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374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除湿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器。本发明的除湿器包括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与冷凝器相对的蒸发器,针对冷凝器,将配置为多个列的管与一部分或者全部分离的多个翅片结合,而且不固定多个列的管中的一部分列的管,从而具有以下优点,即,能够相对较大地确保空气的流路,使流动变得顺畅,提高冷凝性能,可降低冷凝器的末端的温度,从而提高循环效率。
【专利说明】
除湿器
[0001 ] 本申请要求申请号为10-2015-0052694的韩国专利申请(递交日为2015年4月14 日)的优先权,且特此W援引方式将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纳入。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设及除湿器。
【背景技术】
[0003] 除湿器是一种如下的家用电器,即,吸入特定空间的空气,除去包含在所述空气中 的湿气,并将除去了所述湿气的空气向所述特定空间排出,从而将所述特定空间的所述空 气维持为干燥。
[0004] 所述除湿器驱动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可包括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 使压缩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用于使冷凝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及用于使膨胀的制冷 剂蒸发的蒸发器。
[0005] 并且,所述除湿器吸入空气,来使该空气经过包括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热交换 器。运时,所述空气与沿着所述热交换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W除去包含在空气中的 湿气。
[0006] 所述蒸发器从周边空气吸热并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蒸发。由此,经过所述蒸发器 的空气通过与所述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来使溫度下降。并且,随着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 气的溫度下降,使包含在所述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并结在所述蒸发器的表面。
[0007] 此外,经过所述蒸发器而湿度和溫度下降的空气经过所述冷凝器,并经过被加热 的过程。
[000引如上所述,所述除湿器通过除湿过程和干燥过程,发挥如下功能,即,将湿气多的 空气转变成除去了湿气的干燥的状态,并向室内排出。
[0009] 所述冷凝器包括用于使所述制冷剂流动的管及用于与所述管结合的翅片。所述翅 片可W与构成多个列的所述管结合。
[0010] 根据现有的除湿器,在构成多个列的所述管之间,发生经过所述翅片进行的热传 递。结果,使在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率下降,导致制冷剂的冷凝效果降 低,从而带来除湿性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除湿性能的除 湿器。
[0012]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湿器,包括:壳体,具有空气的流入口及排出口;压缩机,用于 压缩制冷剂;冷凝器,用于使在所述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冷凝;膨胀装置,用于使在所述 冷凝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相邻地设置在所述流入口方向,用于使 在所述膨胀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风扇组件,用于使空气从所述流入口向所述排出口 流动。所述冷凝器,包括:管,用于使制冷剂流动,并且排列成多个列,翅片,与所述管结合来 进行热交换;所述翅片包括:第一列翅片,与多个所述列的管中的第一列管结合,第二列翅 片,与多个所述列的管中的第二列管结合;所述第一列翅片及第二列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分 离。
[0013] 另外,所述翅片还包括第=列翅片,该第=列翅片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列翅 片分离;所述管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列翅片结合的第=列管。
[0014] 另外,所述冷凝器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管的冷凝器固定部,所述冷凝器固定部包括 用于支撑所述管的一侧部的第一固定部、用于支撑所述管的另一侧部的第二固定部。
[0015] 另外,所述第一固定部将第一列管、第二列管及第=列管一同固定,所述第二固定 部支撑第一列管的一侧,并且与第二列管及第=列管相隔开。
[0016] 另外,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宽度比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宽度大。
[0017] 另外,在所述第二列管及所述第=列管的一侧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状态 下,所述第二列管及所述第=列管的另一侧部能够W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基准移动。
[0018] 另外,包括:切断壁,设置在风扇组件的前方的外周面,用于切断空气向所述风扇 组件的外侧流动;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蒸发器及所述冷凝器的外侧。
[0019] 另外,所述蒸发器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蒸发器的管的蒸发器固定部,所述蒸发器固 定部通过第一紧固构件与所述冷凝器固定部结合,并且通过第二紧固构件与所述支撑部结 厶 1=1 〇
