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式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8256发布日期:2020-01-21 22:3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风冷式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冷式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设备按照制冷方式不同,分为直冷式和风冷式。针对风冷式制冷设备,其内胆中通常配置有风道来进行送风。风道中通常配置有蒸发器和风机,风道的风道盖板上则设置有回风口和出风口,风道外部的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到风道中,进入到风道中的空气与蒸发器换热后再从出风口输出,以对内胆中的储物进行制冷。例如中国专利号201710322735.x公开了一种冰箱,其采用离心风机配合环形蒸发器来实现制冷,环形蒸发器包围在离心风机的外围。由于离心风机输出的风绕其轴线输出与环形蒸发器换热,与环形蒸发器换热后的冷风再经由送风管输送到出风口输出,这便导致离心风机输出气流较为分散,气流的流速较低,使得内胆的冷风输出效率较低,导致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较差。如何设计一种冷风输出效率高且制冷效果好的制冷设备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风冷式制冷设备,以提高冷风输出效率,优化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冷式制冷设备,包括:

柜体,其内部形成制冷腔体;

风道组件,其配置有回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组件用于利用所述回风口吸入所述制冷腔体的空气并利用所述出风口向所述制冷腔体输出冷风;

蒸发器,其设置在所述风道组件中,用于和所述回风口吸入的所述制冷腔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形成冷风;

其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盖板、导风部件和送风模块;所述导风部件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导风槽,所述导风部件夹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所述导风槽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通道;所述送风模块包括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中的离心风机,所述蜗壳的一端面设置有进口,所述蜗壳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送风通道的出口,所述蜗壳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蜗壳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所述蜗壳的进口面向所述制冷腔体的内壁布置,且所述蜗壳与所述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部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蜗壳的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与所述导风槽连通,所述安装凹槽上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蜗壳夹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导风部件之间,所述蜗壳的进口位于所述贯通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送风模块的下方;所述回风口吸入所述制冷腔体的空气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形成冷风,冷风被吸入所述蜗壳并输送至所述送风通道,冷风经所述送风通道引导从所述出风口输出至所述制冷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腔体中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所述接水槽还设置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中;所述回风口吸入所述制冷腔体的空气进入所述蜗壳并输送至所述送风通道,进入到所述送风通道的空气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形成冷风并从所述出风口输出至所述制冷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所述回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盖板的下端部与所述制冷腔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所述回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沿所述送风通道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模块包括多个所述蜗壳,每个所述蜗壳中设置有所述离心风机;所述导风部件设置有多条并排布置的所述导风槽,每条所述导风槽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送风通道,所述蜗壳上的出口与对应的所述送风通道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风道组件中配置导风部件,导风部件中的导风槽与盖板和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送风通道,制冷腔体中的空气被吸入到蜗壳中,而从蜗壳中输出的气流将直接进入到送风通道中经由导风槽导向输送至出风口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从出风口输出的冷风风量,实现从离心风机输出的气流集中进入到导风槽中导向以提高冷风输出效率,并优化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冷式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冷式制冷设备中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冷式制冷设备中导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风冷式制冷设备中送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风冷式制冷设备,包括:柜体1、风道组件2和制冷机组。其中,柜体1可以采用发泡柜体结构,柜体1的内部形成制冷腔体101,制冷腔体101用于储物并进行制冷处理;制冷机组则通常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3,蒸发器3能够释放冷量实现制冷。而柜体1上还形成有压机仓102,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装置等部件安装在压机仓102中。而风道组件2通常设置在柜体1内的制冷腔体中,风道组件2配置有回风口202和出风口201,其中,蒸发器3设置在风道组件2中,风道组件2用于利用回风口202吸入制冷腔体101的空气,蒸发器3则与回风口202吸入的制冷腔体101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形成冷风,风道组件2再利用出风口201向制冷腔体101输出冷风。

为了有效的提高冷风输出效率并优化制冷效果。风道组件2包括盖板21、导风部件22和送风模块23;导风部件22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导风槽221,导风部件22夹在盖板21和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导风槽221在盖板21和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连通出风口201的送风通道203;送风模块23包括蜗壳232和设置在蜗壳232中的离心风机231,蜗壳232的一端面设置有进口2321,蜗壳232的侧壁设置有连通送风通道203的出口2322,蜗壳232设置在盖板21和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风冷式制冷设备启动后,制冷腔体101内的空气经过回风口202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的空气进入到蜗壳232的进口2321;在离心风机231的作用下从蜗壳232的出口2322输送到送风通道203中,空气经由送风通道203导向输送至各个出风口201处,从各个出风口201向制冷腔体101内输出冷风。由于从蜗壳232的出口2322输出的气流直接进入到送风通道203进行导向输送,在蜗壳232和送风通道203的导风作用下,确保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的空气快速高效的从出风口201输出,实现从离心风机输出的气流集中进入到导风槽中导向以提高冷风输出效率,并优化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而导风部件22可以采用泡沫等具有保温功能的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制。盖板21沿送风通道203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出风口201,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制冷要求,而对于回风口202,则可以在盖板21上开孔形成,或者,可以利用盖板21的下端部与制冷腔体101的底部之间的间隔区域来形成回风口202。

