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1484发布日期:2018-11-09 20:23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暖通空调系统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惬意的环境当中,但是暖通空调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会对电能产生较大的消耗,甚至由于暖通空调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结合现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应用情况来看,在建筑耗能方面,暖通空调耗能占到建筑耗能的20%左右,由此可见,较大的能源消耗,对暖通空调的应用可能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减排,提升其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建筑空调系统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

暖通空调系统中蕴藏着大量的热能,但这部分热能目前未能被很好的利用,约有一半的暖通空调余热以不同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给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造成了双重的危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暖通空调余热利用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现有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的生产工艺仍存在部分问题待完善。

现有技术的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中的水处理技术尚未完善,使得部分情况下不能一次性处理干净,但现有装置中并未设置相关的抽取装置,操作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处理水质情况,造成后续处理麻烦;2、现有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大多设计有水处理池,水处理池内部设计有过滤与净化装置,但现有水处理池中的过滤与净化装置大多为一体式结构,清洁时需工作人员进入水处理池底部,水处理池底部因长时间的杂质沉淀,环境恶劣,容易损害清洁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净化效果好、可检测、可多次处理、维护检修方便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空调机组、第一水处理池和检测抽取器,所述空调机组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水处理池,所述第一水处理池远离集水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水处理池,所述第二水处理池与第一水处理池之间通过回流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处理池远离空调机组的一侧设置有热泵机组,所述热泵机组远离第一水处理池的一侧设置有用户设备;

所述第一水处理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且第一水处理池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一水处理池的内部一侧设置有第一沉淀区,且第一水处理池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沉淀区,所述第一沉淀区靠近第三沉淀区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一沉淀区的上方设置有粗过滤网,所述第三沉淀区的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粗过滤网靠近活性炭吸附层的一侧设置有细过滤网,所述第一水处理池与粗过滤网、第一水处理池与细过滤网以及第一水处理池与活性炭吸附层之间均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所述出水口靠近第一水处理池的一侧设置有检测抽取器;

所述粗过滤网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石,且限位柱的另一侧设置有拉环,所述第一磁石与凹槽之间通过第二磁石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水处理池与热泵机组、第二水处理池与第一水处理池、热泵机组与第一水处理池、热泵机组与用户设备、集水池与空调机组以及集水池与第一水处理池之间均通过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管道的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检测抽取器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刻度尺。

优选的,所述第一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和第三沉淀区所处高度逐渐降低。

优选的,所述粗过滤网与第一沉淀区、细过滤网与第二沉淀区以及活性炭吸附层与第三沉淀区之间均通过限位槽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第一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和第三沉淀区分别呈渐降结构设计,沉淀空调出水的杂质;粗过滤网初步对暖通空调出水进行过滤,细过滤网对未过滤完全的暖通空调出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最后由活性炭吸附层吸附水中杂质,净化效果好;出水口的检测抽取器可以抽取处理池处理过的水,方便后续水质检测,以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内部水质情况;第二水处理池可直接对未处理好的出水进行再次净化,不会耽误余热利用的整体进程;内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净化效果好,余热利用范围广,既能节省能源,又能减少排放。

2、本实用新型凹槽结构实现过滤网与水处理池以及活性炭吸附层与水处理池的初步固定连接,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的磁性连接加固其的稳定性,安装简单,容易拆卸,既不会影响对水质的净化,又方便工作人员对过滤网和活性炭吸附层进行维护与检修,延长内部净化结构的使用寿命,保障其使用性能优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流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水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水处理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处理池与凹槽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二水处理池;2、热泵机组;3、集水池;4、电磁阀;5、空调机组;6、第一水处理池;61、进水口;62、粗过滤网;63、凹槽;631、第二磁石;64、细过滤网;65、活性炭吸附层;66、检测抽取器;67、出水口;611、第二沉淀区;612、第三沉淀区;613、第一沉淀区;7、限位柱;8、第一磁石;9、拉环;10、用户设备;11、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暖通空调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空调机组5、第一水处理池6和检测抽取器66,空调机组5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池3,集水池3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水处理池6,第一水处理池6远离集水池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水处理池1,第二水处理池1与第一水处理池6之间通过回流管11固定连接,第一水处理池6远离空调机组5的一侧设置有热泵机组2,热泵机组2远离第一水处理池6的一侧设置有用户设备10,第二水处理池1与热泵机组2、第二水处理池1与第一水处理池6、热泵机组2与第一水处理池6、热泵机组2与用户设备10、集水池3与空调机组5以及集水池3与第一水处理池6之间均通过管道固定连接,管道的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电磁阀4,为了整体工作协调以及方便控制;

第一水处理池6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61,且第一水处理池6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水口67,第一水处理池6的内部一侧设置有第一沉淀区613,且第一水处理池6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沉淀区612,第一沉淀区613靠近第三沉淀区6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沉淀区611,第一沉淀区613、第二沉淀区611和第三沉淀区612所处高度逐渐降低,为了对暖通空调出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第一沉淀区613的上方设置有粗过滤网62,第三沉淀区612的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65,粗过滤网62靠近活性炭吸附层65的一侧设置有细过滤网64,粗过滤网62与第一沉淀区613、细过滤网64与第二沉淀区611以及活性炭吸附层65与第三沉淀区612之间均通过限位槽固定连接,为了整体连接更加坚固,第一水处理池6与粗过滤网62、第一水处理池6与细过滤网64以及第一水处理池6与活性炭吸附层65之间均通过凹槽63固定连接,凹槽63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层,为了避免水中杂质进入到凹槽63内部,出水口67靠近第一水处理池6的一侧设置有检测抽取器66,检测抽取器66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刻度尺,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确定抽取量以便后续更好的检测;

粗过滤网62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限位柱7,限位柱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石8,且限位柱7的另一侧设置有拉环9,第一磁石8与凹槽63之间通过第二磁石631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热泵机组2为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它的工作原理: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首先在蒸发器里从高温热源吸热并气化成低压蒸气,然后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内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该高温高压气体在冷凝器内被低温热源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再经节流元件节流成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如此就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完成后,暖通空调机组5通过空调出水管道与集水池3连接,将有余热的空调出水导入集水池3中,然后通过电磁阀4作用将余热水导入第一水处理池6中进行净化,从进水口61进入其内部,质量重的杂质会沉降在第一沉淀区613底部,未沉降的杂质会随水流前进,前进过程中粗过滤网62对经过的水流进行初步过滤,初步过滤后的出水杂质部分在第二沉淀区611处沉淀,细过滤网64再进一步过滤未处理完全的微小杂质,经过层层过滤后的水进入活性炭吸附层65,由活性炭吸附层65进行最后一步的吸附净化,净化完成后的水进入出水口67处,操作人员利用检测抽取器66抽取水样进行相关检测,方便操作人员掌握内部水质情况,合格的水经管道输送至热泵机组2,制热工况时,热泵机组2提取水中的热量,水温度有所降低;制冷工况时,热泵机组2向水中放热,水温度提高,通过管道运输至各个用户设备10,既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用水需求以及工业用水需求,也能用于中央空调的制冷制热等,不合格的水经回流管11回流至第二水处理池1内部,进行二次过滤净化,既保证水质的优良,又不影响整体进程,实用性强;结构长时间使用造成使用性能下降时,可通过拉环9拖拽限位柱7,从而使第一磁石8与第二磁石631脱离,然后将粗过滤网62从凹槽63中拉出,进行维修或者替换新的部件,最后安装好即可,无需操作人员进入处理池底部进行清理,操作简单,清理效果好,且保障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广泛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