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净化保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226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水净化保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净化系统包括原水供应单元、原水净化单元、水气混合器、增压泵、净水塔、直饮水分机、臭氧发生器和气泵,其中直饮水分机中设有热胆和水龙头组件,水龙头组件包括冷水龙头和热水龙头,净水塔包括净水塔本体,净水塔本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净水塔的进水口与增压泵的出水口相连通。原水供应单元通过原水净化单元与水气混合器的进水端相连通,气泵与臭氧发生器的进气端相连通,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水气混合器的进气端相连通,水气混合器的出水端与增压泵的入水口相连通,。

原水供应单元提供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原水,经过原水净化单元净化后,通过水气混合器混合臭氧后输出臭氧水至净水塔中。净水塔中储存的水通过管道进入直饮水分机中的水箱,水箱中的水一方面进入热胆加热,通过热水龙头提供热水。水箱中的水另一方面通过冷水龙头提供常温水。

现有的水净化系统具有以下缺点:

第一,为调节净水塔本体内外气压平衡,在净水塔本体顶部开设虹吸口。在现有技术中,虹吸口直接与外界相通,因而外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杂质等容易通过虹吸口进入净水塔本体内,从而污染净水塔本体内储存的净水,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由于净水塔本体容易被污染,需要定期对净水塔本体进行清洗消毒,增加了使用维护成本,还会有消毒剂残留,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第二,取水终端直饮水分机采用水箱供水模式,水箱供水模式具有以下缺点:

1、水箱内储存的水无法回收到直饮水供输管网中进行循环并回到主机再活化消毒,这部分水因长时间储存在水箱内,会发生陈化或老化,影响水质。

2、由于水箱进出水须采用虹吸原理,因而每次取用水都会有相应量的装机环境的空气进入水箱,从而导致装机环境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孢子、致病菌等进入水箱混入水中,会造成直饮水的二次污染。

3、水箱和过水部件时间长了会被污染,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清洗,需耗费大量的人工和清洗消毒剂,且清洗时会有杀菌消毒剂残留在水箱及过水部件上,污染水质,有害健康。

4、由于水箱供水,直饮水分机取水端利用大气自然压力虹吸原理取用水,出水量少。

第三,水龙头组件包括一个出水嘴,其中出水嘴为圆柱形,冷水龙头出水口的一半和热水龙头出水口的一半均通过出水嘴与外界连通,最终冷水和热水都是通过出水嘴流出。由于出水嘴管径较大,冷水龙头和热水龙头的实际用到的出水口只有本身出水口面积的一半,因而从冷水龙头和热水龙头出来的水流量较小,流速缓慢,水压小,达不到对出水嘴内壁进行冲刷的效果,因而无法冲刷掉出水嘴内壁上的细菌,造成饮水的污染。同时出水嘴与水龙头组件为一体式连接,不方便对其清洗。

第四,水气混合器易受臭氧腐蚀和返水,从而使得臭氧发生器遇水不产生臭氧并腐蚀臭氧发生器,失去利用臭氧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功能,工作可靠性低,危害人体健康,增加使用和维护成本,工作可靠性低。

总之,现有水净化系统中,净水不能循环,容易被二次污染,不能按需补氧,品质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质不易陈化且不易被污染、免清洗的全循环水净化保质系统,可按需对净水增氧,除去原水中的有害物质,保留原水中的有益物质,净水供应环节配设了杀菌消毒装置,对水进行杀菌消毒,菌落总数为零,净水品质高,使用和维护成本低,保障人体健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净化保质系统,包括原水供应单元、原水净化单元、水气混合器、增压泵、净水塔、水龙头组件、第一臭氧发生器和气泵,其中水龙头组件包括冷水龙头,所述净水塔包括净水塔本体,所述净水塔本体顶部开设虹吸口,原水供应单元通过原水净化单元与水气混合器的进水端相连通,气泵与第一臭氧发生器的进气端相连通,第一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水气混合器的进气端相连通,水气混合器的出水端通过增压泵与净水塔的进水口相连通,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第一三通接头、第二三通接头、回流电磁阀和至少一个直饮水分机,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净水塔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二端通过排水电磁阀与引排水管相连通,直饮水分机串接在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水气混合器的进水端之间;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虹吸口相连通,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第一空气过滤器相连通,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相连通。

借由上述结构,净水塔及供水管路中的水可以通过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全部循环回流至水气混合器进水端,在水气混合器中混合臭氧杀菌消毒,从而对水质进行循环活化再生、增氧杀菌,水质不易陈化且不易被污染,无需清洗,净水品质高,使用和维护成本低,保障人体健康。排水电磁阀作为长期不取用水机器保质自动排水电磁阀用,用于定时排放净水塔本体内长期不用的净水,防止长期不用水或用水极少而产生陈化水及净水耗材变质的情况。

由于虹吸口连有第一空气过滤器和第二臭氧发生器,因而首先可以通过第一空气过滤器对进入虹吸口的空气进行过滤,然后通过第二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对通过虹吸口进入净水塔内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从而保证细菌、病毒或杂质等不会通过虹吸口对净水塔本体内的净水或净水塔本体本身进行污染,保证净水塔本体内的水质,无需对净水塔本体进行清洗消毒,降低了使用维护成本,同时也不会存在消毒剂残留的问题,保障人体健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直饮水分机之间连有变频泵。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在原水净化单元与水气混合器的进水端之间的臭氧浓度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原水供应单元与原水净化单元之间连有原水检测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原水供应单元与原水检测装置之间连有原水阀。

进一步地,净水塔本体内设有位于净水塔本体满水位上方的至少一根紫外线灯管。

利用紫外线灯管对满水位上方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对净水塔本体内的水形成一道保护屏障,从源头上杜绝细菌滋生和繁殖,可以保证净水不被污染,保证净水始终无菌。相较于仅设置一根紫外线灯管,设置多根紫外线灯管工作可靠性更高,在其中的某一根紫外线灯管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其它紫外线灯光仍能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紫外线灯管的一端均设有一光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预警单元电连接。

