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2140发布日期:2019-12-14 00:32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回收工业余热用于提升热水温度的热泵技术。



背景技术:

在能源利用领域广泛存在热量交换过程,热量的传递过程可以归纳为从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传递或者从低温流体向高温流体传递。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仅使用普通换热器即可实现;如果需要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则需要消耗一定的代价,往往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高品位能源,比如电力、高温度的蒸汽或者热水等,需要使用热泵、引射装置等。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热泵技术由于其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应用。热泵技术中按原理分为吸收式热泵或者压缩式热泵方式,其中吸收式热泵又分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需要消耗高品位能量将低温物体的热量大量传输给高温物体,也称为增热型热泵,而第二类热泵不需要消耗高品位能量,而需要比低温物体更低温度的冷源,提取低温物体的少量热量将高温物体继续升温,也称为升温型热泵。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需要更低品位的冷水,进而利用余热与冷水之间的温差完成内部循环以加热热水。但就现有报道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技术而言,受内部热力学循环和工质物性的影响,热水升温的幅度有限,进而难以满足热水获得“大温升”的需求。

为了解决该技术难题,该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制冷剂蒸汽交换和制冷剂蒸汽压缩的吸收式热泵机组,显著的提升了热水侧的出口温度,实现了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回收工业余热以实现热水侧“大温升”的换热目的,该发明所述热泵采用了制冷剂蒸汽交换器和制冷剂蒸汽压缩风机的流程。该热泵内部包括吸收器1、蒸发器2、制冷剂气化段3、制冷剂冷凝段4、发生器5、冷凝器6、压气机7、溶液热交换器8、溶液热交换器9、循环泵10、循环泵11、循环泵12、循环泵13、循环泵14、热水入口15、热水出口16、余热入口17、余热出口18、冷水出口19、冷水入口20、阀门21、阀门22和阀门23。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热水在吸收器1中被加热;余热流体同时并联经过发生器5、制冷剂气化段3和蒸发器2被逐级降温,并通过控制阀门21、阀门22和阀门23的各自开度控制进入各个换热器的流量;冷水依次经过冷凝器6和制冷剂冷凝段4被加热后离开。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吸收器1与溶液热交换器8、热水入口15和热水出口16相连;蒸发器2与阀门22、循环泵10和制冷剂气化段3相连;制冷剂气化段3与溶液热交换器8、循环泵11、阀门21和余热出口18相连;制冷剂冷凝段4与溶液热交换器9、循环泵12、冷水出口19和冷凝器6相连;冷凝器6与制冷剂冷凝段4、冷水入口20和循环泵14相连;发生器5与溶液热交换器9、循环泵13、阀门23和余热出口18相连。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同时采用两种循环工质对,两种工质对中吸收剂不同,制冷剂相同。介质a和介质b构成溶液c,介质a和介质d构成溶液e,其中介质a为制冷剂,介质b和介质c为吸收剂,溶液c循环于吸收器1和制冷剂气化段3之间,溶液e循环于制冷剂冷凝段4和发生器5。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高浓度的溶液c在吸收器1中吸收来自蒸发器2的制冷剂a蒸汽后释放热量加热热水,并且变成低浓度的溶液c经过溶液热交换器8后进入制冷剂气化段3,低浓度的溶液c被余热流体加热后产生制冷剂a蒸汽,制冷剂蒸汽a进入制冷剂冷凝段4,同时低浓度的溶液c变成高浓度的溶液c依次经过循环泵11和溶液热交换器8后进入吸收器1;制冷剂冷凝段4中制冷剂a蒸汽冷凝为液态后进入高浓度的溶液e,溶液e被稀释后依次进入循环泵12和溶液热交换器9后进入发生器5,低浓度的溶液e被余热流体加热后沸腾浓缩,产生的高浓度的溶液e依次经过循环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9后进入制冷剂冷凝段4,同时该溶液产生的制冷剂蒸汽a进入冷凝器6后被冷水冷却后冷凝为液体,液态的制冷剂a再经过循环泵14进入蒸发器2,并经过循环泵10实现喷淋蒸发变成制冷剂蒸汽。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吸收器1和蒸发器2共用一个空间。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制冷剂气化段3和制冷剂冷凝段4共用一个空间,制冷剂气化段3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制冷剂冷凝段4后冷凝。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冷凝器6和发生器5共用一个空间,,压气机7安装于该空间的中间位置,发生器5产生的制冷剂蒸汽经过压气机7后压力提升,然后进入冷凝器6。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压气机7实现制冷剂蒸汽提升压力的作用并由电机驱动。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热水来自于民用供热管道或者工艺生产用热水或者蒸汽管路,冷水来自于冷却塔、地下水、江河湖海或工业中生产工艺排放。

