2的结构相同。另外,吸入风扇8具有与向心风扇2相同的结构,使用可以正反转的第2向心风扇。并且,将这两个向心风扇2、8安装在设置于地面板103下方的壳体9内。壳体9的侧方有开口。
该排气装置100″,在两个向心风扇2、8同时进行正转时,能实现大风量的排出。另外,在供给冷气时,使可以正反转的向心风扇8进行反转,借此,能在壳体9内,将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地板下空气室104内的空气与由排气口1(在这种情况下为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很好地混合,能抑制排出空气的过冷,能很好地减少供给冷气时的冷气流。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与地板下空调系统能在一般办公室、电子计算机室、各种试验室、商店、工厂、医院、饭店、宴会厅及其他各方面的建筑设施中使用,特别是适合于在不能获得较大的地板下空间之处使用。
权利要求
1.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100、100′、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1),设置于地面板(103)上;向心风扇(2),该向心风扇(2)具有轮毂(200)与形成于该轮毂(200)外表面上的数个叶片(20),该向心风扇(2)是在上述地面板(103)与地底板(102)之间所形成的地板下空气室(104)内与上述排气口(1)相对地设置,从径向外方将上述地板下空气室(104)内的空气吸入,使其大致沿着轴向流向上述排气口(1);电动机(4),用于驱动上述向心风扇(2)使其旋转。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向心风扇(2)的各叶片(20)的叶片前缘(21)倾斜成这样末梢侧(212)比轮毂侧(211)在轴向上还要处于输出侧和在径向外侧。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板状的吸入导向体(5),它是与上述电动机(4)的回转轴(3)垂直地设置在上述向心风扇(2)的吸入侧;圆筒状的排气导向体(6),它是与上述回转轴(3)同轴地设置在上述向心风扇(2)的排气侧。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导向体(6)上的上游侧的圆筒始端部(60),是位于上述向心风扇(2)的末梢侧的叶片前缘(212)与叶片后缘(222)之间的位置。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导向体(6)具有由上游侧的圆筒始端部(60)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吸入空气导入装置(61)。
6.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气导向体(6)的附近并且是轴向上游侧,配置空气流导向件(62),用于将吸入流和与该吸入流相反的逆流分隔开。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向心风扇(2)的轮毂(200),其排气侧外径(D2)比吸入侧外径(D1)大。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安装在上述排气口(1)上的排气格栅(7),上述排气格栅(7)具有装卡在上述地面板(103)上的格栅框架(74)、在该格栅框架(74)的内侧的、在径向互相间隔开并配置成同心圆状的数个格栅环(71)、将这些格栅环(71)与上述格栅框架(74)连结起来的径向肋片(72),上述径向肋片(72)相对于垂直线向排气流旋转方向的前方倾斜。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电动机(4)的一部分收容于上述轮毂(200)的内部。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电动机(4)支承于上述向心风扇(2)的排气侧。
11.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格栅(7)还具有在上述数个格栅环(75)的径向内侧沿着轴向伸展的中心筒(75),上述电动机(4)的一端部是收容在上述轮毂(200)内,同时上述电动机(4)的另一端部是嵌合在上述中心筒(75)内。
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风扇(8)与上述向心风扇(2)邻接地配置在该向心风扇(2)的吸入侧。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入风扇(8)是由可以正反转的第2向心风扇构成,这两个向心风扇(2、8)是装在壳体(9)内。
14.地板下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地底板(102)与地面板(103)之间的地板下空气室(104);空调器(109);将来自上述空调器(109)的调节空气供给到上述地板下空气室(104)内的装置(104);将供给到上述地板下空气室(104)内的调节空气排出到室(101)内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100、100′、100″);使室内空气返回到上述空调器(109)的装置(112、114)。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地板下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室内空气返回到上述空调器(109)的装置有设置在顶棚(110)上的吸入口(112)。
全文摘要
地板下空调用排气装置(100),为实现低压力损失、低噪声、节能同时使整个装置高度方向的厚度薄,使用向心风扇(2)。该向心风扇(2)在地面板(103)与地底板之间所形成的地下空气室(104)内与设置于地面板(103)上的排气口(1)相对向地设置,由电动机(4)驱动。向心风扇(2)具有轮毂(200)与形成于该轮毂(200)外表面上的数个叶片(20);地板下空气室(104)内的空气是由径向外方吸入,大致沿着轴向呈旋转状地流向排气口(1)。
文档编号F24F7/10GK1201514SQ96198148
公开日1998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7日
发明者青木启祐, 山形和人, 安藤圭吾, 鎌田正史, 木下歓治郎, 木村勘介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