光敏传感器能够感应到相应的紫外线灯管是否正常工作,并反馈给控制器,若其中的某一根紫外线灯管出现故障,控制器控制预警单元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水气混合器包括第一电磁阀、第四三通接头和进气管路,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为进气端,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为进水端,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为出水端;所述第一电磁阀包括阀座、线圈组件、阀芯组件和复位弹簧,其中阀座与线圈组件相连,阀座内设有过气腔,过气腔通过进气孔与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的输出端相连通,线圈组件具有可与水气混合器进气管路相通的进气通道,阀芯组件包括装于进气通道内的电磁杆,复位弹簧置于进气通道内且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电磁杆的一端相接,电磁杆的另一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气孔的堵头,所述过气腔内还设有对所述进气孔封口的瓷片,所述瓷片上开设连通过气孔与过气腔的通孔,所述堵头包括与电磁杆一端固连并与通孔相对的气水闸。

借由上述结构,由于电磁阀通过瓷片与气水闸配合密封过气孔,而瓷片不会被臭氧腐蚀,因而密封性好,不会返水,避免出现臭氧发生器遇水不产生臭氧的情况,避免臭氧发生器被腐蚀,使用和维护成本低,工作可靠性高,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电磁杆的密封套。

利用密封套将电磁阀包覆,可防止电磁杆被臭氧腐蚀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直通端,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为旁通端且开口朝下。

进一步地,还包括热胆和第三三通接头,所述水龙头组件还包括热水龙头,所述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净水塔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热胆入水口相连通,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通,热胆出水口与热水龙头入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水泵,净水塔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水泵与回流电磁阀的入水口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水泵接于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之间,或者所述水泵接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回流电磁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水龙头组件还包括漏斗形出水嘴,所述漏斗形出水嘴的上部与冷水龙头、热水龙头之间围成密闭的空腔,冷水龙头和热水龙头的出水口均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空腔通过漏斗形出水嘴下部的出水通管与外界相连通。

冷水龙头出水口的全部口径均位于空腔内,热水龙头出水口的全部口径均位于空腔内,从而冷水龙头和热水龙头出来的水流量较大,流速较快,水压较大,冷热水形成涡流、交替互相冲刷,可以对出水嘴内壁进行冲刷,从而冲刷掉出水嘴内壁上的细菌,同时热水还可以对出水嘴内部进行高温消毒,防止细菌增长和繁殖。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水气混合器包括第一电磁阀、第四三通接头和进气管路,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为进气端,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为进水端,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为出水端;所述第一电磁阀包括阀座、线圈组件、阀芯组件和复位弹簧,其中阀座与线圈组件相连,阀座内设有过气腔,过气腔通过进气孔与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的输出端相连通,线圈组件具有可与水气混合器进气管路相通的进气通道,阀芯组件包括装于进气通道内的电磁杆,复位弹簧置于进气通道内且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电磁杆的一端相接,电磁杆的另一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气孔的堵头,所述过气腔内还设有对所述进气孔封口的瓷片,所述瓷片上开设连通过气孔与过气腔的通孔,所述堵头包括与电磁杆一端固连并与通孔相对的气水闸。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控制器为STC12C5404AD芯片及其外围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清洗,净水塔和管道内的水能够全部循环,净水不易陈化且不易被污染,可按需对净水增氧,除去原水中的有害物质,保留原水中的有益物质,净水供应环节配设了杀菌消毒装置,对水进行杀菌消毒,菌落总数为零,净水品质高,使用和维护成本低,保障人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方框结构图。

图2为净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净水塔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砂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产品各构件为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浮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产品各构件为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净水塔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水位检测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水气混合器外观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下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左部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0下部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左部的爆炸图。

图15为水气混合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硬管快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产品各构件为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直饮水分机实施例一外观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取掉前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所述产品各构件为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9中水龙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水龙头组件的外观示意图。

图23为图19中热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直饮水分机实施例一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5为直饮水分机的整体工作流程图。

