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地表水污染的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37505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地表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理地表水污染的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前国内的许多水域,例如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趋势,在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绿色的藻类浮层。所述藻类靠气体内的气核核维持其浮游,且形成群块,不易被动物藻类捕食。

随着漂浮在水面上的蓝藻的腐败,会散发出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周边空气环境。同时蓝藻在死亡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严重危害水中生物的生存,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目前清除蓝藻的技术有生物去除法,化学沉降法,生态治理除藻法。化学沉降法是在水体中投加杀藻剂,该方法立竿见影,但难以治本,并且二次污染严重,化学除藻剂含聚合氯化铝、沸石粉等,絮凝、吸附除蓝藻,药剂使用量大,聚合氯化铝本身对水产动物有一定危害,而且只是单纯除藻,将蓝藻和其他藻类一同除去,对水体的藻类生态结构不利。同时该法受水体水流影响,不易分散均匀,大面积治理受到限制,而且只能在蓝藻爆发期治理。

生物去除法虽然效果较好,但需要的时间长,人力,物力投入多,短期内难以完成除藻任务。生态治理除藻法:主要手段是构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以及水体微生态系统,形成较好的水生生物链,使营养盐得到良性循环,保持水体中减低的营养盐浓度,最终达到蓝藻过度繁殖的目的。生态治理方法对大型水体是一种理想的蓝藻和富营养治理方案,但受到场地、资金的限制,工程实施和管理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物理学方法治理地表水因蓝藻和富营养化而污染的水处理方法,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容易实施,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理地表水污染的水处理方法,包括,

选择载体:选用石料和/或粘土砖作为载体,并将其放置在指定封闭空间内;

制作介质载体:开启预先安装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光量子发射装置对放置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所述石料和/或粘土砖进行光量子共振技术处理,制备介质载体;

水处理:根据待处理水中蓝藻含量及富营养程度确定介质载体布置方案,制作后放置在待处理水中进行蓝藻和富营养处理。

工作原理:光量子发射装置可持续发射光、热、电等形式的能量,使得处于能量场中载体的微观粒子(分子)定会在瞬时间发生“量子跃迁”,“量子跃迁”遵守严格的量子规则,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都是h的整数倍;在发生“量子跃迁”(从高能态到低能态的释放量子过程)的同时,由于量子规则的特性,发生“量子纠缠”(在短时间内,h的整数倍的能量从载体内的一个分子传给下一个分子或更下一个分子,能量保留在载体内部的分子间),在能量场的不断作用下,载体内部的“量子纠缠”态不断增加,使发生“量子跃迁”(从低能态到高能态的吸收量子过程)的能量不断储存在载体内,“量子跃迁”吸收能量,“量子纠缠”保存能量,从而使载体成为具备持续发射光量子波群的特定功能新材料的介质载体,维持载体在能量场一定时间后,载体吸收足够能量,移走能量场后,载体内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有自发地回到稳定状态的趋势,制备出介质载体;将介质载体放置于待处理的水体中时,介质载体上发射的纳米波群干扰水体中分子(或原子)运动,使分子(或原子)能级升高,改变分子(或原子)排列,使水体内分子(或原子)聚集态由大分子团化向小分子团化转变,与水体内的分子产生的共振后打断水分子、含氮分子、含磷分子、其他微量化学分子等的化学键:形成h自由基、o自由基、oh自由基、含磷小分子自由基、含氮小分子自由基、p自由基、n自由基以及其他小分子自由基,之后在纳米波群(能量场)作用下形成的自由基自由组合,形成氧气、氢气、氮气、磷、其他小分子,同时亦会有小部分组合成原有水体内分子。在纳米波群(能量场)作用下,水体内原有的分子会向氧气、氢气、氮气、磷、其他小分子不断转化,即介质载体发射的纳米波群破解水体内原有的分子,改变水体内的微量物质组成;若水体内存在蓝藻,伴随着水的小分子团化,释放微量氢气、溶氧量提高,ph值升高,物质大分子的分裂重组为小分子,作为原核生物的蓝藻(经验证,其为厌氧型,不耐碱性生物),其在水体生存条件变为恶劣,代谢过程遭到抑制,一定时间内(约1周至一个月)蓝藻死亡。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选用石料和/或粘土砖作为载体中的所述石料一般为40-50kg的不规则天然石块或者2kg以下的天然石块;所述粘土砖为240*115*53mm的95标准粘土砖。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指定封闭空间为宽度不小于3.6m,长度不小于7.5m的封闭空间。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光量子发射装置包括能量发射器和频率发射器,所述能量发射器安装在距离所述载体不小于4m的位置处,所述频率发射器安装在所述载体的上方。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频率发射器的发射频率为900兆赫兹至1800兆赫兹,具体可分为6个固定发射频率。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能量发射器为卤素光源发射器,其中,每4盏卤素筒灯为一组卤素光源发射器,每盏卤素筒灯功率25瓦,向载体堆垛直射,依次加快和提高介质载体的制备速度和介质载体内存储的能量,同时也提高了介质卤素筒灯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开启预先安装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光量子发射装置对放置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所述石料和/或粘土砖进行光量子共振技术处理,制备介质载体包括一下步骤:

开启能量发射器对准载体对能量场中的载体进行共振技术处理;

开启频率发射器对准载体对能量场中的载体进行射频干扰处理,每2分钟发射10次干扰频率,每2h为一个干扰处理过程,具体地,可将频率发射器分为6个频率,依次按次序对载体进行射频干扰处理,一个干扰处理过程中,6个频率的射频对载体的持续射频干扰处理的时间为2h,以提高射频干扰效率和射频干扰效果;

