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对动物粪便充分发酵的沼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1237发布日期:2019-04-09 23:01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对动物粪便充分发酵的沼气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池,属于动物粪便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动物粪便的无害化,如加热(60℃-70℃)杀灭、化学药品杀灭、堆积发酵等,当然,最经济实用的方法要数沼气池发酵。但传统的沼气池发酵并不充分,排出物尚有不少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仍对环境产生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动物粪便充分发酵的沼气池,以解决传统沼气池发酵不充分,排出物尚有不少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对动物粪便充分发酵的沼气池,包括沼气池本体,沼气池本体内斜向固定设置有发酵渠,发酵渠的下端为开口式结构,且发酵渠的侧壁及底部分布开设有漏液孔,沼气池本体内还分别引出有排气管、进便管和池液监测管,排气管、进便管和池液监测管上均分别设置有阀门,且沼气池本体内的排气管伸至发酵渠标高的3/5处,沼气池本体内的池液监测管伸至发酵渠下端的标高处,沼气池本体内的进便管伸至发酵渠上端的渠槽内。

优选地,所述发酵渠的设置位置位于沼气池本体高度的1/2至2/3处,原则是发酵渠上的发酵物须在发酵渠内滞留7-10天,有足够时间来充分发酵,使每一刻抽出的沼气液都是经过充分发酵过而杀灭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的,从而达到对环境的“零污染”效果,具体的滞留时间的控制可通过多次试验并配合发酵渠角度的调节来确定发酵渠最终的坡面角度;

优选地,沼气池本体内还分别引出有沼气管和排液管,沼气池本体内的沼气管伸至排气管端部的上方,沼气池本体内的排液管伸至沼气池本体的底部;

优选地,发酵渠为条形的槽体结构,且发酵渠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沼气池本体的内壁上,且发酵渠下端的底部为开口结构,即发酵渠的下端为空底结构,发酵渠的坡度为10°-15°,根据粪便的稀释程度而定,发酵物从上端进入,逐渐挤压,最终从下端的空底处全淌出,由于发酵物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会变软、变稀,因而容易自然淌出,不需人为处理,发酵渠底部及两侧光滑,以使发酵物不致于滞留于发酵渠内;

优选地,漏液孔为分布设置于发酵渠上的直径1cm,分布间距10cm的细孔,也可通过在发酵渠上开设间距10-20cm,宽度1cm的条形缝隙代替,以利尿和水分的渗漏,使发酵物保持相对较低的湿度,便于厌氧菌的充分繁殖而发酵充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沼气池能够使得发酵物在进入沼气池后,在浸泡到沼气液内之前得以充分发酵,大约自发酵渠2标高的3/5处伊始,发酵进入旺盛期,厌氧菌的排气量会随之而增大,因而,通过排气管及时将发酵渠上处于发酵旺盛期处的沼气及时排出一部分,避免沼气使用量减少或/和沼气产量增大时导致压力过大,导致沼气池炸裂,同时,降低沼气浓度有利于进入繁殖旺盛期的厌氧菌顺利排气而达充分发酵,即沼气层可为厌氧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一个所必不可少的无氧环境,但同时又有顺利排气的空间,保证沼气池发酵充分,进一步减少或消除排出物中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沼气池本体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对动物粪便充分发酵的沼气池,首先在圈舍的设计上采用“分离型循环式粪污处理系统”,详见专利号为2017216813805,名称为养殖场用分离型循环式粪便污水清洁系统的专利申请,使清洁用水与动物大小便进行分离。清洁用水进入沉淀池,待沉淀和过滤后的清水重新循环使用于冲洗圈舍;沉渣和大小便则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杀灭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

