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炒制后的冷却储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56936发布日期:2022-04-22 10:0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炒制后的冷却储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炒制后的冷却储存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食品加工领域,食品生产结束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后储存,等待打包装箱,这样有利于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内部含有热气,潮湿变质。但是,现有的冷却储存装置存在的功能不完善,降温效果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冷却储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炒制后的冷却储存装置,其能够对炒制后的食品进行冷却并在储存过程中继续冷却;循环冷却路径使得物料的冷却更彻底,降温效果明显;换热循环路径则使得整个装置的换热工作形成一个循环,换热效果好并且能够集中调控,方便用户使用,从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一种食品炒制后的冷却储存装置,其结构包括:
6.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含罐体和换热器,罐体设有空腔、进料端和出料端,空腔内设有冷却物料的第一冷却件,第一冷却件与换热器相连;冷却装置还设有中转箱、循环管和旋风分离机;中转箱与出料端相连,用于暂存物料;旋风分离机通过循环管分别与中转箱和进料端相连,用以形成物料循环冷却路径;
7.传输装置,传输装置包含传输机构和第二冷却件,第二冷却件与第一冷却件相连,第二冷却件用以吸收物料传输过程中的热量;
8.储存罐,储存罐通过传输机构与罐体相连,用以储存物料;储存罐包含储存空腔,储存空腔内设有第三冷却件,第三冷却件分别与第二冷却件和换热器相连,以形成换热循环路径。
9.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旋风分离机设有进料口、出料口和出气口,进料口通过循环管与中转箱相连,出料口通过循环管与进料端相连。
10.物料进入罐体冷却结束之后,会自罐体下部的出料端流出,进入中转箱,旋风分离机将来自中转箱的物料跟空气分离,并且将分离出的物料再次通过循环管投入到罐体的进料端,从而实现物料的循环冷却。
11.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出料口与进料端之间的循环管包括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第一循环管的一端与出料口相连,另外一端与第二循环管相连,第二循环管的另外一端与进料端相连,第一循环管设有换向阀。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传输机构包括翻斗运输机和搅笼输送机,出料口与进料端之间的循环管还包括述第三循环管,第三循环管的一端与第一循环管相连,另外一端与翻斗运输机相连,翻斗运输机与搅笼输送机相连,用以输送物料。
12.上述第一循环管的换向阀可以在第一循环管与第二循环管、第三循环管相连的位
置实现物料流通的换向,来自旋风分离机分离出的物料既可以通过第二循环管进入罐体,也可以通过第三循环管、翻斗运输机与搅笼输送机进入储存罐,上述结构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工作效率高。
13.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冷却件设置为空心圆柱结构,并套设于搅笼输送机外部。上述第二冷却件套设于搅笼输送机外部,对其中被输送的物料进行换热冷却,上述搅笼输送机输送物料时会伴随对物料的翻转,这样更有利于物料与冷却层之间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效果。
14.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冷却件、第二冷却件和第三冷却件内的冷却介质为水。水有大的比热容与导热系数,并且水的粘度比较小,输送时阻力较小,同时水无毒也没有腐蚀性,较为安全,以水为冷却介质还可以节约成本。
15.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冷却件和第三冷却件设置为冷却管道,冷却管道分别设置于储存罐和罐体的内壁。
16.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冷却件、第二冷却件和第三冷却件分别设有阀门,上述阀门方便工作人员对于各个冷却件进行调控。
17.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储存罐内的冷却管道沿其内壁盘旋设置,并且沿其内壁的竖直方向自上而下的间隔逐渐减小。储存罐内的物料通常堆积于下部,因而位于下部的冷却管道的设置较为集中,能够保证冷却效果;而位于上部的冷却管相对稀疏,可以节约成本。
18.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储存罐设有并排设置的若干个。上述方式能够扩充储存罐的容纳能力,并且还能够储藏不同种类的物料,方便用户使用。