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每隔24h重复一次,重复5次后关闭频率发射器,再隔5天后,关闭能量发射器,介质载体制作完毕。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理地表水污染的水处理方法,包括,选择载体:选用石料和/或粘土砖作为载体,并将其放置在指定封闭空间内;制作介质载体:开启预先安装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光量子发射装置对放置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所述石料和/或粘土砖进行光量子共振技术处理,制备介质载体;水处理:根据待处理水中蓝藻含量及富营养程度确定介质载体布置方案,制作后放置在待处理水中进行蓝藻处理,该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容易实施,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光量子发射装置可持续发射光、热、电等形式的能量,使得处于能量场中载体的微观粒子(分子)定会在瞬时间发生“量子跃迁”,“量子跃迁”遵守严格的量子规则,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都是h的整数倍;在发生“量子跃迁”(从高能态到低能态的释放量子过程)的同时,由于量子规则的特性,发生“量子纠缠”(在短时间内,h的整数倍的能量从载体内的一个分子传给下一个分子或更下一个分子,能量保留在载体内部的分子间),在能量场的不断作用下,载体内部的“量子纠缠”态不断增加,使发生“量子跃迁”(从低能态到高能态的吸收量子过程)的能量不断储存在载体内,“量子跃迁”吸收能量,“量子纠缠”保存能量,从而使载体成为具备持续发射光量子波群的特定功能新材料的介质载体,维持载体在能量场一定时间后,载体吸收足够能量,移走能量场后,载体内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有自发地回到稳定状态的趋势,制备出介质载体;将介质载体放置于待处理的水体中时,介质载体上发射的纳米波群干扰水体中分子(或原子)运动,使分子(或原子)能级升高,改变分子(或原子)排列,使水体内分子(或原子)聚集态由大分子团化向小分子团化转变,与水体内的分子产生的共振后打断水分子、含氮分子、含磷分子、其他微量化学分子等的化学键:形成h自由基、o自由基、oh自由基、含磷小分子自由基、含氮小分子自由基、p自由基、n自由基以及其他小分子自由基,之后在纳米波群(能量场)作用下形成的自由基自由组合,形成氧气、氢气、氮气、磷、其他小分子,同时亦会有小部分组合成原有水体内分子。在纳米波群(能量场)作用下,水体内原有的分子会向氧气、氢气、氮气、磷、其他小分子不断转化,即介质载体发射的纳米波群破解水体内原有的分子,改变水体内的微量物质组成;若水体内存在蓝藻,伴随着水的小分子团化,释放微量氢气、溶氧量提高,ph值升高,物质大分子的分裂重组为小分子,作为原核生物的蓝藻(经验证,其为厌氧型,不耐碱性生物),其在水体生存条件变为恶劣,代谢过程遭到抑制,一定时间内(约1周至一个月)蓝藻死亡。

实施例

一种治理地表水污染的水处理方法,包括,

s11选择载体:选用石料和/或粘土砖作为载体,并将其放置在指定封闭空间内;

具体地,所述选用石料和/或粘土砖作为载体中的所述石料一般为40-50kg的不规则天然石块或者2kg以下的天然石块;所述粘土砖为240*115*53mm的95标准粘土砖;所述指定封闭空间为宽度不小于3.6m,长度不小于7.5m的封闭空间。

s12制作介质载体:开启预先安装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光量子发射装置对放置在所述指定封闭空间内的所述石料和/或粘土砖进行光量子共振技术处理,制备介质载体,具体包括一下步骤:

s21开启能量发射器对准载体对能量场中的载体进行共振技术处理;

s22开启频率发射器对准载体对能量场中的载体进行射频干扰处理,每2分钟发射10次干扰频率,每2h为一个干扰处理过程,具体地,可将频率发射器分为6个频率,依次按次序对载体进行射频干扰处理,一个干扰处理过程中,6个频率的射频对载体的持续射频干扰处理的时间为2h,以提高射频干扰效率和射频干扰效果;

s23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每隔24h重复一次,重复5次后关闭频率发射器,再隔5天后,关闭能量发射器,介质载体制作完毕。

s13水处理:根据待处理水中蓝藻含量及富营养程度确定介质载体布置方案,制作后放置在待处理水中进行蓝藻和富营养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量子发射装置包括能量发射器和频率发射器,所述能量发射器安装在距离所述载体不小于4m的位置处,能量发射器为卤素光源发射器,其中,每4盏卤素筒灯为一组卤素光源发射器,每盏卤素筒灯功率25瓦,向载体堆垛直射,依次加快和提高介质载体的制备速度和介质载体内存储的能量,同时也提高了介质卤素筒灯的工作效率;发射频率为900兆赫兹至1800兆赫兹,安装在所述载体的上方。

试验:

采集山西省太原市柴村桥的汾河段-水华实验池中进行工程验证,采用一组光量子发射装置制备的介质载体进行蓝藻处理,过7昼夜,实验组蓝藻被消灭,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具体过程记录如下:

上述试验介质载体的布置采用网格化均布,可以做到治理无死角,在介质载体持续不断的释放氢、氧自由基时,可以更加高效、更加快速地消灭蓝藻;由上表分析结果可知,该实施例采用技术方案对蓝藻污染水源处理技术属于纯物理方法,无二次污染,不破坏生态平衡,且该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容易实施、耗能低等优点;另外在消灭蓝藻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水体质量,降低富营养程度,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问题。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制备的介质载体的有效期为1-3年,一次施工,长期有效,管理维护成本极低;同时,由于蓝藻在低温季节潜伏于水底,其他技术无法治理,而该技术不受季节限制,在蓝藻潜伏期同样有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