该发明所述热泵采用了制冷剂蒸汽交换和制冷剂蒸汽压缩,可以显著的提升热水的升温幅度和余热流体的降温幅度,同时提升换热器的效率。首先采用了制冷剂蒸汽交换方式提升了吸收器1入口的溶液浓度,进而增强溶液的吸收制冷剂蒸汽的效果;其次在发生器5和冷凝器6中间设置压气机7,通过提升制冷剂蒸汽的压力显著提升吸收器内的溶液吸收效果。综上,吸收器1的换热量显著上升,所以热水的出口温度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流程图。

附图标记:1-吸收器,2-蒸发器,3-制冷剂气化段,4-制冷剂冷凝段,5-发生器,6-冷凝器,7-压气机,8-溶液热交换器,9-溶液热交换器,10-循环泵,11-循环泵,12-循环泵,13-循环泵,14-循环泵,15-热水入口,16-热水出口,17-余热入口,18-余热出口,19-冷水出口,20-冷水入口,21-阀门,22-阀门,23-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1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热泵采用三氟乙醇溴化锂溶液和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溶液,三氟乙醇溴化锂溶液中溴化锂为吸收剂,三氟乙醇为制冷剂;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溶液中甲基吡喀烷酮为吸收剂,三氟乙醇为制冷剂。该热泵内部包括吸收器1、蒸发器2、制冷剂气化段3、制冷剂冷凝段4、发生器5、冷凝器6、压气机7、溶液热交换器8、溶液热交换器9、循环泵10、循环泵11、循环泵12、循环泵13、循环泵14、热水入口15、热水出口16、余热入口17、余热出口18、冷水出口19和冷水入口20。

该热泵通过回收余热的热量用来加热热水和冷水,其中热水来自供热系统回水管路,冷水来自于地下水,余热水来自生产工艺排放。其中热水在吸收器1中被加热,余热流体依次经过发生器5、制冷剂气化段3和蒸发器2被逐级降温后离开,冷水同时经过制冷剂冷凝段4和冷凝器6被加热后离开。

该热泵内部各个部件连接方式为:吸收器1与溶液热交换器8、热水入口15和热水出口16相连;蒸发器2与余热入口17、循环泵10和制冷剂气化段3相连;制冷剂气化段3与溶液热交换器8、循环泵11、蒸发器2和发生器5相连;制冷剂冷凝段4与溶液热交换器9、循环泵12、冷水出口19和冷凝器6相连;冷凝器6与阀门22、冷水入口20和循环泵14相连;发生器5与溶液热交换器9、循环泵13、制冷剂气化段3和余热出口18相连。

该热泵的工作方式为:三氟乙醇溴化锂浓溶液在吸收器1中吸收来自蒸发器2的三氟乙醇蒸汽后释放热量加热热水,并且变成三氟乙醇溴化锂稀溶液经过溶液热交换器8后进入制冷剂气化段3,三氟乙醇溴化锂稀溶液被来自余热入口17的余热流体加热后产生三氟乙醇蒸汽,三氟乙醇蒸汽进入制冷剂冷凝段4,同时三氟乙醇溴化锂稀溶液变成溴化锂浓溶液依次经过循环泵11和溶液热交换器8后进入吸收器1;制冷剂冷凝段4中三氟乙醇蒸汽冷凝为液态后导致其中的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溶液浓度下降,产生的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稀溶液依次进入循环泵12和溶液热交换器9后进入发生器5,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稀溶液被余热流体加热后沸腾浓缩,产生的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浓溶液依次经过循环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9后进入制冷剂冷凝段4,同时三氟乙醇甲基吡喀烷酮溶液沸腾产生的三氟乙醇蒸汽进入冷凝器6后被冷水冷却后冷凝为液体,液态的三氟乙醇再经过循环泵14进入蒸发器2,并经过循环泵10实现喷淋蒸发变成三氟乙醇蒸汽。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吸收器1和蒸发器2共用一个腔体,其中吸收器1位于上部,蒸发器2位于下部。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制冷剂气化段3和制冷剂冷凝段4共用一个腔体,制冷剂气化段3产生的三氟乙醇蒸汽进入制冷剂冷凝段4后冷凝继续循环。

所述一种蒸汽压缩型吸收式热泵,冷凝器6和发生器5共用一个腔体,压气机7安装于该腔体中间位置,发生器5产生的三氟乙醇蒸汽经过压气机7后压力提升,然后进入冷凝器6,压气机7实现三氟乙醇蒸汽提升压力的作用,进而增强发生器5和冷凝器6之间的三氟乙醇传递过程,压气机7采用电机驱动,并采用三片的蔓叶形叶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