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关用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28324发布日期:2021-07-02 21:1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玄关用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玄关用冰箱。



背景技术:

最近,将物品派送到规定场所的快递服务非常活跃。如果所述物品是新鲜食品,为了防止食品受损或者变凉,将食品储藏在设置于派送车的冰箱或保温箱之后进行派送。

通常,将食品用能够保冷或保温的包装材料包裹之后进行派送。由于所述包装材料由诸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环境污染物质制成,因此最近减少使用该材料的呼声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若用户在家时进行派送,则派送员可以将食品直接转交给用户,但是,若用户不在家或者派送时间过晚或过早,则派送员难以将食品直接转交给用户。

因此,存在即便派送员和用户未直接见面,用户也能够接收食品,并且食品最终转交到用户为止不受损或变凉的课题。

为此,最近出现了一种将冰箱设置于规定场所的入口(玄关)的产品,派送员可将食品保管于该冰箱来使其保持新鲜的状态,而用户可在方便的时间从该冰箱取出食品。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设置于玄关门或以嵌入到用于分隔出玄关走廊的墙壁中的玄关用冰箱。

专利文献:韩国授权实用新型第20-0357547号(2004年07月19日)

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嵌入墙面式玄关用冰箱存在如下问题点。

第一、说明了通常的冷却装置靠储藏室的底面侧设置的结构,但是未提及具体的冷却装置类型或设计结构。

第二、说明了向室外走廊排出冷却装置中产生的热气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会使热气直接吹向经过走廊的外部人员,导致经过走廊的外部人员感到不适。

第三、在夏季,向室外走廊排出冷却装置中产生的热气,这会成为提高走廊空气温度的原因。

第四、在箱体的一侧上下配置多个冷气供给模块的情况下,有必要最小化下侧的冷气供给模块产生的热气流入上侧的冷气供给模块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改善现有的嵌入墙面式玄关用冰箱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特征在于,冷气供给模块分别设置于箱体的背面上侧和背面下侧,在上侧的第一冷气供给模块和下侧的第二冷气供给模块之间设置有外部空气引导件。

本发明的玄关用冰箱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罩,其覆盖构成所述第一冷气供给模块的热散热器和散热风扇;以及第二散热罩,其覆盖构成所述第二冷气供给模块的热散热器和散热风扇;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罩的顶面部或者所述第一散热罩的底面部。

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可以形成为,以从所述第一散热罩的侧面部隔开的状态向上延伸,其至少一部分倾斜或者带有弧度。

在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的上端可形成有垂直部,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的上端可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罩的顶面部和底面部之间。

在所述散热罩中除了顶面部和底面部之外的其他部分可形成有多个散热孔。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具有快递司机在不与买主见面的情况下,能够在室外完成派送物品的效果。

另外,作为用于将冰箱内部的温度保持为冷藏温度或保温温度的部件使用包括热电元件的冷气供给模块,因此具有最大化储藏空间大小,并最小化容纳冷气供给模块的空间大小的优点。

另外,由于在冷气供给模块产生的热气向室内上部排出,因此具有不会给经过室外走廊的行人带来不适感的优点。

另外,具有能够最小化被下侧的散热风扇向散热罩外部放出的热气流入上侧散热罩内部而导致降低上侧冷气供给模块的热交换性能的现象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玄关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切开来表示玄关内部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正面立体图。

图4是所述玄关用冰箱的背面立体图。

图5是所述玄关用冰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切开的玄关用冰箱的横向剖视立体图。

图7是沿图3的7-7线切开的玄关用冰箱的侧剖视图。

图8是沿图3的8-8线切开的玄关用冰箱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外部门的背面立体图。

图10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内部门的背面立体图。

图11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引导板的正面立体图。

图12是所述引导板的背面立体图。

图13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内部空气引导件的背面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箱体的内壳体的后壁的剖视立体图。

图15是所述内壳体的后壁的背面立体图。

图16是图7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罩和外部空气引导件的前面立体图。

图18是所述散热罩和外部空气引导件的背面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引导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玄关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切开来表示玄关内部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参照图1和图2,在用于分隔出屋内和走廊的外壁1形成有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的边缘设置有框架2。在所述框架2的内侧可设置有玄关门3,在所述玄关门3的侧方可配置有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10。

