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4549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净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使水具有碱性离子的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是所有生物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人类的健康离不开水,所以无论是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农田灌溉,水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生活用水而言,现今家庭中使用的自来水看起来澄净透明,但并非如想象中的干净无虞。自来水从供应端至家中管线的过程中,大多都会受到二次污染而带有许多杂质及水中污染物,若不经处理而直接使用或饮用,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健康上的危害。故,市面上产出各种的净水装置,以滤除自来水中的这类杂质及水中污染物。

一般而言,净水装置中主要是设有过滤水中杂质的滤材,由此使流经净水装置的自来水受滤材过滤,以达降低或去除杂质及水中污染物。但,这种的净水装置仅是一味地将水过滤纯净,并未考虑到水非是越纯越好。由于人体体液是微碱性的,而纯净水呈弱酸性,长期饮用弱酸性的水,体内酸碱平衡将遭到破坏,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这是现有的净水装置所须改善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净水装置并无调整酸碱度的功能,实有改良的必要。

缘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将水转变为有益人体细胞的碱性水的设计的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提供一种净水装置,包含:滤心本体,具有导入口、导出口、及设置于该导入口及该导出口之间的滤净构件,该滤净构件包括净水颗粒层及具孔隙材料的滤水层,该净水颗粒层与该滤水层相层迭地填充于该滤心本体的内部空间中,而使自该导入口导入的流体流经该滤净构件而自该导出口导出,其中该净水颗粒层以在水中产生碱性离子的碱性颗粒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的除污颗粒所组合而成的结构层;以及水龙头转接构件,其一端连接于该滤心本体,且另一端具有水龙头连接部,而在该水龙头连接部与该滤心本体的导入口之间形成有导水通道,该水龙头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水龙头,以将该水龙头的出水经由该导水通道导送至该内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滤水层为以复数个纤维管体相互并排靠设而成的柱状体,且该柱状体的一端对应于该导出口,该净水颗粒层环绕覆盖于该柱状体的周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净水颗粒层包括复数个颗粒分层,该复数个颗粒分层相互具有不同颗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滤水层包覆于该净水颗粒层的外侧而与该净水颗粒层相层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净水颗粒层包括复数个颗粒分层,该复数个颗粒分层相互具有不同颗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滤水层环绕覆盖于该净水颗粒层的周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滤水层为活性碳膜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碱性颗粒包含二种以上的碱性颗粒,且该除污颗粒包含二种以上的除污颗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该净水颗粒层中还设有释放微量矿物质的矿石颗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净水装置,水龙头转接构件具有分流导出口,经由切换阀件而分流连通于该导水通道,以使未流经该滤心空间的该水龙头的出水自该分流导出口导出。

本实用新型的净水装置以净水颗粒层及滤水层相层叠的多层结构而使流体有效地通过净水颗粒层所设置的该除污颗粒,以过滤水中多种特定污染物而净化水质,且通过净水颗粒层所设置的该碱性颗粒释出碱性离子,而使流体具有有益人体的碱性离子,以及通过流经层叠于净水颗粒层的该滤水层布满的细小孔隙,以过滤水中杂质及大分子污染物,且可以设置0.1微米孔径的该滤水层,而能进一步能过滤水中的细菌,该流体经由层层相叠的多层结构净化过滤,而导出含有多种碱性离子的过滤水于使用者;并且通过连接于该滤心本体的该水龙头转接构件,而能直接装设于水龙头,以省去一般净水装置复杂的装设程序,进而达到便利实用的功效。本实用新型并进一步通过该除污颗粒碱性颗粒以复数个颗粒分层结构依一定顺序交错分层配置,而能依照一顺序先后处水中污染物或产生碱性离子,以达到较佳的过滤效果及强化碱性离子释出效能,并通过净水颗粒层所设置的矿石颗粒,而使流体具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而导出。再者,本实用新型透过该净水颗粒层的碱性颗粒释出的碱离子,并非为电位改变而产生的碱离子,而能改善电解碱性水会因电位复原而使碱离子还原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净水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净水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净水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净水装置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 净水装置

1 滤心本体

11 导入口

12 导出口

13 滤净构件

14 净水颗粒层

141 天然碱性颗粒

142 离子颗粒

143 麦饭石颗粒

144 KDF颗粒

145 亚硫酸钙颗粒

146 活性碳颗粒

15 滤水层

151 纤维管体

152 陶瓷子层

153 纤维子层

16 内部空间

17 滤网

2 水龙头转接构件

21 水龙头连接部

22 导水通道

23 分流导出口

24 切换阀件

T 水龙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4,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该说明并非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

如图1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净水装置100用以连接一水龙头T,净水装置100包含:滤心本体1及连接于该滤心本体1的水龙头转接构件2。

