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0627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污水生物处理、泥水分离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简称AAOD池(Anaerobic厌氧/Anoxic缺氧/Oxidation Ditch氧化沟)。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连接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池体进水端设有内置混合井的厌氧区,该区与缺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缺氧区与氧化沟区由混合液回流通道连通,氧化沟区呈回转曲形,尾部内置船式分离器,上部经集水管连通出水管,船式分离器下部设置集泥斗,集泥斗底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储泥池,储泥池内置潜污泵,经回流污泥管与混合井连接。
上述厌氧区分为三格,三格间的连通口交错设置。
上述缺氧区中间部位设导流隔墙。
上述氧化沟区内分布有叶轮曝气机。
上述氧化沟区内的易沉淀处设置水下推进器。
上述氧化沟区外側壁处设储泥池。
上述船式分离器的集泥斗为多斗平流排列,每列连接排泥管。
有益效果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将厌氧、缺氧、好氧、二次沉淀处理过程集中在一个池内完成,各部分自成体系,但彼此之间又有联系。
AAOD池二次沉淀部分采用内置船式分离器。船形池体可减少混合液流动的阻力,其底部设有集泥斗及排泥管,沉淀池与流动的混合液完全隔开,沉淀效果不受混合液流动的影响。泥水分离后,沉淀污泥通过排泥管进入储泥池,一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与来水混合,有生物脱氮除磷功能,剩余活性污泥排入污泥脱水系统,经脱水后外运。其出水水质可达到国标(GB8978-1996)一级处理排放标准。
AAOD池工艺流程短,不设初沉池和单独的二沉池。充分利用污水在池内循环流动的特点,把好氧区和缺氧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无动力回流,节省了去除硝酸盐氮所需混合液回流的能量消耗。从进水到出水所需水头5.0米左右,与同规模、处理效果相同的污水处理厂所需水头6-7米相比,节省水头1-2米,节能约15%-30%。
AAOD池基建投资费用低(约400元/m3池容)。与同规模、处理效果相同的污水处理厂相比,基建投资费用为700元/m3污水,节省投资约30%,运行成本约0.30-0.40元/m3污水,节省运行费用约30%-40%,节约占地面积30%。适宜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工程。
图中1-AAOD池体、2-污水进水管、3-出水管、4-储泥池、5-总排泥管、6-混合井、7-厌氧区、8-缺氧区、9-氧化沟区、10-船式分离器、11-连通口、12-集泥斗、13-排泥管、14-集水管、15-混合液回流通道、16-水下搅拌器、17-叶轮曝气机、18-水下推进器、19-潜污泵、20-回流污泥管、21-导流隔墙。
工作原理AAOD池针对污水脱氮除磷的要求,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池内沉淀分离,并设有可为厌氧池贮磷菌增加VFA供给的储泥池4等技术,并将上述各种功能集于一体,大大减少了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使得管理操作运行更为便捷。AAOD池主要由厌氧区7、缺氧区8、氧化沟区9、混合液回流通道15、船式分离器10及储泥池4等部分组成。
厌氧区在没有溶解氧和硝态氮存在的厌氧条件下,兼性细菌将溶解性BOD5转化成低分子发酵产物(VFAS),生物贮磷菌在厌氧的条件下,优先于非贮磷菌吸收这些低分子发酵产物,并将其运送到细胞内,同化成胞内碳能源存贮物,所须能量来源于聚磷的水解以及细胞内糖的水解,并导致磷酸盐的释放。经厌氧状态释放磷酸盐的贮磷菌,在好氧状态下具有很强的磷吸收能力,吸收并存贮超出生长需求的磷量,合成新的贮磷菌细胞,产生富磷污泥,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从系统中除去。根据其工作原理,在AAOD池厌氧区7分三格,第一格的功能在于使混合液中的微生物与进水中的有机物充分混合,保证第二格、第三格中磷酸盐的正常释放。
缺氧区污水污泥混合液由厌氧区7进入缺氧区8,一部分贮磷菌利用后序工艺混合液中(内回流带来的)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分解细胞内的PHB(聚β羟丁酸),产生的能量用于磷的吸收和聚磷的合成,同时、反硝化菌利用内回流带来的硝酸盐,以及污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进行反硝化,达到部分去碳与脱硝除磷的目的。缺氧区容积包括脱硝除磷两部分。
氧化沟区氧化沟区9兼有推流型反应池和完全混合型反应池两者的特性,完成一次循环所需要时间约5-20分钟,而总的停留时间却很长。氧化沟区9中有好氧、缺氧交替出现的区域,具有硝化、生物除磷、反硝化的条件。在氧化沟区9好氧区,贮磷菌除了吸收、利用污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外,主要是分解体内贮积的PHB,产生的能量可供本身生长繁殖,此外、还可主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溶解磷,并以聚磷的形式在体内超量贮积。在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能超量贮积聚磷的贮磷菌,大大提高了AAOD氧化区去除磷的效果。同时、污水中的氨氮被亚硝酸菌、硝酸菌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氧化1.0gNH4-N为NO3-N共耗氧4.57g,消耗碱度7.14g(以CaCO3计)。在缺氧区,反硝化菌利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中的N+3和N+5作为能量代谢中的电子受体,被还原为N2,O-2作为受氢体生成H2O和OH-碱度,有机物作为碳源及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得到氧化稳定。转化1.0gNO2-N为N2时,消耗有机物(以BOD计)1.71g,转化1.0gNO3-N为N2时,消耗有机物(以BOD计)2.86g,与此同时产生3.57g碱度(以CaCO3计)。氧化沟区9容积由好氧区容积和缺氧区容积组成。