在所述玄关门3和所述玄关用冰箱10之间可形成有分隔部7或分隔壁,在所述分隔部7可设置有控制所述玄关门3的开闭和所述玄关用冰箱10门的开闭的控制面板4。

在所述控制面板4的一侧可设置有识别靠近者脸部的脸部识别传感器、识别将要投入到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快递物品的加密代码的读码器以及接近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在所述控制面板4的显示部可以显示由所述脸部识别传感器识别到的靠近者的脸部图像。

另外,设置于所述控制面板4的控制部(未图示)可以具有根据脸部识别结果来控制所述玄关门3的开闭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具有控制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室外侧门(后述)和室内侧门(后述)的开闭的功能。

例如,所述控制面板4的控制部可以具有根据快递物品的识别结果来开放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室外侧门,若识别到室外侧门被关闭,则自动执行使室外侧门上锁的功能。

不仅如此,所述控制面板4的控制部可以在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室外侧门和室内侧门中的某一门开放的状态下,使另一门保持关闭的状态。

需要明确的是,发挥这种功能的独立的控制面板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主体或室外侧门。

另一方面,在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上侧可设置有第一储藏箱5,而在下侧可设置有第二储藏箱6。所述第一储藏箱5可作为将物品以热的状态保温的保温箱发挥功能。所述第二储藏箱6可通过保持常温而作为单纯地发挥储藏快递物品的功能,也可以使其保持与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箱内温度不同且低于常温的温度。

当然,也可以相反地,所述第一储藏箱5保持冷藏或冷冻温度,而所述第二储藏箱6用作仅发挥保管快递物品的功能的保持常温的空间。

另一方面,在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后方的室内玄关侧壁,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三储藏箱8。所述第三储藏箱8可用作存放鞋或雨伞或洗涤物的空间。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正面立体图,图4是所述玄关用冰箱的背面立体图,图5是所述玄关用冰箱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图3的6-6线切开的玄关用冰箱的横向剖视立体图,图7是沿图3的7-7线切开的玄关用冰箱的侧剖视图,图8是沿图3的8-8线切开的玄关用冰箱的纵向剖视图。

参照图3至图8,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10可理解为是其前方一部分贯通外壁1的嵌入墙面式冰箱。

详细地说,所述玄关用冰箱10可包括:箱体11,其一部分嵌入到外壁1;外部门12,其开闭形成于所述箱体11的前端部的外侧开口部114;内部门13,其开闭形成于所述箱体11的侧面的内侧开口部115;以及一个或多个冷气供给模块20,其安装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

在此,所述外侧开口部114形成于所述箱体11的正面,因此可将其定义为正面开口部,所述内侧开口部115形成于所述箱体11的侧面,因此可将其定义为侧面开口部。

或者,可将所述外侧开口部114和所述内侧开口部115中的任一方定义为第一开口部,而将另一方定义为第二开口部。并且,可将所述外部门12和内部门13中的任一方定义为第一门,而将另一方定义为第二门。

另外,所述玄关用冰箱10安装在用于分隔出室内和室外的外壁的含义应当解释为,不仅包括嵌入到用于分隔出室内和外部走廊的壁中的情形,还包括嵌入到用于分隔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壁中的情形。

例如,还可以包括以下情形:在玄关门与用于分隔出玄关和居室的中间门之间形成有壁,在该壁中嵌入玄关用冰箱。在此情况下,从玄关投入物品时,可以从位于玄关的相反侧的厨房取出物品。

因此,可将所述外部门12露出的空间和所述内部门13露出的空间中的任一方定义为第一空间,而将另一方定义为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中的任一方可包括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中的任一方,而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中的另一方可包括室内空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存放派送物品而开放的门露出的空间可以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中的某一空间,为了拿出所派送的物品而开放的门露出的空间可以是室内空间。

另外,所述玄关用冰箱10还可以包括:散热罩15,其覆盖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的背面;以及外部空气引导件16,其对通过所述散热罩15排出的散热空气的流动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一对冷气供给模块20上下配置,而一对散热罩15分别覆盖各个冷气供给模块20的结构。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可配置在上下设置的一对散热罩15之间,并发挥引导从下侧的散热罩15排出的散热空气的流动的功能。

所述一对冷气供给模块20可定义为包括上侧第一冷气供给模块和下侧第二冷气供给模块。

在此,一个冷气供给模块20配置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中央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在该结构下可以没有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

所述散热罩15可形成为六面体形状,其前面开口,所述散热罩15可通过从开口的前面弯折延伸的凸缘固定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

并且,在所述散热罩15中除了顶面和底面仅在背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形成有多个通气孔。根据这种结构,室内空气可通过形成于所述散热罩15的背面的通气孔流入散热罩15内部,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形成于所述散热罩15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通气孔向散热罩15外部排出。

