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及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4619发布日期:2021-12-15 06:50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及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及热泵式洗涤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使用餐具洗涤设备,例如洗碗机。其中,嵌入式洗碗机可以有效地节省厨房的空间,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洗碗机的洗碗过程中通常需要加热水至一定温度。相关技术中,对于嵌入式洗碗机,由于其安装空间的限制,通常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来加热水,即在洗碗机底部布置电加热器和水泵,加热后的水由水泵泵入喷臂,清洗餐具后水回流至水杯,经过过滤重新加热以此循环清洗。然而,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能量耗费较大,不符合节能的趋势。
3.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使用热泵系统的洗碗机,然而热泵系统通常不能适用于嵌入式洗碗机,而且,冷凝器的体积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凝器以及包含该种冷凝器的热泵式洗涤设备,可用于嵌入式洗碗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耗能大和冷凝器体积较大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凝器,用于热泵式洗涤设备。所述冷凝器包括:水通道,包括进水口、出水口,以及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水通道主体,每一所述水通道主体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每一所述水通道主体的进水端均与所述进水口连接,且每一所述水通道主体的出水端均与所述出水口连接;以及冷媒通道,其内收容有冷媒,且所述冷媒通道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水通道内。
6.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热泵式洗涤设备。该热泵式洗涤设备包括:底座;洗涤循环系统,设于所述底座上,包括水杯以及与所述水杯连接的抽水泵;以及热泵系统,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前面所述的冷凝器,且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水杯和所述抽水泵连通。
7.本技术通过将水通道设置至少两个层叠并联设置的水通道主体,并使每一所述水通道主体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每一所述水通道主体的进水端均与所述进水口连接,且每一所述水通道主体的出水端均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由此降低水通道对水的阻力,从而可以使水通道的内径减小,进而进一步减小冷凝器的体积,并且该种冷凝器适用于嵌入式洗涤设备。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原理图;
10.图2是根据图1所示的原理图对应的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1.图3是图2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2.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5是图4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4.图6是图4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5.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6.图8是图7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10是图9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门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2是图11中的冷凝器的水通道和冷媒通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1.图13是图11中的冷凝器的水通道和冷凝器壳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2.图14是图11中的冷媒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水通道主体/冷媒通道主体的结构简图;
24.图1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25.图1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洗涤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20是图19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0.图22是图21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1.图2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24是图23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热泵系统和风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3.图25是图24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热泵系统和风道的另一角度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4.图2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原理图;
35.图27是根据图26所示的原理图对应的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6.图28是图27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门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9是图27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0是根据图26所示的原理图对应的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9.图31是图30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座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2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原理图;以及
41.图33是根据图32所示的原理图对应的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底座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而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4.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提到的用语“大致”,在有关数值数量或者量化关系方面,可以理解为某个数值的
±
15%左右的范围。因此,下文中如果提及两条线或者平面“大致垂直”,是指两条线或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76.5
°‑
103.5
°
。而两条线或者平面“大致平行”,是指两条线或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3
°‑
207
°

4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泵式洗涤设备,用于餐具洗涤,例如洗碗机,尤其是嵌入式洗碗机等。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原理图。图2

4示出了与图1中的原理图对应的热泵式洗涤设备100的部分结构。
46.如图1

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热泵式洗涤设备100大体上可包括外壳110、与外壳110固定连接并与外壳110形成内胆的底座120、收容于该内胆中的洗涤循环系统130和热泵系统140,以及与外壳110连接的门体160。其中,门体160与外壳110转动连接,并相对底座120可转动,从而使门体160可在封闭该外壳110的闭合状态以及打开该外壳110的打开状态之间切换。
47.进一步参见图1

4,该洗涤循环系统130设置于底座120上,其大体上可包括水杯131、喷臂132,以及连通水杯131和喷臂132的抽水泵133。其中,水杯131大上设有回水口131a以及水杯出水口131b。水杯出水口131b可与喷臂132连接。抽水泵133用于将自回水口131a落入到水杯131内部后经过水杯131过滤的水经由水杯出水口131b泵送至喷臂132。
48.进一步参见图1和4,热泵系统140大体上可包括相互连接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141、冷凝器142、节流装置143,以及蒸发器144。其中,参见图11,冷凝器142包括收容水的水通道1422和收容有冷媒的冷媒通道1423,且冷媒可流动至蒸发器144内。在未与水换热前,冷媒在冷凝器142内为高温高压状态。而在完成水的加热并进入到蒸发器144内时,冷媒为低温低压状态。
49.结合图1