[0020] 另外,所述翅片还包括用于使相邻的两个翅片结合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用 于连接所述第一列翅片与所述第二列翅片的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列翅片与所述 第=列翅片的第二连接部。
[0021] 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并排或者彼此对应的高度。
[0022] 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为基准向 前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
[0023] 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彼此不同的高度。
[0024] 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一列管为基准向后方延伸的一个延长 线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为基准向后方延伸的另一延长线上。
[0025] 此外,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为基准向前方延伸的一个延长 线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列管为基准向前方延伸的另一延长线上。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外形的前方立体图。
[0027]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外形的后方立体图。
[0028]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0029] 图4是从左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热交换器与风扇组件结合的形状 的状态图。
[0030] 图5是从右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热交换器与风扇组件结合的形状 的状态图。
[0031] 图6是沿着图4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0032] 图7是从左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及蒸发器的形状的状态 图。
[0033] 图8是从右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及蒸发器的形状的状态 图。
[0034]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P-H曲线图。
[0035]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的剖视图。
[0036] 图11是本发明第S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外形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 的除湿器的外形的后方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分解 图。
[00測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10由作为"壳体"的主体20构成外形。
[0039] 所述主体20包括用于形成上部面外观的上部面板21。在所述上部面板21可形成有 用于使所述主体20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211。
[0040] 此外,所述主体20还包括用于构成前部面外观的前部面板23。在所述前部面板23 形成有流入口 231,该流入口 231用于使所述主体20的外部的空气流入所述主体20的内部。
[0041] 此外,所述主体20还包括用于构成与所述前部面板23相向的面的外观的后部面板 22。此外,所述主体20还包括用于形成左侧面外观的一部分的侧面板24。此外,所述主体20 还可包括用于形成下部面外观的底座25。
[0042] 在所述主体20的上部,突出形成有能够握持所述主体20的上部手柄26,在所述底 座25,可安装有用于移动的轮27。
[0043] 所述上部手柄26的一侧末端部分,形成在所述前部面板23的上端部与所述上部面 板21的前端部相遇的棱角部位,而另一侧末端部分,形成在所述后部面板22的上端部与所 述上部面板21的后端部相遇的棱角部位。
[0044] 在所述排出口 211可安装有百叶窗,所述百叶窗不仅能够开闭所述排出口 211,而 且还能调节从所述主体20向外部空间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此外,在与所述排出口 211隔 开的所述上部面板21的某一地点,可设置有控制面板21化。
[0045] 在所述主体20中,除了所述排出口211之外,还可W在所述前部面板23的上半部形 成有第二排出口 232。所述第二排出口 232可结合有排出附件,来使被除湿的空气通过所述 排出附件排出。在所述第二排出口 232可安装有盖,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排出口 232。
[0046] 更加详细而言,当所述第二排出口 232与所述排出附件结合时,从所述第二排出口 232排出的除湿空气被所述排出附件引导,并向需要除湿的空间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所述 流入口 231和所述排出口 211的形状和位置不限于附图所示。
[0047] 所述流入口231可形成为隔栅状,W防止相对较大的异物流入所述主体20的内部 空间。
[004引并且,在所述流入口 231还可安装有空气过滤器233,该空气过滤器233用于过滤包 含在经过所述流入口 231的空气中的异物。
[0049]所述空气过滤器233形成为网孔状,W过滤包含在经过所述流入口231的空气中的 异物,因此仅使除去了异物的干净的空气流入所述主体20的内部空间。所述空气过滤器233 插入安装于所述主体20的内侧,用户可取出所述空气过滤器233并进行清洗之后干燥,并再 次使用。
[0050] 并且,在所述前部面板23还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空气过滤器233的引进或引出的 过滤器引导件238。所述空气过滤器233可通过所述过滤器引导件238与所述流入口 231之间 的间隔,相对于所述主体20的内部空间引进或者引出。
