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乔灌草复合的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3189发布日期:2019-09-13 23:24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乔灌草复合的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污水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特别是一种乔灌草复合的潜流人工湿地单元。



背景技术:

潜流人工湿地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人工湿地类型。在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填料基质表层以下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基质及其表层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的拦截吸附、吸收等作用,提高其处理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污水在填料基质表层以下流动,其与空气直接接触较少,因此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小、可配置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多、不易滋生藻类和蚊虫等优点。

目前人工湿地种植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过于单一,多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subsp. flabelliformis)、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 L.)、美人蕉(Canna indica L.)、再力花(水竹芋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等水湿生草本植物,冬季多枯萎休眠,缺乏常绿种类。植物退冬后均需要收割,导致冬季系统的净化效率、生态功能及景观效果显著下降。同时,由于水湿生草本植物种之间生态位易重叠,竞争机制复杂,容易出现竞争排斥、无法多种物种共存,故实际应用时多为单一物种成片种植。而种植趋于单一化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简化和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造成植物种群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加大等。如何对人工湿地植物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综合考虑生态功能、净化效率和景观美学价值,发挥多物种复合群落效应是人工湿地群落营造的难题。

因此,针对人工湿地复合群落营造,有必要对人工湿地系统结构和组成进行改良和优化,以错开物种间的生态位,增强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提高冬季处理效率、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人工湿地高效净化水质效果的同时,又可保持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提高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乔灌草复合的潜流湿地单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乔灌草复合的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其中,所述人工湿地单元内被不同深度的第一、二分隔层(6、12)由内至外分隔为三个深浅不一的种植区域,中心种植区域为乔木种植区,中间种植区域为灌木种植区,外周种植区域为草本种植区,以营造生态位差异化的复合植物群落潜流人工湿地单元。

所述人工湿地单元的底部铺设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上铺设有三层填料层,每层填料层厚度为0.3-0.5m,三层填料层总厚度为1-1.5m。各层填料层的填料粒径由上到下递增,顶层填料层的填料为粒径4-6mm的砂砾、沸石、火山岩等混合基质,中层填料层的填料为粒径20-30mm碎石、卵石等填料,底层填料层的填料为40-50mm的石灰石、炉渣、沸石等填料。底层填料可强化除磷,同时碱性填料可对植物起到一定控根作用,避免植物根系破坏防渗层。

所述第一、二分隔层形成同心圆环状。

所述第一分隔层位于所述第二分隔层围设的空间中,且第一分隔层设置在底层填料层上,第二分隔层设置在中层填料层上。

所述第一、二分隔层分别由位于两侧的土工格栅与位于中部的石灰石填料构成。

所述人工湿地单元为正方形,面积为9-16m2

所述人工湿地单元内设有排空管,且底层填料层中埋藏出水管,用于停床整顿时抽吸淤泥、防止填料堵塞。

所述乔木种植区种植风箱树或小梾木,所述灌木种植区种植石榕树、中华蚊母树、赤楠等常绿种类,所述草本种植区种植石蒜、假酸浆、凤仙花、地肤或马蹄金。木本植物种植时选择容器控根苗,截断主根,将苗带容器植入填料即可,避免植物根系破坏防渗层。

其中,落叶种类相对速生,且萌蘖能力强,作为群落上层植物,种植时选择规格在1-1.5m左右的灌木桩进行种植,每个人工湿地单元各种植1-2株,种植于单元的中央位置。

常绿种类生长相对缓慢,作为中层植物,种植时选择规格在0.5-0.8m左右的灌木球进行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个人工湿地单元各种植6株。

待灌木种类种植完后,将石蒜球根点种于人工湿地单元,作为下层植物。

将假酸浆、凤仙花、地肤和马蹄金种子用蒸馏水浸泡至种壳膨胀裂开后,混合撒播于人工湿地单元,作为群落下层植物。

至秋冬季,石蒜开始恢复生长,播种草本植物叶片出现发黄、开始枯萎时,将枯黄草本拔除。将上层落叶灌木当年生枝条全部修剪,从而达到去除部分污染物的效果。常绿植物春季进行打顶修剪,以促进萌蘖和维持造型。