船式分离器及储泥池在氧化沟区9的缺氧段位置设船式分离器10,采用多斗平流沉淀池的形式,其作用是泥水分离、污泥浓缩,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的污泥,获得澄清的处理水。由于AAOD池是以厌氧、缺氧、好氧、缺氧的状态运行,所产生的污泥没有丝壮菌、活性高、密实、能快速沉淀。船式分离器10置于氧化沟区9内,对混合液的循环流动会产生不利影响,分离器体积越大,影响越大。因此、在保证分离器内清水区、分离区所需容积的条件,应尽可能减少船式分离器10体积,分离器沉淀所需的污泥浓缩及储存容积可由分离器集泥斗12的容积与储泥池4的容积两部分组成。在大多数城市污水中,溶解性BOD仅占BOD总量的40%-60%,颗粒性有机物所占的份量相当可观,而氧化沟区9的混合液循环一次所需时间约5-20min,因此、船式分离器10沉淀的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颗粒性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这些颗粒性有机物在兼性细菌作用下转化成低分子发酵产物(VFA),用此污泥回流到厌氧区7,可提高除磷的效果。
实施例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船形池体1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2和出水管3,池体外側设置储泥池4,储泥池4与总排泥管5连通,池体进水端设内置混合井6及厌氧区7,该区分为三格,三格间的连通口11交错设置,并与缺氧区8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16,缺氧区8中间部位设导流隔墙21。缺氧区8容积包括脱硝和除磷两部分,除磷所需容积一般按0.5-1.0h的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缺氧区与氧化沟区9由混合液回流通道15连通,氧化沟区9呈回转曲形,在转弯处分布有叶轮曝气机17,在污泥易沉淀处设置水下推进器18。
在氧化沟区9的缺氧段位置设船式分离器10,采用多斗平流沉淀池的形式,船式分离器上部连通出水管3,下部是多斗平流排列的集泥斗12,每列连接排泥管13,集泥斗底端的各列排泥管13将污泥排至储泥池4,储泥池内置潜污泵19,提升的回流污泥经回流污泥管20进入混合井与原水混合,剩余污泥由总排泥管5排出。AAOD池外回流比为进水量的50-70%。
权利要求1.一种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连接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池体进水端设有内置混合井的厌氧区,该区与缺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缺氧区与氧化沟区由混合液回流通道连通,氧化沟区呈回转曲形,尾部内置船式分离器,上部经集水管连通出水管,船式分离器下部设置集泥斗,集泥斗底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储泥池,储泥池内置潜污泵,经回流污泥管与混合井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分为三格,三格间的连通口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中间部位设导流隔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沟区内设置叶轮曝气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沟区内的易沉淀处设置水下推进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沟区外側池壁处设置储泥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式分离器的集泥斗为多斗平流排列,每列连接排泥管。
专利摘要一种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连接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其池体进水端设有内置混合井的厌氧区,该区与缺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缺氧区与氧化沟区由混合液回流通道连通,氧化沟区呈回转曲形,尾部内置船式分离器,上部经集水管连通出水管,船式分离器下部设置集泥斗,集泥斗底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储泥池,储泥池内置潜污泵,经回流污泥管与混合井连接。该池将厌氧、缺氧、好氧、沉淀处理过程集中在一个池内,工艺流程短,实现无动力回流。节能约15%-30%,基建投资费用节省约30%,节省运行费用约30%-40%,节约占地面积30%。适宜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工程。
文档编号C02F3/28GK2546439SQ02235708
公开日2003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5日
发明者刘长荣, 常建一 申请人:常建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