另外,所述玄关用冰箱10还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箱体11的内部后侧的引导板17。所述引导板17可理解为是将所述箱体11内部空间分隔为容纳冷气供给模块20的蒸发室102和保管派送物品的储藏室101的分隔构件。

另外,所述玄关用冰箱10还可以包括安装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下端的排水盘(drainpan)14和排水软管141。所述排水软管141从所述蒸发室102的底部贯通所述箱体11的背面下端并延伸至所述排水盘14。因此,收集于所述蒸发室102底部的冷凝水会通过所述排水软管141收集到所述排水盘14。

另一方面,至少所述外部门12的正面向室外露出,由此被认证的快递司机可以开放所述外部门12。所述外部门12的正面可与所述第一储藏箱5和所述第二储藏箱6的正面形成同一平面,或略凸出于它们。或者,所述外部门12的正面可设计成与所述外壁1形成同一平面或略凸出的形状。

并且,所述外部门12可以不提供把手结构,以免未允许的人打开。例如,设置于所述控制面板4或所述玄关用冰箱10的控制部,在派送物品被安装于所述外部门12的一侧或所述控制面板4的认证装置识别和认证的情况下,解除所述外部门12的上锁状态。所述控制部可通过驱动用于推动所述外部门12的额外设置的驱动机构,来使所述外部门12向前方转动规定角度,使得快递司机容易开放所述外部门。

另外,若快递司机保管好物品后关闭外部门12,则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外部门返回到上锁的状态。

另外,在图3中,从所述箱体11的前端部到所述内部门13的左侧面的距离m可以与所述外壁1的厚度对应。虽然所述内部门13的铰链(后述)可设置于所述箱体11,但是不排除设置于包括所述外壁1在内的所述箱体11之外的部分。

所述内部门12的铰链124同样可设置于所述箱体11,也可以设置于包括所述外壁1在内的所述箱体11之外的部分。

另外,所述箱体11包括:外壳111,其形成外观;内壳体112,其置于所述外壳111的内侧,其限定所述储藏室101;以及隔热材料113,其填充于所述外壳111和内壳体112之间。

在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可凸出有多个凸起部112i。所述多个凸起部112i可以从所述内壳体112的前端延伸到后端,并从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向上侧凸出。

另外,所述多个凸起部112i可在所述内壳体112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由于所述多个凸起部112i形成于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因此在将重量大的派送物品推入收纳于所述储藏室101时,派送物品和内壳体112底面大致线接触,由此能够使摩擦力最小。

所述多个凸起部112i可以是点(dot)或半球状的凸起部,这些凸起部隔开规定间隔而排列,由此派送物品的下表面和凸起部之间大致点接触,能够进一步减小摩擦力。

另外,在所述箱体11的正面中与所述外侧开口部114的边缘对应的部位安装有外密封件(outersealer)31,在所述箱体11的侧面中与所述内侧开口部115的边缘对应的部位安装有内密封件(innersealer)32。所述外密封件和所述内密封件可理解为是外垫圈或内垫圈。

另外,在所述引导板17的背面安装有内部空气引导件18,由此将从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供给到的冷气引向所述储藏室101。

另一方面,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包括使用热电元件的冷气供给机构,在施加电流的情况下,所述热电元件的一面作为通过降温来吸热的吸热面发挥作用,而所述热电元件的相反面作为通过升温来散热的发热面发挥作用。

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可包括:热电元件21;冷散热器(coldsink)22,其附着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吸热面;热散热器(heatsink)24,其附着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吸热风扇23,其置于所述冷散热器22的前方;散热风扇25,其置于所述热散热器24的后方;以及隔热块26,其包围所述热电元件21的边缘。

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可安装于在所述箱体11的背面形成的安装孔。在一对冷气供给模块20上下配置的情况下,第一冷气供给模块可配置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下侧,第二冷气供给模块可安装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中从所述第一冷气供给模块向上侧隔开的部位。

并且,在构成所述第一冷气供给模块的吸热风扇和构成所述第二冷气供给模块的吸热风扇之间,可配置有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在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的作用下,因所述第一冷气供给模块的吸热风扇而流动的冷气和因所述第二冷气供给模块的吸热风扇而流动的冷气可以不混合而向所述储藏室供给。

所述吸热风扇23和所述散热风扇25中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是轴流式风扇或离心风扇。

