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表面浮渣清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7612发布日期:2019-08-16 22:35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体表面浮渣清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水体表面浮渣清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强化,国内各工业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迅速增多,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常常导致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的水体表面出现程度不等的浮渣,浮渣的出现不但影响感观,更甚者,会对污水处理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而通过人工清捞浮渣存在难度,因此目前急需一种可以便于清理水体表面浮渣的装置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表面浮渣清捞装置,可以解决目前污水处理厂水池、河道或湖泊水体表面浮渣难以清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体表面浮渣清捞装置,包括:

浮体;

浮渣撇取装置,所述浮渣撇取装置包括固定于浮体顶部的第一提升装置,与第一提升装置连接的潜水型浮渣泵,以及浮渣撇取器;所述浮渣撇取器包括撇渣管以及撇渣管调节装置,所述撇渣管包括两端封闭的管体以及对称连接于管体两端的支撑轴,所述管体通过浮渣进口管与潜水型浮渣泵的进口连接,管体表面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设有矩形的进渣口;所述支撑轴上套设有调节盘,环绕所述调节盘的圆周边缘均布有一圈角度调节孔一;所述撇渣管调节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浮体下部的两个固定支撑板和两个活动支撑板;任意所述的固定支撑板的表面设有一个固定孔一,任意所述的活动支撑板的下部设有支撑轴安装孔和角度调节孔二,且沿所述活动支撑板的高度方向布置有一排固定孔二;所述固定支撑板固定于浮体上,所述活动支撑板与固定支撑板之间通过固定孔一和固定孔二配合连接件拆卸式连接,所述撇渣管的两个支撑轴分别活动连接于两个支撑安装孔内,两个调节盘上的角度调节孔一分别与对应的角度调节孔二通过连接件拆卸式连接;

浮渣收集装置,所述浮渣收集装置包括固定于浮体顶部的第二提升装置,以及与第二提升装置连接的浮渣桶;所述浮渣桶的表面均布有滤水孔,所述潜水型浮渣泵的出口通过浮渣出口管与浮渣桶的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浮体包括四个圆柱形的浮筒,四个所述的浮筒通过框架连接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提升装置和第二提升装置均包括提升支架,以及固定于提升支架顶端的电动葫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装置同时兼备了撇渣和滤水的双重功能,撇渣通过潜水型浮渣泵配合特殊设计的浮渣撇取器进行,潜水型浮渣泵由第一提升装置驱动进入水体内,浮渣撇取器以两端封闭的管体为主体,管体上开设矩形的进渣口,管体的下降深度可以通过固定支撑板和活动支撑板调节,管体的进渣口朝向角度可以通过两端支撑轴上调节盘的角度调节孔一配合活动支撑板上的角度调节孔二进行调节,即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进渣量的大小;由潜水型浮渣泵抽取的浮渣和水体输送至第二提升装置连接的浮渣桶内,浮渣桶表面均布滤水孔,在浮渣桶提出水面后可以经短暂沥水后再提出池外,捞出的浮渣无须经二次脱水处理即可外运。

本装置以浮体为载体,可在污水厂或污水站正常生产时作业,对于各种不同池形的池子通过绳索迁引拉动浮体进行撇渣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整体装置的造价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是浮渣撇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浮渣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浮体、11-浮筒、12-框架、2-第一提升装置、21-提升支架、22-电动葫芦、3-潜水型浮渣泵、4-浮渣撇取器、40-管体、41-支撑轴、42-进渣口、43-调节盘、44-角度调节孔一、5-浮渣进口管、6-固定支撑板、61-固定孔一、7-活动支撑板、71-支撑轴安装孔、72-角度调节孔二、73-固定孔二、8-第二提升装置、9-浮渣桶、91-滤水孔、10-浮渣出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水体表面浮渣清捞装置,包括:浮体1、浮渣撇取装置以及浮渣收集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浮体1包括四个圆柱形的浮筒1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和不同数量的浮筒来组成浮体),四个所述的浮筒11通过框架12连接为一体。

所述浮渣撇取装置包括固定于浮体1顶部的第一提升装置2,与第一提升装置2连接的潜水型浮渣泵3,以及浮渣撇取器4。

潜水型浮渣泵3,与现有的潜水泥渣泵基本结构一致,只是去除了潜水泥渣泵下部吸泥口的支架法兰,改换成相同规格法兰焊制喇叭口作为进渣口。

参照图4所示,所述浮渣撇取器4包括撇渣管以及撇渣管调节装置,所述撇渣管包括两端封闭的管体40以及对称连接于管体40两端的支撑轴41,所述管体40通过浮渣进口管5与潜水型浮渣泵3的进口连接,管体40表面沿管体40的长度方向设有矩形的进渣口42。

同时管体40的内部可以放置粗渣分隔网,以防止较大的浮渣进入管路造成堵塞,事后清理管体40即可回收该部分浮渣。

所述支撑轴41上套设有调节盘43,环绕所述调节盘43的圆周边缘均布有一圈角度调节孔一44。

所述撇渣管调节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浮体1下部框架12两边的两个固定支撑板6和两个活动支撑板7。

任意所述的固定支撑板6的表面设有一个固定孔一61,任意所述的活动支撑板7的下部设有支撑轴安装孔71和角度调节孔二72,且沿所述活动支撑板7的高度方向布置有一排固定孔二73。

所述固定支撑板6固定于框架12上,所述活动支撑板7与固定支撑板6之间通过固定孔一61和固定孔二73配合螺栓拆卸式连接,所述撇渣管的两个支撑轴41分别活动连接于两个支撑安装孔71内,两个调节盘43上的角度调节孔一44分别与活动支撑板7上对应的角度调节孔二72通过螺栓拆卸式连接。

所述浮渣收集装置包括固定于浮体1顶部的第二提升装置8,以及与第二提升装置8连接的浮渣桶9。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提升装置2和第二提升装置8均包括提升支架21,以及固定于提升支架21顶端的电动葫芦22;同时也可以采用人工手动驱动链轮及链条的形式来进行提拉驱动升降。

本实施例的框架12上部可以安装甲板供操作人员站立,甲板表面对应潜水式浮渣泵3和浮渣桶9开设通孔供二者通过;还可以于浮渣桶9的下方框架12之间设置固定支架,方便浮渣桶9的放置。

参照图5所示,所述浮渣桶9的表面均布有滤水孔91,所述潜水型浮渣泵3的出口通过浮渣出口管10与浮渣桶9的内部连通。

浮渣进口管5和浮渣出口管10均采用液体输送软管,便于配合提升装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法如下:将浮体1放置于待清理浮渣的水体中,通过第一提升装置2将潜水型浮渣泵3放入水体中,浮渣桶9则在第二提升装置8的作用下保持位于水面以上位置;根据水体表面的浮渣量和潜水型浮渣泵3的处理能力,调节活动支撑板7在固定支撑板6上的位置(即调节撇渣管的水位深度),通过螺栓配合固定孔一61和固定孔二73固定;旋转调节盘43,进而旋转支撑轴41和管体40,调整撇渣管上的进渣口42的角度(即调节撇渣管的进渣量),至合适位置后通过角度调节孔一44与对应的角度调节孔二72相对,通过螺栓将调节盘43与活动支撑板7固定;随后潜水型浮渣泵3工作,浮渣和水自撇渣管的进渣口42进入,依次通过浮渣进口管5和浮渣出口管10进入浮渣桶9内,水通过浮渣桶9表面的滤水孔91沥出,浮渣桶9则携带浮渣由第二提升装置8提升运出水体外进行处理。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