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出富氢水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1716发布日期:2019-04-05 22:07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瞬间出富氢水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水模块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瞬间出富氢水模块。



背景技术:

富氢水顾名思义为富含氢气的水,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是采用富氢水杯产生的氢气溶解于水体里面,提高水体中的氢含量;富氢水的味道很中性,跟喝开水或纯净水无分别,无色无味无气。加入氢气的水具有很强的还原功能,可以中和身体血液和细胞里的活性氧(自由基),水素水的负电位有-300~-500(mv)抗氧能力,即以0为中位,负数数值愈大,代表抗氧能力愈强;现有技术主要的是采用在本体中设置一个富氢水模块,通过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水通过模块与氢气融合形成富氢水,氧气则从出口逸出;但是目前对的模块由于设计结构不够合理,导致氢气与水体结合率低,富氢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提高富氢含量,氢气与水体结合率高的瞬间出富氢水模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瞬间出富氢水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个组合式本体,所述的组合式本体由依次装配的模块上盖、第一电极板、质子膜、第二电极板、密封圈和模块下盖构成;其中所述的质子膜位于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三者叠合后所述的密封圈套合于电极板的外侧壁上;所述的模块上盖靠近第一电极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向厚度方向延伸的上凹槽、上凹槽内设有供水体流经的通道,所述的供水体流经的通道为非直流通道;所述的模块上盖远离第一电极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且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与水体流经的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的一端均设置有电极柱,所述的电极柱分设于两端并通过位于模块下盖上的通孔穿出;所述的模块下盖上设有氧气排出管道;所述的模块上盖和模块下盖上均设有对应的安装孔用以将模块上盖、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密封圈和模块下盖安装组合成组合式本体。

采用上述结构,首先通过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水体自模块上盖进水管进入到供水体流经的通道与氢气接触融合,由于采用的水体流经通道为非直流通道,延长水体与氢气接触路径和时间,使得融入更多的氢气到水体中,然后富集了氢气的水体再从出水管流出;而产生的氧气则从模块下盖上设有氧气排出管道中排出。该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水体的富氢量,氢气与水体结合率高。

作为优选,本实用所述的水体流经通道为由多个相对错位设置于上凹槽内的T型凸块与上凹槽之间构成的空隙构成;且T型凸块的竖向部的底端与上凹槽的内侧壁连接、T型凸块的横向部的顶端与临近的上凹槽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水体流经通道的过程更加延长,且水体会产生一定的湍流增大与氢气的融合率。

作为优选,本实用所述的上凹槽由两部分构成,即位于下部的小凹槽、用于容置多个相对错位设置T型凸块;和位于上部的大凹槽用于容置密封圈;且小凹槽和大凹槽呈台阶状设置,通过一个台阶状的平台面实现过渡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的T型凸块沿着上凹槽的长度方向的内侧壁相对交错设置,且相对交错设置的两个T型凸块的总长度大于上凹槽的宽度;采用该结构,可以增加通道的长度和湍流效果,使得水体融入更多的氢气,提高水体富氢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该结构可以实现气体的逸出,提高与水体的接触效率,溶解更多的氢气于水体中。

作为优选,所述的模块上盖的上凹槽的内侧壁与密封圈的外侧壁相贴合,且上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置密封圈和第一电极板端部延伸块的第一容置槽、其上凹槽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置密封圈端部延伸块的第二容置槽;采用该结构可以提高密封效果,同时能够将产生的氢气尽可能的锁在凹槽内,实现与水体的充分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的模块下盖靠近第二电极板的表面上也设置有容置密封圈和电极板的下凹槽,且所述的上凹槽与下凹槽深度之和略小于密封圈的厚度;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密封圈充分固定,同时在将模块上下盖安装压紧过程,使得密封圈有一个预紧力与周围部件更加紧密的贴合,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本实用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设置于小凹槽的靠近两端位置;以尽可能的延长水体流动路径为准,从而使得水体尽可能多的融入氢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瞬间出富氢水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立体分解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中的模块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中的上凹槽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中的T型凸块局部放大图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中的电极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中模块下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套合叠合的电极板和中间的质子膜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瞬间出富氢水模块中模块下盖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附图1-5、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瞬间出富氢水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个组合式本体1,所述的组合式本体由依次装配的模块上盖2、第一电极板3、质子膜4、第二电极板5、密封圈6和模块下盖7构成;其中所述的质子膜4位于第一电极板3和第二电极板5之间、三者叠合后所述的密封圈套合于电极板周边;所述的模块上盖2靠近第一电极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向厚度方向延伸的上凹槽2.1、上凹槽内设有供水体流经的通道2.2,所述的供水体流经的通道为非直流通道;所述的模块上盖远离第一电极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进水管2.3和出水管2.4(进出水管的方向可以不限制,一次为进水管,另一侧为出水管即可)、且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与水体流经的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的一端均设置有电极柱8,所述的电极柱分设于两端并通过位于模块下盖上的通孔7.1穿出;所述的模块下盖上还设有氧气排出管道7.2;所述的模块上盖和模块下盖上均设有对应的安装孔9用以将模块上盖、第一电极板、质子膜、第二电极板、密封圈和模块下盖安装组合成组合式本体。