其中,对于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的空气,可以先与蒸发器3换热再进入到蜗壳232中,此种情况下,蒸发器3位于送风模块23的下方;回风口202吸入制冷腔体101的空气与蒸发器3热交换形成冷风,冷风被吸入蜗壳232并输送至送风通道203,冷风经送风通道203引导从出风口201输出至制冷腔体101。或者,对于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的空气,先进入蜗壳232,经离心风机231加速后再输出与蒸发器3换热,此种情况下,进一步的,蒸发器3设置在送风通道203中;回风口202吸入制冷腔体101的空气进入蜗壳232并输送至送风通道203,进入到送风通道203的空气与蒸发器3热交换形成冷风并从出风口201输出至制冷腔体101。

而为了确保出风口201的出风速度和出风效率,则优选采用空气先与蒸发器3换热后,再进入蜗壳232加速输出。具体的,从制冷腔体101中吸入的空气从风道组件2底部的回风口202进入,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的空气与蒸发器3接触进行换热以形成冷风。换热形成的冷风进入到蜗壳232并经离心风机231加速处理后,高速的冷风直接进入到送风通道203中。这样,从各个出风口201便可以快速的输出冷风以提高冷风出风效率并优化制冷效果。

另外,由于采用离心风机231作为风力驱动源,使得蜗壳232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交错设置。蜗壳232的出口2322输出的气流方向与导风槽221的延伸方向相同,这便使得蜗壳232的进口2321面向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为了确保蜗壳232的进口2321能够顺畅的进风,蜗壳232安装在盖板21上,蜗壳232的进口面向制冷腔体101的内壁布置,且蜗壳232与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隔。具体的,由于蒸发器3安装在蜗壳232的下方,可以利用蒸发器3厚度方向上的空间,使得蜗壳232与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隔。这样,经过回风口202进入的空气与蒸发器3换热后,形成的冷风将从蜗壳232与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隔进入到蜗壳232的进口2321,以确保蜗壳232能够顺畅的进风。而为了蒸发器3化霜排水的要求,制冷腔体101中设置有接水槽11,接水槽11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接水槽11还设置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孔12。具体的,蒸发器3进行化霜处理时,化霜水流道制冷腔体101的底部并汇集在接水槽11中,所述槽中的水则通过排水孔12排出制冷腔体101的外部。

进一步的,导风部件22上还设置有用于安装蜗壳232的安装凹槽222,安装凹槽222与导风槽221连通,安装凹槽222上设置有贯通孔2221;蜗壳232夹在盖板21和导风部件22之间,蜗壳232的进口位于贯通孔2221中。具体的,导风部件22除了用于引导从蜗壳232的出口2322输出的冷风外,还可以用于安装固定蜗壳232。蜗壳232通过螺钉固定在盖板21的内表面上后,导风部件22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在盖板21的内表面上,并同时,使得蜗壳232位于安装凹槽222中。这样,一方面通过导风部件22与盖板21配合,能够更加牢固可靠的安装蜗壳232;另一方面,由于蜗壳232位于安装凹槽222中且进口2321位于贯通孔2221中,通过导风部件可以将蜗壳232的进口2321和出口2322间隔开,以确保蜗壳232的进口2321和出口2322气流互不干扰。

优选地,根据柜体1的容积,对于大容积的柜体1而言,则匹配的送风模块23可以多个蜗壳232,每个蜗壳232中设置有离心风机231;导风部件22设置有多条并排布置的导风槽221,每条导风槽221在盖板21和制冷腔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送风通道203,蜗壳232上的出口与对应的送风通道203连通。具体的,以配置两个蜗壳232为例,两个蜗壳232的底部共用一个蒸发器3,而两个蜗壳232中的离心风机231可以根据需要独立工作运行,以实现独立的控制相应的出风口201输出冷风进行制冷。另外,由于送风模块23采用多个蜗壳232,则可以采用体积较小的离心风机231来满足送风的要求,这样,离心风机231的厚度较小,以满足利用蒸发器3的厚度空间来安装蜗壳23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风道组件中配置导风部件,导风部件中的导风槽与盖板和制冷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送风通道,制冷腔体中的空气被吸入到蜗壳中,而从蜗壳中输出的气流将直接进入到送风通道中经由导风槽导向输送至出风口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从出风口输出的冷风风量,实现从离心风机输出的气流集中进入到导风槽中导向以提高冷风输出效率,并优化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