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节能冷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0925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节能冷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储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温节能冷库。



背景技术:

冷库主要用作对乳制品、肉类、水产、禽类、果蔬、冷饮等食品的恒温贮藏,其作用是使食品保持在低温的环境下,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所以冷库是否能够保持正常的低温是食品能够长时间保存的关键。在现有的冷库保温技术中,大多是采用在墙壁夹缝填入石棉,或者在墙壁表面直接敷设隔热保温材料,由于这样的隔热结构中存在一定的间隙,冷气容易从间隙中流出外部,而且这些保温材料非常容易传递热量,使得冷库的保温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非常耗费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保温技术保温效果差、耗费电能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节能冷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保温节能冷库,包括库体,库体外设有压缩机和冷凝器,库体内设有毛细节流管和主制冷管,压缩机、冷凝器、毛细节流管、主制冷管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外壁设有保温层,上述保温层包括真空腔体、固定在真空腔体外壁上的真空吸管、以及设在真空腔体内的隔板;隔板与库体外壁平行,隔板将真空腔体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真空吸管与分腔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的进气口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中,各真空吸管的出气口位于真空腔体外部,出气口上设有管盖;真空吸管与真空腔体外壁、隔板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保温层还包括与上述分腔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各真空度检测仪固定在真空腔体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保温层还包括盘绕固定在各分腔中的第二制冷管,第二制冷管的冷气入口穿过真空腔体内壁、库体外壁与主制冷管连接,第二制冷管的冷气出口穿过真空腔体外壁与压缩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第二制冷管的冷气入口与上述主制冷管通过阀门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第二制冷管与真空腔体内壁、真空腔体外壁、库体外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库体为长方体结构,库体各面均设有上述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库体外设有中央控制器,上述库体内设有温度感应器,上述压缩机、上述真空度检测仪、上述阀门、上述温度感应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根据物理原理,固体的导热率大于液体,液体的导热率大于气体,气体是导热率最小的物质状态,而其中真空状态下导热率最小,本实用新型根据这一物理原理,在冰库外壁敷设保温层,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大幅度节省了电能消耗。

压缩机、冷凝器、毛细节流管、主制冷管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制冷剂在这一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起到制冷作用。制冷剂在主制冷管中以低温低压液态形式流动,吸收库体内的温度,使库体内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的效果,而制冷剂吸收热量逐渐蒸发为高温低压气体;压缩机将高温低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增压,将其转化为高温高压气体送入冷凝器;高温高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冷凝器中与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制冷剂的温度被降低,转化为低温高压液体;低温高压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毛细节流管中,其压力被降低,转化为低温低压液体继续流入主制冷管进行制冷。如此循环往复。

隔板将真空腔体隔断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分腔,各分腔设有真空吸管,工作人员利用真空抽取设备通过真空吸管将分腔内的气体抽出,使分腔内形成真空状态。这样,保温层内部形成与库体外壁平行的多层次的真空层,使库体内部和库体外部难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库体内的冷气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降低了对电能的使用量。真空吸管出气口上设有管盖,真空抽取完毕后关闭管盖,使分腔内形成良好的真空状态。

真空度检测仪用于实时检测与其连通的分腔内的真空度情况。

第二制冷管相当于与主制冷管并联在制冷循环回路中,制冷剂同样也会流经第二制冷管。第二制冷管盘绕在分腔中,用于对分腔进行降温,在库体外部进一步形成低温隔热屏障,进一步抑制和延缓外部温度侵入库体,使保温效果更好。

第二制冷管与主制冷管通过阀门连接,需要对分腔进行降温时,开启阀门使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管;分腔降温到适宜温度时,可以关闭阀门,使制冷剂不再流入第二制冷管,制冷剂只流入主制冷管,这样可以使制冷剂更集中地对库体内部进行降温工作。

中央控制器有利于方便工作人员远程操作。

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达到一项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克服了现有冷库保温材料易产生热传递的缺点,大幅度降低了对电能的使用量;

2.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有利于向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B-B截面图。

附图中各序号及其对应名称如下:

库体1、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保温层6、真空腔体7、真空吸管8、隔板9、分腔10、进气口11、出气口12、管盖13、密封圈14、真空度检测仪15、第二制冷管16、冷气入口17、冷气出口18、阀门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保温层6还包括与分腔10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15,各真空度检测仪15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10。

保温层6还包括盘绕固定在各分腔10中的第二制冷管16,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穿过真空腔体7内壁、库体1外壁与主制冷管5连接,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出口18穿过真空腔体7外壁与压缩机2连接。

