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回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793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雨污回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具体地说涉及了一种能够同时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和暴雨截流处理并存储下来的系统。
背景技术
从各国城市雨水径流的管理,可看出当前国外发达国家的雨水径流管理目标都由单一注重雨水的排出转变到雨水缓排、蓄留、渗透、利用等多功能,促进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缓解城市洪涝灾害问题,解决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等问题。生态截流雨水的过滤系统是雨水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新颖的设计强调可持续的、低影响的同时,污染物去除率高,高流速渗滤,提供最快捷和最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处理城市径流。生态截流雨水的过滤系统借鉴了生物滤池、普通过滤池、人工湿地等多项水处理技术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雨水截流、净化和存蓄。从净水途径而言,雨水截流系统是通过填料、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去除机制主要是根据物理化学过程,如吸收、吸附、过滤、渗透、离子交换、 有机络合和沉淀作用去除污染物(皮特等人,2004 ;Rusciano&0brupta,2005)。对其他群体进行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覆盖层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去除重金属下沉的过滤系统,而植物方面非常重要的根区有利于生态修复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少和防止超重负荷堵塞 (穆萨纳等,2007 ;格雷戈里,2006)。暴雨截流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美国、澳大利亚、西欧普遍应用,被证明是既经济又环保的技术。根据报导,不同公司做的暴雨截流池净水效果差异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一种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其前端是一个接触厌氧池,中段是一个生态过滤池,尾段是一个沉淀回用池;其中接触厌氧池有进水管、上、中、下排气管和形成上升流的布水管网系统;接触厌氧池顶部设有上盖密封,池内设置有固体填料或纤维软性填料,池底由碎石、沙、混凝土组成,并进行防渗处理;其中生态过滤池有生活污水进水布水系统、雨水进水布水系统、雨水进水篦子、排水管、通气管;还包括填料层,池内还有植被;其中沉淀回用池具有泥水分离和储水功能,在沉淀回用池顶部安装有水篦子作为排水口,下部有排水管,进水口有雨水进水口、污水进水管和反冲洗进水管。生态过滤池中填料层中从下至上的填料依次为粗砾石层,厚0. 5m ;反滤砂层,厚 0. Im ;细碎石层,厚0. 4m ;蛭石加土壤混合层,厚0.鈿。本实用新型主要选择根茎、球茎及花卉植物作为生态过滤池的栽种植物。生态过滤池还安装有反冲洗管和排泥管,防止堵塞,以便维护管理,高效发挥处理系统的效能。[0011]沉淀回用池在水池蓄满后,通过上升流顶拖作用将前期处理的多余中水从排水篦子自由溢流排入出水管。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直接利用生态过滤池加沉淀回用池组合,或多级生态过滤池加沉淀回用水池组合,没有生活污水(间歇式排放)情况下,雨水和冲洗道路的脏水直接进入第二级生态过滤池,过滤水沉淀后储存在沉淀回用池。生活污水或雨污混合径流依次经过厌氧处理、生态过滤处理和沉淀处理后回用。 雨水直接进入生态池过滤,沉淀处理后储存在回用池,多余中水自流排除。系统还能够同时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和雨水处理并存储下来。本实用新型以百年一遇暴雨为设计依据,使用暴雨持续时间为60min,雨强为0. 034mm/s,可允许的雨水下泄量是0. 020m3/s (按125DN管径允许流速计),径流系数c = 0. 95。本实用新型系统可以根据绿地面积大小和处理水量需求缩放构筑物尺寸,不占地,后期维护费用低,每年更换填料不超过10%,不耗电。如果与喷灌系统结合,可以用蓄存水源浇花草和冲洗道路或养鱼,真正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是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是能够同时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和雨水过滤处理并存储下来的处理与回用系统。二是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如果没有生活污水(间歇式排污)情况下,可以设计成一个雨水和冲洗道路的脏水直接进入生态过滤池,链接沉淀回用池组合系统,或多级生态过滤池加沉淀回用池组合系统净化。三是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整套系统可以根据污水处理量需求和绿地面积大小缩放,不占地,管理维护方便,后期维护费用低,每年更换填料不超过10 %,不耗电。 如果与灌溉管网系统结合,可以用沉淀回用池蓄存水源浇花草和冲洗道路,真正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四是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其中植物在生态过滤系统中起到了吸附水体污染物、截流雨水、固定土壤等多重作用。借鉴人工湿地的常用植物品种,再综合考虑节流系统的尺寸和生长环境,本实用新型主要选择根茎、球茎及花卉植物作为节流系统的栽种植物。参考的植物包括美人蕉、水葫芦、睡莲、荷花、和各种耐湿的陆生花卉等。它们美观效果好,耐湿能力强,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氮、磷元素的需求较多, 去污能力较强;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发,无需太多的人工管理,减少维护和种植收割成本,可以充分利用雨季丰沛的雨量促进其生长。

