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水器和具有该软水器的软水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4550发布日期:2020-10-13 09:40阅读:69来源:国知局
软水器和具有该软水器的软水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洗碗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软水器和具有该软水器的软水器组件。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洗碗机主要分为三种:台式洗碗机、柜式洗碗机和水槽一体式洗碗机。洗碗机直接配接自来水管道供水,自来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容易析出形成水垢,影响洗涤效果。为此,通常需要配合软水器软化硬水,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保证洗涤效果。另外,洗碗机的进水量是通过流量计或水位压力传感器进行控制的,如果流量计或水位压力传感器出现故障,就会导致进水异常,很可能会造成溢水现象的发生。为了排出洗碗机异常情况下的溢水,通常在设置有溢水结构。

相关技术中,软水器与洗碗机的溢水结构或水槽的溢水结构相互独立设置,分别起到软化硬水和排出洗碗机溢水或者水槽溢水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能排放外部溢水的软水器。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的软水器,包括:本体和控制件,所述本体包括进水通道、第一腔、第二腔以及出水通道,所述控制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腔和所述出水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进水通道、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出水通道连通;其中所述本体还包括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二溢流通道包括溢流进口和溢流出口,所述溢流进口用于所述本体外部的液体进入所述第二溢流通道,所述溢流出口用于排出进入第二溢流通道的液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软水器,通过在软水器的本体内设有第二溢流通道,且第二溢流通道通过溢流进口和溢流出口与本体外部连通,使得该软水器既能软化硬水又能排出外部溢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设有添加通道、第一溢流通道和溢水口,所述添加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溢流通道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与所述溢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溢水口与所述第一溢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溢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通道与所述本体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溢流座,所述溢流座沿垂直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溢流座包括所述溢流进口、围绕所述溢流进口的围绕壁以及与所述围绕壁相连的竖直壁,所述溢流座的围绕壁上设有所述溢流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座设有自所述竖直壁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固定柱和加强筋,所述固定柱内设有带内螺纹结构的金属嵌件,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竖直壁和所述围绕壁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溢流通道远离所述溢水口的一端设有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溢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二溢流通道上部设有第二连通口和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口通过所述连通槽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座设有从所述竖直壁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溢流出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第一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溢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溢流管连接的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二溢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溢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溢流管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外部连通。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实施例的软水器组件,包括:洗涤槽,所述洗涤槽设有槽溢流口;上述实施例中的软水器,所述第二溢流通道通过所述溢流进口与所述洗涤槽的槽溢流口连通,所述第二溢流通道用于排出所述洗涤槽的液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及第一状态下的水流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及第二状态下的水流方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进水阀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进水阀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组件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软水器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图1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软水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软水器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图1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软水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软水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软水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软水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中,软水器组件包括软水器1、第一固定组件2、第二固定组件20、洗涤槽3和水龙头4。洗涤槽3可以为台式或柜式洗碗机的内胆以及水槽式洗碗机的功能槽或水槽,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洗涤槽3包括水槽301和功能槽302,软水器1固定于水槽301的外侧,通过第一固定组件2与水槽301形成固定连接;水龙头4固定于水槽301上部,通过第二固定组件20与软水器1和水槽301形成固定连接。

如图1-8所示,软水器1包括本体10、控制件11、密封盖12、进水阀13、过滤网15、浮子组件16和流量计组件17。

如图1-5所示,本体10内具有进水通道101、第一腔102、第二腔103、出水通道104、第一溢流通道105、添加通道106、第三通道107、溢流座108、第二溢流通道109、第一溢流管110和第二溢流管111。其中,进水通道101上具有进水口1011,出水通道104上具有出水口1041,出水通道104与第一腔102连通。软水器1具有软化状态和再生状态两种状态,在软化状态:进水通道101和第一腔102连通,在再生状态:进水通道101和第二腔103连通,第二腔103与第一腔102连通。

控制件11,控制件1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软水器1处于软化状态,此时进水通道101、第一腔102及出水通道104依次连通;在第二状态时,软水器1处于再生状态,此时进水通道101、第二腔103、第一腔102及出水通道104依次连通。

换言之,自来水管中的水经进水口1011进入进水通道101,控制件11处于第一状态,控制件11导通进水通道101和第一腔102,进水通道101的进水直接进入第一腔102内,通过第一腔102中的树脂的钠离子与进水中的钙镁离子置换,实现硬水的软化,软化后的水进入出水通道104,并经出水口1041通入洗碗机中完成洗涤。由于作为硬水成分吸收材料的树脂的软化能力并不永久保持,当树脂被用过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再生,当第一腔102的树脂使用一段时间后,控制件11处于第二状态,控制件11导通进水通道101和第二腔103,进水通道101的进水首先进入第二腔103内与盐水混合以携带钠离子,携带有钠离子的水溶液再进入第一腔102中,混合水溶液中的钠离子被第一腔102内的树脂吸入,实现树脂的再生,使树脂恢复吸附钙镁离子的能力,同时混合水溶液中的钙镁离子也被树脂吸收。

