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7724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制冰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制冰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制冰机安装在门体背部,储冰盒安放在制冰机的下方,制冰与储冰在同一个凹腔内,凹腔侧面开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连接有引导件,引导件设置在制冰盒的上方,引导冷风从制冰盒的上方向下吹向制冰盒。引导件与进风口之间需要复杂的密封结构,而且,引导件不论将风引向制冰机上方或下方,风都会从开在储冰盒旁边的回风口回向储冰箱内,使得制冰盒内与储冰盒内的温度几乎相同,而冰块的实际所需的储存温度相对与制冰温度较高,这样造成了冷量的损耗、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冰机,所述制冰机具有结构简单、节能减耗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制冷间室,所述制冷间室内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制冰组件,所述制冰组件位于所述制冷间室内;储冰盒,所述储冰盒位于所述制冷间室内且设在所述制冰组件的下方;和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道组件位于所述制冰组件和所述储冰盒之间,所述风道组件具有朝向所述制冰组件敞开的第一通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通过将风道组件设置在制冰组件和储冰盒之间,而且风道组件设置有朝向制冰组件敞开的第一通风口,由此,可以引导从进风口出来的冷风经过第一通风口集中吹向制冰组件,将大部分冷风控制在制冰组件附近,从而有效解决了因冷风大量流向储冰盒造成的冷量浪费问题和制冰机的能量损耗问题,使冷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并提高了制冰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位于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主体段,所述风道主体段位于所述制冰组件和所述储冰盒之间;和风道延伸段,所述风道延伸段位于所述风道主体段的一端且与所述风道主体段连通,所述风道延伸段沿所述制冷间室内壁向下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的横截面轮廓线为多边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还具有朝向所述储冰盒敞开的第二通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风口为间隔开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风口为间隔开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口设在靠近所述储冰盒的上端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设在靠近所述制冰组件的上端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同一个侧壁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局结构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的风道组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风道的风道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冰机100,

箱体10,制冷间室110,进风口111,出风口112,右侧壁113,

制冰组件20,

储冰盒30,

风道组件40,第一通风口410,第二通风口420,风机430,风道主体段440,上端面441,下端面442,风道延伸段4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100。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100,包括:箱体10、制冰组件20、储冰盒30和风道组件4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箱体10内具有制冷间室110,制冷间室110内设置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冷风可以从进风口111流入制冷间室110,并从出风口112流出制冷间室110。制冰组件20位于制冷间室110内,制冰组件20利用冷风的冷量进行制冰,储冰盒30位于制冷间室110内且设在制冰组件20的下方,储冰盒30用于接收储存制冰组件20制得的冰块,风道组件40的一端与进风口111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112连通,风道组件40位于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风道组件40具有朝向制冰组件20敞开的第一通风口410,从进风口111进入的冷风在风道组件40内流动,经第一通风口410吹向制冰组件20,最后经出风口112流出制冷间室1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100,通过将风道组件40设置在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而且风道组件40设置有朝向制冰组件20敞开的第一通风口410,由此,风道组件40可以引导从进风口111进来的冷风经过第一通风口410集中吹向制冰组件20,使大部分冷风流经制冰组件20后经出风口112流出,从而有效解决了因冷风大量流向储冰盒30而造成的冷量浪费问题和制冰机100的能量损耗问题,使冷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并提高了制冰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组件40内设有风机430,风机430可以位于靠近进风口111的位置处。由此,可以通过风机430将冷风抽入至风道组件40内部,从而提高冷风的流量,进而提高制冰效率。如图2所示,风机430设置在进风口111的位置处,风机430可以将冷风从进风口111抽入至风道组件40内,并驱动风道组件40内冷风的流动,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冷风的流通效果,为制冰组件20提供足够的冷量进行制冰。当然风机430不局限于设置在进风口111位置,也可以设置在风道组件40内的其他位置,只要可以实现驱动冷风从进风口111流入至制冷间室110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组件40可以包括:风道主体段440和风道延伸段450。其中,风道主体段440位于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风道延伸段450位于风道主体段440的一端且与风道主体段440连通,风道延伸段450沿制冷间室110内壁向下延伸。由此经风机430抽入至风道组件40内的冷风,可以先经过风道延伸段450的引导流入到风道主体段440内,经风道主体段440上方的第一通风口410集中吹向制冰组件20。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组件40包括风道主体段440和风道延伸段450,风道延伸段450沿左右方向延伸(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且位于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风道延伸段450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上下方向),风道延伸段450的上端与风道主体段440的右端连通,风道延伸段450的下端连接有风机430并与进风口111处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图8所示,风道组件40的横截面轮廓线可以为多边形。由此,一方面便于风道组件40的设计加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形状规则的风道组件40便于合理安置在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从而充分利用制冷间室110的有效空间。如图6和图7所示,风道组件40的横截面可以设置为矩形或其他多边形结构,以便于风道组件40的加工成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40的横截面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形状,在风道组件40的拐角段可以设置圆滑过渡段,以减小冷风流动时的阻力,使冷风在风道组件40内的流动更加顺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风道组件40还具有朝向储冰盒30敞开的第二通风口420。由此,可以为储冰盒30提供足够的冷量来储存冰块。例如图7和图8中的示例所示,风道组件4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段位于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在该段风道组件40的下端面442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420,冷风可以通过第二通风口420吹向储冰盒30,从而为储冰盒30提供冷量以进行冰块的存储。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通风口420为间隔开的多个。由此,可以使冷风较为均匀的吹向储冰盒30,有利于维持储冰盒30内温度的稳定性。例如图8中示例所示,风道组件4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段的下端面442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通风口420,第二通风口420可以设置为跑道型,多个第二通风口420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相等,以便于风道组件40的制造加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通风口410可以为间隔开的多个。由此,可以使冷风较为均匀地从第一通风口410吹向制冰组件20,从而,可以使制冰组件2制得的冰块均匀一致,以提高制冰质量。例如图6和图7所示,在风道组件40沿左右延伸的一段的上端面44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风口410,在从右至左的方向上,第二通风口420的口径可以逐渐增大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从进风口111流入到风道组件40的冷风,在流动过程中的流速呈逐渐变小的趋势,冷风进入风道组件40后,首先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段的下端流向上端,随后流入至风道组件4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段,并且在该段风道组件40内,位于右端的冷风的流速大于位于左端的冷风的流速,由此,将第一通风口410从右至左的方向上,第一通风口410的口径逐渐增大设置,可以有效弥补风道组件40内左右两端冷风流速带来的冷风流量差异,从而使冷风可以均匀地吹向制冰组件20,从而使制得的冰块均匀一致,以提高制冰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口111可以设在靠近储冰盒30的上端的位置处。由此,可以方便将风道组件40设置在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便于风道组间30的管路的布局优化。例如图1和图2中的示例所示,进风口111设置在制冷间室110的右侧壁113上,并靠近储冰盒30上端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出风口112可以设在靠近制冰组件20的上端的位置处。由此,可以使冷风充分流经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后从出风口112流出,使冷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图1和图2中的示例所示,出风口112可以设置在制冷间室110右侧壁113上,并位于制冰组件20的上端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口111与出风口112可以位于箱体10的同一个侧壁上。由此,可以使冷风在制冷间室110内形成循环流动,为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提供充分的冷量。例如图1和图2中的示例所示,出风口112和进风口111均设置在制冷间室110的右侧壁113上,如图2所示,冷风从右侧壁113的进风口111流入风道组件40,大部分冷风经风道组件40吹向上方的制冰组件20,该部分冷风流经制冰组件20进行冷量传递后经右侧壁113上的出风口112流出制冷间室110;少部分的冷风向下吹向储冰盒30,该部分冷风流经储冰盒30进行冷量传递后折回流向右侧壁113的出风口112,最后流出制冷间室110。

