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装置及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648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装置及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及饮水机。



背景技术:

制冷装置包括散热结构,现有散热结构一般采用单边散热,即在基板的一表面上设置多个散热片,这样会使散热面积变小,散热效果差,以至于制冷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及饮水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小,散热效果差,导致制冷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装置,用于与制冷箱配合使用,包括第一散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一端的制冷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另一端且用于带走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热量的风扇,所述制冷片具有用于吸收所述制冷箱内的热量的吸热面以及与所述吸热面相背对并用于向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传输热量的散热面,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基架以及从所述基架周侧表面发散式向外延伸的若干散热片,任意两相邻的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且任意两相邻的所述散热片的相正对表面以及位于其之间的所述基架的周侧表面共同形成散热槽,且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流向为远离所述制冷片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基架包括主体以及从所述主体的周侧表面发散式向外延伸的多个侧翼板,任意两相邻的所述侧翼板的相对表面以及位于其之间的所述主体侧表面相对于所述主体向外延伸出若干散热片,且任意两相邻的所述散热片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散热面贴于所述主体的一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横截面呈多边形,且边数为N,所述主体周侧的面数为N,所述侧翼板的数量与所述主体周侧的面数相同,且各所述侧翼板设于所述主体的相邻两侧表面对接的棱边处,且沿所述棱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在相背对的两侧表面分别凸设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着所述主体一端面向另一端面方向贯通开设,所述主体通过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孔并连接于所述制冷箱而固定在所述制冷箱,所述制冷片夹于所述制冷箱与所述主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设于所述制冷箱,所述制冷片的吸热面贴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具有通腔的固定支架,所述通腔在相正对的两侧壁处具有相背离延伸成型的台阶,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在与各所述台阶相正对的各侧翼板端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连接件固定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台阶。

进一步地,各所述台阶的台阶面上凸设具有限位以及定位功能的插块,所述插块在临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设置,所述插块插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散热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通腔的一腔口为插入腔口,所述台阶的台阶面正对于所述插入腔口,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固定于所述插入腔口处;

所述通腔在与所述插入腔口相正对的另一腔口处的内壁上周向凸设并用于轴向限位的多个卡扣,所述风扇从所述插入腔口插入所述通腔内,并且所述风扇的外边缘限位于多个所述卡扣和与所述插入腔口相正对的另一腔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集成电路板,所述集成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一侧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片皆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饮水机,包括具有容纳腔的机体,所述饮水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冰胆箱以及固定于所述冰胆箱且如上述的制冷装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制冷片、第一散热结构以及风扇依次设于制冷箱一侧,且沿着远离制冷箱方向依次设置,制冷片的吸热面用于吸收制冷箱内的热量,而制冷片的散热面用于将吸热面吸收的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结构,风扇设于第一散热结构的一端处,使处于第一散热结构处的空气产生定向流动,在基架周侧表面发散式向外延伸出若干散热片,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的相正对表面以及位于其之间的基架的周侧表面共同形成散热槽,且定向流动的气流从散热槽的一端流入并流经散热槽并从散热槽的另一端流出,使定向流动的气流在散热槽内流动更加顺畅,有助于带走散热槽内更多的热量,即有助于带走若干散热片更多的热量,以使第一散热结构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还增大了散热面积,更加提高了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去集成电路板的制冷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散热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冰胆箱与制冷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装置1,用于与制冷箱配合使用,制冷装置1包括第一散热结构10、位于第一散热结构10一端的制冷片20以及位于第一散热结构10另一端且用于带走第一散热结构10的热量的风扇30,制冷片20具有用于吸收制冷箱内的热量的吸热面21以及与吸热面21相背对并用于向第一散热结构10传输热量的散热面22,第一散热结构10包括基架11以及从基架11周侧表面发散式向外延伸的若干散热片12,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间隔设置,且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的相正对表面以及位于其之间的基架11的周侧表面共同形成散热槽13,且风扇30产生的气流流向为远离制冷片20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20、第一散热结构10以及风扇30依次设于制冷箱一侧,且沿着远离制冷箱方向依次设置,制冷片20的吸热面21用于吸收制冷箱内的热量,而制冷片20的散热面22用于将吸热面21吸收的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结构10,风扇30设于第一散热结构10的一端处,使处于第一散热结构10处的空气产生定向流动,在基架11周侧表面发散式向外延伸出若干散热片12,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的相正对表面以及位于其之间的基架11的周侧表面共同形成散热槽13,且定向流动的气流从散热槽13的一端流入并流经散热槽13并从散热槽13的另一端流出,使定向流动的气流在散热槽13内流动更加顺畅,有助于带走散热槽13内更多的热量,即有助于带走若干散热片12更多的热量,以使第一散热结构1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还增大了散热面积,更加提高了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制冷效率,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0产生的气流流向为远离制冷片20的方向。实际上,该散热槽13的两端处于连通状态,使气流顺利地从散热槽13流过,并带走热量,即该第一散热结构10相当于实现了两端散热,不但可以使气流顺利流过,还增大了散热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结构10并不仅限于应用在制冷装置1上,任一需要散热的装置及设备均可使用。

