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用组合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9386发布日期:2019-06-05 23:5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中水回用组合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水回用组合池。



背景技术:

“中水”一词是相对于上水〔给水〕、下水〔排水〕而言的,多指小区居民如沐浴、盥洗、洗衣、厨房、厕所的生活废〔污〕水;中水回用是指将上述废水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专利号为200920069082.X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中水回用装置,很好的实现了该目的,但是中水来源多,成分复杂;特别是含有头发、碎菜或小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在该装置的沉淀池中不易分离,采用常规的滤过装置容易将滤过装置堵塞,极大地降低了该装置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水回用组合池;

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中水来源多,成分复杂,含有头发、碎菜或小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在该装置的沉淀池中不易分离,采用常规的滤过装置容易堵塞滤网;

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常规的沉淀分离池分离效果差,处理周期长,不适用于中水处理量大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中水回用组合池,包括筛滤器、泥水分离器、多介质过滤器和机械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筛滤器包括壳体和倒U字型的固定板,固定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凹型滑槽,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推板,固定板的顶部与壳体的内壁固定相连;

所述推板的上端、中部和下部沿水平方向分别设置有进料板、筛板和导流板,所述进料板与凹型滑槽相适配,进料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通孔;所述筛板由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的预设间距的导向柱组合而成,所述固定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料板和刮料板,所述挡料板与筛板的端部相适配,所述刮料板设置有与导向柱相适配的孔;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侧设置有出渣口,凹槽与进料口相适配;所述固定板相对应的下方设置有储渣槽,储渣槽与出渣口相连,所述储渣槽设置有能够横向拉出的渣栏;

所述泥水分离器下部一侧设置有进液槽,进液槽的底部设置进液管,另一侧设置有污泥槽,污泥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所述进液槽的顶部设置有斜管沉降槽Ⅰ,斜管沉降槽Ⅰ上方设置有斜管沉降槽Ⅱ,斜管沉降槽Ⅱ的上方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

所述筛滤器的出料口通过水泵与泥水分离器的进液管相连,泥水分离器的出水管与多介质过滤器相连,多介质过滤器与机械过滤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液管设置有布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沉降槽Ⅰ和斜管沉降槽Ⅱ内均设置斜管沉降单元,斜管沉降槽Ⅰ和斜管沉降槽Ⅱ内的斜管沉降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隙,并成预设角度设置;斜管沉降单元是由预设数量按矩阵紧密排列的斜管组成,所述斜管设置成横切面为正八边形中空管状结构,斜管与斜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填料部。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的中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设置成60-120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与水平面设置有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推板一侧设置有液压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筛滤器做到了固液有效分离,可有效地阻止中水中如蔬菜或头发等不易沉降的大型的残渣堵塞砂滤装置;所述分离装置采用设置有孔的刮料板以及由导向柱组成的筛板之间的相对交叉运动,以刮除所述筛板上的废渣,无残留,固液分离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同时进料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通孔,实现了排渣的同时停止进料,防止未滤过的中水进入管道;

本装置泥水分离器池体中部设置至少两层的斜管沉降槽,提高了斜管加速沉降,下部斜管沉降槽快速形成的大颗粒状絮体,斜管沉降槽Ⅰ和斜管沉降槽Ⅱ内的斜管沉降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隙,并成预设角度设置,在两层斜管之间水流方向发生改变,将会增加小颗粒絮体间的接触机会,缓解了沉泥下滑与颗粒沉淀的顶托作用,在流经上层斜管时,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所述布气管起到了防止堵塞和快速清洗的作用;斜管设置成横切面为正八边形中空管状结构,使单体结构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泥水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筛滤器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筛滤器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

1. 筛滤器、2. 泥水分离器、3. 多介质过滤器、4. 机械过滤器、5. 渣栏、6. 储渣槽、7. 壳体、8. 进料口、11. 导流板、12. 挡料板、13. 凹槽、14. 通孔、15. 筛板、16. 进料板、17. 推板、18. 刮料板、19. 固定板、21. 布气管、22. 进液槽、23. 斜管沉降槽Ⅰ、24. 斜管沉降槽Ⅱ、25. 出水槽、26. 出水管、27. 污泥槽、28. 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现在将参考附图1-4更全面地描述。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后”、“左下”、“右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中水回用组合池,包括筛滤器1、泥水分离器2、多介质过滤器3和机械过滤器4;其特征在于:

