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冰箱的速冻盘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4216发布日期:2019-02-11 00:1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用于冰箱的速冻盘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冰箱的速冻盘及冰箱。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食物不论是在冷藏、冷冻时,还是在解冻时,如能加快其速度,则可大量减少食物表面细胞破坏以及营养流失,保持食物的新鲜。目前,在直冷冰箱中,食物在冰箱内进行冷藏、冷冻时,主要是靠空气自然流动进行传递冷量,其过程相当缓慢,起不到速冷、速冻的效果,致使冷冻或冷藏过的食物保鲜时间短,水份及营养流失严重。在风冷冰箱中,通常利用冷风使速冻盘内的物品快速冷冻。然而,利用冷风直接冷却很容易带走物品表面或内部的大量水份,造成水份以及营养流失,口感下降。由于物品的阻碍,导致冷风循环不畅,冷量的传递量减少、减慢。这样就会出现局部制冷速度慢和温度不均的问题,进而导致食物在冷冻过程中出现细胞壁冻裂、食物内养分流失、口感下降,不能满足用户快速冷冻实物的要求。而且,速冻盘放入冷冻室后,气流流动会影响冷冻室内的温度分布,会对其他物品的储藏造成影响,影响其他物品品质。

而且,有时候用户需要快速冰冻整条深海名贵鱼类,以便保证鱼肉的口感,而现有冰箱内的速冻盘较小,放不开;而放置在现有的冷冻托盘上,冰冻速度较慢,冰晶容易刺破鱼肉的细胞壁,影响后期制作时的口感。而且,在现有的速冻盘技术中,本体是有一定厚度的铝托盘,铝托盘内有热管,通过热管实现速冻功能,或者利用体积较大的金属托盘,利用金属导热速率高的特性实现速冻功能。然而,现有速冻盘方案的缺点是无法做太大,若做太大,一整块铝块成本太高,另太重,不方便取拿;现有金属盘方案,多为不锈钢板冲压而成,放置在抽屉底部,缺点是金属盘大面与冷风进行热交换时隔着塑料抽屉,导致热交换速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冰箱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冰箱的速冻盘及冰箱,在热的食材放入速冻盘后,进行快速冷冻过程中,不会影响整个冷冻室内的温度均匀性,而且热交换效率高,冷冻速冻快。

为此,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冰箱的速冻盘,包括下托盘和用于存放物品的上托盘;

所述上托盘安装于所述下托盘;

所述下托盘上具有冷风进口和冷风出口,且所述下托盘与所述上托盘之间限定有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位于所述上托盘的下侧,配置成接收从所述冷风进口进入的冷风,并供冷风通过,以使冷风经由所述上托盘将冷量传递至所述上托盘存放的物品,后冷风经由所述冷风出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速动盘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冷风进口处,且处于所述下托盘的外侧;和

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冷风出口处,且处于所述下托盘的外侧;而且

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具有密封圈部、从所述密封圈部的背离所述下托盘的一侧延伸出的环形凸台,从所述密封圈部沿所述密封圈部的径向方向延伸出的环形板密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板密封部的周缘处的密封环。

进一步地,所述下托盘具有底板部,从所述底板部的四周向上延伸出的侧板部,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底板部上侧的间隔板;所述侧板部上具有所述冷风进口和所述冷风出口,且所述下托盘还具有从所述冷风进口的口边缘处和所述冷风出口的口边缘处向外延伸出环状插入肋板;

所述上托盘包括底盘部,所述上托盘安装于所述下托盘内,且所述底盘部与所述底板部间隔设置,所述底盘部与每个所述间隔板接触抵靠,以使所述底板部、所述侧板部、多个所述间隔板以及所述底盘部限定出所述冷风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盘还包括从所述底盘部的四周向上延伸出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贴靠于所述侧板部。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部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的下部一端设置有所述冷风进口,所述后侧板的下部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冷风出口;

每个所述间隔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间隔板的前端或后端与所述侧板部间隔设置,以在所述底盘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限定出连通所述所述冷风进口和所述所述冷风出口的、且呈蛇形的所述冷风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盘还包括从所述遮挡部的上边缘向外延伸出的翻边,所述翻边设置于所述侧板部的上端面;且

所述侧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一体成型,或所述侧板部安装于所述底板部。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部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前端;所述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后端;且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包括:

竖直部,从所述底板部的一侧向上延伸出;