图26为水龙头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直饮水分机实施例二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原水净化单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9为水龙头组件,901为冷水龙头,9011为冷水控制手柄,902为热水龙头,9021为热水控制手柄,1617为第二三通接头,904为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5为第一磁铁,906为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7为进水电磁阀,908为第二常开型干簧管,909为第二磁铁,910为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1为第二自复位行程开关,912为出水嘴,9121为空腔,9122为出水通管,10为控制器,11为热胆组件,1101为热胆,1102为气囊,1103为硬质管,1104为水位检测器,11041为进水电极,11042为满水电极,11043为公共电极,1105为温度传感器,1106为加热件,1107为A/D转换器,1108为加热件驱动电路,1109为第一分压电阻,1110为第二分压电阻,1111为单向阀,1201为第一三通接头,1202为分机总阀,1203为废水盒,1204为分机外壳,1205为前面板,1206为漏水保护片,1207为漏水保护感应电路,13为砂头,1301为进气嘴,1302为砂筒,1303为第一连接筒,13031为第一限位部,13032为第一摩擦部,1304为第二连接筒,13041为第二限位部,13042为通气孔,1305为凸肋,1306为间隙,14为浮子,1401为环形磁铁,1402为底座,14021为环形凹槽,1403为顶盖,14031为第二摩擦部,1404为密封圈,14041为环形凸起,14042为法兰边,14043为定位杆,1405为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6为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7为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1408为进水电磁阀,1409为检测杆,16为净水塔,1601为净水塔本体,16011为虹吸口,1602为第一三通接头,1603为第一空气过滤器,1604为第二臭氧发生器,1605为第二空气过滤器,1606为出水管,1607为紫外线灯管,1608为光敏传感器,1609为预警单元,1610为气管,1611为第三臭氧发生器,1612为第一不锈钢挡板,1613为第三空气过滤器,1614为第二不锈钢挡板,1615为进水管,1616为排水电磁阀,1617为三通接头,17为水气混合器,8为硬管快接接头,801为圆环,8011为第一圆弧部件,8012为第二圆弧部件,80121为凸肋部,802为第一硬管,8021为螺纹头,803为连接套,8031为止口,8032为凸筋,804为第二硬管,8041为法兰凸缘,805为第二密封圈,1700为第一电磁阀,1701为阀座,17011为过气腔,17012为进气孔,1702为线圈组件,17021为进气通道,1703为电磁杆,1704为复位弹簧,1705为进气管路,1707为瓷片,17071为通孔,1708为气水闸,1709为密封套,1710为连接件,1711为第四三通接头,1712为进气支管,1713为进气总管,1714为第一电磁阀驱动电路,1715为砂头,1716为公共电极,1717为第一电极,1718为第二电极,1719为第一分压电阻,1720为第二分压电阻,1721为螺母,1722为胶封,1723为橡胶垫圈,1724为橡胶密封件,1725为密封橡胶垫圈,1726为臭氧输送管道,1609为预警单元,1900为直饮水分机,1901为原水供应单元,1902为原水净化单元,19021为石英砂净水组件,19022为全自动再生树脂净水组件,19023为第一活性炭净水组件,19024为原水电磁阀,19025为PP棉树脂净水组件,19026为PP棉活性炭净水组件,19027为真空纤维超滤膜净水组件,19028为第二活性炭净水组件,19029为第一级PP棉净水组件,19020为第二级PP棉净水组件,1903为增压泵,1904为第一臭氧发生器,1905为气泵,1906为水泵,1907为回流电磁阀,1908为第三三通接头,1909为空气干燥及过滤组件,1910为第五三通接头,1911为原水阀,1913为变频泵,1914为净水取水龙头,1915为净水用水器,1916为臭氧浓度调节阀,1917为原水检测装置,1918为原水增压泵,1919为高压增压泵,1920为纳滤膜净水组件,1921为RO膜净水组件,1922为原浓水汇合三通。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7所示,水净化保质系统包括原水供应单元1901、原水净化单元1902、水气混合器17、增压泵1903、净水塔16、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和气泵1905,所述净水塔16包括净水塔本体1601,所述净水塔本体1601顶部开设虹吸口16011,原水供应单元1901通过原水净化单元1902与水气混合器17的进水端相连通,气泵1905与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的进气端相连通,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的输出端与水气混合器17的进气端相连通,水气混合器17的出水端通过增压泵1903与净水塔16的进水口相连通,还包括第一三通接头1602、第二三通接头1617、回流电磁阀1907和至少一个直饮水分机1900,所述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与净水塔16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通过排水电磁阀1616与引排水管相连通,直饮水分机1900串接在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与水气混合器17的进水端之间;第一三通接头1602的第一端与虹吸口16011相连通,第一三通接头1602的第二端与第一空气过滤器1603相连通,第一三通接头1602的第三端与第二臭氧发生器1604的输出端相连通。

原水净化单元1902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原水增压泵1918、石英砂净水组件19021、第一级PP棉净水组件19029、全自动再生树脂净水组件19022、活性炭净水组件19023、第二级PP棉净水组件19020、真空纤维超滤膜净水组件19027等,根据原水水质及用户的要求,可增加连接一个或多个经卫生行政许可的净水模块组件。原水增压泵1918与原水检测装置1917之间连有原水电磁阀19024。

原水供应单元1901与原水净化单元1902之间设有原水阀1911。

回流电磁阀1907、水气混合器17与原水净化单元1902之间通过第五三通接头1910相连通。

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1603为过滤孔径小于0.15微米的陶瓷过滤器。

气泵1905与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的进气端之间连有空气干燥及过滤组件1909。

所述第二臭氧发生器1604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空气过滤器1605与大气相连通。

所述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与直饮水分机1900之间连有变频泵1913。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在原水净化单元1902与水气混合器17的进水端之间的臭氧浓度调节阀1916。所述原水供应单元1901与原水净化单元1902之间连有原水检测装置1917。所述原水供应单元1901与原水检测装置1917之间连有原水阀1911。

所述净水塔本体1601底部连有出水管1606。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虹吸口16011会对净水塔本体1601进行污染,因而净水塔本体1601底部积存有污染物,出水管1606不能开在净水塔本体1601底部,从而导致出水管1606位置以下的水均为陈水,有利于细菌滋生和繁殖。而在本申请中,由于不存在虹吸口16011污染净水塔本体1601问题,因而可以将出水管1606开在净水塔本体1601的最底部,从底部出水,防止净水塔本体1601内出现陈水,不利于细菌滋生和繁殖,进一步保证水质不被污染。

出水管1606的底端连有第二三通接头1617。该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与出水管1606的底端相连通。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用于通过变频泵1913供净水。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用于通过排水电磁阀1616与引排水管相连通,用于定时排放净水塔本体1601内长期不用的净水,防止长期不用水或用水极少而产生陈化水及净水耗材变质的情况。

净水塔本体1601内设有位于净水塔本体1601满水位上方的至少一根紫外线灯管1607。

每个所述紫外线灯管1607的一端均设有一光敏传感器1608,光敏传感器1608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0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与预警单元1609电连接。

所述净水塔本体1601内还设有气管1610,所述气管1610的一端与第三臭氧发生器1611的输出端相连通,气管1610的另一端连有砂头13,所述砂头13置于出水管1606内。可根据需要将第三臭氧发生器1611产生的臭氧通过砂头13混合至出水管1606中的净水中,从而提供可杀菌消毒的臭氧水。