如第1图及第2图所示,该滤心本体1具有导入口11、导出口12、及设置于该导入口11及该导出口12之间的滤净构件13。本实施例中,该滤心本体1具有圆柱状的外壳及位于该外壳内的圆柱状的内部空间16。该导入口11及该导出口12设置于该圆柱状的外壳,而与该圆柱状的内部空间16相连通。该滤净构件13填充于该内部空间16中,而使自该导入口11导入的流体流经该滤净构件13而自该导出口12导出。该滤净构件13包括净水颗粒层14及具孔隙材料的滤水层15。该净水颗粒层14与该滤水层15相层叠地填充于该滤心本体1的该内部空间16中,而使流经该内部空间16的流体受该净水颗粒层14及该滤水层15过滤及净化。

如图1至图4所示,该水龙头转接构件2其一端连接于该滤心本体1,且另一端具有水龙头连接部21,而在该水龙头连接部21与该滤心本体1的导入口11之间形成有导水通道22。该水龙头连接部21用于连接于水龙头T,以将该水龙头T的出水经由该导水通道22导送至该内部空间16。

如图2至图4所示,该净水颗粒层14及该滤水层15叠设于该内部空间1内,且经设置以分设于相对于另一层的上游位置或下游位置而配置,使流体依序通过位于上游位置及下游位置的该净水颗粒层14及该滤水层15而净化过滤。

该滤水层15为布满多至难以计数的细小孔隙的纤维滤布或纤维膜体或陶瓷层体。透过使流体流经该滤水层15的该复数个细小孔隙,而过滤该流体中微粒杂质及大分子金属等水中污染物。较佳地,该细小孔隙的孔径可为小于0.1微米,而进一步能过滤水中的细菌。

该净水颗粒层14以在水中释出碱性离子的碱性颗粒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的除污颗粒所组合而成的结构层。该碱性颗粒具有能够释出碱性离子至水中的性质,且其所释出的碱性离子不易受空气中的氧所影响,而能长时间避免与空气的氧再反应而还原,以有效维持水中的碱性离子含量。该除污颗粒为以化学或吸附方式而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诸如:有机污染物、金属污染物、异味、色素、余氯和细菌。较佳地,该净水颗粒层中还设有释放微量矿物质的矿石颗粒,以释放有益于人体的微量矿物质于水中。于本实用新型的该净水颗粒层14中,该碱性颗粒及该除污颗粒为球形颗粒,以增加与水接触的总表面积,而藉以提升离子释放与除污的速率。

较佳地,参阅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该净水颗粒层14包括复数个颗粒分层,该复数个颗粒分层相互具有不同颗粒且以预定配置而分层,而能依照一顺序先后处水中污染物或产生碱性离子。详细而言,该颗粒分层可分别为含有单一种颗粒的分层、或是混合有多种颗粒的分层,而以一定顺序交错分层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限,该净水颗粒层14中该碱性颗粒及该除污颗粒也可以不分层配置。

举例而言,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该碱性颗粒选自天然碱性颗粒141、离子颗粒142、麦饭石颗粒143之中一种或多种颗粒。该天然碱性颗粒141为天然的碱性物质的颗粒,该离子颗粒142为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颗粒,该麦饭石颗粒143为麦饭石材料的颗粒。该麦饭石颗粒143为以麦饭石制成的球形颗粒。该麦饭石为复合矿物,麦饭石中含铝硅酸盐类(长石),对水中色素和细菌等污染物有吸附能力。且,麦饭石含有数十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化学元素,如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锶、碘、氟、偏硅酸等。故,该麦饭石颗粒143亦为释放微量矿物质的矿石颗粒。

本实用新型的该除污颗粒选自KDF颗粒144、亚硫酸钙颗粒145、活性碳颗粒146及该麦饭石颗粒143之中一种或多种颗粒。该KDF颗粒144为纳米金属簇的颗粒,纳米金属簇又称纳米KDF(Nano-metal clusters media)是一种净水清洁合金材料。该KDF颗粒144能消除水中的余氯及金属等水中污染物且能抑制水中的菌类及藻类。亚硫酸钙颗粒145为亚硫酸钙材料的颗粒。该活性碳颗粒146为活性碳材料的颗粒。活性碳具有多个孔洞,而能够以孔洞吸附余氯、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及异味,而具有除污的能力。该麦饭石颗粒143除了产生碱性离子之外亦具有消除水中污染物的效果,故,该除污颗粒可选自该麦饭石颗粒143。较佳地,该碱性颗粒使用上述二种以上的颗粒,以及该除污颗粒使用上述二种以上的颗粒,以依照设计考虑及使用需求而产生所需种类的碱性离子,及消除特定种类的水中污染物。

