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5150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立式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立式新风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安装大型传统的立式新风机时,常需要在安装空间内布置用于传送新风的新风管路,布置新风管路时施工繁琐、难度大、造价高、且破坏现有的装修,如不配置新风管路,则新风的循环范围小、使用效果差;另外,现有的立式新风机的过滤效率低、净化等级低、不具备灭菌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新风机,以解决现有立式新风机安装时存在的施工繁琐、难度大、造价高、破坏现有装修、新风循环范围小、使用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立式新风机,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机组机芯;外壳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以及排风出口 ;机组机芯包括:用于将室外的新风由新风进口吸入并将新风由新风出口排出到室内的新风风机、用于将室内的旧风由排风进口吸入并将旧风由排风出口排出到室外的排风风机、以及用于将新风出口处的新风升压并以任意角度由新风出口排出的万向调节件;万向调节件包括与外壳的内壁固定的安装座、以及活动设置于安装座上的出风嘴;出风嘴上设有喇叭状的风道,风道的扩口端与新风风机的排风口连通,风道的缩口端与新风出口连通。
[0006]进一步地,出风嘴呈半球状;安装座上设有用于安装出风嘴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内壁与出风嘴的外球面相适应,出风嘴通过与安装槽的配合活动装设于安装槽内。
[0007]进一步地,万向调节件还包括缓冲片,缓冲片设置于安装槽和出风嘴的外球面之间。
[0008]进一步地,机组机芯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下风机组件、板交组件、以及上风机组件;下风机组件内设有独立的新风吸入区和旧风排出区,新风吸入区与新风进口连通,旧风排出区与排风出口连通,排风风机设置于旧风排出区内;板交组件内设有板式热交换区,板式热交换区分别与新风吸入区和旧风排出区连通;上风机组件内设有独立的旧风吸入区和新风排出区,旧风吸入区分别与排风进口和板式热交换区连通,新风排出区分别与新风出口和板式热交换区连通,新风风机设置于新风排出区内;新风进口、新风吸入区、板式热交换区、新风排出区、以及新风出口构成供新风流动的新风风道;排风进口、旧风吸入区、板式热交换区、旧风排出区、以及排风出口构成供旧风流动的排风风道。
[0009]进一步地,新风排出区包括独立的新风机区和新风排风区,新风排风区设置于新风机区的上方;新风机区与板式热交换区连通,新风风机设置于新风机区内;新风排风区分别与新风机区和新风出口连通,万向调节件设置于新风排风区内。
[0010]进一步地,新风吸入区内设有对吸入的新风进行首次过滤的第一过滤器;新风机区内设有对新风再次进行过滤的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新风风机的上游;新风排风区内设有对新风进行第三次过滤的第三过滤器。
[0011]进一步地,第三过滤器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第三过滤器的第一端分别与外壳的相对的两个内壁固定,两个第三过滤器的第二端相连。
[0012]进一步地,第一过滤器为粗效过滤器;第二过滤器为静电集尘器;第三过滤器为尚效过滤器。
[0013]进一步地,新风吸入区内还设有对室外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过滤器处;旧风排出区内还设有对排出的旧风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排风出口处。
[0014]进一步地,旧风吸入区内还设有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三温度传感器、以及对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检测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均设置于排风进口处;新风机区内还设有对新风温度进行检测的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二过滤器处。
[00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新风机,由于出风嘴的风道呈喇叭状,且喇叭状的风道的扩口端与新风风机的排风口连通,喇叭状的风道的缩口端与新风出口连通,故当新风穿过风道时,新风在风道的作用下风压被提升,当升压后的新风由新风出口向外排出时,由于新风升压后具有较高的喷射速度,射程较远,故非常适合大空间使用,无需再配置送风管路,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立式新风机安装时由于需要布置送风管路而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出风嘴活动设置于安装座内,升压后的新风可以任意角度由新风出口向外排出,故即使不配置送风管路,新风的循环范围大、使用效果好。