水平部,从所述竖直部的上边缘向所述底板部的外侧延伸出;和

倾斜部,从所述水平部的末端向所述底板的外侧倾斜向上地延伸出;且

所述底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的所述水平部接触抵靠,以及所述底盘部与所述第二侧板的所述水平部接触抵靠。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冷风风道、回风风道和储物间室,所述冷风风道具有与所述储物间室连通的送风口,所述回风风道具有与所述储物间室连通的回风口;

上述任一种速冻盘,所述速冻盘设置于所述储物间室内,且所述速冻盘的冷风进口连接于所述送风口,所述速冻盘的冷风出口连接于所述回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速冻盘及冰箱中,由于具有冷风风道,直接利用冷风进行冷却,相对于自然速冷,冷却速冻更快。冷风不与速冻物品直接接触,通过上托盘进行传递,不仅传冷效果高,速冷速度快,而且不会带走物品表面的水分及影响成分,使食物保持良好口感。而且,相比于利用蓄冷剂进行蓄冷,不需要提前对速冻盘冷冻,使用方便。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速冻盘及冰箱中,蛇形冷风风道可充分使冷风与上托盘进行热交换,进而进一步提高速冷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速冻盘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速冻盘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速冻盘中下托盘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速冻盘安装于冰箱箱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示意性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速冻盘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速冻盘100。该速冻盘100可包括托盘组件,托盘组件具有下托盘30和用于存放物品的上托盘20;上托盘20安装于下托盘30。下托盘30与上托盘20之间限定有传冷介质容纳空间,传冷介质容纳空间位于上托盘20的下侧,以容纳传冷介质,且传冷介质中的冷量经由上托盘20传递至上托盘20的内侧,以冷却上托盘20内的物品。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托盘30可具有底板部31以及从底板部31的四周向上延伸出的侧板部32。侧板部32可与底板部31一体成型,或侧板部安装于底板部31。上托盘20可包括底盘部21。上托盘20安装于下托盘30内,且底盘部21与底板部31间隔设置,以使底盘部21与底板部31之间配置成容纳传冷介质,从而可使传冷介质中的冷量至少经由底盘部21传递至上托盘20的内侧。优选地,下托盘30由塑料材料制成。上托盘20由金属材料制成,金属材料优选为不锈钢。由于下托盘30为塑料结构,上托盘20为金属结构,传冷介质在上托盘20底部与下托盘30底部之间。采用部分塑料结构和部分金属结构,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速冻盘100的重量,可将速冻盘100做的比较大,以放置速冻较大的物品。传冷介质不与速冻物品直接接触,通过上托盘20进行传递,不仅传冷效果高,速冷速度快,而且不会带走物品表面的水分及影响成分,使食物保持良好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上托盘20还包括从底盘部21的四周向上延伸出的遮挡部22;遮挡部22贴靠于侧板部32。进一步地,上托盘20还包括从遮挡部22的上边缘向外延伸出的翻边23,翻边23设置于侧板部32的上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托盘30还具有多个设置于底盘部21与底板部31之间的间隔板33,每个间隔板33与底盘部21接触抵靠。也就是说,下托盘30具有多个设置于底板部31上侧的间隔板33,底盘部21与每个间隔板33接触抵靠,以使底板部31、侧板部32、多个间隔板33以及底盘部21限定出的传冷介质容纳空间为介质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托盘30上具有与介质通道连通的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优选地,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设置于下托盘30的后侧,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于下托盘30的其他位置。具体地,侧板部32包括后侧板,后侧板的下部一端设置有介质入口,后侧板的下部另一端设置有介质出口。每个间隔板3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每个间隔板33的前端或后端与侧板部32间隔设置,以在底盘部21与底板部31之间限定出连通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的且呈蛇形的介质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侧板部32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前侧板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前端;后侧板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后端。优选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包括:竖直部,从底板部31的一侧向上延伸出;水平部,从竖直部的上边缘向底板部31的外侧延伸出;和倾斜部,从水平部的末端向底板的外侧倾斜向上地延伸出;且底盘部21与第一侧板的水平部接触抵靠,以及底盘部21与第二侧板的水平部接触抵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传冷介质可为冷风,冷风可为冰箱的冷冻室内的冷风,或者风冷冰箱风道系统吹出的冷风,或者专门设置的风道系统吹出的冷风。也就是说,介质通道可为冷风风道36,介质入口为冷风进口34,介质出口为冷风出口35,冷风风道36位于上托盘20的下侧,配置成接收从冷风进口34进入的冷风,并供冷风通过,以使冷风经由上托盘20将冷量传递至上托盘20存放的物品,后冷风经由冷风出口35流出。可直接利用冷风进行冷却,相对于自然速冷,冷却速冻更快。冷风不与速冻物品直接接触,通过上托盘20进行传递,不仅传冷效果高,速冷速度快,而且不会带走物品表面的水分及影响成分,使食物保持良好口感。而且,相比于利用蓄冷剂进行蓄冷,不需要提前对速冻盘100冷冻,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速冻盘100还可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设置于冷风进口34处,且处于下托盘30的外侧。第二密封圈设置于冷风出口35处,且处于下托盘30的外侧。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具有密封圈部51、从密封圈部51的背离下托盘30的一侧延伸出的环形凸台52,从密封圈部51沿密封圈部51的径向方向延伸出的环形板密封部53,以及设置于环形板密封部53的周缘处的密封环54。