[0051] 所述过滤器引导件238向侧方延伸形成,由此,即使异物向所述空气过滤器233插 入的空间进入,也能够通过所述过滤器引导件238来防止异物向所述主体20的内部空间移 动。
[0052] 在所述前部面板23上还可安装有湿度传感器234,该湿度传感器234检测设置有所 述除湿器10的空间的湿度。此外,所述湿度传感器234检测到的湿度可通过显示单元传递给 用户。
[0053] 此外,在所述前部面板23可形成有电源线部235,所述电源线部235可包括:电源线 固定部236,其卷绕用于向所述主体20的内部供电的电源线;电源线插入部237,其供所述电 源线临时插入并固定。
[0054] 在所述前部面板23和所述后部面板22的下端部,安装有用于形成下部面外观的底 座25,在所述前部面板23和所述后部面板22的右侧末端部分,可安装有用于形成侧面外观 的一部分的侧面板24。
[0055] 在所述侧面板24的下侧可安装有水箱30,该水箱30用于容置在空气的除湿过程中 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所述水箱30,可形成所述主体20的侧面外观的一部分。
[0056] 在所述主体20的内部设置有:热交换单元40,与经过所述流入口 231流入的空气进 行热交换;风扇组件50,使空气从所述流入口 231向所述排出口流动。
[0057] 经由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空气,与在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 热交换,而溫度下降,结果,包含在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而变成干燥的状态。
[0058] 在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一侧,安装有用于强制性地使所述主体20的内部的空气流 动的风扇组件50。随着所述风扇组件50旋转,强制性地使外部空气经由所述流入口 231流入 主体20,流入的空气经过所述热交换单元40来进行除湿过程。并且,进行了除湿过程的空气 经过所述排出口 211向外部空间排出。
[0059] 在所述热交换单元40和所述风扇组件50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热交换单元 40和所述风扇组件50的框架60。
[0060] 因此,所述框架60位于所述热交换单元40和所述风扇组件50的下侧,通过所述框 架60的上部面支撑所述热交换单元40和所述风扇组件50。
[0061] 所述框架60可W由上部框架61和下部框架62构成,所述上部框架61用于支撑所述 热交换单元40和所述风扇组件50,所述下部框架62将所述上部框架61的下侧空间划分为所 述压缩室70、所述电装室80W及所述水箱室90。
[0062] 所述上部框架61可分为用于支撑所述风扇组件50的部分和用于支撑所述热交换 单元40的部分。
[0063] 并且,用于支撑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部分,执行用于将从所述热交换单元40落下 的冷凝水排出的排水板的功能。
[0064] 详细而言,用于支撑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部分的上部面,具有规定程度的倾斜度, W使从所述热交换单元40落下的冷凝水汇集在规定位置。
[0065] 因所述上部框架61的上部面倾斜度而汇集的水,被引导至所述水箱30的上部面而 落下,向所述水箱30落下的水存储在所述水箱30的内部。
[0066] 通过所述下部框架62,可将所述主体20的内部空间下半部划分为所述电装室80、 所述压缩室70W及所述水箱室90。所述电装室80、所述压缩室70W及所述水箱室90排成一 列。
[0067] 所述下部框架62的上端部支撑于所述上部框架61,下端部支撑于所述底座25。
[0068] 所述下部框架62安装为,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由所述前部面板23和所述后部面板22 形成的空间,由此,在所述主体20的左右方向上,将所述主体20的内部空间下半部划分为= 个空间。
[0069] 在从前方观察所述上部框架61和所述下部框架62时,大致形成为n形,所述热交换 单元40和所述风扇组件50位于上侧,所述电装室80、所述压缩室70W及所述水箱室90位于 下侧。因此,通过所述框架60,所述电装室80和水箱室90W所述压缩室70为中屯、分别位于左 侧和右侧。
[0070] 另外,在所述压缩室70安装有压缩机71,该压缩机71用于压缩在所述热交换单元 4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在所述电装室80可安装有多个电装部件。
[0071] 作为一例,在所述电装室80,可安装用于控制多个电装部件的主基板81,并且为了 保护所述主基板81不受到外部冲击,而覆盖有控制壳体82。在所述控制壳体82的内部容置 有所述主基板81,所述控制壳体82的相反一侧由控制盖(未图示)遮盖,W保护所述主基板 81不受外部的冲击。
[0072] 图4是从左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热交换器与风扇组件结合的形状 的状态图,图5是从右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热交换器与风扇组件结合的形 状的状态图,图6是沿着图4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0073] 参照图4至图6,所述热交换单元40及风扇组件50支撑于所述上部框架61的上侧。 并且,所述热交换单元40位于所述风扇组件50的前方,并配置在所述流入口 231的内侧。
[0074] 所述风扇组件50包括:风扇电机51,用于产生驱动力;轮穀化ub)52,其与所述风扇 电机51结合;多个叶片53, W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轮穀52的外周面;风扇流入部54, 用于使空气流入所述风扇组件;引导装置55,位于所述叶片53的前端,用于引导空气的流 入。所述风扇流入部54形成所述引导装置55的前端。
[00巧]所述除湿器10还包括切断壁501,该切断壁501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50的前方的外 周面,用于切断经过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空气向所述风扇组件50的外侧流动。