种植的植物需具有一定耐涝能力,且均为耐瘠薄种类,可在岩石缝隙中生长,故可适应以石砾为填料、底部有水流动的人工湿地环境。

种植的植物配置为落叶+常绿植物、喜阳+耐阴植物、木本+草本植物、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速生型和慢生型植物多种类型的组合,且都为乡土植物,不存在生态入侵风险,故可保持植物群落稳定性,不易退化,无需定期更新植株,景观效果好。

所述植物中,赤楠、中华蚊母树、石榕树为常绿植物,石蒜为夏季休眠、秋季开花、冬季保持常绿的植物,通过不同生长休眠期植物的配置,保证冬季人工湿地净化效率,避免冬季处理效率下降。且所述常绿植物种类均具较强萌蘖能力,修剪养护相对简单。

所述植物中,假酸浆、凤仙花、地肤和马蹄金虽为一年生植物,但自播能力较强,第二年无需补播种。

所述植物均可作为中药入药,部分为全草入药,假酸浆、凤仙花、地肤和马蹄金等一年生植物种子也可入药,故秋冬季采收后可作为药用资源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净化效果好,且养护管理简单,植物成活率在80%以上,还可以增加该区域鸟类多样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乔灌草复合的潜流湿地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乔灌草复合的潜流湿地单元的分隔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潜流人工湿地尾水深度净化工程

在某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末段,建立了300m2潜流人工湿地尾水深度净化工程。该净化区由若干个正方形潜流人工湿地单元5组成,每个单元5的面积为9-16m2左右。每个人工湿地单元5内被同心圆环型的第一、二分隔层6、11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中心区域形成圆型的乔木种植区1,乔木种植区1外形成圆环型的常绿灌木种植区2,常绿灌木种植区2外形成草本种植区3,这样,整个正方形潜流人工湿地单元5由内至外分为三个种植区域,分别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种植。

人工湿地单元5的底部铺设有防渗层7。防渗层7上铺设有三层填料层,每层填料层厚度约0.3-0.5m,三层填料层总厚度为1-1.5m。各层填料层的填料粒径由上到下递增,顶层填料层10的填料为粒径4-6mm的砂砾、沸石、火山岩等混合基质,中层填料层9的填料为粒径20-30mm的碎石、卵石等填料,底层填料层8的填料为粒径40-50mm的石灰石、炉渣、沸石等填料。草本植物更新较快,枯落物较多,人工湿地单元5的草本种植区3内设有排空管4,以用于停床整顿时抽吸淤泥、防止填料堵塞。在单元两侧埋藏进水管和出水管(图中未示),各个单元进、出水管相互连通。另可在不同深度位置埋藏进、出水管,设置成垂直潜流湿地单元或水平潜流湿地单元不同类型。

第一分隔层6位于第二分隔层11围设的空间中,且第一分隔层6的深度以保证小乔木根系生长范围为准,约0.6-1m深,用于分隔开顶、中层填料层10、9;第二分隔层11设置在中层填料层上,深度仅0.3-0.5m,以保证灌木根系生长所需空间。第一、二分隔层6、11由位于两侧的土工格栅12与位于中部的石灰石填料13构成。石灰石填料13为碱性,可起到一定的控根作用。

选择高1m左右的风箱树和小梾木中的一种或两种小乔木桩种植于乔木种植区1,每10m2各种植2株。选择高0.5m左右的石榕树、中华蚊母树、赤楠中的一种或多种灌木球种植于环形区域(灌木种植区2),密度控制在每10m2各种植3株。石蒜球根每平米点种9株。最后将假酸浆、凤仙花、地肤和马蹄金种子用蒸馏水浸泡至种壳膨胀裂开后,混合撒播于潜流人工湿地,每点播种1-2粒,点间距10-15cm。15天、30天、60天、120天时该净化区植物成活率均为99%。工程区TN、TP去除率情况见表1。

表1 潜流人工湿地末端TN、TP去除率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