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3070发布日期:2018-12-11 20:08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冷库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对部分产品需要其进行低温冷冻储藏,这就需要建造冷库。冷库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冷库的保温效果直接影响储藏产品的质量。

传统的冷库通道门主要采取人力开闭、电机控制等方式。中国专利CN103090627A公开了一种冷库门,其包括门板和门框,门板与门框转动连接,门板与门框之间设有限位装置和开启装置。关门时利用弹簧使滚轮自动卡住卡头实现门板与门框紧密连接,开门时使用杠杆原理将门撬开。

在用于生鲜食品等需要冷藏或冷冻的物品的输送的保冷库(保冷柜)中,通过在该保冷库内的收纳空间投入在外部的冷冻库冻结的蓄冷材料,使库内温度保持在一定,进行卡车等的输送,这种卡车进出冷库的方式,冷库的门体一般要完全打开,其与车体之间不能密封,由于冷库内外的温差较大,因此,在客车进出冷库的过程中,跑冷现象非常严重,冷库的温度难以维持特定的冷冻需要,造成冷库的制冷效果差,冷冻物品变质;此外,冷库低温的特殊环境不利于工作人员工作,而且长期在这种冷库环境下工作,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机械化,无人化已经成为冷库发展的方向。人力开闭冷库通道门将逐渐被新型的开门方式取代。而电机运行往往需要配套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结构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冷库隔墙内外的一定范围内设置门通道,在门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门体结构,门体与冷库通道门框通过闭门装置的自恢复力,使得冷库通道门始终贴合输送器保持最小开度,门体随着输送器的运动同时打开,且两道门体保持一开一闭状态,有效避免了冷库内冷气与外界空气的直接交换,大大减少了冷库跑冷,减小输送器进出冷库的过程中冷库的温度变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包括穿过冷库隔墙设置的门通道,所述门通道一端伸入冷库内部,另一端延伸至冷库隔墙外部一段距离;

所述门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门体,所述门体通过冷库通道门框与所述门通道实现连接;

所述门通道的底部设有输送带,用于带动输送器运动,所述输送器的端部设有输送器压轮,用于接触并顶压所述门体;

所述门体与冷库通道门框之间设有闭门装置,用于通过所述闭门装置的自恢复力使得所述门体保持闭合或闭合趋势并与所述输送器的外侧壁贴合;

所述门体上设有弹簧压轮,且与所述输送器压轮的位置避免干涉,用于在所述输送器与门体接触时起到过渡和缓冲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门通道的长度大于所述输送器的长度,从而保证所述门体至少有一道是闭合的。

进一步地,所述冷库通道门框前后的上端设有风幕,用于当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门体为非闭合状态时,启动风幕,进一步减少跑冷。

进一步地,所述门体的顶部设有门体开闭指示灯,其可根据传感器检测结果显示所述门体的开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闭门装置为拉簧或扭簧。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通过在冷库隔墙内外的一定范围内设置门通道,在门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门体结构,门体与冷库通道门框通过闭门装置的自恢复力,使得冷库通道门始终贴合输送器保持最小开度,门体随着输送器的运动同时打开,且两道门体保持一开一闭状态,有效避免了冷库内冷气与外界空气的直接交换,大大减少了冷库跑冷,减小输送器进出冷库的过程中冷库的温度变化。

(2)本发明的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由于输送器与输送带之间的静摩擦力大于闭门装置的自恢复力,因此门体会被输送器以及输送器压轮顶开。输送器压轮将输送器与门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转化滚动摩擦力,使输送器在门体开度最小的情况下,平稳进出冷库通道门。

