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82901阅读:来源:国知局
1、第一级换热器;
[0044]32、第二级换热器;
[0045]40、一次侧管路;
[0046]50、二次侧管路;
[0047]51、第一支管;
[0048]52、第二支管;
[0049]53、第三支管;
[0050]54、直联支管;
[0051]60、第二换热器;
[0052]70、锅炉;
[0053]81、第一潜水栗;
[0054]82、第二潜水栗;
[0055]90、地热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7]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58]在图1至图8中,各管路上的箭头方向表示该管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0059]第一实施例
[006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地热供热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61]如图1所示,地热供热系统包括吸收式热栗10、压缩式热栗20、第一换热器30、一次侧管路40和二次侧管路50和一次水加热装置。
[0062]吸收式热栗10包括发生器11、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吸收式热栗10例如为溴化锂吸收式热栗。吸收式热栗10以一次侧管路40内的一次水为驱动热源。一次侧管路40内的一次水加热二次侧管路40内的二次水。
[0063]压缩式热栗20包括压缩式热栗蒸发器21和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压缩式热栗20回收流经吸收式热栗10后的一次水的热量。压缩式热栗20优选地为离心式热栗。
[0064]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一次水加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器60和地热管路90。地热管路90内流通地热水并与第二换热器60连接。在位于第二换热器60的地热水进口端的地热管路90上串接了第一潜水栗81,在位于第二换热器60的地热水出口端的地热管路90上串接了第二潜水栗82。第一潜水栗81和第二潜水栗82为地热水在地热管路90以及第二换热器60内的流动提供能量。第一潜水栗81将地热水抽出至地热管路90并送入第二换热器60中与一次水回水充分换热,换热之后地热水再由潜水栗82输送回地下。
[0065]如图1所示,一次侧管路40仅与发生器11和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中的发生器11连接。一次侧管路40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发生器11、第一换热器30、压缩式热栗蒸发器21和第二换热器60而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一次侧管路40内的一次水进水依次流经发生器11、第一换热器30和压缩式热栗蒸发器21而放热降温。一次水回水从压缩式热栗蒸发器21流出后到达第二换热器60,在第二换热器60中被来自地热管路90的地热水加热后,成为一次水进水进入发生器11作为吸收式热栗10的驱动热源,即一次水在发生器11、第一换热器30、压缩式热栗蒸发器21和第二换热器60中不断循环。一次水进入吸收式热栗10前吸收的热量为均为地热。
[0066]第一实施例中,二次侧管路50内的部分二次水流经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优选地,流经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的部分二次水再流经第一换热器30。
[0067]另外,二次侧管路50内的部分二次水流经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
[0068]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二次侧管路50在二次水进水端被分支为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2和第三支管53。
[0069]第一支管51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从而,第一支管51内的二次水依次流经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而被加热升温。
[0070]第二支管52的第一端与位于吸收器13的二次水进口端的第一支管5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管52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和第一换热器30。从而第二支管52内的二次水依次流经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和第一换热器30而先放热后被加热升温。
[0071]第三支管52的第一端与位于吸收器13的二次水进口端的第一支管5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支管53上连接有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从而第三支管53内的二次水流经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而被加热升温。
[0072]如图1所示,位于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的二次水出口端的第一支管51的第二端分别与位于第一换热器30的二次水出口端的第二支管52的第二端和位于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的二次水出口端的第三支管53的第二端连接。从而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2和第三支管53内的被加热后的二次水混合后形成二次水出水为用户供热。
[0073]第一实施例优选地适用于二次水进水和二次水出水温差较小的情形。其中二次水并联通过吸收式热栗10和压缩式热栗20。
[0074]第二实施例
[007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地热供热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76]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地热供热系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二次侧管路40及二次侧管路40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关系不同。
[0077]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例中,二次侧管路50内的二次水全部流经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
[0078]按水流方向二次侧管路50上先连接有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后再分支为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
[0079]第一支管51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从而,已经被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加热后并进入第一支管51内的二次水依次流经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而被加热升温。
[0080]第二支管52的第一端与位于吸收器13的二次水进口端的第一支管5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管52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和第一换热器30。从而,已经被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加热后并进入第二支管52内的二次水依次流经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和第一换热器30而先放热后被加热升温。
[0081]如图2所示,位于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的二次水出口端的第一支管51的第二端与位于第一换热器30的二次水出口端的第二支管52的第二端连接。从而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内被加热后的二次水混合后形成二次水出水。
[0082]第二实施例中二次水的流动过程如下:二次水先流经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吸热,流出压缩式热栗冷凝器22后的二次水分为两路,进入第一支管51内的二次水依次流经吸收式热栗蒸发器14和第一换热器30而先放热后被加热升温,进入第二支管52的二次水依次流经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栗冷凝器12而被加热升温,第一支管51的第二端的被加热后的二次水和第二支管52的第二端被加热后的二次水混合后形成二次水出水为用户供热。
[0083]第二实施例优选地适用于二次水进水和二次水出水温差较大的情形。其中二次水串联通过压缩式热栗20和吸收式热栗10。
[0084]第二实施例中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0085]第三实施例
[008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地热供热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87]如图3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地热供热系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一次水加热装置不同。
[008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