下面参照图1-图8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8所示,制冰机100包括:箱体10、制冰组件20、储冰盒30和风道组件40。

其中,如图1所示,箱体10内具有制冷间室110,制冷间室110的右侧壁113上设置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其中,进风口111靠近储冰盒30上端位置设置,出风口112靠近制冰组件20上方位置设置。如图2所示,冷风可以从进风口111流入制冷间室110,并从出风口112流出制冷间室110。

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冰组件20位于制冷间室110内,制冰组件20利用冷风的冷量进行制冰,在制冰组件20的下方设置有储冰盒30,储冰盒30用于接收储存制冰组件20制得的冰块。在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设置有风道组件40,风道组件40的一端与进风口111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112连通。如图5-图8所示,风道组件40包括风道主体段440和风道延伸段450,风道主体段440和风道延伸段450的横截面为矩形,风道主体段440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位于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风道延伸段450沿上下方向延伸,风道延伸段450的下端连接有风机430,并与进风口111连通,风道延伸段450上方与风道主体段440的右端连通。

如图7所示,在风道主体段440的上端面441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风口410,而且,在从右至左的方向上,第一通风口410的口径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风道主体段440的下端面442上间隔设置有第二通风口420,第二通风口420为跑道型,形状大小一致。

如图2所示,制冰机100在工作运行时,风机430从制冷间室110右侧壁113上的进风口111将冷风抽入至风道组件40内,进入风道组件40内的冷风首先沿风道延伸段450,从风道延伸段450的下端流向风道延伸段450的上端,随后,冷风从风道主体段440的右端进入到风道主体段440,进入到风道主体段440的冷风,大部分经风道主体段440的上端面441上的第一通风口410吹向制冰组件20,为制冰组件20提供足够的冷量进行制冰,该部分冷风随后经右侧壁113上的出风口112流出制冷间室110;另少部分冷风从风道主体段440的下端面442上的第二通风口420吹向储冰盒30,为储冰盒30提供冷量进行储冰,该部分冷风经储冰盒30后反向流向右侧壁113上的出风口112,从出风口112流出制冷间室110,从而完成制冷间室110内的冷风循环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冰过程相对于储冰过程,需要更低温度,因此,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对冷风的冷量需求不同。该制冰机100可以通过对第一通风口441和第二通风口的口径大小以及个数进行设计以合理分配吹向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的冷风量,并可以使吹向制冰组件20的冷风均匀一致,从而使制得的冰块均匀一致,以提高制冰质量,而且,出风口112设置在制冰组件20的上端,可以有效避免储冰盒30内的温度产生较大波动。

由此,通过将风道组件40设置在制冰组件20和储冰盒30之间,而且风道组件40设置有朝向制冰组件20敞开的第一通风口410,使风道组件40可以引导从进风口111进来的冷风经过第一通风口410集中吹向制冰组件20,使大部分冷风流经制冰组件20后经出风口112流出,从而有效解决了因冷风大量流向储冰盒30而造成的冷量浪费问题和制冰机100的能量损耗问题,使冷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并提高了制冰质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