[0076] 所述切断壁501可W设置为包围所述热交换单元40与所述引导装置55之间的边界 部外侧。因此,经过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空气可被所述切断壁501引导至所述风扇流入部 54。
[0077] 所述除湿器10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外侧的支撑部502。所述支撑部 502可从所述切断壁501沿着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外表面延伸。
[0078] 作为一例,所述支撑部502可W与所述热交换单元40的上部面及侧面结合,来支撑 所述热交换单元40。
[0079] 此外,所述支撑部502的前部面可W与所述前部面板23的背面接触,在所述支撑部 502的上部形成有第二排出口 232,所述支撑部502与第二排出口 232可形成为一体。
[0080] 所述热交换单元40包括:冷凝器100,用于使所述压缩机71所压缩的制冷剂冷凝; 蒸发器200,与所述冷凝器100相邻地设置在所述流入口 231的方向上,用于使在所述膨胀装 置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即,所述冷凝器100和蒸发器200可理解为:用于使制冷剂流动来与 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40的一个结构。
[0081] 所述冷凝器100配置在所述风扇组件50的前方,并且与所述风扇组件50的位置相 对应。即,在W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时,所述风扇组件50的风扇流入部54可位于所述冷凝器 100的出口侦U。
[0082] 所述冷凝器100包括:管110,其构成多个列,并且供制冷剂流动;翅片120,其与所 述管110结合。
[0083] 所述管110配置为具有多个列。作为一例,所述管110配置为=列。各列的管110可 配置为在纵向上彼此隔开。
[0084] 详细而言,所述管110包括:多个第一列管111,配置为形成第一列;多个第二列管 112,配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列管的一侧,并且形成第二列;多个第=列管113,配置在多个所 述第二列管的一侧,并且形成第=列。
[00化]所述第一列管111可理解为:在所述第一列管111、第二列管112、第S列管113中, 与所述蒸发器200最靠近的管。并且,所述第=列管113可理解为:在所述第一列管111、第二 列管112、第=列管113中,与所述风扇组件50最靠近的管。并且,所述第二列管112位于所述 第一列管111与第S列管113之间。
[0086] 经由所述前部面板23的所述流入口 231流入的空气,经过所述蒸发器200,并W所 述第一列管111、所述第二列管112、所述第=列管113的顺序经过所述冷凝器100,并向风扇 组件50移动。
[0087] 多个所述管110可分别制造成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但是也可W制造成不同 的形状和大小。作为一例,可W是圆形的配管,但不限于此。
[0088] 参照图8,在所述冷凝器100的所述第=列管113,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 115,在所述 第一列管111,形成有制冷剂流出口 116。作为一例,所述制冷剂流入口 115与所述第S列管 113中的位于最上侧的管连接,所述制冷剂流出口 116与所述第一列管111中的位于最下侧 的管连接。
[0089] 因此,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口 115流入所述冷凝器100,依次向所述第S列 管113、所述第二列管112及所述第一列管111移动,并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口 116流出。
[0090] 结果,所述第一列管111的制冷剂形成气体状或者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区间,所述第 二列管112的制冷剂形成两相状态或者液体状的制冷剂区间,所述第=列管113的制冷剂形 成液体状或者过冷状态的制冷剂区间。
[0091] 所述翅片120形成为薄的板状,W能够容置所述管110的形式形成有管贯通孔。所 述翅片120可配置为在纵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隔开。
[0092] 并且,所述翅片120可W与所述管110的多个列相对应地构成为多个列,用于构成 各列的翅片120彼此分离。作为一例,多个所述列包括=列。
[0093] 详细而言,具有S列的所述翅片120包括:第一列翅片121,供所述第一列管111插 入;第二列翅片122,供所述第二列管112插入;第=列翅片123,供所述第=列管113插入。所 述第一列翅片至第=列翅片包括在横向上层叠的多个翅片。
[0094]在所述第一列翅片121、第二列翅片122、第S列翅片123中,第一列翅片与所述蒸 发器最靠近,随着朝向第二列翅片122、第=列翅片123,越来越与所述风扇组件50接近。 [00M]所述第一列翅片121、第二列翅片122、第S列翅片123彼此分离。即,所述第一列翅 片121、第二列翅片122及第S列翅片123分别由独立的翅片构成。
[0096] 结果,构成多个所述列的翅片完全分离,因此,限制用于构成某一列的管的热,通 过翅片传递至用于构成其他列的管。因此,能够使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时间最小化,提高热 交换效率。
[0097] 所述蒸发器200与所述冷凝器100隔开来位于所述冷凝器100的前方,且与所述冷 凝器100相向。作为一例,所述蒸发器200与冷凝器100相隔开的距离约为10mm。
[0098] 所述蒸发器200包括:管200a,其构成多个列,并且供制冷剂流动;翅片20化,其与 所述管200a结合。作为一例,多个所述列包括两列。
[0099] 彼此隔开的冷凝器100与蒸发器200可通过所述支撑部502固定在规定位置。
[0100] 经过所述蒸发器200的空气,与在所述蒸发器20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 换,从而使溫度下降。随着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的溫度下降,包含于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 而结在所述蒸发器的表面。
[0101] 此外,经过所述蒸发器200来湿度和溫度下降的空气,经过所述冷凝器来进行加热 干燥的过程。结果,包含在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而变为干燥的状态。
