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1493发布日期:2018-11-09 20:2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人们所熟悉的“泵”是一种可以提高位能的机械设备,比如水泵主要是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而“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位热能,经过电能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位热能的装置。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等的需要,人们利用水泵将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同样,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为了回收通常排到大气中的低温热气、排到河川中的低温热水等中的热量,热泵被用来将低温物体中的热能传送高温物体中,然后高温物体来加热水或采暖,使热量得到充分利用。

申请号为CN201720751924.4,名称为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包括二氧化碳循环回路、供热水路和预冷水路。二氧化碳循环回路中设置有二氧化碳蒸发器和气体冷却器,气体冷却器中具有相邻设置的二氧化碳通道和热水通道,二氧化碳通道与冷媒管路连接,供热水路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一阀门,第一阀门与热水通道的进口连接,预冷水路中设置有第二阀门,预冷水路的管路穿过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与冷媒管路相邻,预冷水路的进口与供热水路的进水口连接,出口与热水通道的进口连接。控制进入供热水路的水进入二氧化碳蒸发器进行预冷。能够有效精准地补偿系统在进水温度过高时的效率衰减。可有效提升气体冷却器进出水温差,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不同地区的干热井在不同的季节,地下的地热量不同的,导致能够交换到的热量不同,从而能够加热的水的容量不同,因此设计了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包括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埋设在地面下方,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下端为若干个U型管道拼接而成,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右端连接有跨临界压缩机,所述跨临界压缩机连接有第一离心式油分离器,所述第一离心式油分离器连接有智能水箱,所述智能水箱上端连接有第二离心式油分离器,所述第二离心式油分离器连接有干燥釜,所述干燥釜内部设置有抽屉,所述抽屉内填埋有干燥填料,所述干燥釜连接有二氧化碳膨胀阀,所述二氧化碳膨胀阀另一端与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左端相连接;

所述智能水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右端设置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换热盘管,所述箱体下端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外侧设置有密封塞,所述活动板下端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下端齿合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连接在步进电机上,所述步进电机连接有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有分区服务器,所述分区服务器连接有网络隔离交换机,所述网络隔离交换机通过工作内网连接有大数据服务器。

进一步地,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埋设在地面下方的深度为100-200米。

进一步地,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内部设置有多层吸水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盘管采用卫生级不锈钢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段式的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设计,在干热井地下能够很好的与地热层接触,将热量很好的吸收并通过内部的二氧化碳传递热量,通过智能水箱与大数据系统连接,使得水箱能够很好的调节容积,通过大数据了解干热井地下热量情况,提高了热泵的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2-跨临界压缩机,3-第一离心式油分离器,4-智能水箱,5-第二离心式油分离器,6-干燥釜,7-抽屉,8-干燥填料,9-二氧化碳膨胀阀,10-箱体,11-进水管,12-出水管,13-换热盘管,14-活动板,15-密封塞,16-驱动杆,17-驱动齿轮,18-步进电机,19-中央控制器,20-分区服务器,21-网络隔离交换机,22-大数据服务器,23-过滤器,24-吸水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干热井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包括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埋设在地面下方,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下端为若干个U型管道拼接而成,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右端连接有跨临界压缩机2,所述跨临界压缩机2连接有第一离心式油分离器3,所述第一离心式油分离器3连接有智能水箱4,所述智能水箱4上端连接有第二离心式油分离器5,所述第二离心式油分离器5连接有干燥釜6,所述干燥釜6内部设置有抽屉7,所述抽屉7内填埋有干燥填料8,所述干燥釜6连接有二氧化碳膨胀阀9,所述二氧化碳膨胀阀9另一端与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左端相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智能水箱4包括箱体10,所述箱体10右端设置有进水管11与出水管12,所述箱体10内部设置有换热盘管13,所述箱体10下端设置有活动板14,所述活动板14外侧设置有密封塞15,所述活动板14下端连接有驱动杆16,所述驱动杆16下端齿合连接有驱动齿轮17,所述驱动齿轮17连接在步进电机18上,所述步进电机18连接有中央控制器19,所述中央控制器19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有分区服务器20,所述分区服务器20连接有网络隔离交换机21,所述网络隔离交换机21通过工作内网连接有大数据服务器2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使用的时候,将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埋设在地面下,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下端为多个U型管拼接而成,大大增加了与地热层的接触面积,使得管道内部热媒介更加充分的吸收地热层的热量,内部二氧化碳吸收热量之后,进入跨临界压缩机2内部压缩,形成高压高温的气体,随后进入到第一离心式油分离器3内,旋流的气体通过离心力将内部的油分离开来,确保了二氧化碳媒介的浓度,在智能水箱4内部通过换热盘管13,使得箱体10内部的水被加热,排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到第二离心式油分离器5内部再次离心去除油,随后进入到干燥釜6内部,干燥釜6内部设置了多个抽屉7,在抽屉7内部设置了干燥用的干燥填料8,可以很好的更换,保证干燥能力,最后经过二氧化碳膨胀阀9变成低温,再次进入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内部进行换热;而智能水箱4内部设置有活动板14,在步进电机18带动下上下移动,调节容积,步进电机18通过中央控制器19控制位置,而整个智能水箱4是通过大数据服务器22采集到的多个干热井在不同时候的热量,从而调节步进电机18工作,来上下移动活动板14改变容积,使得内部液体容积能够符合当时地热的最低热量来加热,将热泵系统接入大数据系统,可以很好的通过大数据来采集信息,从而改变整个热泵系统的工作参数,适应变化,提高热泵系统效率。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埋设在地面下方的深度为100-200米,可以很好的接收到干热井地底的热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1上设置有过滤器23,所述过滤器23内部设置有多层吸水滤网24,对内部二氧化碳进行过滤,避免残留少量水滴进入跨临界压缩机2损坏压缩机结构。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盘管13采用卫生级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很好的卫生性和换热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段式的二氧化碳井下换热管道设计,在干热井地下能够很好的与地热层接触,将热量很好的吸收并通过内部的二氧化碳传递热量,通过智能水箱与大数据系统连接,使得水箱能够很好的调节容积,通过大数据了解干热井地下热量情况,提高了热泵的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