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7207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器滤瓶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属于净水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净水器也叫净水机、水过滤器,是按对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平时所讲的净水器,一般是指用作家庭使用的小型过滤器,其技术核心为滤芯装置中的过滤膜,目前主要技术来源于超滤膜和RO反渗透膜两种,净水器可有效滤除水中的铁锈、砂石、胶体以及吸附水中余氯、嗅味、异色、农药等化学药剂,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杂质、毒素、重金属等,净水技术在饮用水领域的应用,使得水土不服的现象会很快成为历史,有效地解决了很多地方由于地下水中有害矿物质超标而造成的地方性疾病。

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水资源的污染已非常严重,市政自来水的水质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净水器,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净水器的净水一般是用过滤膜的微小孔隙来滤除细菌、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成分,然而滤芯的微小孔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堵塞而导致净水器破损,直接影响其净水的能力,目前,现有的净水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将净水器滤瓶取出进行人工清洗,不能实现自动冲洗,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净水器使用,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净水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堵塞影响净水能力、且不能实现自动冲洗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包括圆柱形的滤瓶外壳及设置在所述滤瓶外壳内的多层RO反渗透膜、多层超滤膜、旋转控制装置、支撑架、定型架,所述滤瓶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滤瓶外壳外设有多个冲洗管道,所述旋转控制装置与设置在所述滤瓶外壳外的旋转控制件连接,所述滤瓶外壳上设有污水口,所述旋转控制件设置在所述污水口内,所述旋转控制件控制所述污水口打开或关闭,所述旋转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口的打开或关闭,所述支撑架支撑多层所述超滤膜,多层所述RO反渗透膜与多层所述超滤膜交叉设置,所述定型架用于对位于所述出水口处的所述超滤膜进行定型,所述冲洗管道的出水端设有冲洗喷水口,所述冲洗喷水口上设有喷水口控制开关,所述喷水口控制开关调节所述冲洗喷水口的冲洗流量,所述RO反渗透膜包括第一层RO反渗透膜、第二层RO反渗透膜、第三层RO反渗透膜、第四层RO反渗透膜、第五层RO反渗透膜和第六层RO反渗透膜,所述超滤膜包括第一层超滤膜、第二层超滤膜、第三层超滤膜、第四层超滤膜和第五层超滤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RO反渗透膜、所述第二层RO反渗透膜、所述第三层RO反渗透膜、所述第四层RO反渗透膜、所述第五层RO反渗透膜和所述第六层RO反渗透膜均为圆形RO反渗透膜,所述第一层超滤膜、所述第二层超滤膜、所述第三层超滤膜、所述第四层超滤膜和所述第五层超滤膜均为中空柱状超滤膜。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的前端设有连接接口,所述连接接口上设有连接螺纹,所述第一层超滤膜穿过所述第一层RO反渗透膜、所述旋转控制装置、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连接接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超滤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层超滤膜内,所述第一层超滤膜与所述连接接口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大于另一端的外径,且所述第一层超滤膜另一端的外径与所述第五层超滤膜的外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二层超滤膜和所述第一层RO反渗透膜设置在所述旋转控制装置与所述支撑架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层RO反渗透膜、所述第四层RO反渗透膜、所述第五层RO反渗透膜和所述第六层RO反渗透膜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定型架之间,所述第三层超滤膜、所述第四层超滤膜和所述第五层超滤膜穿过所述定型架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控制件打开所述污水口时,所述旋转控制装置关闭所述进水口,流经所述进水口的冲洗水依次经过所述冲洗管道、所述冲洗喷水口对所述滤瓶外壳内的多层所述RO反渗透膜和多层所述超滤膜进行冲洗,冲洗后的废水经所述污水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控制装置与所述污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