所述冷散热器22包括散热器主体和排列在所述散热器主体前表面的多个热交换翅片。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后表面紧贴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前表面,所述热交换翅片呈矩形,垂直配置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前表面。所述多个热交换翅片在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配置。因此,被所述吸热风扇23吸入的所述储藏室101内部的冷气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前表面发生碰撞之后,经由所述多个热交换翅片之间形成的流路向上下方向分散流动。并且,通过与所述冷散热器22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的冷气,沿着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通过在所述引导板17形成的吐出格栅171之后,向所述储藏室101供给。

另外,与所述冷散热器22同样地,所述热散热器24可包括散热器主体和多个热交换翅片,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后表面附着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所述多个热交换翅片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前表面延伸。

由于所述热散热器24的热交换量必须大于所述冷散热器22的热交换量,因此所述热散热器24的体积可大于冷散热器22的体积,可以在所述热散热器24的内部安装诸如热管的导热部件。这是利用了热电元件的冷却能力(coolingcapacity)随着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差变大而变小的物理特性。因此,为了所述热电元件21的冷冻能力最大化,所述热散热器24的散热能力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冷散热器22的吸热能力。

另外,所述热散热器24的热交换翅片横向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排列,因此被散热风扇25吸入的外部空气(室内空气)与热散热器24的散热器主体前表面碰撞之后向左右方向分开流动。

尤其,在下侧的热散热器24发生碰撞并进行热交换之后向左右分流的散热空气与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底面发生碰撞之后,被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引导而向所述散热罩15的左侧和右侧分开流动。

另一方面,在所述冷散热器22的前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流到所述蒸发室102的底部之后,经由所述排水软管141收集到所述排水盘14。所述排水软管141可从限定所述蒸发室102的底部的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贯通所述箱体11,并向所述排水盘14延伸。

图9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外部门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10的外部门12可包括门体121和从所述门体121的背面凸出的门内衬122。

所述门体121可由在室外走廊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耐火的、即具备防火功能的金属材料构成。在所述门体121内部可填充有耐火块。

另外,所述门内衬122是关闭所述外部门12之后通过所述外侧开口部114进入到所述储藏室101内部的部分。因此,在门内衬122内部可填充有隔热泡沫,以防止所述储藏室101冷气通过热传导而向外部泄漏。

关闭了所述外部门12之后,围绕所述外侧开口部114的边缘的所述外密封件31紧贴于所述门体121的背面。具体而言,通过所述外密封件31紧贴于所述门内衬122的边缘部分来防止冷气泄漏。

另外,在所述门体121的一侧面(或者外部门的一侧面)可安装有所述铰链124,在所述门体121的另一侧面(或者外部门的另一侧面)可形成有闩锁槽123。门闩锁通过插入到所述闩锁槽123来使所述外部门12保持上锁的状态,所述门闩锁可设置在用于分隔出所述玄关用冰箱10和所述玄关门3的分隔部7。

详细地说,所述门闩锁可以在与所述门体121的另一侧面相对的所述分隔部7的侧面沿水平方向设置,能够从所述分隔部7引出或向所述分隔部7内部引入。

相反,所述门闩锁也可以设置成能够引入/引出于所述门体121内部,而在所述分隔部7的侧面形成有闩锁槽。

图10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内部门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10的内部门13可包括门体131和设置于所述门体131的背面的门内衬132。

详细地说,所述门体131和所述门内衬132可由塑料材料构成,在其内部可填充有隔热材料。根据设计条件,所述门体131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

所述门内衬132从所述门体131的背面凸出规定厚度,在关闭所述内部门13之后,所述门内衬132通过所述内侧开口部115进入到所述储藏室101内部。

另外,关闭了所述内部门13之后,围绕所述内侧开口部115的边缘的内密封件32会紧贴于所述门体131的背面中与所述门内衬132的边缘对应的部位。

在所述门体131的一侧面安装有铰链133,所述铰链133可固定于所述外壁2,也可以固定于所述箱体11。由于所述箱体11的前端部嵌入到所述外壁2中,因此所述内部门13的一侧面,即安装有所述铰链133的侧面可以与所述箱体11的前端部隔开规定距离m(参照图3)。

另外,所述内部门13的与供所述铰链133安装的侧面的相反侧即另一侧面,可位于比所述箱体11的后端部更靠后侧的位置。即,限定所述内部门13的另一侧面的侧端部可以比所述箱体11的后端部更向所述箱体11的后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储藏箱8相邻。根据这种结构,具有防止包括散热罩15、排水盘14以及外部空气引导件16等在内的设置于所述箱体11的背面的部件向外部露出的优点。

