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2425发布日期:2021-11-15 20:2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反应釜的工作原理是在釜内层放入反应介质,釜外夹层或釜内(外)盘管注入恒温的(高温或低温)加热媒体或冷却媒体,对反应釜内的物料进行恒温加热或冷却来调节反应釜内温度。同时可根据工艺要求在负压、常压、加压的条件下进行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物料可从釜底的出料口放出。
3.导热油常用作反应釜热媒体。目前,精细化工中生产中经常涉及氧化、氯化、加氢、聚合等危险化工工艺,因此需对反应系统设置紧急冷却。相关技术中,热导热油自反应釜的进油口进入反应釜的夹层内,当需要对热导热油进行冷却时,将热导热油处的阀关闭,使得热导热油难以再次进入反应釜的夹层内部,然后将反应釜和换热器之间的阀打开,热导热油进入换热器内部,即可通过换热器对从反应釜中排出的高温导热油进行冷却,导热油冷却后再次排入反应釜的夹层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利用换热器内的水对导热油进行冷却,容易造成冷却水瞬间汽化,换热器的冷却水通道压力迅速增大,容易造成换热器破裂甚至炸裂,存在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由于换热器内的冷却水对导热油进行冷却时,容易造成冷却水瞬间汽化,导致换热器的冷却水通道压力迅速增大,容易出现换热器破裂甚至炸裂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包括与反应釜本体连接的第一换热器,反应釜本体的出油口与第一换热器的进油口通过第一油管连通,反应釜本体的进油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油口通过第二油管连通,所述第二油管上设置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油管上设置有对热导热油进行预冷却的应急冷却件,所述应急冷却件与第一换热器的进油口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反应釜本体内部夹层的热导热油进行冷却时,首先将紧急冷却阀门打开,反应釜本体的夹层内的热导热油通过第一油管进入应急冷却件处与冷油混合进行降温。将通过应急冷却件混合冷却的热导热油进入第一换热器内进行再次冷却降温。进入第一换热器内部的热导热油的油温降低,使得第一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不容易产生瞬间汽化的现象,从而能够减少第一换热器中水管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对热导热油进行降温。因此,本技术不但能够减少安全隐患的产生,而且还能够对热导热油进行有效冷却。
8.优选的,所述应急冷却件为应急冷油罐,所述应急冷油罐的出油口和第一换热器
的进油口之间通过第三油管连接,所述应急冷油罐的进油口和第一换热器的出油口之间通过第四油管连接,所述第四油管上安装有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油管与第四油管连通,所述第四油管上安装有开关阀。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工作过程中,第一泵体打开,第二泵体备用。当进入反应釜本体内部的热导热油温度较高,需要将热导热油充分冷却时,关闭紧急冷却阀门,打开开关阀,热导热油通过第三油管和第四油管于第一换热器和应急冷油罐之间循环冷却。直到热导热油充分冷却后,将紧急冷却阀门和开关阀均打开,或者紧急冷却阀门打开,开关阀关闭,即可将充分冷却的热导热油输入反应釜本体的夹层内部。当反应釜本体的夹层内的热导热油不需要冷却时,即可关闭紧急冷却阀门,打开开关阀,,热导热油于第一换热器和应急冷油罐之间循环冷却,以便于随时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冷却。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远离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有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水管远离第一进水口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水管上安装有第三泵体。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第一换热器以后的冷却水将升温,升温以后的冷却水进入第二水管内,冷却水通过第二水管进入第二换热器内进行降温,然后将降温以后的冷却水通过第三泵体排出进入第一水管,并从第一水管排出进入第一换热器内,即可对热导热油进行降温冷却,从而能够提高热导热油的降温效率。并且升温以后的冷却水进入第二换热器内,冷却水温度降低的同时,还能够减小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内部的压力。
12.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应急冷油罐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一水管连通第一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水管连通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和第三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三水管连通,所述应急冷油罐内设置有盘管,所述盘管伸出应急冷油罐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三水管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进一步冷却,以提高热导热油的冷却效果。