进一步地,基架11包括主体111以及从主体111的周侧表面发散式向外延伸的多个侧翼板112,任意两相邻的侧翼板112的相对表面以及位于其之间的主体111侧表面相对于主体111向外延伸出若干散热片12,且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散热面21贴于主体111的一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两相邻的散热片12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通过侧翼板112的设置,并在各侧翼板112两相背对表面延伸多个散热片12,用以实现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具体地,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的相正对表面与其之间的侧翼板112表面也共同形成散热槽13。

进一步地,主体111的横截面呈多边形,且边数为N,主体111周侧的面数为N,侧翼板112的数量与主体111周侧的面数相同,且各侧翼板112设于主体111的相邻两侧表面对接的棱边处,且沿棱边设置。

具体地,各散热片1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其所在的主体111的侧表面,而侧翼板112沿着主体111的相邻两侧表面对接的棱边设置,可有效利用棱边空间,在棱边上的侧翼板112的两相正对表面上延伸多个散热片12,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率。

具体地,任意两相邻的侧翼板112的相对表面上以及位于其之间的主体111的侧表面上的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皆相对平行设置,且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片12的延伸端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相对平行于与其正对的主体111的侧表面。因此,第一散热结构10整体呈多边形。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N=4,但数量的选择并不仅限于此,灵活选用。

进一步地,主体111在相背对的两侧表面分别凸设固定柱113,固定柱113开设有固定孔1131,固定孔1131沿着主体111一端面向另一端面方向贯通开设,主体111通过连接件40的一端穿过固定孔1131并连接于制冷箱而固定在制冷箱,制冷片20夹于制冷箱与主体111之间,用以实现第一散热结构10固定安装在制冷箱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各固定孔1131的孔内壁开设固定开口1132,该固定开口1132沿着固定孔1131的轴线方向开设,使位于固定孔1131内的连接件的侧表面局部露出,提高连接件40的散热量。

具体地,固定柱113的侧表面也向外延伸多个散热片12,设置方式与主体111侧表面设置方式相同。

具体地,各连接件40具有插入头41以及与插入头41相正对的固定头42,各连接件40的固定头42位于固定孔1131在与风扇30相正对的一端口外,在该端口处设置具有紧固并防脱作用的套管50,该套管50呈阶梯状,套管50具有小口端51以及与小口端51相正对的大口端52,小口端51的管口直径小于大口端52的管口直径,小口端51插入端口内,连接件40的插入头41从大口端52插入,且其固定头42卡止在管内的台阶面上,随着连接件40的插入,带动套管50向固定孔1131内伸入,最终将套管50的台阶壁挤压在固定柱113的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套管50采用塑胶制成,可有效增大套管50外壁与固定孔113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套管50内壁与连接件40外壁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连接件40的紧固性,更加有效防止连接件40脱离固定孔1131。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件40为螺栓,可灵活选择。

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还包括第二散热结构90,第二散热结构90设于制冷箱,制冷片20的吸热面21贴于第二散热结构9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结构90包括散热板91以及在散热板91的一板面上延伸成型的多个板面散热片92,任一相邻两板面散热片92相互平行,且任一板面散热片92垂直散热板91板面设置。

具体地,制冷片20夹在散热板91与设有板面散热片92相背对的板面以及主体111一端面之间,在散热板91在与主体111的两固定柱113分别相正对的边缘处开设板面孔911,各板面孔911和与其正对的固定孔1131连通,供连接件40的插入头41穿设,将制冷片20挤压在散热板91与主体111之间,通过接触表面的相对挤压力产生的摩擦力,使制冷片20固定在散热板91与主体111之间。