4,在热泵式洗涤设备100工作时,水可自回水口131a落入到水杯131内部实现过滤。过滤后的水将顺次经过冷凝器142的水通道1422,在冷凝器142内与冷媒完成换热。此时,水的温度经过冷凝器142的换热而升高,而冷媒的温度则降低,完成水的加热过程。加热后的水可继续通过抽水泵133的抽吸泵送作用泵送至喷臂132,进而从喷臂132喷射
至内胆中,进而对内胆中的待洗涤物进行冲刷洗涤。洗涤后的水再次经由回水口131a落入到水杯131内部,继续循环。
50.而经过冷凝器142的换热后降温的冷媒经过节流装置143后进入蒸发器144内,并在蒸发器144内完成换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蒸发器144为气液换热器。进入蒸发器144内的气流将与进入蒸发器144内的冷媒进行换热,促使冷媒温度升高而气流温度降低。温度升高的冷媒回到压缩机141中,进而提供给冷凝器142,继续用于后续的水加热过程。
51.参见图4

6,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式洗涤设备100还包括风道150,用于换热的气流可通过风道150进入和/或流出蒸发器14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风道150大体上可包括独立设置的进风风道151和出风风道152。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风道151和出风风道152均设置在底座120上,且进风风道151和出风风道152彼此连通。
52.进一步参见图4

6,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0大体上可包括底座主体121。进风风道151大体上可包括底壁1511、与底壁1511相对设置的顶壁1512,以及分别与该底壁1511和顶壁1512连接的第一侧壁1513、第二侧壁1514和第三侧壁1515。其中,底壁1511可与底座主体121固定连接,例如一体成型。第二侧壁1514和第三侧壁1515可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1513的相对两侧。其中,底壁1511、顶壁1512、第一侧壁1513、第二侧壁1514,以及第三侧壁1515可围成进风腔(未标号),用于对进入进风风道151内的气流导向,且该进风腔并在一端开口以形成进风口151a。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道152则为管道状,此时也可以称为“出风管”,其包括管壁(未标号)以及由管壁围成的出风腔(未标号)。该出风风道152同样在一端开口,从而形成出风口152a。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6,进风风道151在进风口151a所处的平面与出风风道152在出风口152a所处的平面大致平行,由此可以实现气流从同一个平面进出风的效果,适用于多种热泵式洗涤设备,例如嵌入式洗碗机等多面被遮挡的洗涤设备(例如,嵌入式洗碗机只有门体所在的正面敞开而没有被遮挡,下文中,“正面”均是指面对用户的表面)。其中,“进风风道151在进风口151a所处的平面”是指,底壁1511、顶壁1512、第一侧壁1513、第二侧壁1514,以及第三侧壁1515在进风口151a所在的位置的截面。同样的,“出风风道152在出风口152a所处的平面”是指,出风管在出风口152a处的截面。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52a的面积与所述进风口151a的面积之比小于或等于1:3。采用上述面积比时,从出风口152a流出气流的出风速度为从进风口151a引入气流的进风速度的3倍或以上,由此可减少进出风出现局部短路的情形(即,从出风口152a流出的气流迅速反向进入进风口151a的情形),从而可提高蒸发器144的换热效率。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52a的面积与所述进风口151a的面积之比为1:3~1:7。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52a的面积与所述进风口151a的面积之比小于或等于1:4。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52a的面积与所述进风口151a的面积之比小于或等于1:5。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

8,底座120大体上包括进风导板122。进风导板122与底座主体121连接,并邻近门体160设置。该进风导板122还与进风风道151连接,具体与进风风道151的底壁1511、顶壁1512、第二侧壁1514和第三侧壁1515连接,用于盖设进风口151a。其中,进风导板122上开设有多个进风孔122a,且进风孔122a与进风口151a连通。
58.此外,底座120还包括第一出风导板123。其中,第一出风导板123与底座主体121连
接,并邻近门体160设置。该第一出风导板123设于进风导板122的一侧,并与进风导板122大致平行。第一出风导板123对应出风风道152设置,并盖设出风口152a。第一出风导板123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123a,且第一出风孔123a与出风口152a连通。因此,气流可通过进风孔122a进入进风风道151内,进而与蒸发器144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可流向出风风道152,并经过出风口152a流出热泵式洗涤设备。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导板12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出风导板123分别位于进风导板122的两侧。
60.通过设置进风导板122和第一出风导板123,可使整个热泵式洗涤设备从底座120处(尤其是底座的正面)实现进风和出风。因此,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可从同一个面进出风,提高用户体验,适用于嵌入式洗涤设备。
61.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7,该进风导板122和第一出风导板123可共面设置且一体成型。换言之,该进风导板122和第一出风导板123可以由同一个导板上开设多个进/出风孔制成,只要保证进风孔位于中部,而出风孔位于侧部即可。
62.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导板122设置于底座120上,而出风导板还可以设置在门体160上。例如,参见图9

