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7731发布日期:2019-10-09 00:11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发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热泵热水器及空调注重高能效,一般采用增大蒸发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但是通过增大蒸发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将使得成本提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故而需要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效率。

对于顶出风式的热泵热水器及空调,在同一蒸发器上不同蒸发区域常常出现蒸发不均的问题,且直接影响到热泵水器和空调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蒸发器,根据风速的不同,在不增大蒸发器整体面积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蒸发器的结构,使得冷媒能够尽量得到均匀蒸发。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蒸发器,围绕风机设置,包括翅片、U型管和固定装置,所述翅片固定在U型管上,所述U型管设置在固定装置上,用于供冷媒通过,所述蒸发器上设有两个以上蒸发区,每个蒸发区设置的U型管的数量与穿过该蒸发区的风的风速成反比,每个蒸发区内的U型管之间依次连通形成管道,分别具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且不同蒸发区间的U型管互不相通。

进一步地,位于下方蒸发区的U型管的数量不小于位于上方的蒸发区的U型管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区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蒸发区、第二蒸发区和第三蒸发区,所述第二蒸发区的U型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一蒸发区的U型管的数量,所述第三蒸发区的U型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蒸发区的U型管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为单排管或多排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翅片上设置了两个以上的蒸发区,且每个蒸发区设置的U型管的数量与穿过该蒸发区的风的风速成反比,从而适应不同的风速,由于在风速大的蒸发区,通入U型管的冷媒蒸发速度快,因此只需要设置数量较小的U型管,在风速小的蒸发区,通入U型管的冷媒蒸发速度相对较低,因此需要设置数量较多的U型管,从而平衡了由于风速的不同所带来的蒸发不均的问题,使得每个区域都能得到均匀的蒸发,从而提高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用于顶出风式的热泵或空调中时的风速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用于顶出风式的热泵或空调中时的风速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蒸发器;11、固定装置;12、U型管;2、蒸发区;21、第一蒸发区;22、第二蒸发区;23、第三蒸发区;31、第一进口;32、第一出口;41、第二进口;42、第二出口;51、第三进口;52、第三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现有的蒸发器用在热泵热水器或空调中时,常常出现蒸发不均的问题。本申请人经过试验研究发现,是因为热泵热水器和空调均为顶出风式,导致经过蒸发器的风在蒸发器的各个区域上的风速不同,而现有的蒸发器的U型管是一体式均匀排布的,这就导致了风速大的区域,蒸发快,而风速小的区域,没有充分蒸发,各个区域蒸发不均匀,蒸发器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热泵效率及系统稳定性。现提出一种蒸发器,可适用于热泵热水器和空调等顶出风式的结构,通过在蒸发器上设置不同的蒸发区域,每个蒸发区域的U型管数量与风速呈反比,使得蒸发器能够得到均匀蒸发,从而提高效率及系统(热泵热水器和空调的工作)稳定性。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发器1,围绕风机设置。

蒸发器1包括固定装置11、U型管12和翅片,翅片固定在U型管12上。U型管12设置在固定装置11上,用于供冷媒通过。蒸发器设有两个以上蒸发区2,每个蒸发区2设置的U型管12的数量与穿过该蒸发区2的风的风速成反比,每个蒸发区内的U型管之间依次连通形成管道,分别具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且不同蒸发区间的U型管互不相通。

蒸发器设置了两个以上的蒸发区2,且每个蒸发区2设置的U型管12的数量与穿过该蒸发区2的风的风速成反比,由于在风速大的蒸发区,通入U型管的冷媒蒸发速度快,因此只需要设置数量较小的U型管,在风速小的蒸发区,通入U型管的冷媒蒸发速度相对较低,因此需要设置数量较多的U型管,从而平衡了由于风速的不同所带来的蒸发不均的问题,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用于顶出风式的热泵或空调中,参见图2,一般为上部风速大,越向下风速逐渐减小,图中箭头的密集程度代表风速大小,箭头越密集代表该区域的风速越大。经测试,上部风速约为大于等于3.0m/s,中部风速约为2.0-2.5m/s,下部风速约为小于等于1.5m/s。在本实施例中,U型管12来回穿梭固定在固定装置11上。

与风速相对的,位于下方的蒸发区2的U型管12的数量不小于位于上方的蒸发区2的U型管12的数量。

参见图1,蒸发区2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蒸发区21、第二蒸发区22和第三蒸发区23。第二蒸发区22的U型管12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一蒸发区21的U型管12的数量,第三蒸发区23的U型管12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蒸发区22的U型管12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区21、第二蒸发区22、第三蒸发区23的U型管12的数量依次增大。第一蒸发区21内的U型管互相连通,首尾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口31和第一出口32;第二蒸发区22内的U型管相互连通,首尾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第三蒸发区23内的U型管相互连通,首尾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进口51和第三出口52,冷媒分别从第一进口31、第二进口41、第三进口51进入U型管内,与经过翅片的热交换,随后再分别从第一出口32、第二出口42、第三出口52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U型管12为单排管,在其他实施例中,U型管也可以为多排管。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固定装置11围绕风机呈竖直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固定装置也可以围绕风机呈V字型设置,固定装置的底端向中心聚拢设置,固定装置的顶部沿风机的出风口呈开口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