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部件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4341发布日期:2021-11-10 09:15阅读:7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部件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矿山机械部件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机械工业是指生产机械产品的工业部门。由于“机械产品”所含范围的不同,机械工业在理解上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机械工业包括矿山机械制造工业、工业设备制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等。
3.对机器生产而言包括原材料的运输和保存,生产的准备,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和热处理,产品的装配、及调试,油漆和包装等内容。
4.机械部件生产温度过高通常需要冷水进行降温处理,由于机械部件温度过高无法进行翻动,导致机械部件底部和上部的降温速度不一致,从而影响降温效果。
5.因此,发明一种矿山机械部件生产用冷却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山机械部件生产用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机械部件温度过高无法进行翻动,导致机械部件底部和上部的降温速度不一致,从而影响降温效果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矿山机械部件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还包括两个以装置壳体中心对称设置的冷却架、水循环装置和放置架;
8.两个所述冷却架分别固定在装置壳体的内表面上部和下部,所述冷却架被适配对机械部件进行喷水冷却的结构,所述放置架固定在装置壳体的中部,并位于两个冷却架之间,所述水循环装置固定在装置壳体的顶部并延伸到装置壳体的内部,所述水循环装置与上方冷却架连通;
9.所述装置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圆柱型过滤网,所述圆柱型过滤网由上至下依次变小。
10.可选的,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底座;
11.所述底座固定在下壳体的底部,所述下壳体的顶部通过螺母与上壳体的底部固定。
12.可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内底壁呈锥形圆台状且由上至下依次变大。
13.可选的,所述放置架包括定位环、限位环、盛放板;
14.所述盛放板、限位环和定位环由内至外一体成型,所述定位环通过螺母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
15.可选的,所述盛放板上开设与多组上下贯通且呈环形阵列的放置槽。
16.可选的,所述冷却架包括环形导水环、多个喷头和导水管道;
17.多个所述喷头呈环形阵列的安装在环形导水环的内表面,所述导水管道的两端分别与环形导水环的内侧和限位环连通。
18.可选的,所述环形导水环的内部开设有环形三角槽,所述环形导水环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通过螺母与装置壳体的内表面固定。
19.可选的,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储水箱、入水管道和抽水管道;
20.所述储水箱固定在上壳体的顶部,所述入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水箱和环形三角槽,所述抽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水箱和下壳体。
2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2.1、本实用新型利用上下两个冷却架对机械部件上下两侧进行降温,同时上部水需要向下部进行流动,流动使就会对位于孔内机械部件的位置进行降温,在不需要翻动机械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全面性的降温,提高机械部件的降温效率。
23.2、本实用新型利用放置架和装置壳体的分体设置既方便了冷却架的安装固定,同时也便于对放置架和装置壳体的内部进行清理,避免放置架和装置壳体实用时间过长内部脏污,造成机械部件的脏污。
24.3、本实用新型利用圆柱型过滤网以冷却后的水进行过滤,并摘抄运输到水循环装置的内部,实现水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内部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架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放置架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圆柱型过滤网;201、上壳体;202、下壳体;203、底座;301、定位环;302、限位环;303、盛放板;3031、放置槽;401、环形导水环;4011、环形三角槽;4012、安装环;402、喷头;403、导水管道;501、储水箱;502、入水管道;503、抽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6所示的一种矿山机械部件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装置壳体、两个以装置壳体中心对称设置的冷却架、水循环装置和放置架;