[0102] 图7是从左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及蒸发器的形状的状态 图,图8是从右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及蒸发器的形状的状态图。
[0103] 参照图7至图8,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10包括蒸发器固定部210。并且,所述 蒸发器固定部210固定用于构成所述蒸发器200的所述管200a。
[0104] 所述蒸发器固定部210设置在所述管200a的两侧部。所述管200a可与一蒸发器固 定部210结合并向另一蒸发器固定部210延伸,并转换方向来向所述一蒸发器固定部210延 伸。
[0105] 另外,所述冷凝器100包括冷凝器固定部130,该冷凝器固定部130固定用于构成所 述冷凝器100的所述管110。
[0106] 详细而言,所述冷凝器固定部130包括用于与所述管110的一侧结合的第一固定部 131及用于与另一侧结合的第二固定部132。所述管110在横向上从所述第一固定部131向第 二固定部132延伸。
[0107] 所述第一固定部131包括第一贯通孔131a,该第一贯通孔131a供用于构成多个所 述列的管通过。即,所述第一贯通孔131a供用于构成=个所述列的管插入。
[0108] 另外,所述第二固定部132包括供所述第一列管至第=列管中的第一列管111通过 的第二贯通孔132a,所述第二固定部132固定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结合的管。
[0109] 目P,所述第二固定部132仅支撑第一列管11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列管 111、所述第二列管112W及第=列管113彼此连接,因此仅通过使所述第一列管111支撑于 所述第二固定部132,就能够维持所述第二列管112和第=列管113的支撑状态。结果,所述 第二列管112和第S列管113可不固定在第二固定部132。
[0110] 所述第一列管11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31结合并向所述第二固定部132延伸。并且, 转换方向来重新向所述第一固定部131延伸。将转换方向的所述管的一部分可称为弯管。
[0111] 如上所述,所述第二列管112和第=列管113也可W包括弯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 所述第二列管112和第=列管113不支撑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32,因此,从所述第一固定部 131向一侧延伸,并且转换方向来重新向所述第一固定部131延伸。
[0112] 运时,所述第一固定部131的宽度比所述第二固定部132的宽度大。作为一例,所述 第一固定部131的宽度可W是所述第二固定部132的宽度的=倍。
[0113]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所述第一列管111、第二列管112、第S列管113的一侧部固 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31,所述第一列管111、第二列管112、第=列管113的另一侧部具有自 由度,W使彼此之间能够相对移动。因此,将冷凝器100设置在壳体内时可具有设置自由度, 可确保所述翅片120之间的隔开距离,从而防止翅片之间的热传递。
[0114] 并且,可W确保用于构成相邻的列的翅片之间的空气流路相对地比较宽,因此,即 使各列所具有的翅片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倾斜,翅片也不会妨碍空气流动。
[0115] 所述蒸发器固定部210与所述冷凝器固定部130可通过第一紧固构件150结合。
[0116] 目P,所述一蒸发器固定部210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31通过一第一紧固构件150结合, 另一蒸发器固定部210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32通过另一第一紧固构件150结合。
[0117] 为此,在所述一蒸发器固定部210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一第一紧固构件150结合的第 一紧固孔220。此外,所述第一紧固孔220也形成在所述另一蒸发器固定部210。
[0118] 所述第一紧固孔220可设置有多个并沿着纵向排列,所述一第一紧固构件150可与 所述第一紧固孔220对应来设置有多个。
[0119] 通过运种紧固结构,所述蒸发器200可配置为与所述冷凝器100隔开规定间隔。
[0120] 在所述蒸发器固定部210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支撑部502结合的第二紧固孔221。所 述第二紧固孔221形成在所述蒸发器固定部210的上部。所述蒸发器固定部210与支撑部502 可通过第二紧固构件151结合。
[0121]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器的P-H曲线图。并且,W下的表1示出了在冷凝器 设置有现有技术的一体型翅片和本实施例的分离的=列翅片的情况下,对冷凝容量、冷凝 效果及制冷剂出口端的溫度进行比较的数据。其中,所述一体型翅片是指,具有一个列的翅 片与具有S列的管结合的结构。
[0122] 表1
[0123]
[0124] 详细而言,虽然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容量为14.8化cal/h,但是本实施例的容量为 16.3化cal/h,由此上升10%。并且,针对热交换效率,现有技术中为1.95L/化Kw,但本实施 例中为2.2化/化Kw,由此上升15%。此外,根据现有技术,制冷剂出口端的溫度为30.5 °C,但 是根据本实施例,制冷剂出口端的溫度为20.6°C,由此下降9.9°C,因此可进一步确保过冷 度。由此可知,改进了冷凝器的性能。
[0125] 在图9中,细的虚线是现有技术的P-H线,粗的虚线是本实施例的P-H线。本发明的 过冷度A T2比现有的过冷度A T1大9.9°C,由此可知,改进了性能。
[0126]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的剖视图。
[0127] 参照图10,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所述翅片120可包括:用于使彼此相邻的两个翅片 结合的连接部125;形成在所述连接部中的相邻的两个连接部之间的切开部126。