14.优选的,所述盘管内设置有支撑架,若干所述支撑架上交叉设置有连接架,所述应急冷油罐上设置有驱动盘管转动的转动组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组件驱动盘管转动,盘管转动带动支撑架和连接架运动,即可通过盘管、支撑架和连接架对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搅拌,使得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能够均匀冷却。连接架不但能够对应急冷油罐内的热导热油进行搅拌冷却,而且连接架还能够对盘管进行定位,使盘管在转动时,不容易散落在应急冷油罐内部,导致盘管缠绕在一起。
16.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箱和转动轴,所述驱动箱的顶部连接有第四水管,所述盘管伸出第三出水口的一端与第四水管远离驱动箱的一端通过旋转接头连接,所述第一水管远离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驱动箱的底部连通;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伸出驱动箱内,所述转动轴伸入驱动箱的一端固定有若干叶片,若干所述叶片沿转动轴的周向分布,所述第四水管伸入驱动箱的一端朝叶片的方向喷射;
所述盘管伸出应急冷油罐的一端与转动轴伸出驱动箱的一端通过同步带连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盘管内的冷却水通过第四水管喷射至叶片上,通过冷却水的冲击力驱动叶片绕着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即可通过同步带带动盘管转动,即可对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搅拌。第四水管与第三出水口处的盘管连接,一方面,冷却水从第三出水口排出时,将存在冲击力,以便于驱动叶片带动转动轴转动。另一方面,冷却水自第三进水口进入盘管内,盘管内的冷却水对热导热油进行降温,盘管内部的冷却水将升温,由于水温的升高,盘管内的压力将逐渐增大,从而能够增大第四水管对叶片的冲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驱动转动轴转动。
18.优选的,所述驱动箱的顶部连通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远离驱动箱的一端连通有水箱,所述水箱上开设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所述第三水管连通第二出水口和第四进水口,所述第四出水口连通有第五水管,所述第五水管远离水箱的一端与盘管伸出第三进水口的一端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盘管进入第四水管内部的冷却水的水温将升高,并且通过盘管内的冷却水对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降温时,盘管内部的水容易产生瞬间汽化的现象,盘管内部的压力将升高,冷却水从第四水管中喷出时,将伴随有气体进入驱动箱内。通过出气管将驱动箱内部的气体排出进入水箱内,将气体液化。之所以将水箱与第二换热器连接,是为了保持水箱内冷却水处于冷却的状态,不但能够便于对出气管排出的气体进行液化,而且还能够便于对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降温。
20.优选的,每个所述叶片均倾斜设置,且每个所述叶片均设置为弧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第四水管喷出的冷却水直接喷射于叶片上,由于叶片倾斜且弧形设置。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应急冷却件,能够将热导热油进行预冷却,使得第一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不容易产生瞬间汽化的现象,起到减少安全隐患产生的效果;2.通过设置第四油管和第二泵体,使得热导热油通过第三油管和第四油管于第一换热器和应急冷油罐之间循环冷却,能够起到进一步对导热油进行冷却的效果;3.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能够对第一换热器内排出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以减少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内部的压力;4.通过设置盘管与转动组件,能够对应急冷油罐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搅拌,以便于热导热油均匀冷却。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紧急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紧急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反应釜本体;11、第一油管;12、第二油管;121、第一泵体;13、紧急冷却阀门;2、第一换热器;21、第一进水口;211、第一水管;212、第三泵体;22、第一出水口;221、第二水管;3、应急冷油罐;31、第三油管;32、第四油管;321、第二泵体;322、开关阀;33、第三进水口;34、第三出水口;35、盘管;351、支撑架;352、连接架;353、转动组件;3531、
驱动箱;3532、转动轴;3533、第四水管;3534、旋转接头;3535、叶片;3536、同步带;3537、出气管;3538、固定板;3539、转盘;354、机械密封;4、第二换热器;41、第二进水口;42、第二出水口;421、第三水管;5、水箱;51、第四进水口;52、第四出水口;53、第五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
27.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紧急冷却装置,包括与反应釜本体1连接的应急冷却件和第一换热器2,应急冷却件为应急冷油罐3。
