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4935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的制作方法
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
技术领域
本领域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背景技术
由于经济发展,交通枢纽的便利城区人口的迅速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乡 区域规模的扩大,昔日作为景观、灌溉、排洪、储存、纳污的河湖已普遍存在黑臭的现象。河湖黑臭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重点1、雨污分流人口密集区虽建构生活污水 集中管网截污至污水处理厂,但出租屋的外来人口洗涤衣物的污水从阳台排入下水道使截 污功能不完全;2、旧区化粪池直排;3、3厨余及油脂直排;4、因截污断流使河湖备水量低于 生物多样性的繁殖;5、工业废水直排或未达排放标准直排;6、偷倒事业或生活废弃物、废 弃土。由于有机污染物的排入和沉积,造成河湖污染物量超过环境容量。生化分解及温 度变化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和底泥变为兼、厌氧状态,在兼、厌氧微生物的作 用下,有机污染物分解产生黑色胶羽物、甲烷沼气和恶臭味,造成河湖生物死亡或幼虫无法 孵化,鱼、虾、贝类生存环境更加严峻。治理河湖污染的关键在于截污不断流、清淤不转污和恢复河湖生物多样性正常的 生态链系统。但现时河涌整治采取工程措施很不合理,截污即断流河湖水源必须依赖汛期, 旱季时生物多样性大部份灭失;清污泥、补水、调水也仅仅是转移污泥污染和稀释水体转移 至下游,造成水域水质更加恶化;有时还在河湖内构筑硬件设施或设置增氧机。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易于被搬运和投放,且 能够有效地治理河湖污染。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其特征在于,取60-65%重量的含水率为 48-55 %的土著菌培养泥、23-27 %重量的氢氧化钙Ca (OH)2,2-3 %重量的粗砂糖、1. 5-2 % 重量的过氧化钙CaO2和4-4. 5%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均勻后送入模具内压 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所述土著菌培养泥是经以下方式做成提取河湖底泥样品,分离 获取所需要的土著菌厌氧及兼氧性菌株,然后增繁土著菌,再经由厌氧调适使土著菌达到 休眠状态,得土著菌培养泥。所述各材料的比重为64%重量的含水率为48-55%的土著菌培养泥、27%重量 的氢氧化钙Ca(0H)2、3%重量的粗砂糖、2%重量的过氧化钙CaO2和4%重量的糯米糊。本发明将土著菌培养泥与四种固型剂混合做成土著块,易于被搬运和投放,投入 河湖中,土著菌块中的土著菌在河湖水体内迅速繁殖并分解有机污染物,以消除河湖发黑 发臭,有效地治理河湖污染,这是以污治污的手段;且不必引入外来生态菌种无变种隐忧, 不产生二次或微量污染公害。土著菌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巨大的生产者也是原位生物多样
3性恢复最基础的生产力;土著菌微生物为原位生态物种的天然微生物,无基因重组及突变 过程,不含致病菌,无生物安全性隐忧。

图1为实施例提供治理河湖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取61%重量的含水率为48-55%的土著菌培养泥、28%重量的氢氧化钙Ca(0H)2、 3%重量的粗砂糖、3%重量的过氧化钙&02和5%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均勻 后送入模具内压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土著菌培养泥是经以下方式做成提取河湖底泥样品,分离获取所需要的土著菌 厌氧及兼氧性菌株,然后增繁土著菌数量,一般使得每克培养泥中含有IO3至IO5个土著菌, 再经由厌氧调适使土著菌达到休眠状态,得土著菌培养泥。