所述气管1610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第一不锈钢挡板1612。第一不锈钢挡板1612可以隔绝紫外线照射,防止气管1610顶端和底端的塑料制品老化。

所述第三臭氧发生器1611的进气口通过第三空气过滤器1613与大气相连通。

所述净水塔本体1601内还设有水位检测器。

砂头13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砂头,也可以采用如图4和图5中所示改进后的砂头13。如图4和图5所示,砂头13包括进气嘴1301、圆柱状砂筒1302、第一连接筒1303和第二连接筒1304;砂筒1302的两端均开口,第一连接筒1303的底端开口,第二连接筒1304的顶端开口,第二连接筒1304的底端封口;所述进气嘴1301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筒1303顶端,第一连接筒1303底端与第二连接筒1304顶端可拆卸相连,砂筒1302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连接筒1303底端,砂筒1302的另一端套设于第二连接筒1304顶端,第一连接筒1303中段具有第一限位部13031,第二连接筒1304中段具有第二限位部13041,砂筒1302位于第一限位部13031与第二限位部13041之间,第二连接筒1304侧壁上开设与砂筒1302侧壁相对的通气孔13042。

借由上述结构,砂头13拆卸方便,连接紧密。工作时,气体从进气嘴1301进入,依次经过第一连接筒1303内腔和第二连接筒1304内腔后,从通气孔13042进入砂筒1302内腔,穿过砂筒1302的多孔侧壁后呈放射状均匀地喷出,从而第三臭氧发生器1611提供的臭氧可以均匀地混合在砂筒1302外的净水中。当砂头13的某一个零部件损坏时,可以单独进行替换,使用成本低。

所述第一限位部13031和第二限位部13041上均具有至少两条垂直于砂筒1302中轴线的凸肋1305,相邻的凸肋1305之间具有间隙1306。

所述凸筋以砂筒1302中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各凸筋的长度相等,定位效果好。

所述第一连接筒1303底端与第二连接筒1304顶端相螺接。

所述第一连接筒1303外侧壁上具有便于拧紧着力的第一摩擦部13032。

所述第三臭氧发生器1611的输出端通过气管1610与所述进气嘴1301相连通,所述砂头13设于出水管1606进水端内,凸肋1305外端与出水管1606内侧壁相抵接。由于第一限位部13031和第二限位部13041上设有凸肋1305,因而凸肋1305外端和出水管1606内侧壁相抵接,可以对砂头13进行限位,防止砂头13晃动而致进气嘴1301从气管1610脱出,工作可靠性高。由于相邻的凸肋1305之间具有间隙1306,因而不会影响净水从砂头13处流过及臭氧从砂筒1302中喷出。

水位检测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水位检测器,也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7中所示改进后的水位检测器。如图6和图7所示,水位检测器包括检测杆1409和套设于检测杆1409外并可沿检测杆1409移动的浮子14。浮子14包括环形磁铁1401、中部设有第一贯通孔14022的底座1402、中部设有第二贯通孔14032的顶盖1403,底座1402侧壁上开设环形凹槽14021,环形磁铁1401置于该环形凹槽14021内,还包括密封圈1404,所述密封圈1404包括卡设于环形凹槽14021内的环形凸起14041,所述环形凸起14041侧壁顶部具有置于顶盖1403内顶面与底座1402上端口顶面之间的法兰边14042,所述底座与顶盖1403可拆卸相连。水位检测器的检测杆1409穿过第一贯通孔14022和第一贯通孔14032。所述检测杆1409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第二不锈钢挡板1614,可以隔绝紫外线照射,防止检测杆1409顶端和底端的塑料制品老化。

借由上述结构,浮子14拆装方便,当浮子14的任意一个零部件损坏时,可单独进行更换,使用维修成本低。密封圈1404上设有环形凸起14041和法兰边14042,通过轴向和径向的挤压,可以达到增强密封效果的作用。浮子14对水位的跟随性能好,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高。

所述环形凸起14041外底面还连有三根等长的定位杆14043,所述定位杆14043平行于底座1402中心轴线,定位杆14043的底端与环形磁铁1401相抵接。三根定位杆14043沿环形凸起14041周圈均匀分布。由于设置了定位杆14043,从而环形磁铁1401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不易晃动,工作可靠性高。

所述底座1402与顶盖1403相螺接。

所述顶盖1403外侧壁上具有便于拧紧着力的第二摩擦部14031。

检测杆1409置于净水塔本体1601内,检测杆1409上对应进水位的位置设有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5、对应满水位的位置设有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6,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5和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6的一端均接地,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5和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6的另一端均与控制器10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1407与接在净水塔本体1601的进水管1615上的进水电磁阀1408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5和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6均与环形磁铁1401配合。净水塔16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

工作时,浮子14随水位变化而沿检测杆1409上下移动。当净水塔本体1601内水位低于进水位时,浮子14位于进水位之下,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5位于环形磁铁1401的磁场范围外,此时第一常闭型干簧管1405的两触点始终连通,控制器10检测到该状态后,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1407驱动进水电磁阀1408打开并保持,从而实现对净水塔本体1601内加水。当净水塔本体1601内水位高于满水位时,浮子14位于满水位之上,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6位于环形磁铁1401的磁场范围外,此时第二常闭型干簧管1406的两触点始终连通,控制器10检测到该状态后,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1407驱动进水电磁阀1408关闭并保持,从而停止对净水塔本体1601加水。