28.参照图1,反应釜本体1的出油口与应急冷油罐3的进油口之间通过第一油管11连通,应急冷油罐3的出油口与第一换热器2的进油口之间通过第三油管31连通,第一换热器2的出油口与反应釜本体1的进油口之间通过第二油管12连通。反应釜本体1的夹层内的热导热油通过第一油管11进入应急冷油罐3内,通过应急冷油罐3冷却以后的热导热油从第三油管31进入第一换热器2内,通过第一换热器2进行再次冷却后进入第二油管12内,最后通过第二油管12排入反应釜本体1内部。
29.参照图1,第一换热器2的出油口和应急冷油罐3的进油口之间通过第四油管32连接,第二油管12上安装有第一泵体121,第四油管32上安装有第二泵体321,第一油管11和第二油管12上均安装有紧急冷却阀门13。第二油管12与第四油管32连通,第四油管32上安装有开关阀322。当需要对反应釜本体1的夹层内的热导热油进行冷却时,将紧急冷却阀门13打开,同时将第一泵体121打开,反应釜本体1夹层内的热导热油将从第一油管11进入应急冷油罐3内与冷油混合进行降温,然后从应急冷油罐3进入第三油管31内,随后进入第一换热器2内,最后,通过第二油管12再次进入反应釜本体1的夹层内。第四油管32起到分流的作用,或者当反应釜本体1的夹层内的热导热油不需要冷却时,紧急冷却阀门13关闭,开关阀322打开,热导热油在应急冷油罐3和第一换热器2之间循环,随后准备对反应釜本体1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冷却。
30.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对反应釜本体1内部夹层的热导热油进行冷却时,首先将紧急冷却阀门13和第一泵体121打开,热导热油从反应釜本体1的出油口进入第一油管11内,随后热导热油进入应急冷油罐3内进行冷却,然后冷却以后的热导热油通过第三油管31进入第一换热器2进行再次冷却,最后将冷却后的热导热油通过第二油管12进入反应釜本体1内部。
31.实施例2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于第一换热器2和应急冷油罐3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4和水箱5,第一换热器2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21和第一出水口22,第二换热器4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41和第二出水口42,应急冷油罐3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33和第三出水口34,水箱5上开设有第四进水口51和第四出水口52。第一出水口22和第二进水口41之间通过第二水管221连通,第二出水口42和第四进水口51之间通过第三水管421连通,在第三水管421上可安装泵体,以便于将第二换热器4内的水泵出至水箱5内。第四出水口52和第三进水口33之间通过第五水管53连通。应急冷油罐3内转动设置有盘管35,盘管35的一端
自第三进水口33伸出,盘管35的另一端自第三出水口34伸出。第五水管53与盘管35伸出第三进水口33的一端通过旋转接头3534连接,盘管35的两端与应急冷油罐3连接处均固定有机械密封354。
32.参照图2,应急冷油罐3上设置有驱动盘管35转动的转动组件353。转动组件353包括驱动箱3531、转动轴3532、若干叶片3535和同步带3536,驱动箱3531位于应急冷油罐3靠近第三出水口34的位置。盘管35伸出第三出水口34的一端通过旋转接头3534连接有第四水管3533,第四水管3533远离第三出水口34的一端自驱动箱3531的顶部伸入驱动箱3531内。驱动箱3531和第一换热器2之间连通有第一水管211,第一水管211的一端从驱动箱3531的底部伸出驱动箱3531内,第一水管211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水口21连通,第一水管211上安装有第三泵体212。驱动箱3531的顶部连通的出气管3537,出气管3537远离驱动箱3531的一端连通有水箱5,进入驱动箱3531内部的气体通过出气管3537进入水箱5内,进行液化。转动轴3532转动穿设于驱动箱3531内,转动轴3532伸入驱动箱3531的一端套设有固定板3538,固定板3538与转动轴3532固定连接。若干叶片3535固定于固定板3538上,且若干叶片3535均匀分布于转动轴3532的周向。每个叶片3535均倾斜设置,且每个叶片3535均设置为弧形,第四水管3533伸入驱动箱3531的一端朝叶片3535的方向喷射。同步带3536套设于转动轴3532伸出驱动箱3531的一端的圆周上和盘管35伸出第三出水口34的一端的圆周上。
33.参照图3,转动轴3532伸出驱动箱3531的端部设置有转盘3539,使用者先转动转盘3539,将转动轴3532和若干叶片3535转动,然后再通过第四水管3533内的冷却水对若干叶片3535进行冲击,使得转动轴3532能够始终保持转动的转动。盘管35内设置有支撑架351,若干支撑架351上交叉设置有连接架352,转动轴3532转动带动盘管35转动,即可通过盘管35内的冷却水对热导热油进行冷却的同时,盘管35还能在应急冷油罐3内转动,通过盘管35和连接架352对应急冷油罐3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搅拌,使得热导热油冷却的更加均匀。
34.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对第一换热器2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冷却时,冷却水从第一出水口22进入第二水管221内,进入第二水管221的冷却水将升温,随后冷却水通过第二水管221进入第二换热器4内进行降温,然后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第二出水口42进入水箱5内,冷却水即可通过水箱5的第四出水口52进入第五水管53内,最终进入盘管35内,对应急冷油罐3内部的热导热油进行降温。从盘管35中排出的冷却水进入第四水管3533,并从第四水管3533喷出冲击于叶片3535上,驱动转动轴3532转动,使得盘管35转动。进入驱动箱3531内的冷却水通过第三泵体212排入第一水管211内,然后通过第一水管211排出再次进入第一换热器2内,从而实现冷却水循环运动。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