反渗透膜,所述反渗透膜用于防止经所述污水口排出的污水内的杂质回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的实现净水的作用,通过设置在净水器滤瓶内的旋转控制装置及设置在净水器滤瓶外的冲洗管道,能够有效的实现净水器滤瓶内的超滤膜和RO反渗透膜进行冲洗,避免了净水器滤瓶发生堵塞而影响净水器的净水功能,在使用时,直接将净水器滤瓶的进水口接进水管,出水口接出水管,通过控制旋转控制装置控制清洗水管,水沿清洗管道由出水口向进水口的方向进行冲洗,清洗后的水再从旋转控制装置上的污水口排出,实现清洗,在多次冲洗下,能够有效实现净水器滤瓶的清洗,防止其堵塞,提高了净水器使用寿命及净水功能,且其成本低廉,使用极为方便,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接口,2-进水口,3-第一层超滤膜,4-冲洗管道,5-污水口,6-旋转控制装置,7-滤瓶外壳,8-反渗透膜,9-第二层超滤膜,10-旋转控制件,11-第一层RO反渗透膜,12-支撑架,13-第二层RO反渗透膜,14-第三层超滤膜,15-第四层超滤膜,16-第五层超滤膜,17-第三层RO反渗透膜,18-第四层RO反渗透膜,19-第五层RO反渗透膜,20-第六层RO反渗透膜,21-定型架,22-出水口,23-喷水口控制开关,24-冲洗喷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包括圆柱形的滤瓶外壳7及设置在所述滤瓶外壳7内的多层RO反渗透膜、多层超滤膜、旋转控制装置6、支撑架12、定型架21,所述滤瓶外壳7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22,所述滤瓶外壳7外设有多个冲洗管道4,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与设置在所述滤瓶外壳7外的旋转控制件10连接,所述滤瓶外壳7上设有污水口5,所述旋转控制件10设置在所述污水口5内,所述旋转控制件10控制所述污水口5打开或关闭,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控制所述进水口2的打开或关闭,所述支撑架12支撑多层所述超滤膜,多层所述RO反渗透膜与多层所述超滤膜交叉设置,所述定型架21用于对位于所述出水口22处的所述超滤膜进行定型,所述冲洗管道4的出水端设有冲洗喷水口24,所述冲洗喷水口24上设有喷水口控制开关23,所述喷水口控制开关23调节所述冲洗喷水口24的冲洗流量,所述RO反渗透膜包括第一层RO反渗透膜11、第二层RO反渗透膜13、第三层RO反渗透膜17、第四层RO反渗透膜18、第五层RO反渗透膜19和第六层RO反渗透膜20,所述超滤膜包括第一层超滤膜3、第二层超滤膜9、第三层超滤膜14、第四层超滤膜15和第五层超滤膜16。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层RO反渗透膜11、所述第二层RO反渗透膜13、所述第三层RO反渗透膜17、所述第四层RO反渗透膜18、所述第五层RO反渗透膜19和所述第六层RO反渗透膜20均为圆形RO反渗透膜,所述第一层超滤膜3、所述第二层超滤膜9、所述第三层超滤膜14、所述第四层超滤膜15和所述第五层超滤膜16均为中空柱状超滤膜,所述进水口2的前端设有连接接口1,所述连接接口1上设有连接螺纹,所述第一层超滤膜3穿过所述第一层RO反渗透膜11、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所述进水口2与所述连接接口1连接,所述第一层超滤膜3设置在所述第二层超滤膜9内,所述第一层超滤膜3与所述连接接口1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大于另一端的外径,且所述第一层超滤膜3另一端的外径与所述第五层超滤膜16的外径相等。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设置在所述进水口2与所述支撑架12之间,所述第二层超滤膜9和所述第一层RO反渗透膜11设置在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与所述支撑架12之间,所述第三层RO反渗透膜17、所述第四层RO反渗透膜18、所述第五层RO反渗透膜19和所述第六层RO反渗透膜20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2与所述定型架21之间,所述第三层超滤膜14、所述第四层超滤膜15和所述第五层超滤膜16穿过所述定型架21与所述出水口22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控制件10打开所述污水口5时,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关闭所述进水口2,流经所述进水口2的冲洗水依次经过所述冲洗管道4、所述冲洗喷水口24对所述滤瓶外壳7内的多层所述RO反渗透膜和多层所述超滤膜进行冲洗,冲洗后的废水经所述污水口5排出,所述旋转控制装置6与所述污水口5的连接处设有反渗透膜8,所述反渗透膜8用于防止经所述污水口5排出的污水内的杂质回流。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冲洗式净水器滤瓶机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的实现净水的作用,通过设置在净水器滤瓶内的旋转控制装置及设置在净水器滤瓶外的冲洗管道,能够有效的实现净水器滤瓶内的超滤膜和RO反渗透膜进行冲洗,避免了净水器滤瓶发生堵塞而影响净水器的净水功能,在使用时,直接将净水器滤瓶的进水口接进水管,出水口接出水管,通过控制旋转控制装置控制清洗水管,水沿清洗管道由出水口向进水口的方向进行冲洗,清洗后的水再从旋转控制装置上的污水口排出,实现清洗,在多次冲洗下,能够有效实现净水器滤瓶的清洗,防止其堵塞,提高了净水器使用寿命及净水功能,且其成本低廉,使用极为方便,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