10,在一些实施例中,门体160大体上包括门板(其中,门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门板161和第二门板162)。此外,门体160还包括与门体160连接的第二出风导板163以及挡风部164。其中,第二出风导板163设置于门板(第一门板161和第二门板162)的侧部,并与挡风部164间隔设置。第二出风导板163、挡风部164和门板(第一门板161和第二门板16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165。第二出风导板163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孔163a,且第二出风孔163a、导风通道165以及出风口152a可以通过例如过渡风道166相互连通。其中,第二出风导板163可大体上垂直于进风导板122,由此使得整个热泵式洗涤设备的进风方向和最终出风方向大致垂直。
63.通过该种设置,将热泵式洗涤设备的最终出风位置设置在门体的侧部,因此,经过蒸发器144换热后的气流最终从门体160的侧边流出,热泵式洗涤设备的进风和出风之间的距离较大,且热泵式洗涤设备的进风方向和最终出风方向大致垂直,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气流短路的情形,且可以使进出风口的面积不受上述比例的限制。此外,经过较长距离的流动,从热泵式洗涤设备最终出风的风速大大减弱,由此可以减少出风对用户的影响,提高用户体验,适用于嵌入式洗涤设备。
64.进一步参见图5

8,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41、冷凝器142,以及节流装置143均设置于底座120上,并位于进风风道151的外部。压缩机141与冷凝器142以及蒸发器144三者相互连接,冷媒可沿压缩机141、冷凝器142以及蒸发器144形成的回路循环流动。采用该种结构,将冷凝器142、节流装置143以及蒸发器144均设置在底座120上时,可使该热泵式洗涤设备100的结构更为紧凑。
65.在热泵系统140工作时,冷媒在压缩机141内被压缩成高温的气体,后从压缩机141输送至冷凝器142中,并在冷凝器142中液化成低温液体,随后低温的冷媒可经过节流装置143的控制进入蒸发器144内形成低温的气体。经过蒸发器144的换热过程后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141内,从而形成热泵循环。
66.此外,冷凝器142还邻近抽水泵133设置,并与抽水泵133连接,由此,水杯131、冷凝器142、抽水泵133,以及喷臂132可组成洗涤水的循环回路。
67.图11

12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冷凝器142的结构。参见图11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142大体上可包括冷凝器壳体1421、水通道1422,以及冷媒通道1423。其中,水通道1422内收容有水流,而冷媒通道1423内收容有冷媒,且冷媒通到1423可至少部分收容于或嵌设于水通道1422中。
6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冷凝器壳体1421大体上呈方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冷凝器壳体1421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来实现。该冷凝器壳体1421包括大体上平行于水平面的冷凝器底板1421a以及与该冷凝器底板1421a平行相对设置的冷凝器顶板1421b。该冷凝器壳体1421可包括中心部和边缘部。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该冷凝器壳体1421内部设有收容空间。水通道1422大体上为具有管壁的管状结构,且水通道1422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冷凝器壳体1421内。
70.进一步参见图12,具体地,该水通道1422大体上可包括进水口1422a、出水口1422b,以及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水通道主体1422c。其中,进水口1422a可大体上设置在冷凝器壳体1421a的中心部,而出水口1422b可大体上设置于冷凝器壳体1421a的边缘部。结合图12

13,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均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的进水端均与进水口1422a连通,且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的出水端均与出水口1422b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水通道1422可设置有与进水口1422a连通的进水管以及与出水口1422b连通的出水管。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可分别连通至该进水管和出水管。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均为独立分层设置的管道,其可沿水流方向层叠设置。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所在的平面大致平行,并与冷凝器底板1421a所在的平面大致平行。这样,经由进水口1422a进入的水流可通过例如位于中心部的进水管统一进入后,分为多路进入各自的水通道主体1422c中,最后通过位于边缘部的出水管汇集流出出水口1422b,形成并联流动。采用多路水通道主体1422c并联的方式,可以降低对水泵功率的要求,同时可降低水通道1422对水的阻力,从而可以使水通道1422的内径减小,进而进一步减小冷凝器142的体积。
72.在本实施例中,水通道主体1422c的数量为三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水通道主体1422c的数量可以根据换热需求而设置成不同的数量,例如两个、四个或四个以上。本技术在此对水通道主体1422c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73.进一步参见图12

