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循环生态净化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0194发布日期:2018-09-21 23:55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逆向循环生态净化塘。



背景技术:

我国城、镇、乡村,普遍存在着受污染的湖泊池塘,水体水质不少属于劣ⅴ类甚至黑臭水体,蝇、蚊孳生,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加速,损害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

目前采用的修复技术大致分为以下4类:

1.生态修复技术即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或浮水植物。

2.截留点源、面源等污染源。

3.抽取部分污染水体,经物化处理后,回馈水体进行稀释。

4.定期置换受污染水。

上述4类修复技术,或停留在小试阶段难以大面积生产性实施;或效果难以长期维持;或投资较大成本较高;或转移污染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逆向循环生态净化塘,该净化塘采用了物理净化、物理化学净化、生态净化和生化净化相结合的技术,将黑臭水体或劣v类水体修复与净化成《环境质量标准》2002—06—01地面水ⅲ类甚至ⅱ类水质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逆向循环生态净化塘,在所需处理的水域内,通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围网将水域依次分成三个区域,依次为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

所述厌氧区内种植有挺水植物睡莲,溶解氧的浓度小于等于0.1mg/l;

所述兼氧区的溶解氧浓度为0.5mg/l;

所述好氧区内种植有能把含碳有机物降解为h2o与co2,含氮有机物降解为nh3-n,并种植有以水体及底泥中的氮、磷作为营养,生长繁殖的沉水植物轮叶黑藻、苦草以及沿湖岸种植有再力花。好氧区溶解氧的浓度维持在4mg/l以上。

三个区域的水面面积比为:1:4:5.7;水体容积比为1:7:12。

所述逆向循环的净化功能,将清水区(好氧区)的水逆向循环至厌氧区与兼氧区,逆向循环流量占清水区容积的16~25%。在兼氧区完成硝化作用,将氨氮硝化为亚硝酸盐no2-与硝酸盐no3-,在厌氧区完成反硝化反应将no2-与no3-还原为氮气n2,达到脱氮的目的。将上述四类净化功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净化系统。循环往返持续地进行碳化、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

本发明采用了物理净化、物理化学净化、生态净化、生化净化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将黑臭水体或劣v类水体修复与净化成《环境质量标准》2002—06—01地面水ⅲ类甚至ⅱ类水质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总体布局示意图;

其中,1.水域,2.围网,3.沉水植物,4.观景廊道,5.厌氧区,6.兼氧区,7.好氧区,8.挺水植物睡莲,9.再力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屯昌县府东侧的街心公园湖泊,湖泊总水面面积15000m2,总水体容积19370m3。湖泊用围网2分格成三个区域。3区的水面面积比为1:4:5.7;水体容积比为1:7:12。湖泊始端是厌氧区5,接纳受污染的水源(雨污合流)。中部是兼氧区6,接受厌氧区5来水。末端为好氧区(或称清水区)7,接受兼氧区来水,好氧区7的出水,即为净化水,可排入环境,或市政利用。在好氧区7内种植净化能力强、有景观价值的沉水植物3。湖泊中设置有连接两岸的观景廊道4。在好氧区沿岸种植再力花9。

厌氧区5水面面积为1400m2,占总水面面积的9.3%;水深为0.3~1.2m,平均0.75m,水体容积为1050m3,占总水体容积的5%;淤泥厚度0.1~0.4m,平均0.25m。底泥tp(总磷)含量为1.36~2.41g/kg,tn(总氮)含量为2.52~5.31g/kg,全区种植挺水植物睡莲,复盖全区水面。厌氧区5溶解氧的浓度小于等于0.1mg/l;

厌氧区5的修复与净化功能:

厌氧区5种埴挺水植物睡莲8,叶大花美,叶面复盖该区90%以上水面,其作用是:1.隔绝水面复氧与削弱光照强度,使该区保持厌氧状态(即溶解氧do保持在0.1)。2,由于睡莲是挺水植物,叶面处于水面以上,光合作用产氧,不会释放给水体。3.根系有很强的吸收n,p作用。主要净化功能是生物化学作用,将逆向循环水中的亜硝酸盐no-2与硝酸盐no-3,反硝化成氮n2,完成水体脱氮。