[01%]所述连接部125可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列翅片121与所述第二列翅片122之间的 第一连接部125a:形成在所述第二列翅片122与所述第S列翅片1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 12加。
[0129] 运时,W图10为基准,所述第一列翅片121是用于构成位于最右侧的列的翅片,所 述第=列翅片123是用于构成位于最左侧的列的翅片。并且,所述第二列翅片122是位于第 一列翅片与第S列翅片之间的翅片。
[0130] 更加详细而言,所述第一列翅片121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列翅片122的至少一 部分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结合,并且通过一切开部126隔开,所述第二列翅片122的 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列翅片123的至少一部分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2加结合,并且通 过另一切开部126隔开。
[0131] 运时,位于所述第一列翅片121的后方的一切开部126,可限制热从所述第二列翅 片122向所述第一列翅片121传递,位于第二列翅片122的后方的另一切开部126,可限制热 从所述第=列翅片123向所述第二列翅片122传递。
[0132] 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化可翅片的纵向长度为基准,形成 在彼此对应的高度。
[0133] 所述切开部126可彼此隔开,并设置有多个。作为一例,多个切开部126位于多个翅 片120之间,并且彼此隔离来配置为一列。
[0134] 并且,多个管列111、112、113平行地配置,多个所述切开部126可与所述多个管列 111、112、113平行地配置。
[0135]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切开部126的配置情况不限于此,只要是作为用于限制通过翅 片120进行的热交换的结构,用于分离所述翅片120的结构即可,可W配置为其他形式。
[0136] 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二列管112中的某一个称为第二列基准管112c,将与所述第二 列基准管112c最相邻地设置的两个第一列管111称为第一列上部管111a及第一列下部管 11化,与所述第二列基准管112c最相邻地设置的两个第=列管113称为第=列上部管113a 及第S列下部管113b。
[0137] 其中,所述第一列上部管111a、所述第=列上部管113a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列下部 管11化、所述第=列下部管113b位于靠上侧的位置。
[0138] 所述连接部125与从所述第二列基准管112c的中屯、向水平延伸的假想的第一延长 线〇相遇。
[0139] 目P,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沿所述第一延长线形成在所述第一列翅片121的一侧 棱角与所述第二列翅片122的一侧棱角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化,沿所述第一延长线〇形 成在所述第二列翅片122的另一侧棱角与所述第S列翅片123的一侧棱角之间。
[0140] 所述连接部125具有W所述第一延长线n为基准向上下设置的长度t,因此具有总 长度2t。*的长度可W比任一个管的半径r小。
[0141] 所述切开部126可W在所述连接部125中的相邻的两个连接部125之间构成为任意 形状。
[0142] 作为一例,所述切开部126与从所述第一上部管111a的中屯、向所述第=下部管 113b的中屯、延伸的假想的第二延长线€2交叉,并且与从所述第一下部管11化的中屯、向所述 第S上部管113a的中屯、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即第S延长线0义叉。
[0143] 根据运种结构,所述切开部126切断热传递的所述翅片120上的最短路径£2、C3, 因此能够减少管因翅片120而进行的热传递,而且由于具有没有被切开的所述连接部125, 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翅片120的破损及变形。
[0144] 图11是本发明第S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冷凝器的剖视图。
[0145] 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比,仅在连接部125的配置上存在差异,因此围绕区别点 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分,适用与第二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
[0146] 第S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125a及第二连接部12加配置在彼此不同的高度。即,所 述第一连接部125a及第二连接部12化W纵向为基准配置为Z字形。
[0147]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或者第二连接部12加中的某一个,位于从所述第 二列基准管112c的中屯、向水平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即第一延长线11,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 或者第二连接部12化中的另一个,位于从所述第一列上部管Ilia的中屯、向所述第=列上部 管113a的中屯、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即第四延长线:£4。
[0148]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位于所述第四延长线£4上,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化 位于所述第一延长线tl上。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一列管111为基准 向后方延伸的所述第四延长线£4上,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化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112 为基准向后方延伸的所述第一延长线n上。