13和1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大体上呈平面螺旋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具体呈阿基米德螺旋线的平面螺旋状结构。采用平面螺旋状的结构,使得在水流在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内流动时,从进水端到出水端处其速度将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对收容于该水通道1422内的冷媒通道1423的管壁可受到变速水流的冲刷,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74.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具有中心部和边缘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的进水端设置在中心部,且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的出水端设置在边缘部。这样,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的进水端可与位于中心部的进水口1422a连通,且每一水通道主体1422c的出水端可与位于边缘部的出水口1422b连通。采用该种结构时,由于进水口1422a和进水管设置在中心部,其可以进一步降低水通道主体1422c对水流的阻力,从而提高水流速度。
7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水口1422a和出水口1422b的位置可以对调,即进水口1422a可设置在边缘部,且出水口1422b可设置在中心部。此时,对应地,该水通道主体1422c
的进水端设置在边缘部,而出水端设置在中心部。采用这种结构时,可以增大冷凝器142的换热效果。
76.上述给出的是水通道1422为管状结构,并嵌设于冷凝器壳体1421内的实施方式。采用该种实施方式时,可以将组装好的冷媒通道1423和水通道1422一同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冷凝器壳体1421。当然,也可以单独成型冷凝器壳体1421,随后将水通道1422嵌入该冷凝器壳体1421内。
7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水通道1422也可以为形成在冷凝器壳体1421内的槽道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冷凝器壳体1421内部通过例如熔化或者冲压等合适的方式挖空形成与水通道1422相适配的槽道结构。本技术在此对水通道1422的成型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4,冷媒通道1423可以为管状结构,例如可以由金属管(例如铜管)制成。其中,该冷媒通道1423的形状与水通道1422的形状大体上相似,并内置于水通道1422内以形成封闭的换热结构。其中,冷媒通道1423例如可以采用冷媒管的结构,并将冷媒管内置于形状与水通道1422形状相适配的注塑模具中,通过注塑将冷媒通道1423与模具中的塑料一体成型,而后将塑料通过刻蚀或者融化的方式形成螺旋的水通道142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冷媒通道1423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水通道1422组装。
79.该冷媒通道1423大体上包括冷媒入口1423a、冷媒出口1423b、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冷媒入口1423a延伸穿出冷凝器底板1421a,而冷媒出口1423b延伸穿出冷凝器顶板1421b。因此,冷媒将从冷凝器142的底部自下而上流动。而进水口1422a和出水口1422b均延伸穿出冷凝器顶板1421b。因此,水从冷凝器142的顶部自上而下流动至底部后再通过顶部的出水口1422b流出。因此,冷媒的流动方向与水的流动方向相反,呈逆向流动,由此可以使水和冷媒的换热效果增强。
80.其中,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与冷媒入口1423a连接。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与冷媒出口1423b连接。至少一个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连接于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和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之间。其中,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以及每一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均呈平面螺旋状且彼此层叠设置。其中,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以及每一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的螺旋轨迹与水通道1422中对应的水通道主体1422c的螺旋轨迹近似。
81.结合图15,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以及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中的每一者均包括中心部和边缘部。冷媒入口1423a设置在冷凝器壳体1421的中心,且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的中心部与冷媒入口1423a连接。而冷媒出口1423b设置在冷凝器壳体1421的边缘,且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的边缘部与冷媒出口1423b连接。每一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的中心部与其相邻的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或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对应的中心部连接。每一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的边缘部与其相邻的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或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对应的边缘部连接。
82.采用这种方式设置,使冷媒通道1423的每一层冷媒通道主体(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形成一个串联的管路,可以减小冷媒在冷媒通道1423内的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83.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与水通道1422的结构对应,该冷媒通道1423大体上包括三层冷媒通道主体,即包括顺次串联的一个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一个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以及一个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换热需求而设定。此时,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的中心部与其相邻的第二冷媒通道主体1423d的中心部连接,而第三冷媒通道主体1423e的边缘部与其相邻的第一冷媒通道主体1423c的边缘部连接。
84.在一些实施例中,水通道的内径小于20mm,且冷媒通道的内径小于6mm。在一些实施例中,水通道的内径范围为11

20mm,且冷媒通道的内径范围为3

6mm。相关技术中水管通常会采用25

32mm的内径,而冷媒管通常会采用7

9mm的内径。如果将内径进一步减小,则会对水管内的水或者冷媒管内的冷媒产生巨大的阻力,导致水或冷媒的换热效果较差。而本技术中,由于冷媒通道1423采用串联的结构,而水通道1422采用多路并联的结构,可以尽量降低通道对水/冷媒的阻力,因此可以将水通道1422和冷媒通道1423的内径设置得更小,从而可以减小冷凝器142整体的体积。
85.节流装置143可以采用例如节流阀等方式来实现。
86.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5