沼气池包括沼气池本体1和盖设于沼气池本体1上端的池盖9,沼气池本体1内斜向固定设置有发酵渠2,发酵渠2的下端为开口式结构,且发酵渠2的侧壁及底部分布开设有漏液孔21,漏液孔21为分布设置于发酵渠2上的直径1cm,分布间距10cm的细孔,也可通过在发酵渠2上开设间距10-20cm,宽度1cm的条形缝隙代替,以利尿和水分的渗漏,使发酵物保持相对较低的湿度,便于厌氧菌的充分繁殖而发酵充分,沼气池本体1内还分别引出有排气管4、进便管5、池液监测管6、沼气管3和排液管7,排气管4、进便管5和池液监测管6上均分别设置有阀门8,且沼气池本体1内的排气管4伸至发酵渠2标高的3/5处,沼气池本体1内的池液监测管6伸至发酵渠2下端的标高处,沼气池本体1内的进便管5伸至发酵渠2上端的渠槽内;沼气池本体1内的沼气管3伸至排气管4端部的上方,沼气池本体1内的排液管7伸至沼气池本体1的底部,且排液管7位于沼气池本体1的中央位置,尿液和水分主要从发酵渠高端流入,而经过发酵的发酵物则是从发酵渠低端淌入。因为粪便中掺杂了多汁、低粗纤维含量的青绿植物,增加了固体物量,才能两者力求做到几乎对等,才可于沼气池中央会合。并且,除清除沼气池残渣时间之外,沼气液必须保持相当容量,才能留有充足的混合时间,从底部所抽吸出来的沼气液才具有充分的混合程度;池液监测管6用于定期检查是否有越过此水平线的沼气液(通过池液监测管6的另一端抽吸,看是否有沼气液流出),若越过池液监测管6的端部,则要开启排液管7,从底部抽出沼气液,以防当使用沼气液量减少或/和发酵物量增加而导致发酵渠2被淹没,从而影响发酵渠上的发酵物正常发酵。

沼气池本体1的侧壁上对应排气管4、进便管5、池液监测管6、沼气管3和排液管7均分别开设有引出孔,所述排气管4、进便管5、池液监测管6、沼气管3和排液管7均由引出孔引出,且排气管4、进便管5、池液监测管6、沼气管3和排液管7与引出孔之间密封,具体密封方式可采用在管外套设密封圈的方式,或将二者间用混凝土填充密封等,再具体使用时,位于沼气池本体1外部的排气管4和沼气管3上可分别设置气泵或负压装置进行抽气,位于沼气池本体1外部的池液监测管6和排液管7上对应设置有水泵,用于为引出池液提供动力,进便管5用于向沼气池本体1内送入发酵物(动物粪便,或混杂多汁、低粗纤维青绿植物的动物粪便)。

发酵渠2的设置位置位于沼气池本体1高度的1/2至2/3处,原则是发酵渠2上的发酵物须在发酵渠2内滞留7-10天,有足够时间来充分发酵,使每一刻抽出的沼气液都是经过充分发酵过而杀灭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的,从而达到对环境的“零污染”效果,具体的滞留时间的控制可通过多次试验并配合发酵渠2角度的调节来确定发酵渠2最终的坡面角度;作为减压结构的排气管4,进行随时排气,以防当沼气使用量减少或/和产气量增大而导致压力过大时,致使沼气池炸裂,同时,还可降低该区域沼气的浓度,因为发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约自发酵渠2标高的3/5处伊始,发酵进入旺盛期,厌氧菌的排气量会随之而增大,因而降低沼气浓度有利于进入繁殖旺盛期的厌氧菌顺利排气而达充分发酵,即沼气层可为厌氧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一个所必不可少的无氧环境,但同时又要有顺利排气的空间;

发酵渠2为条形的槽体结构,且发酵渠2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沼气池本体1的内壁上,且发酵渠2下端的底部为开口结构,即发酵渠2的下端为空底结构,发酵渠2的坡度为10°-15°,根据粪便的稀释程度而定,发酵物从上端进入,逐渐挤压,最终从下端的空底处全淌出,由于发酵物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会变软、变稀,因而容易自然淌出,不需人为处理,发酵渠2底部及两侧光滑,以使发酵物不致于滞留于发酵渠2内;

多汁、低粗纤维含量的青绿植物,可混杂于动物粪便(最佳配比还尚待实践)发酵。所发酵出来的沼气液经实践用于农作物的效果更好(具体各项指标尚待得出)。该措施最大的成就是:可依赖于动物粪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汁、低粗纤维含量的青绿植物,为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生产优质的、经过无害化过的绿肥,为真正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供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一般情况,除不能排尿的动物:家禽外、沼气池的水分需求,其尿液和沉渣中所含水分就足够。但若产生沼气液过浓而影响抽吸时,可另外放水进入进行稀释。由于所抽吸出来的沼气液都较为浓稠,若需使用低浓度时,可根据需求届时配制;发酵物自进沼气池到出沼气池的时间不能低于20天,以便进行其它分解,从而生产优质、高效的沼气液,而成为绿肥工厂。这是本技术的宗旨,既要解决养殖场的环保问题,同时又要解决绿肥还田问题(循环经济)这一双重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