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式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0823发布日期:2022-05-30 22:00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式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干式蒸发器。


背景技术:

2.蒸发器是制冷四大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其工作原理为: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媒介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热交换的效果。
3.常见蒸发器的结构包括压力容器罐,所述压力容器罐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力容器罐内部连通的输入口和排出口,所述压力容器罐内安装有多根盘管组件,所述压力容器罐上于所述盘管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缓冲腔和输出缓冲腔,且多根所述盘管组件的两端分别与输入缓冲腔和输出缓冲腔连通,所述压力容器罐上设置有与所述输入缓冲腔连通的输入管,所述压力容器罐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缓冲腔连通的输出管。使用时,将待冷却介质,例如水或者空气,从输入口输入,于压力容器罐内与盘管组件完成热交换后,从排出口排出,同时,热交换介质,例如氟利昂,从输入管输入至输入缓冲腔,再经盘管组件完成热交换后,输入至输出缓冲腔,最后从输出管排出。
4.上述相关技术中,热交换介质通过输入管输入至输入缓冲腔,由于热交换介质自身具有一定的质量以及惯性,热交换介质易进入靠近输入管的盘管组件输送,而远离输入管的盘管组件中,热交换介质的流动速度较慢,从而造成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干式蒸发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干式蒸发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干式蒸发器,包括容器罐,所述容器罐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容器罐内安装有盘管组件,所述容器罐上固定有右端封,所述右端封内设置有输入缓冲腔和输出缓冲腔,所述盘管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缓冲腔连通,所述盘管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缓冲腔连通,所述右端封上固定有与所述输入缓冲腔连通的输入管和与所述输出缓冲腔连通的输出管,所述输入缓冲腔内于对应所述输入管位置处固定有挡液板。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待冷却介质从输入口输入至容器罐内,经与盘管组件充分接触,完成热交换后,从输出口排出;热交换介质从输入管输入至输入缓冲腔内,再经盘管组件完成热交换后,输入至输出缓冲腔内,最后通过输出管排出。本技术中,由于在输入缓冲腔内固定挡液板,阻挡热交换介质输入过程中的冲击力,热交换介质只能通过挤压输入缓冲腔内的热交换介质,进入输入缓冲腔,实现盘管组件均匀地输送热交换介质,提高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
9.优选的,所述挡液板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两侧均固定有与所述输入缓冲腔内壁固定的固定板,所述输入管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板通过固定板固定在输入缓冲腔内。
11.优选的,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输入管的侧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多条导流槽,所述导
流槽的深度沿远离所述导流板中心的方向逐渐增加。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热交换介质冲击在导流板上,导流槽的深度形成坡度,引导热交换介质沿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流动,不仅有利于引导热交换介质快速向导流板四周散开,还有利于加速热交换介质的内部流动,促进热交换介质的均匀性。
13.优选的,所述盘管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容器罐远离所述右端封一端的左端封,所述左端封内设置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与所述输入缓冲腔之间连接有输入盘管,所述过渡腔与所述输出缓冲腔之间连接有输出盘管。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热交换介质在容器罐内的流动路径,提高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
15.优选的,所述输出盘管位于所述输入盘管的上方。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受热气化的热交换介质排出。
17.优选的,所述输出盘管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入盘管的数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交换介质受热气化后,体积膨胀,增加输出盘管的数量以便于将受热后的热交换介质排出。