8,蒸发器144可为翅片管换热器,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1441。蒸发器144可于该进风风道151内,并邻近进风口151a设置。蒸发器144用于对经过进风口151a进入进风风道151的气流与蒸发器144内的冷媒进行换热,且换热后的气流将经由出风口152a流出出风风道152。
87.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144的翅片1441彼此间隔设置,而且冷媒经过节流装置143的控制后温度降低至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当进入蒸发器的气流湿度较高时,气流中的水蒸气容易在蒸发器144上冷凝形成冷凝水,并通过翅片1441之间的间隙流下。因此,本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底座120上还设置有接水盘124,其中,该接水盘124可与底座主体121连接。
88.具体参见图8,蒸发器144设置于该接水盘124上,且蒸发器144的翅片1441可相对水平面或者底座主体121倾斜设置于接水盘1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144的翅片1441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25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144的翅片1441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倾斜角度的范围约为5

25度。蒸发器144的翅片1441的倾斜设置,可使蒸发器144上的冷凝水更容易从蒸发器144上流下,从而进入接水盘124中。
89.进一步参见图16

1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124大体上可包括接水盘底板1241以及排水槽1242。
90.其中,接水盘底板1241可与底座主体121连接。该接水盘底板1241相对底座主体121倾斜设置。具体地,该接水盘底板1241可包括靠近进风口151a的第一侧1241a以及远离进风口151a的第二侧1241b。其中,第一侧1241a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侧1241b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垂直距离。换言之,接水盘底板1241整体呈倾斜坡面,而且靠近进风口151a的第一侧1241a所处的水平面高于远离进风口151a的第二侧1241b所处的水平面,呈外侧高内侧低的结构。
91.排水槽1242同样与底座主体121连接。该排水槽1242邻近接水盘底板1241的第二侧1241b设置。排水槽1242上还可以设置有排水孔1242a。因此,从蒸发器144流下的冷凝水将首先落入到接水盘底板1241上,并沿着接水盘底板1241从第一侧1241a流动至第二侧
1241b,并落入到排水槽1242中。随后,可经由排水槽1242上的排水孔1242a流出底座120。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热泵系统140还可包括连接管146。其中,连接管146设置于排水槽1242内,并连接冷凝器142和节流装置143。在热泵系统140工作时,冷媒经过冷凝器142对水进行加热后,在进入节流装置143之前仍具有较高的温度。在节流装置143和冷凝器142之间设置这样的连接管146,并将连接管146置于排水槽1242中,可以利用进入节流装置143之前的冷媒多余的热量蒸发积累于排水槽1242中的冷凝水,进一步减少冷凝水量。
9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7,洗涤循环系统130还包括排水泵134、排水管135以及排水口137。其中,排水泵134位于水杯131的底部,并与水杯131和排水口137连接。排水管135与水杯131和排水槽1242的排水孔1242a连接。进入排水槽1242的水可通过排水管135进入水杯131的底部,随后在洗涤程序的排水过程中通过水杯131底部的排水泵134将其泵送至排水口137,由此可以降低冷凝水积累的可能性。
94.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管135与水杯131连接处的底部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水杯131的底部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排水管135与水杯131连接处的底部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垂直距离超出水杯131的底部与底座主体121之间的垂直距离的5

10mm。换言之,连接处的底部相较水杯131的底部高5

10mm。此时,可以在排水管135和水杯131之间设有单向阀136。在排水管135上设置单向阀136,可允许排水槽1242的水流向水杯131,但不允许水杯131的水反向流入排水槽1242中。尤其在洗涤设备正常工作时,水杯131通常装满水以循环清洗餐具。在热泵程序和洗涤程序同时进行时,冷凝水通常积累在排水槽1242处,此时,通过排水管135与排水槽1242连通的水杯131的水位通常高于排水槽1242的表面。通过设置单向阀136,可有效地降低水杯131反向流入排水槽1242的可能性。
95.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5