更详细地说,所述门体131的背面部可包括:左侧背面部137,其从所述门体131的一侧面延伸到所述门内衬132的一侧面;右侧背面部,其从所述门体131的另一侧面延伸到所述门内衬132的另一侧面;上侧背面部138,其从所述门体131的上端延伸到所述门内衬132的上端;以及下侧背面部139,其从所述门体131的下端延伸到所述门内衬132的下端。

另外,所述右侧背面部可包括:第一右侧背面部134,在关闭了所述内部门13之后,其与所述箱体11的侧面紧贴;以及第二右侧背面部135,其从所述第一右侧背面部134的边缘延伸到所述门体131的另一侧面。

在所述第一右侧背面部134可形成有闩锁槽136,在所述箱体11中与所述闩锁槽136对应的内部可设置有门闩锁。即,在所述第一右侧背面部134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箱体11,可设置有用于锁定内部门13的锁定装置。

所述第二右侧背面部135是从所述箱体11的后端向后侧延伸的部分,发挥遮挡所述箱体11的背面和所述第三储藏箱8之间的空间的功能。

另外,所述上侧背面部138的上下宽度l1可小于所述下侧背面部139的上下宽度l2。这是因为,如图8所示,从所述箱体11的侧面下端到所述内侧开口部115的下端的长度大于所述箱体11的厚度。

所述内侧开口部115的下端部形成为高于所述储藏室101的底面,由此,当打开所述内部门13时,能够最小化沉降到所述储藏室101的底面的冷气通过所述内侧开口部115向外部泄漏的现象,进而能够最小化冷气损失。

当然,为了最小化这种冷气泄漏现象,也可以将所述外侧开口部114的下端部设计成高于所述储藏室101的底面。

图11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引导板的正面立体图,图12是所述引导板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1和图12,本发明实施例的引导板17可包括:矩形板体172;弯折部173,其从所述板体172的边缘向后方弯折;至少一对加强筋174,其从所述板体172的背面凸出,从所述板体172上端延伸到下端。所述弯折部173紧贴于所述内壳体112的内表面。

另外,从所述板体172的左侧边缘到所述一对加强筋174中的任意一个加强筋174的距离,可以和从所述板体172的右侧边缘到所述一对加强筋174中的另一个加强筋174的距离相等。

另外,在所述板体172中与所述一对加强筋174之间对应的部位,可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即在所述板体17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配置的多个格栅。

所述格栅可理解为是包括在所述板体172形成的开口部和在所述开口部形成的多个垂直筋的结构。所述多个垂直筋可以在限定所述格栅的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配置。

所述多个格栅可包括:多个吐出格栅171,其分别形成于所述板体172的中央部、所述板体172的上侧边缘部分以及所述板体172的下侧边缘部分以及多个吸入格栅175,形成于上下相邻的吐出格栅171之间。

所述多个吐出格栅171可包括:上部吐出格栅,其在所述板体172的上侧边缘附近形成;中央吐出格栅,其在所述板体172的中央形成;以及下部吐出格栅,其在所述板体172的下侧边缘附近形成。

另外,限定所述中央吐出格栅的开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可设计为限定所述上部吐出格栅的开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的两倍,限定所述上部吐出格栅的开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可设计为与限定所述下部吐出格栅的开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相等。

所述多个吸入格栅175可包括:上部吸入格栅,其形成于所述上部吐出格栅和中央吐出格栅之间;以及下部吸入格栅,其形成于所述中央吐出格栅和所述下部吐出格栅之间。所述上部吸入格栅和所述下部吸入格栅可设计成大小相等。

在所述多个吸入格栅175的后侧,可配置有分别构成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的吸热风扇23。

支撑筋176从限定所述吸入格栅175的开口部的边缘延伸,形成四边形形状的风扇容纳部。并且,所述吸热风扇23的前面一部分容纳于被所述支撑筋176限定的风扇容纳部。

另外,在所述板体172的背面中与所述中央吐出格栅的中央对应的部位,可安装有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若驱动所述吸热风扇23,则储藏室101的冷气通过所述上部吸入格栅和所述下部吸入格栅流入到所述蒸发室102内部并与所述冷散热器22的前表面发生碰撞。

与所述冷散热器22发生碰撞的冷气的温度通过进行热交换而下降,之后向所述冷散热器22的上下方向分散流动。向所述冷散热器22的上下方向分散流动的冷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上部吐出格栅和下部吐出格栅重新流入所述储藏室101。

