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4688发布日期:2019-03-05 19:3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城市绿化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河道普遍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特别是城市河流,作为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黑臭、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水体,恢复优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年,水利部及省市水利部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通过河流源头的水土保持、调水、湿地修复等措施,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尤其不能满足景观河道的修复要求,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设置在河道边坡表面的黏土层、砂石层、土质层和有机质层,还包括设置在河床上用于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毯,所述的有机质层表面设置植被层,所述的植被层从上往下依次布置耐旱植物层、涝生植物层、喜水植物层以及水生植物层,所述的生态修复毯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表层、植生层、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层以及载体层。

优选的,所述的黏土层、砂石层、土质层以及有机质层的顶部覆盖一层厚度为20-30cm的覆土层,所述的覆土层与河道边坡的顶部平齐。

优选的,所述的黏土层的厚度为25-30cm,所述的砂石层的厚度为45-50cm,由平均粒径为3-5cm的砂石组成,所述的土质层的厚度为40-45cm,所述的有机质层的厚度为15-20cm。

优选的,所述的生态修复毯的表层材质为聚酯纤维。

优选的,所述的生态修复毯的植生层含有水生植物种子。

优选的,所述的水生植物为伊乐藻、枯草或黑藻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的吸附层由粉煤灰、磷石膏、赤泥及活性介质混合而成。

优选的,所述的活性介质为活性炭、磷灰石或沸石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的载体层为土工布。

优选的,所述的生态修复毯通过木桩及混凝土钉固定在河床上。

本发明根据旱涝季节河道水位线高度的差异,在河道边坡设置不同植物,靠近河底的最下方由于常年被水流淹没,主要种植水生植物;在水生植物的上方,根据旱涝季节河道水位线高度情况,自下而上依次种植喜水植物、涝生植物和耐旱植物。雨天时,不但能够起到减缓洪水水流和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而且能够对污染负荷较高的地表径流起到过滤作用。

河床底泥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因此,河床底泥的修复成效与水质改善有着密切的作用。本发明在河床底部设置生态修复毯,可覆盖在受污染的水体底泥上,隔绝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同时利用植生层中的水生植物和活性层中的活性物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达到治理水体底泥污染的技术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治理河道水质污染问题。本发明效果显著,且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生态修复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道边坡;2-覆土层;3-黏土层;4-砂石层;5-土质层;6-有机质层;7-河床;8-表层;9-植生层;10-吸附层;11-载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设置在河道边坡1表面的黏土层3、砂石层4、土质层5和有机质层6,还包括设置在河床7上用于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毯,如图2所示,生态修复毯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表层8、植生层9、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层10以及载体层11,修复生态毯边缘或者内部装有混凝土钉用于将生态毯固定打入河床内的木桩上,有机质层6表面设置植被层,植被层从上往下依次布置耐旱植物层、涝生植物层、喜水植物层以及水生植物层,黏土层3、砂石层4、土质层5以及有机质层6的顶部覆盖一层厚度为20-30cm的覆土层2,覆土层2与河道边坡1的顶部平齐。黏土层3的厚度为25-30cm,砂石层4的厚度为45-50cm,由平均粒径为3-5cm的砂石组成,土质层5的厚度为40-45cm,有机质层6的厚度为15-20cm。生态修复毯的表层8材质为聚酯纤维,表层用于覆盖和保护下层结构,同时为底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生态修复毯的植生层9含有水生植物种子,水生植物为伊乐藻、枯草或黑藻中,通过定期收割或去除水生植物,达到彻底去除河床中污染物的技术效果,吸附层10由粉煤灰、磷石膏、赤泥及活性介质混合而成,活性介质为活性炭、磷灰石或沸石的一种或多种,载体层11为土工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有效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并对修复生态毯整体提供支持作用。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景观河道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设置在河道边坡表面的黏土层、砂石层、土质层和有机质层,还包括设置在河床上用于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毯,有机质层表面设置植被层,植被层从上往下依次布置耐旱植物层、涝生植物层、喜水植物层以及水生植物层,生态修复毯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表层、植生层、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层以及载体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分层设计思路,根据植物生长特性设计不同种类植被,在河床底部设置生态修复毯,可覆盖在受污染的水体底泥上,隔绝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达到修复河道的目的,效果显著,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牟万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景域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28
技术公布日:2019.03.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