所述水气混合器17包括第一电磁阀1700、第四三通接头1711和进气管路1705,第四三通接头1711的第一端为进气端,第四三通接头1711的第二端为进水端,第四三通接头1711的第三端为出水端;所述第一电磁阀1700包括阀座1701、线圈组件1702、阀芯组件和复位弹簧1704,其中阀座1701与线圈组件1702相连,阀座1701内设有过气腔17011,过气腔17011通过进气孔17012与第一臭氧发生器1904的输出端相连通,线圈组件1702具有可与水气混合器进气管路1705相通的进气通道17021,阀芯组件包括装于进气通道17021内的电磁杆1703,复位弹簧1704置于进气通道17021内且复位弹簧1704的一端与电磁杆1703的一端相接,电磁杆1703的另一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气孔17012的堵头,所述过气腔17011内还设有对所述进气孔17012封口的瓷片1707,所述瓷片1707上开设连通过气孔与过气腔17011的通孔17071,所述堵头包括与电磁杆1703一端固连并与通孔17071相对的气水闸1708。

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电磁杆1703的密封套1709。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气混合器17还包括套在所述密封套1709顶端的连接件1710,所述气水闸1708通过螺母1721紧固在连接件1710上端;所述气水闸1708由陶瓷制成。气水闸1708与连接件1710之间设有橡胶垫圈1723。电磁阀1703与连接件1710之间设有胶封1722。阀座1701与线圈组件1702之间设有橡胶密封件1724。阀座1701与瓷片1707之间设有密封橡胶垫圈1725。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水气混合器17还包括套在所述密封套1709顶端的连接件1710,所述气水闸1708与连接件1710顶端可拆卸相连;所述气水闸1708由橡胶制成。电磁阀1703与连接件1710之间设有胶封1722。阀座1701与线圈组件1702之间设有橡胶密封件1724。阀座1701与瓷片1707之间设有密封橡胶垫圈1725。

水气混合器还包括进气支管1712和进气总管1713,所述进气支管1712和进气管路1705的一端均与进气总管1713相连通,进气支管1712的另一端与过气腔17011相连通,进气管路1705的另一端通过进气通道17021与过气腔17011相连通;进气总管1713的一端密封,进气总管1713的另一端与三通接头1711的第一端相连通。为增加气流总流量,增设进气支管1712和进气总管1713。

所述进气支管1712与进气管路1705均与进气总管1713垂直,进气总管1713上连有水位检测器,水位检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0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1714与进水电磁阀1700的控制端电连接。由于增设水位检测器,可以及时知道水气混合器17是否返水并采取解决措施。

所述三通接头1711的内设有砂头1715。砂头1715可用于将臭氧均匀混合至水中。所述砂头1715的进气端位于三通接头1711的第一端内并与过气腔17011相连通,砂头1715的出气端位于三通接头1711的第二端与三通接头1711的第三端之间。

所述水位检测器包括用于接地的公共电极1716、用于检测进气总管1713内水位是否超过预警水位的第一电极1717、用于检测外部第一臭氧发生器输出端与进气孔17012之间的臭氧输送管道1726内水位是否超过故障报警水位的第二电极1718,第一电极1717通过第一分压电阻1719与控制器10的第一检测端电连接,第二电极1718通过第二分压电阻1720与控制器10的第二检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均为可脉冲切换的I/O口和A/D检测口复用端;第一分压电阻1719与第一检测端之间、第二分压电阻1720与第二检测端之间均与电源正极电连接。

水气混合器17还包括预警单元1609,所述预警单元1609与控制器10电连接。

控制器10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在常态下均为I/O口,控制器10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在脉冲检测水位时为A/D检测口。在常态下,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以灌电流形态输入控制器10,第一电极1717和第二电极1718上电压为零伏特,不会电解水。而通过脉冲检测水位,检测时间极短,因而电解时间极短,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从而可以避免当水位超过预警水位时,公共电极与第一电极1717始终连成电解回路、持续电解,避免电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当控制器10检测到臭氧输送管道1726内水位高于第二水位时,控制器10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1407使进水电磁阀1408关闭,臭氧无法进入三通接头,同时水也无法通过电磁阀进入第一臭氧发生器。

当控制器10检测到进进气总管1713内水位高于预警水位且低于故障报警水位时,控制单元10控制预警单元1609报警。

所述控制器10为STC12C5404AD芯片及其外围电路。

所述进气管路1705与进气总管1713之间、所述进气管路1705与进气总管1713之间、所述进气总管1713与三通接头1711的第一端之间各通过一硬管快接接头8相连。

如图16和图17所示,硬管快接接头8包括连接套803、在待连接的第一硬管802的连接端有可与连接套803相螺接的螺纹头8021,还包括第一圆弧部件8011、第二圆弧部件8012,第二硬管804连接端有法兰凸缘8041,连接套803的内径大于法兰凸缘8041的外径,第一圆弧部件8011和第二圆弧部件8012可拆卸相连并可形成套在第二硬管804连接端的圆环801,该圆环801的外径大于法兰凸缘8041的外径,圆环801的内侧壁与第二硬管804的外侧壁相贴合,圆环801的外侧壁与连接套803的内侧壁相贴合,圆环801由连接套803外端的止口8031限位。当连接第一硬管802与第二硬管804时,首先将带有法兰凸缘8041的第二硬管804的连接端穿过连接套803,再将第一圆弧部件8011与第二圆弧部件8012连接成套在第二硬管804连接端的圆环801,最后将螺纹头8021与连接套803相螺接,即可实现第一硬管802与第二硬管804之间的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圆弧部件8011与第二圆弧部件8012形成圆环状限位部,因而不易变形和移位,硬管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密封性能好。

所述螺纹头8021的端面上还设有密封圈805;当第一硬管802和第二硬管804连接时,密封圈805夹设于法兰边凸缘的端面与螺纹头8021的端面之间。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二硬管804处没有设置法兰凸缘8041,因而无法在螺纹头8021上设置密封圈805。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硬管804处设有法兰凸缘8041,因而可以与螺纹头8021上的密封圈805相抵接,实现密封效果。