为了便于安装,下托盘30还具有从冷风进口34的口边缘处和冷风出口35的口边缘处向外延伸出环状插入肋板;第一密封圈套装于冷风进口34处的环状插入肋板。第二密封圈套装于冷风出口35处的环状插入肋板。设置密封圈可便于冷风进口34和冷风出口35在与冰箱箱体200内风道配合时起到密封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速冻盘100内具有风机,具体地,风机设置于上托盘20与下托盘30之间,且处于冷风进口34处、冷风出口35处或冷风风道36的任一位置处,以促使冷风从冷风进口34进入冷风风道36,从冷风出口35流出冷风风道36。当速冻盘100应用于直冷冰箱或风冷冰箱时,可直接安装于冷冻室内,利用风机使冷冻室内的冷风进入冷风风道36,对上托盘20内的物品进行速冷。可使速冻盘100直接应用于现有直冷冰箱中,在增加很小成本的情况下,可扩大直冷冰箱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满足各种各样的用户要求。当速冻盘100利用箱体200内风道产生的气流时,可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动速度,增加速冷效果。风机可与冰箱内部进行电联接,或者设置蓄电池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速冻盘100的安装,以及速冻盘100内物品的取放,速冻盘100可不设置为固定形式,而设置为可抽拉形式。具体地,速冻盘100可包括两个滑轨组件40,两个滑轨组件40分别设置于下托盘30的两侧,且两个滑轨组件40配置成分别安装于储物间室的两个侧壁,以使托盘组件可抽拉地安装于储物间室。即两个滑轨组件40均连接于下托盘30。优选地,两个滑轨组件40可分别位于第一侧板的水平部和第二侧板的水平部的下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滑轨组件40可包括第一动轨41、定轨42和第二动轨43。第一动轨41安装于下托盘30,且第一动轨41的开口朝下。定轨42配置成安装于储物间室,且定轨42的开口朝上,处于第一动轨41的下侧。第二动轨43可包括上滑动部、下滑动部和连接部,连接部连接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且下滑动部安装于定轨42内,上滑动部安装于第一动轨41内。进一步地,上滑动部的宽度和下滑动部的宽度均大于连接部的宽度、第一动轨41的开口的宽度、以及定轨42的开口的宽度。具有滑轨组件40,可便于速冻盘100的抽出和放入,放置物品特别方便,不用用户搬动速冻盘1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可包括箱体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速冻盘100。箱体200内可具有储物间室。速冻盘100设置于储物间室内。例如,储物间室为冷冻室,速冻盘100设置于冷冻室内,在热的食材放入上托盘后,进行快速冷冻过程中,不会影响整个冷冻室内的温度均匀性,热交换效率高,冷冻速冻快。可替代性地,储物间室也可为变温室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00内还具有送风风道、回风风道,送风风道具有与储物间室连通的送风口,回风风道具有与储物间室连通的回风口。速冻盘100的冷风进口34连接于送风口,速冻盘100的冷风出口35连接于回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口和回风口均为台阶孔,且储物间室的间室壁上具有两个环形槽,分别与送风口和回风口同轴设置。速冻盘100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环形凸台52插入相应台阶孔,环形板密封部53与相应储物间室的后壁接触抵靠,以及密封环54插入相应环形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储物间室的后壁上具有与送风风道连通的送风口,以及与回风风道连通的回风口。速冻盘100的两个滑轨组件40分别安装于储物间室的两个侧壁,且速冻盘100的冷风进口34和冷风出口35在速冻盘100滑入储物间室内时分别连接于送风口和回风口,在速冻盘100抽出储物间室内时分别与送风口和回风口分离。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