19.优选的,所述容器罐内于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之间固定有用于引导介质充分与所述盘管组件接触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同时与所述输入盘管和所述输入盘管插接配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待冷却介质与盘管组件之间的接触,提高热交换效率。
21.优选的,所述容器罐内固定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同时与多个所述引流板固定。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实现多个引流板在容器罐内的固定。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在输入缓冲腔内固定挡液板,阻挡热交换介质输入过程中的冲击力,热交换介质只能通过挤压输入缓冲腔内的热交换介质,进入输入缓冲腔,实现盘管组件均匀地输送热交换介质,提高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
25.利用过渡腔、输入盘管和输出盘管,增加热交换介质在容器罐内的流动路径,提高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
26.利用引流板增加待增加待冷却介质与盘管组件之间的接触,提高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一种干式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挡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挡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容器罐;2、输入口;3、输出口;4、右端封;5、输入缓冲腔;6、输出缓冲腔;7、输入管;8、输出管;9、挡液板;10、导流板;11、固定板;12、左端封;13、过渡腔;14、输入盘管;15、输出盘管;16、引流板;17、定位杆;18、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干式蒸发器。
33.实施例一: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干式蒸发器,包括容器罐1,容器罐1两端侧壁分别开设有输入口2和输出口3,输入口2和输出口3上均焊接有便于实现管道连接的法兰盘,容器罐1内安装有盘管组件,容器罐1靠近输入口2的一端焊接固定有右端封4,右端封4内开设有输入缓冲腔5和输出缓冲腔6,盘管组件的输入端与输入缓冲腔5连通,盘管组件的输出端与输出缓冲腔6连通,右端封4远离容器罐1一端上固定有与输入缓冲腔5连通的输入管7和与输出缓冲腔6连通的输出管8,输入缓冲腔5内于对应输入管7位置处固定有挡液板9。
35.使用时,待冷却介质从输入口2输入至容器罐1内,经与盘管组件充分接触,完成热交换后,从输出口3排出;热交换介质从输入管7输入至输入缓冲腔5内,由于有挡液板9的阻挡,热交换介质只能通过挤压输入缓冲腔5内的热交换介质,进入输入缓冲腔5,有利于实现盘管组件均匀地输送热交换介质,提高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效率;接着,热交换介质经盘管组件完成热交换后,输入至输出缓冲腔6内,最后通过输出管8排出。
36.挡液板9包括导流板10,导流板10表面为八边形,导流板10的两侧均一体固定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远离导流板10的一侧与输入缓冲腔5远离容器罐1一侧内壁固定的,输入管7位于两个固定板11之间。
37.盘管组件包括固定于容器罐1远离右端封4一端的左端封12,左端封12内开设有过渡腔13,过渡腔13与输入缓冲腔5之间连接有输入盘管14,过渡腔13与输出缓冲腔6之间连接有输出盘管15,热交换介质通过输入盘管14输入至过渡腔13内,完成单向经过容器罐1内,再由过渡腔13通过输出盘管15输入至输出缓冲腔6内,从而实现热交换介质于容器罐1内进行两次热交换,提高热交换介质的使用效率;输出盘管15位于输入盘管14的上方,且输出盘管15的数量多于输入盘管14的数量,热交换介质在完成吸热后,体积会膨胀,所以需要更多的输出盘管15,输送受热后的热交换介质,此外,对于特殊的交换介质,例如氟利昂,受热后会气化,所以将输出盘管15设置于输入盘管14的上方,会更加有利于气化后的氟利昂输出。
38.容器罐1内于输入口2与输出口3之间固定有用于引导介质充分与盘管组件接触的引流板16,引流板16平行于容器罐1的横截面固定于容器罐1内,引流板16的一侧开设有导流口,相邻引流板16上的导流口错位设置,以增加待冷却介质在容器罐1内的行程,从而增加待冷却介质与盘管组件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引流板16同时与输入盘管14和输入盘管14插接配合,以增强蒸发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容器罐1远离右端封4一端内壁固定有定位杆17,定位杆17与容器罐1的轴线平行,定位杆17同时与多个引流板16管固定,固定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焊接;另一种则在定位杆17上螺纹配合安装螺母,利用定位杆17上引流板16两侧的螺母,将引流板16夹紧固定在定位杆17上。
39.实施例二:
40.参照图3,一种干式蒸发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板10靠近输入管7的侧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多条导流槽18,导流槽18呈涡流线状由导流板10中心向四周延伸,导流槽18的深度沿远离导流板10中心的方向逐渐增加。使用时,热交换介质冲击在导流板10上,导流槽18的深度形成坡度,引导热交换介质沿着导流槽18的延伸方向流动,不仅有利于引导热交换介质快速向导流板10四周散开,还有利于加速热交换介质的内部流动,促进热
交换介质的均匀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