所述筛滤器1包括壳体7和倒U字型的固定板19,固定板19的上端面设置有凹型滑槽,固定板19的一侧设置推板17,固定板19的顶部与壳体7的内壁固定相连;

所述推板17的上端、中部和下部沿水平方向分别设置有进料板16、筛板15和导流板11,所述进料板16与凹型滑槽相适配,进料板16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13,凹槽13内设置有通孔14;所述筛板15由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的预设间距的导向柱组合而成,所述固定板19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料板12和刮料板18,所述挡料板12与筛板15的端部相适配,所述刮料板18设置有与导向柱相适配的孔;所述壳体7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8,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侧设置有出渣口,凹槽13与进料口8相适配;所述固定板19相对应的下方设置有储渣槽6,储渣槽6与出渣口相连,所述储渣槽6设置有能够横向拉出的渣栏5;

所述泥水分离器2下部一侧设置有进液槽22,进液槽22的底部设置进液管,另一侧设置有污泥槽27,污泥槽27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28,所述进液槽22的顶部设置有斜管沉降槽Ⅰ23,斜管沉降槽Ⅰ23上方设置有斜管沉降槽Ⅱ24,斜管沉降槽Ⅱ24的上方设置有出水槽25,出水槽25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26;

所述筛滤器1的出料口通过水泵与泥水分离器2的进液管相连,泥水分离器2的出水管26与多介质过滤器3相连,多介质过滤器3与机械过滤器4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液管设置有布气管21。

进一步地,斜管沉降槽内设置斜管沉降单元,斜管沉降槽Ⅰ23和斜管沉降槽Ⅱ24内的斜管沉降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隙,并成预设角度设置;斜管沉降单元是由预设数量按矩阵紧密排列的斜管组成,所述斜管设置成横切面为正八边形中空管状结构,斜管与斜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填料部。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的中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设置成60-120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11与水平面设置有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推板17一侧设置有液压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中水回用组合池,具体工作时,

1.准备回用的中水经过管道导入进料口8,凹槽13与进料口8相适配,由凹槽13导入,流经筛板15,残渣被筛板15滤过,液体经过导向柱之间的间隙下落至导流板11,此时由于所述固定板19相对应的下方设置有储渣槽6,液体由导流板11导向壳体7的出料口,固定板19的前端设置有挡料板12,防止残渣由端部掉落;

2.当残渣较多时,液压缸通过调节伸缩杆将推板17回拉,此时,进料口8与通孔14相隔离,停止进料;固定板19的后端设置有刮料板18,残渣被相配合的孔和导向柱刮下,且此时由于所述固定板19相对应的下方设置有储渣槽6,残渣掉落至储渣槽6;残渣由拉出的渣栏5清出;

3. 初步分离的中水经过水泵导入泥水分离器2,进液管设置有布气管21进入斜管沉降槽Ⅰ23,通过优化上下斜管沉降槽的斜管的孔径,提高水力梯度值,依据浅层沉淀理论,提高了斜管加速沉降的能力;斜管沉降槽Ⅰ23快速形成的大颗粒状絮体,在两层斜管之间水流方向发生改变,将会增加小颗粒絮体间的接触机会,在流经斜管沉降槽Ⅰ23的斜管时,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形成的絮状体悬浮物在斜管沉降槽Ⅱ24进行整流,斜管沉降槽Ⅱ24的斜管起均匀布水及导流作用,经充分反应后絮状水体沿斜管沉降槽Ⅱ24的斜管倾斜方向往上流动,进入沉降槽内进行固液分离,沉积下来的污泥在重力及水流推力的作用下,沿斜管倾斜方向往下滑落;

4.经过杂物和小颗粒物处理的中水,进入多介质过滤器3,经过膜处理后最后进入机械过滤器4处理得到能够回用的中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