[0149]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位于所述第一延长线f;l上,所述第二连接部 12化位于所述第四延长线(64上。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25a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112为 基准向前方延伸的所述第一延长线(61上,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化位于W某一个所述第=列管 113为基准向前方延伸的所述第四延长线C4上。
[0150] 所述切开部126作为与各管之间的最短距离的第二延长线(62和第S延长线〇交 叉。因此,能够防止通过翅片W最短距离传递热的情况。
[0151] 尽管参照本发明的多个实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 术人员能够设计出诸多其他的落入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改型和其他实施例。更具 体而言,在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W对零部件和/或主题组 合设置方案的布局进行各种变型和更改。除了零部件和/或设置方案的变型和更改之外,替 代性地使用也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主权项】
1. 一种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具有空气的流入口及排出口;压缩机,用于压缩制冷剂;冷凝器,用于使在所述压 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冷凝;膨胀装置,用于使在所述冷凝器中冷凝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 与所述冷凝器相邻地设置在所述流入口方向,用于使在所述膨胀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蒸 发;风扇组件,用于使空气从所述流入口向所述排出口流动, 所述冷凝器,包括: 管,用于使制冷剂流动,并且排列成多个列, 翅片,与所述管结合来进行热交换; 所述翅片包括: 第一列翅片,与多个所述列的管中的第一列管结合, 第二列翅片,与多个所述列的管中的第二列管结合; 所述第一列翅片及第二列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分离。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还包括第三列翅片,该第三列翅片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列翅片分离, 所述管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三列翅片结合的第三列管。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管的冷凝器固定部, 所述冷凝器固定部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管的一侧部的第一固定部、用于支撑所述管的另 一侧部的第二固定部。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将第一列管、第二列管及第三列管一同固定, 所述第二固定部支撑第一列管的一侧,并且与第二列管及第三列管相隔开。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列管及所述第三列管的一侧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状态下, 所述第二列管及所述第三列管的另一侧部能够以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基准移动。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蒸发器及所述冷凝器的外侧; 所述蒸发器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蒸发器的管的蒸发器固定部, 所述蒸发器固定部通过第一紧固构件与所述冷凝器固定部结合,并且通过第二紧固构 件与所述支撑部结合。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还包括用于使相邻的两个翅片结合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列翅片与所述第二列翅片的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 所述第二列翅片与所述第三列翅片的第二连接部。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并排或者彼此对应的高度。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以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为基准向前后方延伸 的延长线上。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彼此不同的高度。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以某一个所述第一列管为基准向后方延伸的一个延长线上,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以某一个所述第二列管为基准向后方延伸的另一延长线上。
【文档编号】F24F3/14GK106051961SQ201610152891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公开号201610152891.1, CN 106051961 A, CN 106051961A, CN 201610152891, CN-A-106051961, CN106051961 A, CN106051961A, CN201610152891, CN201610152891.1
【发明人】田一修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