19.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其能够对炒制后的食品进行冷却并在储存过程中继续冷却;循环冷却路径使得物料的冷却更彻底,降温效果明显;换热循环路径则使得整个装置的换热工作形成一个循环,换热效果好并且能够集中调控,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
22.图中,
23.1、罐体;101、空腔;102、进料端;103、出料端;104、第一冷却件;105、中转箱;106、循环管;1061、第一循环管;1062、第二循环管;1063、第三循环管;107、旋风分离机;1071、进料口;1072、出料口;1073、出气口;108、换向阀;
24.2、换热器;201、阀门;
25.3、传输机构;301、第二冷却件;302、翻斗运输机;303、搅笼输送机;4、储存罐;401、储存空腔;402、第三冷却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
27.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如图1所示,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一种食品炒制后的冷却储存装置,其结构包括:
29.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含罐体1和换热器2,罐体1设有空腔101、进料端102和出料端103,空腔101内设有冷却物料的第一冷却件104,第一冷却件104与换热器2相连;冷却装置还设有中转箱105、循环管106和旋风分离机107;中转箱105与出料端103相连,用于暂存物料;旋风分离机107通过循环管106分别与中转箱105和进料端102相连,用以形成物料循环冷却路径;
30.传输装置,传输装置包含传输机构3和第二冷却件301,第二冷却件301与第一冷却件104相连,第二冷却件301用以吸收物料传输过程中的热量;
31.储存罐4,储存罐4通过传输机构3与罐体1相连,用以储存物料;储存罐4包含储存空腔401,储存空腔401内设有第三冷却件402,第三冷却件402分别与第二冷却件301和换热器2相连,以形成换热循环路径。
32.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旋风分离机107设有进料口1071、出料口1072和出气口1073,进料口1071通过循环管106与中转箱105相连,出料口1072通过循环管106与进料端102相连。
33.物料进入罐体1冷却结束之后,会自罐体1下部的出料端103流出,进入中转箱105,旋风分离机107将来自中转箱105的物料跟空气分离,并且将分离出的物料再次通过循环管106投入到罐体1的进料端102,从而实现物料的循环冷却。
34.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出料口1072与进料端102之间的循环管106包括第一循环管1061和第二循环管1062,第一循环管1061的一端与出料口1072相连,另外一端与第二循环管1062相连,第二循环管1062的另外一端与进料端102相连,第一循环管1061设有换向阀108。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传输机构3包括翻斗运输机302和搅笼输送机303,出料口1072与进料端102之间的循环管106还包括述第三循环管1063,第三循环管1063的一端与第一循环管1061相连,另外一端与翻斗运输机302相连,翻斗运输机302与搅笼输送机303相连,用以输送物料。
35.上述第一循环管1061的换向阀108可以在第一循环管1061与第二循环管1062、第三循环管1063相连的位置实现物料流通的换向,来自旋风分离机107分离出的物料既可以通过第二循环管1062进入罐体1,也可以通过第三循环管1063、翻斗运输机302与搅笼输送机303进入储存罐4,上述结构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工作效率高。
36.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却件301设置为空心圆柱结构,并套设于搅笼输送机303外部。上述第二冷却件301套设于搅笼输送机303外部,对其中被输送的物料进行换热冷却,上述搅笼输送机303输送物料时会伴随对物料的翻转,这样更有利于物料与冷却层之间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效果。
37.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件104、第二冷却件301和第三冷却件402内的冷却介质为水。水有大的比热容与导热系数,并且水的粘度比较小,输送时阻力较小,同时水无毒也没有腐蚀性,较为安全,以水为冷却介质还可以节约成本。
38.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件104和第三冷却件402设置为冷却管道,冷却管道分别设置于储存罐4和罐体1的内壁。
39.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冷却件104、第二冷却件301和第三冷却件402分别设有阀门201,上述阀门201方便工作人员对于各个冷却件进行调控。
40.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储存罐4内的冷却管道沿着其内壁盘旋设置,并沿其内壁竖直方向自上而下的间隔逐渐减小。储存罐4内的物料通常堆积于下部,因而位于下部的冷却管道的设置较为集中,能够保证冷却效果;而位于上部的冷却管相对稀疏,可以节约成本。
41.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储存罐4设有并排设置的若干个。上述方式能够扩充储存罐4的容纳能力,并且还能够储藏不同种类的物料,方便用户使用。
42.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