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0554发布日期:2018-10-16 19:07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脂肪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生恶臭物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效益创造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各种污染,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现的限制因素;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污水的资源化回用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大部分是利用活性淤泥的生物降解法,这种方法处理的污水出水的水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具备自动清洁功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对沉淀池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清洁的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元件放置腔、杀菌除臭腔、外壳和过滤沉淀腔;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第一元件放置腔、杀菌除臭腔和过滤沉淀腔;所述过滤沉淀腔设置在第一元件放置腔的左侧;所述第一元件放置腔的顶部设置有进水泵,并通过进水管与过滤沉淀腔连通;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滤沉淀腔的内部,并与水平面成30度夹角,且设置在水泵的下方;所述第一清洁杆设置在过滤网上方;所述过滤网的左侧设置有箱门;所述过滤网的右下方设置有絮凝剂进料管;所述絮凝剂进料管的顶端与絮凝剂进料装置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沉淀物排料管设置在过滤沉淀腔的左下方;所述沉淀物排料管的中部与第三阀门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水管与抽水泵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抽水泵设置在第一元件放置腔的内部,且设置在絮凝剂进料管的下方;所述杀菌除臭腔设置在第一元件放置腔的右侧;所述抽水泵通过第一连接水管与杀菌除臭腔内部的水雾转化装置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水雾转化装置设置在杀菌除臭腔内部,并固定设置在杀菌除臭腔的竖向内壁上;所述转动喷气装置设置在杀菌除臭腔内部的中部;所述紫外线灯管设置在杀菌除臭腔的顶部;所述集气罩设置在紫外线灯管的左右两侧,且每侧各一个;所述集气罩通过第一连接气管与臭氧吸收装置连接在一起;所述臭氧吸收装置设置在杀菌除臭腔的上方;所述臭氧吸收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且出气管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中空转动轴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气管与臭氧发生器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杀菌除臭腔的右下方;所述出水管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水雾转化装置设置有转化喷头和喷头固定架;所述喷头固定架固定设置在杀菌除臭腔的内壁上;所述传动装置设置有第一齿轮、传动轴、电动机、第二齿轮和中空转动轴;所述第二齿轮与中空转动轴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齿轮的左侧设置有第一齿轮,并与其啮合在一起;所述第一齿轮通过传动轴与其下方的电动机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动杆与中空转动轴固定连接在一起,且与其内部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设置在第二清洁杆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转动喷气装置通过中空转动轴与杀菌除臭腔下方的传动装置固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转化喷头固定设置在喷头固定架的内侧,且与喷头固定架成30度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设置有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设置有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滤沉淀腔岁污水进行过滤除杂沉淀处理,将大分子物质与水体分离开,在利用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和抽水泵将过滤沉淀腔沉淀好的水体送入到水雾转化装置中将水体雾化,并喷入到含有臭氧气体的杀菌除臭腔中进行杀菌除臭,增加水体与臭氧的接触面积,提高净化效率和效果,提高储水水质的质量;通过第一清洁杆和第二清洁杆的设置,实现了装置自动清洁的功能,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中水雾转化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中传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1-进水泵、2-进水管、3-第一清洁杆、4-第一元件放置腔、5-絮凝剂进料装置、6-絮凝剂进料管、7-出气管、8-第一阀门、9-臭氧吸收装置、10-第一连接气管、11-紫外线灯管、12-集气罩、13-水雾转化装置、14-转动喷气装置、15-杀菌除臭腔、16-出水管、17-第二阀门、18-臭氧发生器、19-第