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流人工湿地布水-跌水复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3318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表面流人工湿地布水-跌水复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村非点源污染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面流人工湿地复氧系统。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新技术, 其特点是投资省、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简单和运行方便,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 益及社会效益,比较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 如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中氧浓度普遍较低。对很多微生物来说,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不能进行正 常的有氧呼吸,那些还原态的元素和有机物无法通过微生物的吸附及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去 除,使其浓度提高达到有害的水平。废水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 用被去除,其中植物吸收只去除了污水中小部分的氮,而污水中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 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完成的,溶氧越高,硝化作用越彻底。人工湿地中有机磷好氧分解所 消耗的氧气主要来自大气自然复氧和湿地植物供氧。溶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磷的降解和 微生物对磷的吸收利用。因此充足的充氧是提高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效率的有力手段。目 前尚无此类技术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增加人工湿地废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解决人
工湿地短氧的问题,从而提高湿地净水能力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跌水复氧系统。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污水在床体内部水平流动,连续进水,连续跌水。人工
湿地沿长度方向分成三部分,即在人工湿地上构建的1号堰和2号堰之间为一级湿地主体,
2号堰和3号堰之间为二级湿地主体,3号堰和4号堰之间为三级湿地主体,将三部分串联,
利用相邻两部分的落差,使水在跌落过程中与空气接触进行复氧,而各级湿地之间的堰上
进出水隔墙采用三角堰形式进出水,三角堰设置在跌水面上方,其底部两个面之间成90度
角,这样既增强了布水的均匀性,又进一步促进了空气与废水的接触面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不仅解决了人工湿地主体缺氧的问题,有助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而且沿 着每级湿地污水处理流程,通过布水跌水复氧和微生物的耗氧作用,使得污水氧量逐渐下 降,内部环境呈现有氧_厌氧_缺氧的状态,有助于滋生不同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并最终利 用它们的协同作用将污染物去除。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无需增加外界能源。


图1为本发明人工湿地跌水复氧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污水在床体内部水平流 动。
图中l.堤坝,2. l号堰,3.三角堰,4. 2号堰,5.跌水面,6. 3号堰,7.三角堰,8.4
号堰,A进水,B出水。1号堰和2号堰之间为一级湿地主体,2号堰和3号堰之间为二级湿 地主体,3号堰和4号堰之间为三级湿地主体。
图2为1号堰上三角堰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堤坝,2.三角堰,3.跌水面,4.堤坝。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采用连续进水,连续跌水复氧的工作方式。人工湿地沿长度方向分成三部 分串联,每相邻两部分之间的高程相差20cm,利用相邻两部分间的落差,使水在跌落过程中 与空气接触进行复氧。具体过程为污水经进水处通过1号堰(2) , 1号堰(2)上湿地进出水 隔墙采用三角堰(3)形式进出水,布水区和集水区的宽度均为50cm,既提高了布水的均匀 性又增加了废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然后利用重力跌水进一步增氧(不需额外增加动力), 进入一级湿地主体沿水平方向流动,通过土壤的过滤、吸附和沉淀,植物的吸收以及微生物 的降解、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污染物,其中微生物起主要作用;同样污水依次经过2号堰 (4)布水跌水进入二级湿地主体,经过3号堰(6)布水跌水进入三级湿地主体.通过不断地 布水跌水,补充氧气,有助于提高脱氮效果,并最大程度减少湿地系统内的有机物残留,延 长湿地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一种表面流人工湿地布水—跌水复氧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工湿地沿长度方向分成三部分,即在人工湿地上构建的1号堰和2号堰之间为一级湿地主体,2号堰3号堰之间为二级湿地主体,3号堰和4号堰之间为三级湿地主体,将三部分串联;每相邻两部分之间的高程相差20cm;堰上湿地进出水隔墙采用三角堰形式进出水,布水区和集水区宽均为50cm。
2.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布水一跌水复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堰设置在跌水面上方,其底部两个面之间成90。角。
全文摘要
一种表面流人工湿地布水-跌水复氧系统,采用连续进水,连续跌水复氧的工作方式。在人工湿地沿长度方向分成三部分串联,每相邻两部分之间的高程相差20cm,堰上湿地进出水隔墙来用三角堰形式进出水。本系统能有效解决人工湿地的缺氧问题,有助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助于滋生不同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并通过它们的协同作用,将污染物去除。系统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无需增加外界能源。
文档编号C02F3/34GK101786729SQ201010130919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3日
发明者万金保, 汤爱萍 申请人:南昌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