图1为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图2为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构造图;图3为剖面图,3A为厌氧池与生态过滤池间墙体图,3B为和生态过滤池与沉淀回用池间墙体图,图中,1 -—厌氧池,2-—生态过滤池,3-—沉淀回用池,4-—出水口,5-—进水口,6—雨水篦子,7—地面线,8——布水管,9——进水孔,10——排泥管,11——过水管,12——排水管,13——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3对本实用新型内容作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套雨污厌氧及生态过滤处理系统,前端是一个厌氧池1,中段是一个生态过滤池2,尾段是一个沉淀回用池3,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池1 处理后再进入生态过滤池2。雨水和冲洗道路废水直接进入生态过滤池2,最后储存在沉淀回用池3。系统能够同时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和暴雨截流处理并存储下来。厌氧池1和沉淀回用储水池3设有顶盖密封,池底设有防渗混凝土。如图3所示,厌氧池1与生态过滤池2 墙体之间布置有进出水孔,厌氧池1底部设有三个排水管,池内布置填料生态过滤池2中从下至上的填料依次为砾石层,厚0. 5m ;反滤砂层,厚0. Im ;碎石层,厚0. 4m ;膨胀蛭石加土壤混合层,厚0.細。厌氧池1进水口设计有布水管网,生活污水直通池底,再经布水器上扬与滤料接触,形成上升流,蓄水至出口水位后流入生态过滤池2内连通的布水管网,出水管插入滤料中,通过管弯头经滤料的布水管均勻喷洒至生态过滤池表层,再经过滤池层层过滤,至底部排水口注入沉淀回用池3,在沉淀回用池停留数小时在重力作用下水泥分离, 污泥下沉,表层出水清洁。下沉污泥经回流管部分流回厌氧池,剩余部分经排泥管排除池外。其中植物在生态过滤系统中起到了根系吸附水体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固定土壤等多重作用。借鉴人工湿地的常用植物品种,再综合考虑节流系统的尺寸和生长环境,本实用新型主要选择根茎、球茎及耐湿花卉植物作为节流系统的栽种植物。参考的植物包括美人蕉、水葫芦、睡莲、荷花及耐湿陆生花卉植物等。它们美观效果好,耐湿能力和去污能力强,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氮磷元素的需求较多,对氮磷的吸收量较大;多选择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氮、磷元素的需求较多,去污能力较好,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发,无需太多的人工管理,减少维护和种植收割成本,可以充分利用雨季丰沛的雨量促进其生长。 本实用新型建议的栽种植物为美人蕉。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1)通过系统中微生物的好氧、兼氧、厌氧反应对污水进行吸收,吸附,离子交换, 有机络合等。(2)通过绿地中生长的植物层直接吸收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包括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和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矿化以及植物同化作用。(3)通过填料和微生物膜对污水中颗粒性杂质过滤、渗透,离子交换,有机络合等
拦截处理。(4)沉淀及出水回用重力沉淀使泥水分离,存储水源可用于洗车、冲洗道路、绿化等。本实用新型反应系统污染物去除机制主要是根据物理、化学、生物、生态过程,如吸收,吸附,截留过滤,渗透,离子交换,有机络合、沉淀作用、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和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矿化以及植物同化作用;填料或高分子生态基材料作用(1)通过材料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微孔吸附水中营养物在其表面,促进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抑制了浮游藻类繁殖;( 填料或生态基富集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对水中营养物、有机物进行吸收、分解和转化;(3)生成动态“生物膜”,等渗透作用削减水体中污染物,并抑制藻类生长。(4)植物生长吸收氮、磷元素,根系微生物矿化和同化作用去氮除磷,底泥排泥除磷。 (5)沉淀回用池设计成具有补充水顶托时才有上升流,大多数环境都是在平缓静止的水力条件下运行,有利于悬浮物沉降除磷。本实用新型利用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吸附能力又可以拦截、分解和吸收污水中的氮磷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利用高效高分子生态基和多种生物亲和性填料,分解和吸附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大分子颗粒物和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外观为景观绿地,整体形成水、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并利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高效净化的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结构上优点有构建物简单合理,实用,投资省造价低;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无需专人维护及清渣周期长;处理净化效果好;适应性强不受地域限制;污水直接资源化或进行淡水养殖回用,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节约水资源。
权利要求1.一种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其前端是一个接触厌氧池,中段是一个生态过滤池,尾段是一个沉淀回用池;其中接触厌氧池池有进水管、上、中、下排气管和形成上升流的布水管网系统;接触厌氧池顶部设有上盖密封,池内设置有固体填料或纤维软性填料;其中生态过滤池有生活污水进水布水系统、雨水进水布水系统、雨水进水篦子、排水管、通气管,还包括填料层;其中沉淀回用池顶部安装有水篦子作为排水口,下部有排水管,进水口有雨水进水口、 污水进水管和反冲洗进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态过滤池中填料层中从下至上的填料依次为粗砾石层,厚0. 5m ;反滤砂层,厚0. Im ;细碎石层,厚0.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态过滤池内还有植被。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态过滤池还安装有反冲洗管和排泥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污回用处理系统,其前端是一个接触厌氧池,中段是一个生态过滤池,尾段是一个沉淀回用池;其中接触厌氧池有进水管、上、中、下排气管和形成上升流的布水管网系统;接触厌氧池顶部设有上盖密封,池内设置有固体填料或纤维软性填料,池底由碎石、沙、混凝土组成,并进行防渗处理;其中生态过滤池有生活污水进水布水系统、雨水进水布水系统、雨水进水篦子、排水管、通气管;还包括填料层,池内还有植被;其中沉淀回用池顶部安装有水篦子排水作为排水口,下部有排水管,进水口有雨水进水口、污水进水管和反冲洗进水管。本系统结构简单合理、处理效果好、将生活污水处理、雨水处理与中水滞留回用有机结合。
文档编号C02F9/14GK202322549SQ2011203376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9日
发明者周文财, 李兰, 杨梦斐, 王雅慧, 索帮成 申请人:武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