上述分离获取土著菌的常用方法有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增繁土著菌数量是通过配制的培养基(如营养成分),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如培 养温度、培养基酸碱度等)来控制,这些方法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根据微生 物利用碳源的特点,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等,在增繁土著菌数量的过程中,要以其中的一 种食物为唯一碳源,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实施例二取65 %重量的含水率为48-55 %的土著菌培养泥、26%重量的氢氧化钙Ca (OH)2, 2. 5%重量的粗砂糖、2. 5%重量的过氧化钙&02和4%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 均勻后送入模具内压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土著菌培养泥的制作如同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取64%重量的含水率为48-55%的土著菌培养泥、27%重量的氢氧化钙Ca(0H)2、 3%重量的粗砂糖、2%重量的过氧化钙&02和4%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均勻 后送入模具内压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土著菌培养泥的制作如同实施例一。实施例四取63%重量的含水率为48-55%的土著菌培养泥、26%重量的氢氧化钙Ca(0H)2、 3%重量的粗砂糖、3%重量的过氧化钙&02和5%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均勻 后送入模具内压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土著菌培养泥的制作如同实施例一。本发明的运用在治理河湖之前,先对河湖生态及污染源进行调查治理河湖前调查河湖的流量、 流速、备水量、排污量及生物相,检查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河湖水的COD、BOD、氨氮、总氮、 总磷、溶解氧及PH值等项目的指标性数据,建立基础档案,再开始综合治理。如图1所示,河湖原位生物多样性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法如下1、建立三级生化池A2/0控制外源污染建立三级生化池A2/0控制外源污染,降低外源污染的冲击,并可为河湖补充新鲜 水常态活水流动增加溶解氧及减少底泥的累积,使排洪性、自净能力更佳。
4
2、调整水体PH值以升高碱性0. 05-0. 15,使水域底泥快速净化投入碱性物质,例如石灰、片碱等,利用碱性物质中和酸性,调整底泥不稳定层。底泥不稳定层一般呈酸性,其存在兼、厌状态呈现酸性的黑胶羽物,而泥沙呈碱性 状态,因中和及电位差关系黑胶羽物与泥沙黏合住,使泥沙成为污泥,当调整水体PH值时, 黑胶羽物自然脱离泥沙,泥沙沉淀成为底泥,黑胶羽物浮出水面,受风动或水流集中一处再 进行捞除;在净化过程中不仅使小生物脱离束缚,好氧微生物系也得到了激活。3、投入实施例一至四提供的土著菌块以河湖的容量为投入量基础,每3-5万吨水就投1吨土著菌块;最好是投入取样 河湖的上游、排污口或分流处(当然也可以均勻地投入河湖中);借助底部水层的兼、厌氧 生态环境,土著菌块中的土著菌在河湖水体内迅速繁殖并分解有机污染物,以消除河湖发 黑发臭;土著菌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巨大的生产者也是原位生物多样性恢复最基础的生产 力;土著菌微生物为原位生态物种的天然微生物,无基因重组及突变过程,不含致病菌,无 生物安全性隐忧。4、投放水域生物促进制剂,例如葡萄糖、面粉、奶粉、糖等,来孵化底泥的小生物, 以河湖的容量为投入量基础,每15-50万吨水就投1吨。5、投放增氧剂,例如过氧化钙CaO2,适时为水域补充溶解氧,投入量一般按每立方 米水投入2-5g。6、投入PU水解泡膜将14-18%重量的土著菌促进制剂、10-14%重量的水域生物促进制剂、1. 5-2. 5% 重量的纳豆植物多醣体激酶素与67-73%重量的水解性PU材料混合均勻搅拌后在模内进 行发泡成型,制得PU水解泡膜。土著菌促进制剂可以是葡萄糖、面粉、糖、复方草本提纯物 或植物多醣体等营养源。其中,最好是按以下比例配比16%重量的土著菌促进制剂、12%重量的水域生物 促进制剂、2%重量的纳豆植物多醣体激酶素与70%重量的水解性PU材料。其中,水解性PU材料可由55%重量的聚胺基甲酯酸、2%重量的氧化锌、2. 5%重 量的锌、4%重量的ST硬酯酸及36. 5%重量的水制成。