34.两个冷却架分别固定在装置壳体的内表面上部和下部,利用上下两个冷却架对机械部件上下两侧进行降温,同时上部水需要向下部进行流动,流动使就会对位于孔内机械部件的位置进行降温,在不需要翻动机械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全面性的降温,提高机械部件的降温效率,冷却架被适配对机械部件进行喷水冷却的结构,放置架固定在装置壳体的中
部,并位于两个冷却架之间,利用放置架和装置壳体的分体设置既方便了冷却架的安装固定,同时也便于对放置架和装置壳体的内部进行清理,避免放置架和装置壳体实用时间过长内部脏污,造成机械部件的脏污,水循环装置固定在装置壳体的顶部并延伸到装置壳体的内部,水循环装置与上方冷却架连通;
35.装置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圆柱型过滤网1,圆柱型过滤网1由上至下依次变小,利用圆柱型过滤网1以冷却后的水进行过滤,并摘抄运输到水循环装置的内部,实现水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装置壳体包括上壳体201、下壳体202和底座203;
37.底座203固定在下壳体202的底部,利用底座203保证冷却装置放置时的稳定,同时避免冷却装置出现晃动或倾斜的现象发生,下壳体202的顶部通过螺母与上壳体201的底部固定,利用下壳体202和上壳体201的分体设置能够保证装置壳体的正常打开,便于对装置壳体的内部进行清理,同时也便于装置壳体内部结构的安装固定,下壳体202的内底壁呈锥形圆台状且由上至下依次变大,利用下壳体202内底壁的形状便于水的流动,方便圆柱型过滤网1对谁进行过滤,同时在形状的影响下外围要低于内围,也便于了水的排出。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放置架包括定位环301、限位环302、盛放板303;
39.盛放板303、限位环302和定位环301由内至外一体成型,盛放板303上开设与多组上下贯通且呈环形阵列的放置槽3031,通过将机械部件放置在放置槽3031的内部,使机械部件分为上下两部分,并对上下两部分进行同时过滤,同时上部的水会通过放置槽3031向下流动,随在经过放置槽3031的同时会对位于放置槽3031处的机械部件进行冷却,定位环301通过螺母固定在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之间,通过定位环301的设置能够保证定位环301的稳定,同时便于定位环301的拆卸清洗。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架包括环形导水环401、多个喷头402和导水管道403;
41.多个喷头402呈环形阵列的安装在环形导水环401的内表面,利用喷头402倾斜和环形分布提高了降温面积,同时也能够对机械部件的侧面进行降温,导水管道403的两端分别与环形导水环401的内侧和限位环302连通,利用导水管道403与限位环302的连通,使上方冷却架内的水能够进入下方冷却架内,从而实现上下同时冷却。
42.环形导水环401的内部开设有环形三角槽4011,利用环形三角槽4011能够将水运输到各个喷头402,通过喷头402喷出进行降温处理,环形导水环40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环4012,安装环4012与环形导水环401一体成型,安装环4012通过螺母与装置壳体的内表面固定,利用安装环4012将冷却架安装固定在装置壳体的内部,避免冷却架上下滑动或晃动。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循环装置包括储水箱501、入水管道502和抽水管道503;
44.储水箱501固定在上壳体201的顶部,利用储水箱501对水源进行储存,保证水的供给,入水管道502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水箱501和环形三角槽4011,通过入水管道502的设置能够将水运输到冷却架进行实用,抽水管道503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水箱501和下壳体202,利用抽水管道503能够将冷却后的水抽会储水箱501的内部进行降温处理再次实用。
45.本实用工作原理:安装时,首先定位环301放置在下壳体202上,并将下壳体202与定位环301处于通信状态,然后将两个环形导水环401用过安装环4012分别固定在上壳体
201和下壳体202的开口处,并将导水管道403连通环形三角槽4011和限位环302,然后将入水管道502与上方环形三角槽4011连通,再讲上壳体201扣在定位环301上,并用过螺母进行固定。
46.使用时,启动位于储水箱501内部的水泵,将储水箱501内部的水通过入水管道502运输到上方环形导水环401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导水管道403和限位环302将水导入下方环形导水环401的内部,然后水通过喷头402进行喷出对机械部件进行降温,同时位于盛放板303上方的水就会通过放置槽3031流动到下方,然后通过圆柱型过滤网1进行过滤,在被抽水管道503抽回储水箱501的内部。
47.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