所述第一圆弧部件8011上开设凹槽,所述第二圆弧部件8012上设有可卡设于凹槽内的凸肋部80121。安装时,直接将凸肋部80121对准凹槽,再将连接套803向外端一拉,即可实现第一圆弧部件8011与第二圆弧部件8012的连接,方便快捷。

所述连接套803外周还设有便于拧紧着力的凸筋8032。

所述第一硬管802和第二硬管804为PVC硬管。第一硬管802和第二硬管804的直径范围均为2.5mm~250mm。

如图18至图27示出直饮水分机1900的结构。直饮水分机1900包括第一三通接头1201、水龙头组件9和热胆组件11,所述水龙头组件9包括冷水龙头901和热水龙头902,所述热胆组件11包括热胆1101,第一三通接头1201的第一端用于与直饮水供输管网的来水端相连通,第一三通接头1201的第二端用于与直饮水供输管网的去水端相连通,还包括单向阀1111;第一三通接头1201的第三端与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入口相连通,冷水龙头901入水口和热胆1101入水口均与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出口相连通,热胆1101出水口与热水龙头902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热胆1101的蒸汽出口与单向阀1111的入口相连通,单向阀1111的出口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热胆1101外包裹有保温材料。

由于设置了单向阀1111(单向阀1111只允许热胆1101内的蒸汽通过单向阀1111排出,不允许外界的空气进入热胆内),当热胆1101加热时,水蒸汽的压力会将单向阀1111打开,此时水蒸汽通过单向阀1111排出(可排至直饮水分机1900的废水盒等);当热胆1101不加热时,单向阀1111不受压力作用,处于关闭状态。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热胆1101的蒸汽出口无须连接水箱,不会对直饮水冷水进行加热,不影响直饮水冷水的取用效果,不会对用水体验产生任何影响。

直饮水供输管网直接通过第一三通接头1201和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直接为冷水龙头901和热胆1101提供直饮水,避免采用水箱供水。直饮水供输管网既给本直饮水分机1900提供了直饮水,又不影响直饮水供输管网向其它取水点正常供应与输送直饮水,直饮水分机1900相当于直连直饮水供输管网的“一截管道”,故而称作“管道过流”。由于直饮水分机1900中不采用水箱供水模式,因而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水箱供水模式直饮水分机中存在的二次污染、水质陈化、清洗消毒人工耗费大、清洗消毒剂耗费大、清洗消毒剂残留问题。同时,由于取水时不需通过水箱虹吸原理供取,直接通过供输管网水压取用,出水量大。

所述第一三通接头1201为山字型三通接头,该山字型三通接头的中间端为第一三通接头1201的第三端。由于第一三通接头1201的第三端上位安装,因而若长期不用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当直饮水供输管网内水路流动时,即使直饮水分机1900长期不取水,第一三通接头1201第三端内的水也会被带入直饮水供输管网,参与循环流动,避免产生死水。

所述水龙头组件9还包括漏斗形出水嘴912,所述漏斗形出水嘴912的上部与冷水龙头901、热水龙头902之间围成密闭的空腔9121,冷水龙头901和热水龙头902的出水口均与所述空腔9121相连通,所述空腔9121通过漏斗形出水嘴912下部的出水通管9122与外界相连通。

所述冷水龙头901出水口和热水龙头902出水口均为圆孔,出水通管9122横截面为圆形。该种结构有利于生产和装配。

所述冷水龙头901和热水龙头902与出水嘴912可拆卸相连,便于拆装。

直饮水分机1900还包括第二三通接头1617,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直通端,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为旁通端,所述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与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出口相连,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与冷水龙头901入水口相连,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与热胆1101入水口相连。

借由上述结构,即使长期不使用冷水龙头901取水,当接热水时,由于分机供水管路与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相连通,分机供水管路中的水会通过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和第三端流至热胆1011内;同时,由于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直通端,分机供水管路中水流的冲击力会将第二三通接头1617第二端与冷水龙头901入水口处的水通过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带走并及时补充,从而避免分机供水管路与冷水龙头901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中的水质陈化,防止细菌滋生。

所述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长度为0~5cm。经过试验,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长度过长,则不利于带动水流动;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长度过短,则不利于生产和拆装,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长度为0~5cm最适宜。

所述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一端用于与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出口可拆卸相连,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二端与冷水龙头901入水口固连,第二三通接头1617的第三端用于与热胆入水口可拆卸相连。

所述热胆1101的蒸汽出口与单向阀1111的入口之间还连有可膨胀和收缩的气囊1102。

由于设置了可膨胀和收缩的气囊1102,热胆1101加热时,水蒸汽首先会通过蒸汽出口进入气囊1102,此时气囊1102膨胀,当蒸汽量太大时才通过单向阀1111排出;当热胆1101不加热时,水蒸汽液化成水储存在气囊1102内,此时气囊1102收缩。这样可以避免排出的水蒸汽过多。

所述气囊1102为硅胶材质,所述气囊1102通过硬质管1103与热胆1101的蒸汽出口相连;所述气囊1102和硬质管1103均竖直设于热胆1101上方。由于气囊1102为硅胶材质,因而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变能力。将气囊1102和硬直管1103竖直设于热胆1101上方,可便于气囊1102内的液态水返回至热胆1101重复利用。

直饮水分机1900还包括水位检测器1104和设于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上的进水电磁阀907,所述水位检测器1104包括接地的公共电极11043、用于检测热胆1101内水位是否超过进水位的进水电极11041、用于检测热胆1101内水位是否超过满水位的满水电极11042;进水电极11041通过第一分压电阻1109与控制器10的进水检测端电连接,满水电极11042通过第二分压电阻1110与控制器10的满水检测端电连接,所述进水检测端和满水检测端均为可脉冲切换的I/O口和A/D检测口复用端;第一分压电阻1109与进水检测端之间、第二分压电阻1110与满水检测端之间均与电源正极电连接;控制器10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与进水电磁阀907的控制端电连接。