最好是将PU水解泡膜定植于河道上游、排污口或分流处(当然也可以均勻地定值 于河湖中),投入量一般按每立方米水投入7-12g ;PU水解泡膜以水解缓释出河湖水域生物 多样性的基础营养源,非一次性释出减少汛期的雨水冲失消耗或旱季曝晒蒸发的消耗,以 不断地给生态微生物提供微量有机营养源,可以稳定生物基础生命和加强繁殖,以充分利 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消减河湖纳污总量,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生态 平衡,稳定中确保治理效果。以上步骤的操作是这样建立三级生化池A2/0后,然后调整水体PH值(当然,建 立三级生化池A2/0和调整水体PH值可以同时进行),再一次性投入足够的土著菌块、水域 生物促进制剂、增氧剂和PU水解泡膜,这四种物质可以由同一批人接连完成投放,也可以 由不同批人同时完成投放。以上步骤作为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的主要基础,直接作用于水域生态,迅速改变 底泥不稳定层的生态,底泥不稳定层(非活性污泥)转化成底泥稳定层(活性污泥),释放 小生物及微生物,增加兼、厌氧生态土著菌,结合土著菌促进剂激活底泥稳定层的兼、厌氧生态土著菌,以释出更多的氧气和提供好氧环境,迅速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去除硫化物,根本 消除河湖发黑发臭。9、驯养生物相,复养至少三种鱼类和河螺,具体包括根据水体质量变化后的具体 情况,培养原生态浮游小生物、红虫、鱼类和河螺等生物原始相貌。10、基础生物多样性恢复,形成水域自净能力,为保持水质稳定,在保持三级生化 池A2/0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下,继续适度地投加PU水解泡膜,以渐进达成地表V类水。本综合治理方法经多次现场试验,效果良好。以江苏省昆山市经济开发区祝家厍 河河道(长度700m、宽度8 9m、深度0. 8 1. 2m)的2009年治理为例,从调研完后并 建立三级生化池A2/0和做好土著菌块及PU水解泡膜,3月6日开始治理,水体除臭两天见 效果,一周后水体由黑变微绿或微黄,一个月后水体基本达到适合鱼类生存的条件,开始恢 复河湖鱼类活动(向河湖投入鱼苗),二个月后河螺寄生岸边,水体颜色渐转绿色,溶解氧 提高,水中生物相繁殖稳定,微生物由兼、厌氧向好氧演替;河湖底泥逐渐由黑色变为灰黑 色然后又变为土褐色,水面可见少量蓝绿藻枯萎片状,底泥厚度减少,矿化度提高;3个月 后整体达到消除黑臭及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在治理前后,并委托昆山市环境监测站做了水质分析报告,经数据对比,水质有明 显改善。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其特征在于,取61 65%重量的含水率为48 55%的土著菌培养泥、23 28%重量的氢氧化钙Ca(OH)2、2 3%重量的粗砂糖、1.5 3%重量的过氧化钙CaO2和4 5.5%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均匀后送入模具内压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所述土著菌培养泥是经以下方式做成提取河湖底泥样品,分离获取所需要的土著菌厌氧及兼氧性菌株,然后增繁土著菌,再经由厌氧调适使土著菌达到休眠状态,得土著菌培养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著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材料的比重为64%重量的含 水率为48-55 %的土著菌培养泥、27 %重量的氢氧化钙Ca (OH) 2、3 %重量的粗砂糖、2 %重量 的过氧化钙CaO2和4%重量的糯米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河湖污染的土著菌块,其特征在于,取61-65%重量的含水率为48-55%的土著菌培养泥、23-28%重量的氢氧化钙Ca(OH)2、2-3%重量的粗砂糖、1.5-3%重量的过氧化钙CaO2和4-5.5%重量的糯米糊,将以上材料混炼搅拌均匀后送入模具内压出成各种形状的土著菌块,所述土著菌培养泥是经以下方式做成提取河湖底泥样品,分离获取所需要的土著菌厌氧及兼氧性菌株,然后增繁土著菌,再经由厌氧调适使土著菌达到休眠状态,得土著菌培养泥。本发明易于被搬运和投放,投入河湖中,土著菌块中的土著菌在河湖水体内迅速繁殖并分解有机污染物,以消除河湖发黑发臭,这是以污治污的手段。
文档编号C02F3/34GK101948184SQ201010268529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1日
发明者周宗南 申请人:周宗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