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与主制冷管5通过阀门19连接。

第二制冷管16与真空腔体7内壁、真空腔体7外壁、库体1外壁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库体1为长方体结构,库体1各面均设有保温层6。

库体1外设有中央控制器,库体1内设有温度感应器,压缩机2、真空度检测仪15、阀门19、温度感应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保温层6还包括与分腔10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15,各真空度检测仪15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10。

保温层6还包括盘绕固定在各分腔10中的第二制冷管16,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穿过真空腔体7内壁、库体1外壁与主制冷管5连接,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出口18穿过真空腔体7外壁与压缩机2连接。

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与主制冷管5通过阀门19连接。

第二制冷管16与真空腔体7内壁、真空腔体7外壁、库体1外壁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库体1为长方体结构,库体1各面均设有保温层6。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保温层6还包括与分腔10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15,各真空度检测仪15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10。

保温层6还包括盘绕固定在各分腔10中的第二制冷管16,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穿过真空腔体7内壁、库体1外壁与主制冷管5连接,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出口18穿过真空腔体7外壁与压缩机2连接。

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与主制冷管5通过阀门19连接。

第二制冷管16与真空腔体7内壁、真空腔体7外壁、库体1外壁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保温层6还包括与分腔10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15,各真空度检测仪15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10。

保温层6还包括盘绕固定在各分腔10中的第二制冷管16,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穿过真空腔体7内壁、库体1外壁与主制冷管5连接,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出口18穿过真空腔体7外壁与压缩机2连接。

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与主制冷管5通过阀门19连接。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保温层6还包括与分腔10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15,各真空度检测仪15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10。

保温层6还包括盘绕固定在各分腔10中的第二制冷管16,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入口17穿过真空腔体7内壁、库体1外壁与主制冷管5连接,第二制冷管16的冷气出口18穿过真空腔体7外壁与压缩机2连接。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保温层6还包括与分腔10数量相等的真空度检测仪15,各真空度检测仪15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并分别连通与其对应的分腔10。

实施例7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库体1,库体1外设有压缩机2和冷凝器3,库体1内设有毛细节流管4和主制冷管5,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库体1外壁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包括真空腔体7、固定在真空腔体7外壁上的真空吸管8、以及设在真空腔体7内的隔板9;隔板9与库体1外壁平行,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各自独立的分腔10,真空吸管8与分腔10数量相等,各真空吸管8的进气口11分别插入与其对应的分腔10中,各真空吸管8的出气口12位于真空腔体7外部,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吸管8与真空腔体7外壁、隔板9通过密封圈14密封连接。

以实施例1为例,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原理是:

根据物理原理,固体的导热率大于液体,液体的导热率大于气体,气体是导热率最小的物质状态,而其中真空状态下导热率最小,本实用新型根据这一物理原理,在冰库外壁敷设保温层,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大幅度节省了电能消耗。

压缩机2、冷凝器3、毛细节流管4、主制冷管5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制冷剂在这一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起到制冷作用。制冷剂在主制冷管5中以低温低压液态形式流动,吸收库体1内的温度,使库体1内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的效果,而制冷剂吸收热量逐渐蒸发为高温低压气体;压缩机2将高温低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增压,将其转化为高温高压气体送入冷凝器3;高温高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冷凝器3中与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制冷剂的温度被降低,转化为低温高压液体;低温高压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毛细节流管4中,其压力被降低,转化为低温低压液体继续流入主制冷管5进行制冷。如此循环往复。

隔板9将真空腔体7隔断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分腔10,各分腔10设有真空吸管8,工作人员利用真空抽取设备通过真空吸管8将分腔10内的气体抽出,使分腔10内形成真空状态。这样,保温层6内部形成与库体1外壁平行的多层次的真空层,使库体1内部和库体1外部难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库体1内的冷气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降低了对电能的使用量。真空吸管8出气口12上设有管盖13,真空抽取完毕后关闭管盖13,使分腔10内形成良好的真空状态。

真空度检测仪15用于实时检测与其连通的分腔10内的真空度情况。

第二制冷管16相当于与主制冷管5并联在制冷循环回路中,制冷剂同样也会流经第二制冷管16。第二制冷管16盘绕在分腔10中,用于对分腔10进行降温,在库体1外部进一步形成低温隔热屏障,进一步抑制和延缓外部温度侵入库体1,使保温效果更好。

第二制冷管16与主制冷管5通过阀门19连接,需要对分腔10进行降温时,开启阀门19使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管16;分腔10降温到适宜温度时,可以关闭阀门19,使制冷剂不再流入第二制冷管16,制冷剂只流入主制冷管5,这样可以使制冷剂更集中地对库体1内部进行降温工作。

中央控制器有利于方便工作人员远程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