[0017]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式新风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的万向调节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中的万向调节件的另一状态示意图;以及
[0022]图4是图2中的万向调节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例说明
[0024]1、外壳;101、新风进口 ;102、新风出口 ;103、排风进口 ;104、排风出口 ;2、新风风机;3、排风风机;4、万向调节件;401、风道;41、安装座;410、安装槽;42、出风嘴;43、缓冲片;61、新风吸入区;62、旧风排出区;63、板式热交换区;64、旧风吸入区;65、新风机区;66、新风排风区;7、第一过滤器;8、第二过滤器;9、第三过滤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二温度传感器;12、第三温度传感器;13、二氧化碳传感器;14、第四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新风机,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于外壳I内的机组机芯;外壳I上设有新风进口 101、新风出口 102、排风进口103、以及排风出口 104 ;机组机芯包括:用于将室外的新风由新风进口 101吸入并将新风由新风出口 102排出到室内的新风风机2、用于将室内的旧风由排风进口 103吸入并将旧风由排风出口 104排出到室外的排风风机3、以及用于将新风出口 102处的新风升压并以任意角度由新风出口 102排出的万向调节件4 ;万向调节件4包括与外壳I的内壁固定的安装座41、以及活动设置与安装座41上的出风嘴42 ;出风嘴42上设有喇叭状的风道401,风道401的扩口端与新风风机2的排风口连通,风道401的缩口端与新风出口 102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新风机,机组机芯内设有万向调节件4,万向调节件4包括安装座41和活动设置于安装座41上的出风嘴42,出风嘴42上设有喇叭状的风道401,由于出风嘴42的风道401呈喇叭状,且喇叭状的风道401的扩口端与新风风机2的排风口连通,喇叭状的风道401的缩口端与新风出口 102连通,故当新风穿过风道401时,新风在风道401的作用下被升压,当升压后的新风由新风出口 102向外排出时,由于新风升压后具有较高的喷射速度,射程较远,故非常适合大空间使用,无需再配送送风管路,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立式新风机安装时由于需要布置送风管路而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出风嘴42活动设置于安装座41内,升压后的新风可以任意角度由新风出口 102向外排出,故即使不配置送风管路,新风的循环范围大、使用效果好。
[0027]可选地,如图2所示,出风嘴42呈半球状,且半球状的出风嘴42的球顶具有切口 ;如图4所示,安装座41呈圆盘状结构;再结合图2和图3所示,安装座41与外壳I的内壁固定,安装座41上设有用于安装出风嘴42的安装槽410,安装槽410的内壁与出风嘴42的外球面相适应,出风嘴42通过与安装槽410的配合活动装设于安装槽410内,通过出风嘴42的外球面与安装槽410的配合,使出风嘴42可在安装槽410内进行任意角度的转动,如图2和图3所示。
[0028]进一步地,万向调节件4还包括具有缓冲和定位作用的缓冲片43,缓冲片43设置于安装槽410和出风嘴42的外球面之间,用于出风嘴42和安装槽410之间的缓冲和定位。
[0029]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机组机芯包括下风机组件、板交组件、以及上风机组件,上风机组件设置于下风机组件的上方,板交组件设置于上风机组件和下风机组件之间。下风机组件内设有独立的新风吸入区61和旧风排出区62,新风吸入区61与新风进口 101连通,旧风排出区62与排风出口 104连通,排风风机3设置于旧风排出区62内,本优选实施例中,排风风机3为直流无刷排风风机;板交组件内设有板式热交换区63,板式热交换区63内设有板式热交换器,本优选实施例中,板式热交换器为叉流板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区63分别与新风吸入区61和旧风排出区62连通;上风机组件内设有独立的旧风吸入区64和新风排出区,旧风吸入区64分别与排风进口 103和板式热交换区63连通,新风排出区分别与新风出口 102和板式热交换区63连通,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