采用上述结构,首先通过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水体自模块上盖进水管进入到供水体流经的通道与氢气接触融合,由于采用的水体流经通道为非直流通道,延长水体与氢气接触路径和时间,使得融入更多的氢气到水体中,然后富集了氢气的水体再从出水管流出;而产生的氧气则从模块下盖上设有氧气排出管道中排出。该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水体的富氢量,氢气与水体结合率高。

如附图3-5所示:本实用所述的水体流经通道2.2为由多个相对错位设置于上凹槽内的T型凸块2.5与上凹槽之间构成的空隙构成;且T型凸块的竖向部2.51的底端与上凹槽的内侧壁连接、T型凸块的横向部2.52的顶端与临近的上凹槽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水体流经通道的过程更加延长,且水体会产生一定的湍流增大与氢气的融合率。

如附图3-5所示:本实用所述的上凹槽2.1由两部分构成,即位于下部(靠近进水管所在一侧)的小凹槽2.11,用于容置多个相对错位设置T型凸块;和位于上部(靠近第一电极板一侧)的大凹槽2.12,用于容置密封圈;且小凹槽和大凹槽呈台阶状设置,通过一个台阶状的平台面实现过渡连接。所述的T型凸块为沿着上凹槽的长度方向的内侧壁相对交错设置,且相对交错设置的两个T型凸块的总长度大于上凹槽的宽度;采用该结构,可以增加通道的长度和湍流效果,使得水体融入更多的氢气,提高水体富氢率。

此外,从附图3和4也可以看出,本实用T型凸块的厚度大于小凹槽的深度,即T型凸块有一部分是突出于或高出于小凹槽的,而高出的高度与密封圈单侧厚度相当,即保证将密封圈套合于第一电极板、质子膜和第二电极板叠合后的结构外周边之后,将上述组合结构放置于大凹槽内,与大凹槽的内侧壁贴合紧密,同时T型凸块的上端面与第一电机板的表面相互接触,而T型凸块高出于小凹槽的部分正好与密封圈与电极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吻合;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电极板释放出来的氢气充分与水体接触,同时又给水体一定的流动空间。本实用的密封圈为柔性和形变的回弹性好的橡胶密封圈,可以方便的套合组件。

如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10,该结构可以实现气体的逸出,提高与水体的接触效率,溶解更多的氢气于水体中。

如图3-5、8所示:本实用所述的模块上盖的上凹槽的内侧壁(上凹槽的大凹槽的内侧壁)与密封圈的外侧壁相贴合,且上凹槽(上凹槽的大凹槽部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置密封圈和第一电极板端部延伸块11的第一容置槽2.13、其上凹槽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置密封圈端部延伸块的第二容置槽2.14;具体的,采用该结构可以提高密封效果,同时能够将产生的氢气尽可能的锁在凹槽内,实现与水体的充分接触。

如图9所示:所述的模块下盖7靠近第二电极板的表面上也设置有容置密封圈和电极板的下凹槽7.1,且所述的上凹槽(此处为大凹槽的深度)与下凹槽深度之和略小于密封圈的厚度;同时该下凹槽位于两端位置也设置有用于容置延伸块11的容置槽。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密封圈充分固定,同时在将模块上下盖安装压紧过程,使得密封圈有一个预紧力与周围部件更加紧密的贴合,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上述的组件多采用长方形结构;当然在实现本发明类似技术效果的其它结构也适用于本发明,如其中所述的非直流通道,并不局限于T型凸块,能起到类似效果的其它结构,如十字型、H型等等均可以。

本实用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设置于小凹槽的靠近两端位置;以尽可能的延长水体流动路径为准,从而使得水体尽可能多的融入氢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