8,该热泵系统140还包括排风组件145。其中,排风组件145设置于底座120上,并位于进风风道151的外部。结合图18,该排风组件145沿进风风道151的进风方向x1位于蒸发器144的后侧。该排风组件145连通进风风道151和出风风道152。压缩机141、冷凝器142,以及节流装置143均设置于排风组件145远离进风风道151的一侧,并且邻近抽水泵133设置。而排风组件145的另一侧则为进风管通道151和蒸发器144,并且蒸发器144和进风风道151邻近底座120的正面,由此便于与气流进行换热。
96.此外,蒸发器144的顶部可靠近排风组件145设置,而蒸发器144的底部可远离排风组件145的设置。采用该种设置时,可便于蒸发器144上的冷凝水更容易从蒸发器144上流下汇入接水盘124中。
9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8,排风组件145具有入风口1451和排风口1452。排风组件145通过入风口1451与进风风道151连通,并通过排风口1452与出风风道15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入风口1451所在的平面与排风口1452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此外,出风风道152大体上呈l形,其可包括第一子通道152b和第二子通道152c。其中,第一子通道152b与排风口1452相连通。第二子通道152c与第一子通道152b连通且大致垂直,且出风风道152的出风口152a位于第二子通道152c上。采用此种排风组件145和出风风道152的配合,进入进风风道151的气流经过蒸发器144的换热后可通过排风组件145和出风风道152实现两次90度的转向,进而实现进出风的反向流动。
9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8,进风风道1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排风组件14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例如可称为,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且出风风道152的数量
对应设置为两个。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风道151的进风方向x1与该进风风道151的出风方向x2大致平行,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间隔设置于第一侧壁1513的外部,并与进风风道151相连通,且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与两个出风风道152一一对应连通。两个出风风道152可沿进风风道151的第一侧壁1513的延伸方向分别位于进风风道151的相对两侧。具体地,一个出风风道152可位于第二侧壁1514的外部,并邻近第二侧壁1514设置,而另一出风风道152可位于第三侧壁1515的外部,并邻近第三侧壁1515设置。采用多个排风组件145和多个出风风道152,可以提高气流的出风效率。
9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排风组件145可以包括离心风扇。其中,气流可以从离心风扇的叶轮的轴向进入离心风扇内部,经过离心风扇实现90度转向,并从离心风扇的机壳(蜗壳)流出后进入出风风道152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组件145也可以包括其他风扇,例如轴流风扇等。本技术对排风组件145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
100.进一步参见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排风组件145的数为两个时,进风风道151内还可以设有导流元件153。其中,该导流元件153邻接蒸发器144,并沿进风风道151的进风方向x1位于蒸发器144的后侧。通过设置导流元件153,可对经过蒸发器144后的气流进行导流,从而沿两侧分别进入对应的排风组件145,由此可使进入排风组件145的气流更均匀,提高排风组件145的排风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导流元件153,只要保证进入蒸发器144的气流能够较为均匀地进入对应的排风组件145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元件153可设于进风风道151的第一侧壁1513的中部。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8,导流元件153包括位于蒸发器144和第一侧壁1513之间并相对第一侧壁1513倾斜设置的第一斜面153a和第二斜面153b。其中,第一斜面153a邻近蒸发器144的一侧与第二斜面153b邻近蒸发器144的一侧彼此相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53a和第二斜面153b均与第一侧壁1513和蒸发器144连接,而且第一斜面153a和第二斜面153b均为实体结构,其上并未设置任何的通孔,由此可形成如图18所示的截面大体上呈三角形并将蒸发器144后侧的进风风道151隔断成两个独立通道的导流元件153。
10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53a和第二斜面153b上可以设置通孔,例如为带孔的挡板,使蒸发器144后侧的进风风道151部分隔断也是可行的。只要保证气流能够均匀地进入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即可。
104.在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进风风道151的进风方向x1与该进风风道151的出风方向x2大致平行,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沿进风风道151的进风方向x1位于蒸发器144的后侧,并设置于第一侧壁1513上。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
105.例如,参见图19

20,进风风道151的进风方向x1可以垂直于该进风风道151的出风方向x2大致垂直。此时,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可沿进风风道的出风方向x2分别设于进风风道151的两侧,且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均与进风风道151连通。采用该种结构设置时,由于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并非设置在进风风道151沿进风方向x1的后侧,而是设置在进风风道151的左右两侧,由此可以减少对底座120上进风风道151后侧的空间的占用,使底座120上各个零部件的布局更加合理。
106.进一步参见图19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风组件145a设于第二侧壁1514上,
且第二排风组件145b设于第三侧壁1515上。对应地,底座120上还设有两个出风风道152,两个出风风道152沿进风风道151的出风方向x2分别位于进风风道151的两侧。
107.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均具有入风口1451和排风口1452,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分别通过对应的入风口1451与进风风道151连通,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还通过对应的排风口1452与对应的出风风道152连通,且入风口1451所在的平面与排风口1452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通过这种方式,可使气流通过该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实现90度换向后出风,进而可使进风风道151在进风口151a处的平面与每一出风风道152在对应的出风口152a处的平面大致平行。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同样地可采用离心风扇的方式实现。此外,每一出风风道152大体上呈直线形,由此可以满足底座120上的布局空间需求。其中,在图19

20所示的实施例中,进风导板和出风导板均设置于底座上,其具体设置与图5

8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相关描述可参见先前有关“进风导板122”和“第一出风导板123”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1

22,当第一排风组件145a和第二排风组件145b可沿进风风道的出风方向x2分别设于进风风道151的两侧时,同样也可以将进风导板设置在底座,而将出风导板设置在门体上,其具体设置与图9