控制器10的进水检测端和满水检测端在常态下均为I/O口,控制器10的进水检测端和满水检测端在脉冲检测水位时为A/D检测口。在常态下,进水检测端和满水检测端以灌电流形态输入控制器10,进水电极11041和满水电极11042上电压为零伏特,不会电解水。而通过脉冲检测水位,检测时间极短,因而电解时间极短,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从而可以避免当水位超过进水位时,公共电极11043与进水电极11041始终连成电解回路、持续电解,避免电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当控制器10检测到热胆1101内水位低于进水位时,控制器10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驱动进水电磁阀907打开,直饮水进入热胆1101内;当控制器10检测到热胆1101内水位高于满水位时,控制器10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使进水电磁阀907关闭,直饮水无法进入热胆1101。

所述公共电极11043、进水电极11041和满水电极11042的接线端均固设于所述硬质管1103上。

所述控制器10为STC12C5404AD芯片及其外围电路。

冷水龙头901内设有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冷水龙头901的冷水控制手柄9011上设有与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相互配合的第一磁铁905;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的第一触点接地,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的第二触点与控制器10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与接在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上的进水电磁阀907的控制端电连接;当接冷水时,冷水控制手柄9011带动第一磁铁905运动并使得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位于第一磁铁905的磁场范围内。

热水龙头902内设有第二常开型干簧管908,热水龙头902的热水控制手柄9021上设有与第二常开型干簧管908相互配合的第二磁铁909;第二常开型干簧管908的第一触点接地,第二常开型干簧管908的第二触点与控制器10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与接在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上的进水电磁阀907的控制端电连接;当接热水时,热水控制手柄9021带动第二磁铁909运动并使得第二常开型干簧管908位于第二磁铁909的磁场范围内。

借由上述结构,进水电磁阀907在常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取冷水时,冷水控制手柄9011带动第一磁铁905运动并使得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位于第一磁铁905的磁场范围内,此时第一常开型干簧管904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相连通,控制器10检测到该状态后,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驱动进水电磁阀907打开,分机供水管路中的水通过冷水龙头901流出。热水取水过程与冷水取水过程类似。由于不取水时,进水电磁阀907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可以防止热胆1101中的水蒸汽对分机供水管路中的水进行加热,影响冷水取用效果。

所述热胆110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105和加热件1106,所述温度传感器1105通过A/D转换器1107与控制器10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加热件驱动电路1108与加热件1106电连接。

借由上述结构,控制器10内预先设置适宜的热胆供水温度。热胆1101工作时,通过加热件1106加热热胆1101内的水,同时温度传感器11058检测热胆1101内的水温并送至控制器10,控制器10将检测到的热胆水温与设置的热胆供水温度进行比较,当检测到的热胆水温达到热胆供水温度时,控制器10通过加热件驱动电路1108控制加热件1106停止工作。

所述温度传感器1105为温敏电阻。所述加热件1106为加热丝。

所述第一三通接头1201的第三端通过分机总阀1202与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相连。分机总阀1202即可闸水又可调节水量大小。

直饮水分机1900各部件安装在分机外壳1204内,分机外壳1204设有可拆卸前面板1205,单向阀1111的出口与前面板1205上的废水盒1203相连通。分机总阀1202的调节手柄从分机外壳1204侧面板伸出。水龙头组件9通过前面板1205外露。漏水保护屏1206底面与分机外壳1204之间绝缘。

分机外壳1204底部内还设有漏水保护片1207,漏水保护片1207通过漏水保护感应电路1207与控制器10电连接。

直饮水分机1900中,热胆1101内的水位检测逻辑如下:

1、直饮水分机1900每次通电时,首先处于待机状态,此时,连接在控制器10的满水电极11042和进水电极11041处的满水检测端和进水检测端均处于普通I/O口输入形态,满水检测端和进水检测端以灌电流形态输入控制器10,满水电极11042和进水电极11041上电压为零伏特,事实上热胆1101这时无水或低于进水位,不会产生电离水的情况。

2、当直饮水分机1900每次按下开机时,有水或无水,连接在控制器10的满水电极11042和进水电极11041处的满水检测端和进水检测端由普通I/O口输入形态转为A/D检测输入状态,此时满水电极11042和进水电极11041上电压因阻值不同而不同:①如满水电极11042或进水电极11041与公共电极11043之间感应到有水时,则满水检测端和进水检测端电压约为2~3V(水质不同,加热丝不同,电压会有变化),热胆1101不需进水工作,此操作仅需一次,检测0.05秒钟一次即停止;②如满水电极11042或进水电极11041与公共电极11043之间感应到无水时,则满水检测端和进水检测端电压约为5V,此时打开进水电磁阀907进水,此时为5秒一次发生脉冲检测信号,每次检时长为0.05秒。因进水与出水同时进行,水位检测器1104的电极虽没入水中,但水是流动的,含接触过电极的水还没来得及电解就流走了,因此电解问题可忽略不计。

直饮水分机1900日常工作无人取热水操作,则水位检测器1104不发生检测,发生取热水操作,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模式与2-②模式一致。

3、直饮水分机1900每次按加热按钮开关或自动启动加热,控制器10会将满水检测端和进水检测端由普通I/O口输入形态装换为A/D检测输入形态,检测热胆1101是否需进水,即水位是否低于进水位,每次按加热按钮开关操作及自动启动加热动作,只发生检测一次,时间为每次0.05秒钟。这种相关功能性启动才进行水位检测的常闭性检测方法,大大降低了水位检测频率和时间,特别适合对容易被电解液体的液位检测,以避免被检测液位的液体电解,影响液体的质量,特别适合通过有线或无线信号发送供取液体信号、开启出液阀工作模式的液位检测。

直饮水分机1900中,热胆1101水位控制流程如下:

