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加湿器的水箱组件及具有其的加湿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978167阅读:来源:国知局
制元件的使用寿命等。
[003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加湿器的水箱组件100,由于补水水箱2内的水通过供水管3组件单向地流向加热水箱1,从而可以降低加热水箱I向补水水箱2的热量传递散失,一方面改善了补水水箱2温度升高的问题,避免水位控制元件在高温下故障率升高的问题,延长水位控制元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散失问题,提高了加热水箱I的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00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水箱组件100进一步构造成补水水箱2在同一时刻仅通过至多一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水,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补水水箱2仅通过一个或者零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水,其中,“补水水箱2通过零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水”可以理解为,补水水箱2不向加热水箱I供水,其中,“在同一时刻、补水水箱2仅通过一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水”可以理解为,在同一时刻、补水水箱2不会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供水管3同时向加热水箱I供水,换言之,在同一时刻,不存在两个以上左端和右端连通的供水管3。
[0038]这样,由于不存在两个以上左端和右端连通的供水管3,从而也就不存在多个供水管3之间发生水流循环的问题,也就是说,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串流的问题,由于水流方向与热传递方向相反,当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单向地流向加热水箱I时,也就降低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示例中,参照图1,供水管3为一个,且供水管3始终连通在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之间,也就是说,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之间仅设有一个供水管3,且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始终连通,这样,在补水水箱2与加热水箱I的水位差作用下,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可以单向地向供水水箱供送,从而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40]可选地,参照图2,供水管3为一个,且供水管3可通断地连通在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之间,也就是说,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之间仅设有一个供水管3,且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可选择地连通,例如供水管3上可以设有用于控制供水管3通断的阀门4,以使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可选择地连通。当然,供水管3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通断,而不限于阀门4,但是通过设置阀门4控制供水管3的通断便于实现且方便控制。
[0041]这样,当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连通时,在补水水箱2与加热水箱I的水位差作用下,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可以单向地向供水水箱供送,从而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当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阻断时,补水水箱2与供水水箱的水不再发生流通,从而也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42]可选地,阀门4为单向阀以使补水水箱2内的液体单向地朝向加热水箱I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加热水箱I内的水向供水水箱发生回流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其中单向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
[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参照图2,当供水管3为多个时,每个供水管3均可通断地连通在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之间,这样,补水水箱2在同一时刻可以仅通过至多一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水,例如,在同一时刻,仅有一个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可以连通,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可以通过该左右连通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送,在下一时亥IJ,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可以不再连通,而另一个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可以连通,此时,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可以通过该左右连通的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送。
[0044]由此,由于不存在两个以上左端和右端连通的供水管3,从而也就不存在多个供水管3之间发生水流循环的问题,也就是说,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串流的问题,由于水流方向与热传递方向相反,当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单向地流向加热水箱I时,也就降低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45]优选地,每个供水管3上均设有用于控制对应供水管3通断的阀门4,从而便于实现供水管3的通断且方便控制,优选地,阀门4为单向阀以使补水水箱2内的液体单向地朝向加热水箱I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加热水箱I内的水向供水水箱发生回流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4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水箱组件100进一步构造成补水水箱2在同一时刻通过多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水,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多个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均可以连通,但是每个供水管3上均设有用于控制对应供水管3通断的单向阀,单向阀可以单向地将补水水箱2内的液体供入加热水箱I内,即使补水水箱2内的液体单向地朝向加热水箱I的方向流动。
[0047]由此,在同一时刻,即便补水水箱2内的水可以通过多个供水管3向加热水箱I供送,但是由于每个供水管3上均设有单向阀以单向地将补水水箱2内的液体供入加热水箱I内,从而单向阀可以起到防止加热水箱I内的水向供水水箱发生回流的问题,这样,也就不存在多个供水管3之间发生水流循环的问题,即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串流的问题,从而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通过连接组件(图未示出)固定相连,也就是说,连接组件起到固定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的作用,这样,避免了由供水管3承担固定连接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的情况,从而当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之间仅设有一个供水管3时,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也能牢靠地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水箱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水水箱与补水水箱2之间设有多个供水管3时,多个供水管3可以起到固定连接加水水箱和补水水箱2的作用,从而可以省去连接组件。
[0049]优选地,连接组件包括设在加热水箱I的外表面上的第一连接耳(图未示出)和设在补水水箱2的外表面上的第二连接耳(图未示出),第一连接耳可以朝向远离加热水箱I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耳可以朝向远离补水水箱2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例如第一连接耳的远离加热水箱I的一端和第二连接耳的远离补水水箱2的一端可以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一起,从而将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连接耳可以为两个且位于加热水箱I的两侧,第二连接耳也可以为两个且位于补水水箱2的两侧。由此,在将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固定在一起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
[0050]下面参照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说明,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0051]实施例一
[0052]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供水管3为一个,且供水管3始终连通在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之间,也就是说,加热水箱I和补水水箱2之间仅设有一个供水管3,且该供水管3的左端和右端始终连通,这样,在补水水箱2与加热水箱I的水位差作用下,补水水箱2内的水仅可以单向地向供水水箱供送,从而改善了加热水箱I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传递散失的问题。由此解决了加热水箱I向补水水箱2快速传热导致补水水箱2内的元器件(例如,水位控制元件)因高温带来的安全隐患;如图1所示,单个供水管3不能形成回路,在加热过程中,加热水箱I内的水位连续不断地下降,补水水箱2内的水在向加热水箱I内传递的过程中,因方向相反,来自补水水箱2内的冷水会阻碍热水水箱的热量向补水水箱2散失,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补水水箱2内的元器件,使这些元器件在相对低温下工作,可以提高使用寿命。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的连接结构可以设置在供水管3以外的地方,连接时尽量减少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少传热。
[0053]实施例二
[0054]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供水管3上设置有单向阀的结构,以使补水水箱2内的液体单向地朝向加热水箱I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加热水箱I向补水水箱2快速传热而导致补水水箱2内的元器件因高温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加热过程中,加热水箱I内的水位下降,当加热到一定时间时,开启单向阀补水;当开启单向阀一定时间后,加热水箱I与补水水箱2内的水位达到平衡后即关闭单向阀。由此,可以有效地减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