另一方面,沿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流动的冷气通过所述中央吐出格栅重新流入所述储藏室101。

在此,冷气的吸入流路和吐出流路可根据所述吸热风扇23的类型而相反,在此情况下,所述吸入格栅可以作为吐出格栅发挥功能,而所述吐出格栅作为吸入格栅发挥功能。

图13是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内部空气引导件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3,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部空气引导件18可包括:上部引导件181,其从前端延伸到后端呈向上侧弯曲的弧形状;下部引导件182,其从前端延伸到后端呈向下侧弯曲的弧形状;以及凸缘183,其从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下部引导件182相交的前端部的侧面垂直延伸。

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前端部可以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前端部相交并形成为一体。

以经过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前端部相交的部位的水平面,即上下平分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的水平面为基准,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可以以上下对称的形状形成为弧形状或倾斜形状。

具体而言,所述上部引导件181以弧形状形成为,随着从前端部向后端部靠近,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后表面的切线的坡度逐渐增大。

或者,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下部引导件182可以从上下平分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的水平面以相等的角度分别向上侧和下侧倾斜延伸。

在此,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后表面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后表面可定义为是彼此相对的两个面,而所述后表面的相反面可分别定义为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前表面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前表面。

所述凸缘183可在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延伸,与所述引导板17的背面形成的所述一对加强筋174结合。

详细地说,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的前端部可配置于上下平分所述引导板17的中央吐出格栅的部位。由此,可被上侧的吸热风扇23强行流动的冷气和被下侧的吸热风扇23强行流动的冷气,实质上均匀地通过所述中央吐出格栅向储藏室101吐出。

另外,所述凸缘183可利用贯通所述加强筋174的螺栓(未图示)固定安装于所述加强筋174。作为其他方法,所述凸缘183可使用粘合部件附着于所述加强筋174。

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以没有所述凸缘183,将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相交的前端部直接附着于所述引导板17的背面。

另外,在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后表面后端部可形成有干扰防止槽182a,下面参照附图对所述干扰防止槽182a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用冰箱的箱体的、内壳体的后壁的剖视立体图,图15是所述内壳体的后壁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4和图15,在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玄关冰箱10的箱体11的内壳体112的后壁,形成有安装一个或多个供冷气供给模块20的贯通孔。

详细地说,在一对冷气供给模块20安装于箱体11的后壁的情况下,在所述箱体11的后壁可分别形成有上部贯通孔112a和下部贯通孔112b。

在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中央可形成有中央凹槽(centerrecess)112f,所述中央凹槽112f具有规定的宽度并具有从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上端到下端的长度。所述中央凹槽112f可通过成型工艺形成为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一部分向后方凹陷或带有台阶。

所述上部贯通孔112a的上端从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上端向下侧隔开规定距离,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的下端从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下端向上侧隔开规定距离。

另外,在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中限定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部位,从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上端到所述上部贯通孔112a的上端之间形成上引导部112g,所述上引导部112g形成为向后方凸出的弧形状或多次弯折的台阶形状。

与此同样地,在从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下端到所述下部贯通孔112a的下端的部分形成有下引导部112h。

所述上引导部112g和下引导部112h可理解为是,为了将被所述吸热风扇23吸入并沿冷散热器22上升或下降的空气的流动引向所述引导板17的吐出格栅171侧而形成的部分。

因此,若所述上引导部112g和下引导部112h被设计为以缓和的弧度朝向内壳体112的前方弯曲,则能够最小化在向所述储藏室101引导经过所述冷散热器22时被冷却的空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流动阻力。

另一方面,在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中与所述上部贯通孔112a和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之间对应的部位,可形成有引导冷凝水的流动的引导凸起112c,该引导凸起112c向前方凸出。

详细地说,所述引导凸起112c可形成为其宽度随着靠近所述上部贯通孔112a而逐渐变窄的形状。具体而言,所述引导凸起112c包括左侧倾斜部112d和右侧倾斜部112e,所述左侧倾斜部112d的上端和所述右侧倾斜部112e的上端相交并形成尖部。

并且,所述左侧倾斜部112d和所述右侧倾斜部112e可从距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向上侧隔开的部位延伸。换言之,所述引导凸起112c在从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的上端以保持规定的宽度的形状垂直向上侧延伸的中途,从某一部位开始形成所述左侧倾斜部112d和所述右侧倾斜部112e并以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从安装于所述上部贯通孔112a的冷气供给模块20的冷散热器22前表面流下的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所述引导凸起112c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流下。