10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相关描述可参见先前有关“进风导板122”和“第二出风导板163”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10.上述给出的实施例中,排风组件145均是采用离心风扇实现,此时,进风风道151和出风风道152为两个独立的风道,并通过排风组件145将进风风道151中的气流导流至出风风道152,并使进风风道151在进风口151a处的平面与出风风道152在出风口152a处的平面大致平行。
111.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组件145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采用贯流风扇来实现。参见图23

2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该热泵式洗涤设备200大体上可包括外壳、与外壳固定连接并与外壳形成内胆的底座220、收容于该内胆中的洗涤循环系统230和热泵系统240,设置于底座220上的风道250,以及与外壳连接的门体260。其中,热泵系统240大体上可包括相互连接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241、冷凝器242、节流装置243、蒸发器244和排风组件245。
112.其中,底座220、洗涤循环系统230以及门体260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可参见图5

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描述。底座220同样可包括接水盘,其具体结构设置以及蒸发器244与该接水盘的连接和位置关系可参见图5

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描述。
113.在图23

25所示的实施例中,排风组件245可以为贯流风扇。此时,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可以集成在一起,即由同一个风道250实现进风和出风的功能。
114.其中,蒸发器244和贯流风扇均设于风道250内,且贯流风扇沿气流的进风方向(或者说是风道250的进风方向)位于蒸发器244的后侧。此外,风道250包括进风口251a和出风口252a,且风道250在进风口251a处的平面与风道250在出风口252a处的平面大致垂直。换言之,气流进入风道250的进风方向与气流流出该进风风道250的出风方向大致垂直。因此,采用贯流风扇,可实现气流从热泵式洗涤设备的正面进入,并从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底部流出,从而可以将用于出风的开孔设置在底部,而不是底座或门体的正面,可以提高整个热泵式洗涤设备的美观并提高用户体验。而且,将出风口设置在底座的底部,可以将出风口的面
积设置较大,实现大面积出风,提高出风效率。
115.进一步参见图23

25,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250大体上可包括风道底板253以及连接风道底板253的多个风道侧板254。多个风道侧板254中的一个上开设有进风口251a,且风道底板253上开设有出风口252a,由此可实现从风道250的一侧进风,并从风道250的底部出风的效果。
116.进一步参见图23

2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压缩机241、冷凝器242以及节流装置243均设于底座220上。此外,压缩机241、冷凝器242以及节流装置243均位于贯流风扇远离蒸发器244的一侧,并位于风道250的外部。具体地,压缩机241、冷凝器242以及节流装置243均位于风道250上与开设有进风口251a的风道侧板254相对设置的另一风道侧板254的外部。采用该种结构设置,可使得底座220上的元件排布结构紧凑,减小整个热泵式洗涤设备200的体积。
117.在图1

25所示的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包括蒸发器)均设置于底座上的,其可使热泵系统整体的结构较为紧凑。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蒸发器还可以设置在门体上。
11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6

28,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大体上可包括外壳、与外壳固定连接并与外壳形成内胆的底座320、收容于该内胆中的洗涤循环系统330和热泵系统340,设置于底座320上的风道350,以及与外壳连接的门体360。其中,热泵系统340大体上可包括相互连接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341、冷凝器342、节流装置343、蒸发器344和排风组件345。
119.其中,底座320、洗涤循环系统330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大体上可参见图5

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20.当蒸发器344设置在门体360上时,气流可从底座320进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经过蒸发器344进行换热,且换热后的气流可从门体360流出。或者,气流可从门体360进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经过蒸发器344进行换热,且换热后的气流可从底座320流出。其工作原理可参见图26,且该工作原理与图1所示的工作原理基本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121.由于门体360的空间通常较大,将蒸发器344设置于门体360上,可以增大蒸发器344的换热面积,从而保证换热效果。而且,可以降低对排风组件的功率的要求,因此可以降低热泵系统工作时可能产生的噪音。并且,底座320上无需承载过多的元件,可以为底座320上的零部件提供更大的布局空间。
122.图27

29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采用图26所示的原理图的热泵式洗涤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在图27