兼氧区6水面面积为5600m2,占总水面面积为37.3%;水深为1.2~1.4m,水体容积为6720m3,占总水体容积的35%;淤泥厚度0.3~0.4m,平均0.35m。底泥tp(总磷)含量为1.00~2.94g/kg,tn(总氮)含量为2.93~6.54g/kg。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维持溶解氧在0.5mg/l左右。

兼氧区6的净化功能:

该区的主要净化功能是硝化作用,ph维持在7.5—9之间,以利于硝化作用,将水体中氨氮(nh3_n),硝化成亚硝酸盐no2-与硝酸盐no3-

好氧区(清水区)7水面面积为8000㎡,占总水面面积的53.4%;水深为1.3~1.6m,平均1.45m;水体容积为11600m3,占总水体容积的50%;淤泥厚度0.2~0.5m,平均0.35m。底泥tp(总磷)含量为0.60~0.81g/kg,tn(总氮)含量为1.17~2.87g/kg。好氧区溶解氧的浓度维持在4mg/l以上。全区种植净化性能良好的沉水植物3轮叶黑藻、苦草与沿湖岸种植再力花9,是生态修复的主要区域。

好氧区7的净化功能:

1.沉水植物黑藻与苦草的枝叶茂盛,根系发达。可直接吸收水体及底泥中的n、p、k等植物营养素。

2.黑藻与苦草的枝叶上繁殖有生物膜、可吸咐、吸收水体中的胶体及溶解性有机物,营生物化学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3.茂盛的枝、叶营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与游离二氧化碳,可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与提高ph值。

4.茂盛的枝叶可衰减台风、暴雨对水体的浸拢,促进微细悬浮颗粒、胶体物质的沉降,起物理净化作用,降低浑浊度,增加透明度。

5.水体中繁殖着活跃的原生动物(草履虫、钟虫、累枝虫、栉毛虫、楯纤虫等),后生动物(轮虫、线虫、寡毛虫等),以有机碎片、大肠杆菌及游离细菌为食,使水体水质更加清澈透明。,好氧区的净化功能是把含碳有机物降解为h2o与co2,含氮有机物降解为氨氮nh3-n,并沉降除磷。

6.沿好氧区湖岸种植的再力花可循环吸取清水区水体,深度脱除tp、tn与cod。

逆向循环的净化功能:将清水区的水通过回水设施逆向循环至厌氧区与兼氧区,逆向循环流量占清水区容积的16~25%,在兼氧区完成硝化作用,将氨氮硝化为亜硝酸盐no2-与硝酸盐no3-;在厌氧区完成反硝化反应将no2-与no3-还原为氮气n2。将上述四类净化功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净化系统。循环往返持续地进行碳化、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回水设施可以是水泵加输水管。

轮叶黑藻的种植方法简易,可撒籽或剪成5~6cm的黑藻枝段分散撒至水体,在水体中可附着于任何中介,生长繁殖。所需光照强度低,光补偿点也较低,耐强光。最适宜的生长水温是230~280c,有机物分解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与co2有利于黑藻的生长。其叶片与根系都能直接从水体及底泥中吸收n、p、k。

苦草对光照的需求较低,不耐强光,播种方法有:撒种子,在水深为透明度的1.5倍的条件下,发芽率可达98%,3个月成丛;人工抛播;扦枝等。苦草的根系长度约为叶片长度的30%,叶片与根系能直接吸收水体及底泥中的n、p、k。

黑藻与苦草在冬季生长繁殖缓慢,影响净化效果,可种植适宜于冬季生长繁殖的金鱼藻弥补。

在黑藻与苦草生长的泥水界面处会产生薄薄一层含氧浓度极高的好氧层及好氧菌,可有效隔绝底泥中的磷酸根po43-向水体释放,使水体中的含磷量不会反复。

在好氧区岸边种植的再力花,其根系发达,以吸收径流水中的tn、tp、cod,为营养素进行生长繁植。可达到深度除氮、除磷及降解cod的目的。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