详细地说,所述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左侧边缘与所述引导凸起112c的左侧边缘之间形成的左侧流路112j和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右侧边缘与所述引导凸起112c的右侧边缘之间形成的右侧流路112k流向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

在此,向所述引导凸起112c的上端流下的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所述左侧倾斜部112d和右侧倾斜部112e分别流向所述左侧流路112j和右侧流路112k。

另外,在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和底面相交的部位形成有排水孔112m,所述排水软管141的一端与所述排水孔112m连接。因此,流向所述内壳体112的底面的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所述排水软管141收集到排水盘14。

作为另一例子,所述左侧倾斜部112d和右侧倾斜部112e也可以从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的上端延伸,所述引导凸起112c形成为三角形凸起形状。

这样,从上侧的冷散热器22流下的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构成下侧的冷气供给模块20的冷散热器的两侧端部流下,能够最小化被所述吸热风扇23强行流动的冷气对所述冷凝水施加的流动阻力。

详细地说,因所述吸热风扇23而从所述储藏室101流入到所述蒸发室102的冷气,直接与所述冷散热器22的前表面发生碰撞后向上侧和下侧分开流动。随着从所述冷散热器22的前表面中央向两侧端部靠近,与冷散热器22的前表面碰撞的冷气的流速相对缓慢。

因此,和安装于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的冷气供给模块20的冷散热器的前表面碰撞之后上升的冷气,可以向上侧推从上侧冷散热器22流下的冷凝水或除霜水,从而产生流动阻力。

此时,若向所述左侧流路112j和右侧流路112k分散所述冷凝水或除霜水的流动,则具有使作用于向下流动的冷凝水或除霜水的流动阻力最小的效果。

图16是图7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16,如实线箭头所示,若驱动第一冷气供给模块的吸热风扇(上部吸热风扇)和第二冷气供给模块的吸热风扇(下部吸热风扇),则所述储藏室101冷气通过所述引导板17吸入到所述蒸发室102。

吸入到所述蒸发室102的冷气的流动方向因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所述下部引导件182而改变180度。即,被所述吸热风扇吸入的冷气因与所述冷散热器22的散热器主体前表面发生碰撞之后上下分散。

之后,上下分散的冷气的流动方向因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和所述下引导件182而变为朝向所述储藏室侧。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冷气通过所述引导板17向所述储藏室101吐出。

另一方面,构成所述内部空气引导件18的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后端与限定所述中央凹槽112f的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隔开。这是为了如虚线箭头所示沿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流下的冷凝水或除霜水的流动不被所述上部引导件181妨碍。

如果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后端和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接触,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前表面向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前端移动。并且,在所述上部引导件181的前表面流动的冷凝水或除霜水沿着所述引导板17向所述储藏室101底面流下。这样导致流向内壳体112底面的冷凝水不能向所述蒸发室102的底部形成的所述排水孔112m侧流动,从而滞留在储藏室101底面。这种现象成为在储藏室101内部发霉、产生异味的原因。

另一方面,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后端与所述引导凸起112c接触,形成于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后表面后端的所述干扰防止槽182a可定义为是容纳所述引导凸起112c的槽。因此,所述干扰防止槽182a可形成为其宽度与所述引导凸起112c的宽度对应。

当然,所述下部引导件182的后端部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与限定所述左侧流路112j和右侧流路112k的内壳体112的后壁隔开。

另一方面,从所述上部贯通孔112a的下端部到所述下部贯通孔112b的上端的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的前表面,可倾斜形成为随着向下侧靠近而逐渐向前方凸出的形状。这种倾斜结构,也可以同样地适用于限定所述左侧流路112j和右侧流路112k的所述内壳体112的后壁。

根据这种倾斜结构,能够最小化从第一冷气供给模块20的冷散热器22落下的冷凝水或除霜水直接和第二冷气供给模块20的冷散热器22碰撞而飞溅的现象。

即,冷凝水能够沿着所述内壳体112的倾斜的后壁流到所述第二冷气供给模块20的冷散热器22前表面,从而具有能够最小化冷凝水发生飞溅的现象的效果。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罩和外部空气引导件的前面立体图,图18是所述散热罩和外部空气引导件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7、图17以及图18,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罩15可形成为前面开口的六面体形状。

