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小型通风降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1221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业用小型通风降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用通风制冷设备,具体地指一种向容器、罐箱或仓体内通风降温的设备。
在生产制造容器、罐仓,如铁路罐车、公路罐箱、锅炉、化工工业罐釜以及船仓修造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工人在通风降温条件极差的罐内或仓内从事铆焊作业。尤其是暑期高温季节,工人作业的小环境温度远远高于大环境温度,经常发生高温中暑和工作服汗湿后电焊作业触电事故,长期在罐内作业的人员还会染疾锰中毒、电焊尘肺、金属热等职业病。为改善劳动条件,可以在罐体生产车间装设中央空调实现整体降温和电焊消烟除尘,但其实施规模难度大,在短期难以解决,且投入和产出不尽合理。而普通的送风机等又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罐体内的恶劣环境,特别是当被焊接的罐体封头组装后,又处于低速转动状态下焊接时,向其内送风的难度就更大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业用小型可移动式通风降温机,它能稳定可靠地向罐体内输送冷风,极大程度地改善罐体内作业人员的劳动条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工业用小型通风降温机,具有一机壳,机壳由隔板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个空间。制冷用的压缩机、冷凝器、轴流风机、贮液罐和节流膨胀阀安装在其中的一个空间内,而蒸发器、离心风机和吸风罩安装在另一个空间内。压缩机、冷凝器、贮液罐、节流膨胀阀和蒸发器之间通过介质管路相连。机壳底部设计有可供推行的行走轮,吸风罩上连接有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的送冷风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机体下设有行走轮,可在工地上推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送冷风软管的长度可根据实际场地及罐体位置的需要配置,使用方便,针对性强,能确保冷风全部输送入罐体内,减少和避免中暑中毒等事故的发生;并且在不需要制冷的季节,仍可单独使用送风装置,向罐箱、容器或船仓内通风换气,改善作业者的劳动环境。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一种工业用小型通风降温机的工作流程图;图2为该小型通风降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右视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工业用小型通风降温机,包括由角铁和钢板焊接而成的机壳10,机壳10由隔板16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上下两层。蒸发器6、离心风机7、吸风罩8安装在机壳10的上层,吸风罩8伸出机壳10外的接口上连接有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的送冷风软管9,机壳10上层的内壁均粘有保温层17,上层吸风面嵌装有滤尘网18,收集冷凝水的接水盘13设置在蒸发器6的下部,接水盘13上连有通向机壳10外部的滴水管14。压缩机1、冷凝器2、轴流风机3、贮液罐4和节流膨胀阀5安装在机壳10的下层,下层吸风面嵌装有滤尘网19,下层散热面嵌装有保护冷凝器2的金属散热片的防护网15。压缩机1、冷凝器2、贮液罐4、节流膨胀阀5和蒸发器6之间由介质管路相连。电控开关按钮和指示灯设置在电控盒12内,电控盒12安装在机壳10的侧面。机壳10底部装有4个行走轮11。
该机采用F22为介质利用压缩机1将其压缩成高压气体氟而后进入冷凝器2,经过轴流风机3进一步降温后变成液体氟流入贮液罐4中,在节流膨胀阀5的作用下,氟成为低温低压状态进入蒸发器6,此时在离心风机7的作用下,大环境空气穿过蒸发器6冷却后成为冷空气,经吸风罩8和送冷风软管9进入罐体20,从而改善罐体20内的小环境温度,而流入蒸发器6内的低温低压氟经过换热升温后,变成低压气态氟又进入压缩机1,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实现向罐体20内通风换气降温的目的。在不需要降温的气候里,仅打开离心风机送风即可。
权利要求一种工业用小型通风降温机,具有一机壳(10),机壳(10)由隔板(16)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个空间,其中一个空间的底座上安装有压缩机(1),压缩机(1)的一边布置有冷凝器(2)以及与冷凝器(2)邻接的轴流风机(3),压缩机(1)的另一边布置有贮液罐(4)和节流膨胀阀(5);另一个空间底座上安装有蒸发器(6),蒸发器(6)旁布置有离心风机(7),离心风机(7)的出风口接有吸风罩(8);压缩机(1)、冷凝器(2)、贮液罐(4)、节流膨胀阀(5)和蒸发器(6)之间由介质管路依次相连形成工作介质的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上述机壳(10)的底部设置有方便移动的行走轮(11);上述吸风罩(8)上连接有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的送冷风管(9)。
专利摘要一种工业用小型移动式通风降温机。该机具有一机壳,机壳内安装有压缩机、冷凝器、轴流风机、贮液罐、节流膨胀阀、蒸发器、离心风机以及吸风罩,吸风罩上连接有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的送冷风软管,机壳底部设置有行走轮。该机通过行走轮的灵活移动和送冷风软管的导向作用,针对性强地满足了向罐车、罐箱、锅炉、化工反应釜、船舱等容器内通风换气降温的要求。
文档编号F24F3/06GK2270907SQ9623499
公开日1997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31日
发明者尹传义, 张洪良, 王焕钧, 祝振源 申请人:武汉江岸车辆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