29所示的实施例中,风道350大体上可包括第一风道351和第二风道352。其中,第一风道351和第二风道352中的一者为进风风道,另一者为出风风道。其中,第一风道351设置在底座320上,而第二风道352设置在门体360上。
123.具体地,参见图27和29,底座320包括底座主体321以及与底座主体321连接的第一导风板322。其中,第一导风板32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导风孔322a,且第一导风孔322a可与第一风道351相连通。第一风道351可包括设置底座320上的第一风道底板(未示出)以及与该第一风道底板连接并围成收容空间的侧板(未标示)。
124.排风组件345可设置于底座320上,并邻近第一导风孔322a设置。其中,排风组件345具有入风口(未示出)和排风口3452。其中,入风口与进风风道连通,且排风口3452与出
风风道连通。例如,当第一风道351为进风风道,第二风道352为出风风道时,入风口与第一风道351连通,而排风口3452与第二风道352连通。而当第一风道351为出风风道,第二风道352为进风风道时,入风口与第二风道352连通,而排风口3452与第一风道351连通。
125.其中,压缩机341、冷凝器342以及节流装置343均设于底座主体321上,并位于排风组件345的远离第一导风板322。蒸发器344设于门体360的第二风道352内。气流可经由第一风道351和第二风道352中的一者(即,进风风道)进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经过蒸发器344进行换热,且换热后的气流经由第一风道351和第二风道352中的另一者(即,出风风道)流出。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7和28,门体360大体上可包括第一门板361、与第一门板361相背设置的第二门板362,以及连接于第一门板361和第二门板362的第二导风板363。其中,在门体36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门板361与外壳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门板362与外壳之间的距离。换言之,第一门板361面向用户的“正面”,而第二门板362则面向于热泵式洗涤设备300的内部空间或内胆。该第二导风板363设置于门体360的侧部。其中,第一门板361、第二门板362以及第二导风板363之间形成第二风道352。第二导风板362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362a,气流通过第二导风孔362a进入或流出热泵式洗涤设备300。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门体36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导风板322与第一门板361大体上相齐平。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345可以采用贯流风扇的方式来实现。参见图27和29,当排风组件345为贯流风扇时,第一风道351为出风风道,第二风道352为进风风道。其中,贯流风扇的入风口与第二风道352连通,且贯流风扇的排风口与第一风道351连通。因此,工作时,气流将从第二导风孔363a进入门体360内,与蒸发器344进行换热,后经由贯流风扇导向至第一导风板322,并通过第一导风孔322a流出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
12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组件345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例如,图30

3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排风组件345可采用离心风扇来实现。参见图30

31,当排风组件345为离心风扇时,第一风道351为进风风道,第二风道352为出风风道。其中,离心风扇的入风口与第一风道351连通,且离心风扇的排风口3452与第二风道352连通。工作时,气流将从第一导风孔322a进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内,经过离心风扇导流至门体360中并与蒸发器344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二导风板363a上的第二导风孔363a流出该热泵式洗涤设备300。
130.在图1和图26所示的实施例中,蒸发器344均采用气液换热器的方式来实现。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热泵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换热器。例如图3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热泵系统340还可以包括换热器346。其中,蒸发器344设置于门体360上。换热器346设置于底座320上,并与蒸发器344连通。其中,换热器346内设置有循环流动的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且第二冷却液可流动至蒸发器344内,从而实现“液液换热”。此外,该热泵系统340还可包括循环液泵347。该循环液泵347设于底座320上,并与换热器346连通,用于将第二冷却液泵送至蒸发器344内。此时,进一步参见图33,压缩机341和冷凝器342均设于底座320上,并位于排风组件345的远离第一导风板322的一侧。
131.在热泵式洗涤设备300工作时,水可自回水口331a落入到水杯331内部实现过滤。过滤后的水将顺次经过冷凝器342的水通道,在冷凝器342内与冷媒(第一冷却液)完成换热。此时,水的温度经过冷凝器342的换热而升高,而冷媒的温度则降低,完成水的加热过
程。加热后的水可继续通过抽水泵的抽吸泵送作用泵送至喷臂,进而从喷臂喷射至内胆中,对内胆中的待洗涤物进行冲刷洗涤。洗涤后的水再次经由回水口331a落入到水杯331内部,继续循环。
132.而经过冷凝器342的换热后降温的冷媒(第一冷却液)经过节流装置343后进入换热器346内,并在换热器346内与第二冷却液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第一冷却液进入压缩机341中继续用于后续的水加热过程。而第二冷却液则通过循环水泵347的作用泵送至位于门体360内的蒸发器344内,并与蒸发器344中的气流进行换热,促使第二冷却液温度升高而气流温度降低。温度升高的第二冷却液回到换热器346中继续循环。
133.其中,该换热器346可以为板式换热器。第一冷却液为冷媒,第二冷却液为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冷却液来实现。
134.在热泵系统中新增换热器346,由于其采用液液换热的方式,冷媒无需再输送至位于门体上的蒸发器344内,而在位于底座320上的换热器346完成冷媒的循环。而输送至蒸发器344内的第二冷却液可以采用水来实现,因此可以保证冷媒管的可靠性,降低因蒸发器344设置在门体时频繁开合而导致冷媒管的松动。而且,该种设计结构简单,较为容易实现。
1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