与此同时,制冷片20的吸热面21与散热板91的板面之间为面接触,以吸收散热板91上传出的热量,同时增大吸热面积,提高吸热效率;制冷片20的散热面22与主体111的一端面之间也为面接触,以向主体111传递热量,同时也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该制冷片20与集成电路板70电连接。

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还包括具有通腔61的固定支架60,通腔61在相正对的两侧壁处具有相背离延伸成型的台阶62,第一散热结构10与各台阶62相正对的各侧翼板112端部设有固定部114,固定部114通过连接件固定于与其对应的台阶62。

具体地,各固定部114设有供连接件伸入并将第一散热结构10固定于通腔61内的第一固定孔1141,该第一固定孔1141沿着主体111的中心线方向贯通开设。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14在其外侧壁上开设通风槽1142,通风槽1142沿着第一固定孔1131的开设方向开设,且该通风槽1142在横向上穿过第一固定孔1141,且通风槽1142的槽深大于第一固定孔1141的直径,即在第一固定孔1141的孔壁上具有两个开口,这样设计具有两个优点:首先,由于固定部114呈块状,呈块状的固定部114散热效果差,这样设计有助于固定部114中间也可以流通气流,带走热量,提高散热效果;其次,连接件插入第一固定孔1141内,可使连接件的侧壁局部裸露,通过气流带走其上积聚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各通风槽1142的槽口正对于台阶62所在的侧壁。

具体地,台阶62上与各第一固定孔1141相对应开设第二固定孔621,第一固定孔1141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21连通,供连接件的一端穿过,并将固定部114固定于其对应的台阶62上。

进一步地,各台阶62的台阶面上凸设具有限位以及定位功能的插块622,插块622在临近固定部114的位置设置,插块622插在固定部114与散热片12之间。

当然,插块622也可以插设在多个散热片12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临近固定部114的的散热片12在延伸方向要短于其相邻的散热片12,并形成供插块621插入的缺口121,该插块621在与固定部114相正对的表面开设多个凹槽622,避免插块621与固定部114之间产生热量积聚,即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腔61的一腔口为插入腔口611,台阶62的台阶面正对于插入腔口611,第一散热结构10固定于插入腔口611处;

通腔61在与插入腔口611相正对的另一腔口处的内壁上周向凸设并用于轴向限位的多个卡扣612,风扇30从插入腔口611插入通腔61内,并且风扇30的外边缘限位于多个卡扣612和与插入腔口611相正对的另一腔口之间。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腔61具有与插入腔口611相正对的散热腔口613,风扇30包括风扇固定架31,固定于风扇固定架31中部的风扇主体32,风扇固定架31与第一散热结构10相正对的边缘卡止于多个卡扣612与散热腔口613之间,防止风扇30固定架在朝向插入腔口611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还包括集成电路板70,集成电路板70固定于第一散热结构10的一侧部,风扇30以及制冷片20皆与集成电路板7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集成电路板70固定在壳体80内,该壳体80固定在固定支架60的侧壁上。具体地,壳体80包括用于固定集成电路板70的底座81,盖设在底座81上的罩体82,该罩体82具有防火效果,确保集成电路板70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饮水机,包括具有容纳腔的机体,饮水机还包括设置于容纳腔内的冰胆箱100以及固定于冰胆箱100且如上述的制冷装置1。

在本实施例中,将该制冷装置1应用于饮水机内的冰胆箱100,是冰胆箱100内盛装的液体降温更加快速。

具体地,冰胆箱100一表面开设与冰胆箱100内腔连通的开口101,多个板面制冷片20从开口101插入冰胆箱100内腔,散热板91的周部边缘卡止在开口101处,并固定在开口101处。

具体地,固定柱113上的连接件40的插入头41最终固定在冰胆箱100在开口101处的侧壁上,并通过紧固件110锁止伸入冰胆箱100内腔的插入头41,该紧固件110为与插入头41螺纹配合的螺母,即实现制冷装置1的固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20在与冰胆箱100在开口101处接触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密封垫120,防止冰胆箱100内的液体从散热板91与开口101之间流出,制冷片20与冰胆箱100在开口101处的侧壁之间通过连接件40紧固作用,而紧密贴合,致使环形密封垫120被挤压在制冷片20与冰胆箱100的开口101处之间,以实现密封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