在本实施例中,图2所示,该净水颗粒层14位于相对于该滤水层15的一上游位置,且环绕覆盖地迭设于该滤水层15的周侧。本实施例的该净水颗粒层14具有流体流动方向,该流体流动方向为由下而上的方向,而该净水颗粒层14以位于最下方的混合有该天然碱性颗粒141、该离子颗粒142、该麦饭石颗粒143及该KDF颗粒144的第一净水分层,以位于中间的混合有该亚硫酸钙颗粒145及该活性碳颗粒146的第二净水分层,并以位于最上方的混合有该天然碱性颗粒141、该离子颗粒142、该麦饭石颗粒143及该KDF颗粒144的第三净水分层,而使流经该净水颗粒层14的流体于不同分层过滤水中特定污染物及释出特定的碱性离子。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活性碳颗粒146为自椰子壳的天然材料所制成。该滤水层15导接于经该净水颗粒层14的流体。该滤水层15为一以复数个纤维管体151相互并排靠设而成的柱状体。较佳地,该复数个纤维管体151的管壁布满孔径小于0.1微米的孔隙。该滤水层15以该复数个纤维管体151的层层相迭的孔隙过滤流体,而提供较佳的过滤效果,且能够过滤流体中的细菌。该柱状体的一端对应于该导出口12,使该流体流经该净水颗粒层14而净化至该柱状体,而经该柱状体过滤而导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图3所示,该净水颗粒层14位于相对于该滤水层15一下游位置。该滤水层15包覆地迭设于该净水颗粒层14的外侧。较佳地,该滤水层15包括复数个子层,该复数个子层分别具有不同的孔径,该复数个子层相互迭设,而以不同孔径分层过滤流体。本实施例中,该滤水层15包括陶瓷材料的陶瓷子层152及纤维材料的纤维子层153。该纤维子层153包覆于该陶瓷子层152的外侧,且该纤维子层153的孔径较大于该陶瓷子层152,而以不同孔径分层过滤流体。该净水颗粒层14导接于经该滤水层15的流体。本实施例的该净水颗粒层14具有流体流动方向,该流体流动方向为由上而下的方向,而该净水颗粒层14的分层的配置由上而下为依序为含有单一种该亚硫酸钙颗粒145的第一净水分层、含有单一种该活性碳颗粒146的第二净水分层、含有单一种该麦饭石颗粒143的第三净水分层、以及混合有该天然碱性颗粒141及该离子颗粒142的第四混合分层,而使流经该净水颗粒层14的流体于不同分层过滤水中特定污染物及释出特定的碱性离子。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活性碳颗粒146为自椰子壳的天然材料所制成。较佳地,于该净水颗粒层14与该导出口12之间,还设有滤网17,用于过滤杂质,而形成该导出口12导出流体的最后防线。该滤网17为不锈钢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图4所示,该净水颗粒层14位于相对于该滤水层15一下游位置。该滤水层15环绕覆盖地迭设于该净水颗粒层14的周侧。较佳地,该滤水层15也可具有吸附表面,而能使流体在受该滤水层15过滤时吸附污染物及吸除异味。本实施例中,该滤水层15为活性碳膜层,而具有吸附表面。本实施例中,该净水颗粒层14不分层配置多种颗粒,该净水颗粒层14含有该天然碱性颗粒141、该麦饭石颗粒143、该KDF颗粒144及该活性碳颗粒146。

较佳地,如图1至图4所示,该水龙头转接构件2具有分流导出口23,经由切换阀件24而分流连通于该导水通道22,以使该水龙头的出水不流经该滤心空间16而自该分流导出口23导出。以方便使用者通过切换阀件24选择使用直接自该分流导出口23导出的流体(不经该滤净构件13),或选择使用经该滤净构件13过滤且净化而导出的流体。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净水装置100以一种或多种的该碱性颗粒及该除污颗粒与该滤水层15共同组成多层过滤结构,而通过流体通过多层过滤结构而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余氯、异味、杂质、细菌及金属污染物而净化水质,并且释出有益于人体的碱性离子于水中,而能够产生保健人体之水。并通过水龙头转接构件2,而能直接装设水龙头T于而省去复杂的装设程序,以达到便利实用的功效。并且,本实用新型透过该净水颗粒层14的碱性颗粒释出的碱离子,并非为电位改变而产生的碱离子,而能改善电解碱性水会因电位复原而使碱离子还原的缺点。且,本实用新型并进一步通过净水颗粒层14以复数个该除污颗粒及碱性颗粒所组成的分层过结构,并以一定顺序交错分层配置,而能依照一顺序先后处水中污染物或产生碱性离子,进而能够具有较佳的过滤效果及具有强化碱性离子释出效能。并,通过该净水颗粒层14的矿石颗粒释出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于水中,以提供于人体所需。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净水装置100能够通过水龙头的出水流量而控制通过该滤净构件13的流速,而在出水流量小的状态下,以较慢速流经该滤净构件13,以产生较多的碱离子也具有较佳的滤净效果。

以上的叙述以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对于此项技术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依据以下所界定申请专利范围以及上述的说明而作其他的修改,惟此些修改仍应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而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