二连接气管、20-中空转动轴、21-转动连接装置、22-传动装置、23-第一连接水管、24-抽水泵、25-第二清洁杆、26-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27-第二连接水管、28-沉淀物排料管、29-第三阀门、30-外壳、31-箱门、32-过滤沉淀腔、33-过滤网、34-转化喷头、35-喷头固定架、36-转动杆、37-通孔、38-第一齿轮、39-传动轴、40-电动机、41-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式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元件放置腔4、杀菌除臭腔15、外壳30和过滤沉淀腔32;所述外壳30内部设置有第一元件放置腔4、杀菌除臭腔15和过滤沉淀腔32;所述过滤沉淀腔32设置在第一元件放置腔4的左侧,用于过滤污水中大颗粒杂质,防止堵塞出料管;所述第一元件放置腔4的顶部设置有进水泵1,并通过进水管2与过滤沉淀腔32连通,用于抽取污水进入装置;所述过滤网33设置在滤沉淀腔32的内部,并与水平面成30度夹角,且设置在水泵1的下方,用于过滤污水中含有的大颗粒杂质,并便于清理过滤物;所述第一清洁杆3设置在过滤网33,用于清理过滤网33;所述过滤网33的左侧设置有箱门31,便于流出过滤物;所述过滤网33的右下方设置有絮凝剂进料管6,用于向过滤沉淀腔32内部添加絮凝剂;所述絮凝剂进料管6的顶端与絮凝剂进料装置5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过滤沉淀腔32底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清洁杆25,通过第二清洁杆25的推动将过滤沉淀腔32底部的沉淀物推出装置,具有自动清理的作用;所述沉淀物排料管28设置在过滤沉淀腔32的左下方,用于排出沉淀物;所述沉淀物排料管28的中部与第三阀门29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26设置在第二清洁杆25的上方,待污水沉淀后抽取除杂后的水体,且具有过滤的作用;所述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26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水管27与抽水泵24固定连接在一起,为膜组件过滤吸水装置26的抽水提供动力;所述抽水泵24设置在第一元件放置腔4的内部,且设置在絮凝剂进料管6的下方;所述杀菌除臭腔15设置在第一元件放置腔4的右侧,对沉淀后的水体进行杀菌除臭处理;所述抽水泵24通过第一连接水管23与杀菌除臭腔15内部的水雾转化装置13固定连接在一起,将抽取的水体传送到水雾转化装置13中;所述水雾转化装置13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内部,并固定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的竖向内壁上,将水体雾化,增大与臭氧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杀菌效果;所述转动喷气装置14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内部的中部,用于向腔内添加臭氧气体,并通过转动喷气装置14的转动,加快分子运动速率,从而加快二者的混合速率;所述转动喷气装置14通过中空转动轴20与杀菌除臭腔15下方的传动装置22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传动装置22带动转动喷气装置14的转动;所述紫外线灯管11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的顶部,利用紫外线对雾化后的水体进行杀菌处理;所述集气罩12设置在紫外线灯管11的左右两侧,且每侧各一个;所述集气罩12通过第一连接气管10与臭氧吸收装置9连接在一起,用于导出腔内多余的臭氧气体并吸收,防止污染大气;所述臭氧吸收装置9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的上方,用于吸收臭氧气体;所述臭氧吸收装置9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7,且出气管7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阀门8;所述中空转动轴20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气管19与臭氧发生器18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出水管16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的右下方,用于导出液化杀菌后的液体;所述出水管16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阀门17,用于控制水体的流出。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雾转化装置设置有转化喷头34和喷头固定架35;所述喷头固定架35固定设置在杀菌除臭腔15的内壁上,用于固定转化喷头34,并传送水体;所述转化喷头34固定设置在喷头固定架35的内侧,且与喷头固定架35成30度夹角,向上喷洒雾化后的水体,增加与臭氧接触的时间,从而增加杀菌效果。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传动装置22设置有第一齿轮38、传动轴39、电动机40、第二齿轮41和中空转动轴20;所述第二齿轮41与中空转动轴20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二齿轮41带动中空转动轴20的转动;所述第二齿轮41的左侧设置有第一齿轮38,并与其啮合在一起,通过第一齿轮38带动第二齿轮41的转动;所述第一齿轮38通过传动轴39与其下方的电动机40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电动机40带动第一齿轮38的转动;所述转动杆36与中空转动轴20固定连接在一起,且与其内部连通,便于从转动杆36中释放臭氧气体;所述转动杆36的外表面设置有通孔37,用于释放臭氧气体。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