直饮水分机1900通电开机时,水位检测器1104自动检测热胆1101内是否有水,以及水位的状态,判断热胆1101是否自动进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直饮水分机1900开启工作,热胆1101内无水时,触发进水电磁阀907自动打开,热胆1101自动进水。

2、直饮水分机1900开启工作,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到热胆1101里有水,但水位未达到进水电极11041水位时,触发进水电磁阀907打开,热胆1101进水;当水位达到满水电极11042水位时,关闭进水电磁阀907,停止进水。

3、直饮水分机1900开启工作,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到热胆1101里有水,水位达到进水电极11041水位而未超过满水电极11042水位时,进水电磁阀907不打开,热胆1101不进水。

4、直饮水分机1900开启工作,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到热胆1101里有水,水位达到满水电极11042水位时,进水电磁阀907不打开,热胆1101不进水。

5、直饮水分机1900开启工作,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到热胆1101里有水,水位达到满水电极11042水位而漏水保护片1206未检测到漏水时,进水电磁阀907不打开,热胆1101不进水。

6、直饮水分机1900开启工作,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到热胆1101里有水,漏水保护片1206检测到漏水时,控制器10报故障,作自动保护状态处理,所有工作停止;这时若需在热水龙头902处取水,重新开机后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①、直饮水分机1900能正常工作;

②、直饮水分机1900不能正常工作,直饮水分机1900自动保护,需查找故障原因;

③、再接一段时间水时,看水位是否有变化

a、若漏水保护片1206检测到漏水时,直饮水分机1900处于自动保护,需查找故障原因。

b、若漏水保护片1206未检测到漏水时时,直饮水分机1900能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7、按下热水龙头902出水按键,进水电磁阀907打开(直饮水分机1900处于故障自动保护状态除外)。

如图8所示,直饮水分机1900的整体工作原理如下:

1、直饮水分机1900工作前准备,电路、水路准备就绪。

2、插上电源插座,直饮水分机1900处于待机状态,此时,电源指示灯显红色。

3、按下电源按键,直饮水分机1900出于开始工作状态,此时,电源指示灯显绿色。再次按下电源按键,直饮水分机1900出于待机工作状态,此时,电源指示灯显红色。

4、自动进水功能:直饮水分机1900处于开始工作状态时,水位检测器1104检测到热胆1101内无水时(脉冲式电压检测),进水电磁阀907打开,热胆1101进水,达到满水电极11042水位时,自动关闭进水电磁阀907。

5、按下直饮水分机1900冷水龙头901或热水龙头902出水按键时,进水电磁阀907打开,直饮水分机1900供应冷或热饮用水。

6、热胆1101进满水后,且水位达到进水电极11041水位时,直饮水分机1900自动加热热胆1101内的水95℃一次,每隔24小时再加热95℃一次,以此循环。

7、制热-保温功能:当直饮水分机1900热胆1101内水温达到95℃高温水时,直饮水分机1900关闭制热水功能,处于保温状态,制热水指示灯显绿色;当水温冷却到80℃时,直饮水分机1900重新开始制热水功能,制热水指示灯显红色。(水温有95℃、65℃、40℃三种机型,具体装机以实际需求而定)。

8、休眠功能:当直饮水分机1900制热水保温后,无人用高温水,70分钟后直饮水分机1900会处于休眠状态,此时,制热水指示灯会不断闪烁,制热水功能会停止,其他功能仍旧正常,只有重新按制热按键方可再次制热水。

9、缺水保护:当直饮水分机1900热胆1101进水时,如果8分钟之内,热胆1101水位未达到进水水位线,控制器10判定为缺水保护,缺水指示灯闪烁显示红色,需重新复位才能工作。

10、漏水保护:当直饮水分机1900在开机、进水、制热等状态时,如漏水保护片1206被水短路时,直饮水分机1900可能存在漏水的现象,此时直饮水分机1900立即变为漏水保护状态,进水指示(红灯)闪烁显示,电源指示(绿灯亮),各种功能操作均失效。只有人工解决掉漏水故障原因,如将漏水保护片上的水珠抹干以后,直饮水分机1900才会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如图26和图27所示,直饮水分机1900的另一实施例重复实施例一,区别在于,冷水龙头901上设有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的第一触点接地,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的第二触点与控制器10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与接在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上的进水电磁阀907的控制端电连接;当接冷水时,冷水控制手柄9011带动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的控制杆接通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

热水龙头902上设有第二自复位行程开关911,第二自复位行程开关911的第一触点接地,第二自复位行程开关911的第二触点与控制器10电连接,控制器10的输出端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与接在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上的进水电磁阀907的控制端电连接;当接热水时,热水控制手柄9021带动第二自复位行程开关911的控制杆接通第二自复位行程开关911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

利用自复位行程开关与利用常开型干簧管控制冷热水的取用工作原理类似。进水电磁阀907在常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取冷水时,冷水控制手柄9011带动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的控制杆接通第一自复位行程开关910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控制器10检测到该状态后,通过进水电磁阀驱动电路906驱动进水电磁阀907打开,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中的水通过冷水龙头901流出。热水取水过程与冷水取水过程类似。由于不取水时,进水电磁阀907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可以防止热胆1101中的水蒸汽对直饮水分机1900供水管路中的水进行加热,影响冷水取用效果。

如图2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原水净化单元190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级PP棉净水组件19029、高压增压泵1919、纳滤膜净水组件1920或RO膜净水组件1921、活性炭净水组件19023、第二级PP棉净水组件19020等,根据原水水质及用户的要求,可增加连接一个或多个经卫生行政许可的净水模块组件。经过纳滤膜净水组件1920或RO膜净水组件1921处理得到的浓水与从原水电磁阀19024过来的原水通过原浓水汇合三通1922流至第一级PP棉净水组件19029。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局限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