(3)本发明的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门体上设有弹簧压轮,弹簧压轮中的弹簧结构起到接触点平稳过渡、缓冲的作用,有效避免了输送器端部与门体之间的碰撞或硬接触,避免门体遭到破坏,延长了门体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的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在每一道冷库通道门框前后的上端安装风幕,门自身开闭与风幕、门体开闭指示灯联动,在进一步减少跑冷的情况,实现对于门系统开闭状态的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除通道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过程(b)和(c)工作压轮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冷库隔墙、2-门通道、3-冷库通道门框、4-风幕、5-门体开闭指示灯、6-弹簧压轮、7-闭门装置、8-输送带、9-输送器、10-输送器压轮、11-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食品、果蔬、重要物品等的保鲜、品质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要求物流运输的速度快,冷藏或冷冻效果好,避免生鲜食品、果蔬等腐败、变质,影响食用。此外,对于医疗用品如药品、疫苗、器官等,由于其需求的紧迫性,对于运输过程中的冷藏、冷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部分物流公司以及铁路建筑公司纷纷开展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列车与冷库直接一般间隔一定距离,打包装箱的物品需要通过汽车实现冷库与列车之间的转运。由于冷库与外界的温差非常大,在输送器进出冷库的过程中,冷库门要开启一段时间才能关闭,在此过程中冷库内外的热交换十分剧烈,段时间内就会造成冷库温度升高,降低了冷库的冷库效果,容易导致冷库内的物品腐败变质,尤其是靠近冷库门口的货物,腐败变质的概率更高。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该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包括两道门体11、门通道2、冷库通道门框3,配套的输送器9(形式多样,有弹簧压轮轨道,能安装输送器压轮10即可)以及输送带8。门通道2穿过冷库隔墙1,一端伸入冷库内部,另一端延伸至冷库外一定距离,两道门体11分别通过冷库通道门框3固定安装于门通道2的两端,从而形成一个可容纳输送器9通过的通道,且作为冷库与外界热交换的缓冲区。

此外,由于装运物品的铁路冷链物流集装器体积比较大,形状规则,因此,其进出冷库门时,传统的门体开度比较大,进一步加剧了冷库跑冷。为此,本发明将门体11设计为双开门结构,其两侧分别设有闭门装置7,门体11与冷库通道门框3通过闭门装置7的自恢复力,始终保持闭合或者保持闭合趋势。通过在冷库隔墙内外的一定范围内设置门通道,在门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门体结构,门体与冷库通道门框通过闭门装置的自恢复力,使得冷库通道门始终贴合输送器保持最小开度,门体随着输送器的运动同时打开,且两道门体保持一开一闭状态,大大减少了冷库跑冷,减小输送器进出冷库的过程中冷库的温度变化,有利于维持冷冻物品的品质。

闭门装置7形式多样,可以基于拉簧、扭簧等机构实现功能,图1和图2中扭簧为示意。

如图1所示,门体11上设有弹簧压轮6,相应地,输送器9的端部也设有输送器压轮10,且保证弹簧压轮6与输送器压轮10位置不发生干涉。

输送器9用于放置及传送冷冻物品,其前端安装一定数量的输送器压轮10。门通道2的底部设有输送带8,带动输送器9运动,输送器9通过输送带8向门体方向移动,实现其进出冷库。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设置两道门体11,可以有控制跑冷量,保证两道门体至少有一道是闭合的,从而有效避免了冷库内冷气与外界空气的直接交换。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在门体11的顶部设有门体开闭指示灯5,其可根据传感器(图中未示)检测结果显示门体11的开闭状态。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在每一道冷库通道门框3前后的上端安装风幕4,当传感器检测到门是非闭合状态时,启动风幕4,进一步减少跑冷。提高一种结构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的智能化、可靠性。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工作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输送器压轮10首先与门体接触,由于输送器9与输送带8之间的静摩擦力大于闭门装置的自恢复力,因此门体11会被输送器9以及输送器压轮10顶开。输送器压轮10将输送器9与门体11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转化滚动摩擦力,使输送器在门体开度最小的情况下,平稳进出冷库通道门。

当输送器9的前端通过门体11时,接触点由输送器压轮10过渡到弹簧压轮6,如图4所示。弹簧压轮6中的弹簧结构起到接触点平稳过渡、缓冲的作用。有效避免了输送器端部与门体之间的碰撞或硬接触,避免门体遭到破坏,延长了门体的使用寿命。

输送器9完整通过门体11后,门体11受扭簧的自恢复力实现门体自动闭合。

以上为通过一道门体的过程,同样的,输送器在输送带驱动下通过两道门体11,完整的过程如图3所示。

本发明的自闭合的冷库通道组合门系统的通过方法,输送器压轮顶开前端门体,缓慢进入门通道,随后前端门体关闭,后端门体开启,从而实现输送器平稳进出冷库通道门,有效避免了冷库内冷气与外界空气的直接交换,大大减少了冷库跑冷。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