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油平衡的节能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6916发布日期:2019-01-14 18:3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油平衡的节能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均油平衡的节能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通常具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为制冷模式,一种模式为制热模式。但换热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结霜的情况。该种情况下需要通过热源对换热器进行除霜处理,能耗较大,热能浪费较为严重;其次,现有的机组压缩机内的油平衡通常较差,容易存在均油不平衡的情况,且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内通常会携带一定量的油,进入机组后将对制冷剂造成影响,机组容易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耗低,机组故障率低的均油平衡的节能空调机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均油平衡的节能空调机组,包括

压缩机;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与所述压缩机相连的分流装置,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连,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

节流控制模块,用于对气体制冷剂进行节流以得到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包括形成闭合回路的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与该节流控制模块相连;

除霜模块,用于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输送至第二换热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除霜处理;

油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用于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中的油进行分离。

本发明中通过除霜模块的设置,使得机组能够直接利用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对第二换热器进行除霜处理,进而无需另外设置动力源进行除霜操作,降低热能的浪费,减小能耗;其次,通过油分离器的设置,使得压缩机能够实现良好的均油,避免出现压缩机存在均油不均匀的情况;其次,油分离器能够良好的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中携带的少量油分离出来,避免油进入至机组的主回路内,避免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其他部件不易出现故障。

进一步的,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设于该分离器壳侧部的进气管、设于分离器壳上部的出气管及设于分离器壳下部的出液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压缩机出气口相连,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分流装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油分离器上设有用于使得出气管内的油回流至分离器壳内的抛油件;通过能够实现出气时,气体制冷剂内携带的少部分油液能够实现回流,通过抛油件回流至分离器壳内,实现压缩机内的油平衡,进而达到良好的均油效果,保证各压缩机之间的油平衡;且经过油分离后排出的气体制冷剂中基本不存在油。

进一步的,所述抛油件为设于所述分离器壳内的抛油管,该抛油管一端与所述出气管相连,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分离器壳底部的位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壳内对应于进气管上部设有第一过滤网,对应于出液管上方设有第二过滤网;在进气时,能够通过第一过滤网对气体制冷剂进行第一层过滤,使得大量的油在过滤网上被拦截,油分离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除霜模块包括用于从主回路上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引出的分流管路、设于第二换热器上的进气口、设于进气口对面一侧的出气口、与该出气口相连通的出气管、设于第二换热器下部的出液口及与该出液口相连的出液管,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制冷剂进口连通;该种结构下,完成对第二换热器除霜处理后的制冷剂能够继续回流至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处,进而重新回到主回路内,避免了制冷剂的浪费,降低制冷剂的损耗,进而无需经常补充制冷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内设有用于避免水滴直接滴落至第二换热器底部产生撞击声的减噪装置;避免除霜过程中,水滴直接滴落在第一换热器的金属外壳上而发出滴答声,从而避免机组出现噪音。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油分离器能够良好的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中携带的少量油分离出来,避免油进入至机组的主回路内,避免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其他部件不易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出气管与凝结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中出气管与凝结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中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动力源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均油平衡的节能空调机组,具有夏季制冷模式和冬季制热模式,机组包括压缩机1、油分离器10、气液分离器11、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分流装置3、节流控制模块以及除霜模块;具体的,所述第一换热器21为市面上直接购买得到的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22为市面上直接购买的翅片式换热器;所述分流装置3为市面上购买得到的四通阀,节流装置的其中一个开口与压缩机1的出气口相连,另一个开口通过第一管路3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1相连,再另外一个开口通过第二管路3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2相连,最后一个开口与所述除霜模块相连;所述节流控制模块包括形成闭合回路的第一节流部件4和第二节流部件5,所述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分别与所述节流控制模块相连,进而通过节流控制模块对气体制冷剂进行节流以得到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所述除霜模块用于将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输送至第二换热器22,对第二换热器22进行除霜处理,进而无需另外设置动力源进行除霜操作,降低热能的浪费,减小能耗。

所述油分离器10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11与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包括第一干燥器41、第一节流阀42及第一单向阀43,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包括第二干燥器51、第二节流阀52及第二单向阀53,所述第一单向阀43与第二单向阀53的流动方向相反。

具体的,所述除霜模块包括分流管路61、进气口62、出气口63、出气管64、出液口65、出液管66以及凝结部件,所述进气口62设于第二换热器的外壳其中一侧面的上部位置,所述出气口63设于进气口对面一侧侧面的下部位置上,所述出液口65设于第二换热器的外壳设有进气口一侧的侧部下部位置上;所述分流管路61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出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进而可回路上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引出并输入至第二换热器的外壳内,对外壳内的翅片进行除霜处理;所述出气管64一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相连通,进而将制冷剂重复输送回主回路上,避免制冷剂的浪费;所述出液管66与所述出液口65相连,出液口65上设有阀门。