详细地说,所述散热罩15可包括:盖主体,其前面开口;以及凸缘151,其从所述盖主体的前端部垂直弯折延伸。所述凸缘151与所述箱体11的背面结合。

所述盖主体包括顶面部152、底面部153、背面部155以及侧面部154。所述侧面部154包括左侧面部和右侧面部。

更详细地说,所述顶面部152、侧面部154以及底面部153具有规定的宽度并延伸为呈矩形带形状,所述背面部155可定义为连接所述顶面部152、侧面部154以及底面部153的彼此后端的垂直面。

另外,除了所述顶面部152和底面部153之外,仅在侧面部154和背面部155可形成有多个散热孔。因此,若所述散热风扇25旋转,则外部空气通过形成于所述背面部155的多个散热孔流入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流入到所述冷气供给模块20的外部空气与所述热散热器24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所述侧面部154重新向外部排出。

构成所述热散热器24的多个热交换翅片以水平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排列,因此被所述散热风扇25吸入的外部空气向所述散热罩15的左侧和右侧分开流动。

另外,在上下配置有一对冷气供给模块20的玄关用冰箱10的情况下,有必要最小化从下侧的散热罩放出的热气再次向上侧的散热罩流入。

为此,所述散热罩15的顶面部152和底面部153可形成为没有散热孔的板形状。具体而言,只要设计成下侧散热罩的顶面部和上侧散热罩的底面部没有散热孔即可。但是,为了确保部件的更换方便性,散热罩15的顶面部152和底面部153均可以形成为没有散热孔的板形状。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侧的散热罩和下侧的散热罩之间可安装有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下面,参照附图对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引导件的立体图。

参照图19,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引导件16可以以翅膀形状与下侧散热罩15的顶面部152结合。

详细地说,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可以分别与下侧散热罩15的顶面部152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结合。

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可包括底座161、倾斜部162、弧部163和垂直部164中的至少一个,其中,底座161,其安置于所述顶面部152;倾斜部162,其从所述底座161的一侧端向上倾斜延伸;弧部163,其从所述倾斜部162的一侧端向上侧以弧形状形成;以及垂直部164,其从所述弧部163的一侧端向上侧垂直地延伸。

换言之,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可以形成为以下第一至第四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形状,其中,第一结构是仅由所述底座161和所述倾斜部162构成,第二结构是在所述第一结构的基础上追加有所述弧部163的结构,第三结构是在所述第一结构的基础上追加有所述垂直部164的结构,第四结构是在所述第二结构的基础上追加有所述垂直部164的结构(图中示出的形状)。

所述底座161可通过包括热熔、焊接、螺栓组装等在内的多种方式固定于所述顶面部152。

另外,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上端部可延伸到高于上侧散热罩15的底面部的位置。

虽然在附图中示出了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上端部延伸至低于上侧散热罩15的中间部位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上端部可以与所述上侧散热罩15的顶面部152一致或者高于该顶面部152。

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上端部的高度越高越能最小化从下侧散热罩排出的热气再次向上侧散热罩流入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使从下侧散热罩的两侧面排出的热气沿着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底面上升的同时,从所述上侧散热罩的两侧面排出的热气被引导为沿着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的顶面向上侧流动。为此,优选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从所述上侧散热罩的侧面部隔开延伸。

另外,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也可以从上侧散热罩的底面部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向上延伸。

图2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引导件的立体图。

参照图2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外部空气引导件16a可包括:底座161a,其具有与所述顶面部152的左右方向长度对应的长度;以及延伸部,其从所述底座161a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分别向上侧延伸。

详细地说,与图19所示的结构同样地,所述延伸部可包括倾斜部162a、弧部163a以及垂直部164a中的至少一个。例如,所述延伸部可以是仅包括所述倾斜部162a的第一结构、仅包括所述弧部163a的第二结构、包括所述倾斜部162a和所述弧部163a的第三结构、包括所述倾斜部162a和所述垂直部164a的第四结构以及将所述倾斜部162a、弧部163a以及垂直部164均包括的第五结构中的任一种结构。

另外,从所述底座161、161a的左侧边缘延伸的延伸部可定义为左侧延伸部,从所述底座161、161a的右侧边缘延伸的延伸部可定义为右侧延伸部。并且,所述左侧延伸部和所述右侧延伸部可以形成为以垂直面为基准呈对称的形状。

如此前说明的实施例,所述左侧延伸部的上端部和所述右侧延伸部的上端部可延伸至上侧散热罩的底面部153和顶面部152之间的任意部位,或者延伸至高于上侧散热罩的顶面部152的部位。

并且,所述外部空气引导件16a当然也可以和上侧散热罩的底面部153结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