所述凝结部件包括箱体91、设于箱体内的吹风件92及设于所述出气管部分内壁上的螺旋内壁93,具体的,所述出气管具有螺旋内壁93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箱体91内,所述吹风件92为上下对置设置在箱体内,进而可对出气管穿设在箱体内的部分进行降温处理,使得出气管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进而出气管内的水汽凝集成水珠,达到对制冷剂中的水汽进行去除的效果,避免冰堵情况的发生;且螺旋内壁能够使得气体制冷剂在出气管内产生旋风,进而使得出气管内经箱体降温而凝结成小水珠的水汽能够凝聚成大水珠,进而保证水汽被更加完全的去除。

所述出气管64的部分为倾斜设置,优选为出气管穿出箱体后的管体设置为部分倾斜;该出气管64上设有液体出口641,且液体出口641设于出气管倾斜部分的下部位置,使得顺着倾斜度留下的水均能够通过液体出口排出;所述液体出口641上设有集液件8,该集液件8具体为一瓶子,瓶子的瓶口82与所述液体出口螺接配合;且瓶子的瓶身83侧壁为橡胶制成,可于外力作用发生变形;瓶子的底部84为塑料,且其上设有开孔,开孔内设有单向出液件81,该单向出液件81优选为市面上直接该买的单向鸭嘴阀,使得集液件内的液体能够向外排出,但外界的空气无法进入至集液件内;通过单向出液件和集液件能够形变的配合,使得外力挤压集液件时,集液件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单向出液件81向外排出,但是外界的空气不会进入至集液件内;而当集液瓶排水完成而外力消失时,集液瓶也能够在出气管内的气体进行补气而恢复至初始状态,保证了外界空气完全不会进入至出气管内对管道内的制冷剂造成污染,又能保证集液件排水的正常操作。

具体的,所述减噪装置包括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外壳内的不锈钢导流槽71和设于导流槽内的吸水海绵层72,该吸水海绵层为市面上直接购买的海绵,具有结构不再赘述;所述导流槽71低侧的侧壁上设有一个条形开口711,吸水海绵内的水能够向低处流动,在导流槽低处汇集并通过导流槽上的条形开口向外排出;除霜过程中出现的水滴将直接滴落在吸水海绵层上,进而不会发出滴答声,极大程度的减小机组化霜过程中的噪音;其次,设置导流槽,使得吸水海绵上的水均在导流槽内被收集,不会向外流出导流槽,进一步避免水滴接触底部金属板而出现滴答声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65设置于第二换热器对应该导流槽71低侧的侧壁上,所述出气口63设于第二换热器对应该导流槽71高侧的侧壁上,且出气口63设置在导流槽71下方位置,进而能够通过吸水海绵对制冷剂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处理,进而降低后期将制冷剂冷凝为高压液体时所需要的能耗,更为节约能耗。

实施例2

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所述除霜模块可在处理结束后将制冷剂回送至第二换热器22内;机组还包括与所述除霜模块相配合的净化模块,该净化模块用于对回送至第二换热器22内的制冷剂进行净化处理;具体的,所述净化模块包括净化室301、设于净化室内的过滤吸附件302及设于净化室上与该过滤吸附件302相配合的定位结构;所述过滤吸附件302为市面上直接购买得到的活性炭过滤棉,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槽303、插接口304及盖板305;所述定位槽303为设置在所述净化室301内壁上的u型的凹槽,所述插接口304为设于净化室上部与该定位槽相连通的条形的开口,所述过滤吸附件302可通过该插接口304插入至所述净化室内;所述盖板305为金属制成,一端通过转轴与插接口304内壁铰接,从而盖板305能够相对插接口进行翻转,对插接口进行开启和关闭。

作为优选,所述净化室301内还设有除湿件306,该除湿件为市面上直接购买得到的海绵,净化室301上设有与该除湿件306相配合的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包括限位槽307、条形口308及端盖309,所述限位槽307为设于所述净化室内壁上的u型的凹槽,所述条形口308设于净化室上部与所述限位槽相连通,吸附件能够通过该条形口308插入至所述净化室内;所述端盖309由金属制成,该端盖309一端通过转轴铰接在条形口308的内壁上,进而使得端盖309能够相对条形口308上下翻动,对条形口308进行开启或关闭。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所述油分离器10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用于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中的油进行分离;具体的,所述油分离器10包括金属制成的分离器壳101、进气管102、出气管103、出液管104、抛油件105、第一过滤网106以及第二过滤网107,所述进气管102连接在分离器壳侧部上部位置上,所述出气管103设于分离器壳上部,所述进气管102与所述压缩机1出气口相连,所述出气管103与所述分流装置3相连;所述出液管104设于分离器壳下部;第一过滤网106设于所述分离器壳101内对应于进气管上部的位置上,所述第二过滤网107设置在分离器壳101内对应于出液管上方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过滤网106和第二过滤网107均为市面上购买得到的金属滤网,故不再赘述。

所述抛油件105用于使得出气管内的油回流至分离器壳内,具体的,所述抛油件105为设于所述分离器壳内的金属制成的抛油管,该抛油件105一端与所述出气管103相连,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分离器壳101底部的位置上。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动力源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