更具体地,如图3、4所示,本体10还包括第一腔进水通道1021、第二腔进水通道1033和第二腔出水通道1034。在第一状态,进水通道101、第一腔进水通道1021和第一腔102连通(如图3箭头所示水流方向),在第二状态,进水通道101、第二腔进水通道1033、第二腔103、第二腔出水通道1034、第一腔进水通道1021和第一腔102连通(如图4箭头所示水流方向)。

如图1所示,本体10包括位于上端的本体顶壁1001、下端的本体底壁1003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连接于顶壁1001和本体底壁1003之间的本体侧壁1002。如图3-5所示,围成第二腔103的壁包括第二腔顶壁1031、第二腔侧壁1032和第二腔底壁1035。第二腔侧壁1032为本体侧壁1002的一部分。

第一溢流通道105、添加通道106和添加通道口1060位于本体10的上部,添加通道壁1061设在本体10上且环绕添加通道106,添加通道口1060包括下添加通道口1068和上添加通道口1069,添加通道106的一端通过下添加通道口1068与第二腔103连通,另一端通过上添加通道口1069与本体10外部连通,添加通道壁1061与围成第二腔103的壁相连。本体10设有溢水口1051,溢水口1051开设于添加通道壁1061,第一溢流通道105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如图1所示左右方向)与溢水口1051连通,第二腔103通过溢水口1051与第一溢流通道105连通,第一溢流通道105与本体10外部连通,用于排出加盐时第二腔103的溢水。

具体地,添加通道106位于第二腔103的上方,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腔顶壁1031,且添加通道壁1061与第二腔顶壁1031相连,溢水口1051位于添加通道壁1061之上端面的下方。更具体地,添加通道106沿上下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贯穿本体顶壁1001和第二腔顶壁1031,添加通道壁1061与本体顶壁1001和第二腔顶壁1031相连,溢水口1051设于本体顶壁1001和第二腔顶壁1031之间。换言之,本体顶壁1001位于第二腔顶壁1031的上方,添加通道壁1061包括位于本体顶壁1001和第二腔顶壁1031之间的第一管壁1063和向上延伸凸出本体顶壁1001的第二管壁1062,溢水口1051开设于第一管壁1063。具体地,溢水口1051位于第一管壁1063的上端,溢水口1051的上端临近本体顶壁1001,溢水口1051的下端在第二腔顶壁1031的上方。第一溢流通道105位于本体顶壁1001和第二腔顶壁1031之间。

软水器1利用盐水对树脂进行再生,使树脂恢复吸附钙镁离子的能力。当软水器1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通过添加通道106向第二腔103中加盐以保证盐水浓度。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溢流口1051低于上添加通道口1069,在加盐的过程中,添加通道106内的液位上升,溢出下添加通道口1068且高出溢水口1051但低于上添加通道口1069的盐水从溢水口1051进入第一溢流通道105,通过第一溢流通道105将溢出的盐水排出到本体10的外部。

软水器1通过在本体10内设置溢水口1051和第一溢流通道105,且溢水口1051开设于添加通道壁1061,第一溢流通道105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与溢水口1051连通,可以减小加盐时盐粒落入溢水口1051的风险,从而减小溢水口1051阻塞的风险,提高了软水器1的使用可靠性。同时,加盐时溢出第二腔103的盐水可以更顺利地排出,防止盐水溢出到洗涤槽3腐蚀洗涤槽3,或是溢出到台面影响用户体验。溢水口1051设于添加通道壁1061,还可以缩小添加通道口1060的尺寸,从而节省空间,同时也便于同时对第二腔103和溢水口1051进行密封,简化加盐的操作步骤。

如图3所示,添加通道壁1061的外侧设有螺纹结构1067。更具体地,软水器1的第二管壁1062的外侧设有螺纹结构1067。

图1、13所示,密封盖12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二腔103,以便于向第二腔103中加盐或是盐水浓度达标时封闭第二腔103。具体地,密封盖12可同时用于打开或封闭溢水口1051。可以理解的是,软水器1工作时,密封盖12封闭溢水口1051和第二腔103,进水通道101的进水进入第二腔103内与盐水混合,混合后的水溶液进入第一腔102,对树脂进行再生;第二腔103中需要加盐时,密封盖12打开溢水口1051和第二腔103,加盐时添加通道106内的液位上升,溢出下添加通道口1068且高出溢水口1051但未高出上添加通道口1069的盐水从溢水口1051进入第一溢流通道105,以便排出加盐时第二腔103的溢水。

如图1所示,第二溢流通道109设于本体10的上部,第二溢流通道109包括溢流进口1081和溢流出口1082,溢流进口1081和溢流出口1082与本体10的外部连通,本体10外部的液体通过溢流进口1081进入第二溢流通道109,进入第二溢流通道109的液体通过溢流出口1082排出。更具体地,如图10所示,溢流进口1081与水槽301的槽溢流口341连通,溢流出口1082与下水管(未图示)连通。溢流进口1081还可以与功能槽302的功能槽溢流口342连通,所述功能槽302可以为洗碗机的内胆,但不限于此。

溢流座108设有上述第二溢流通道109。如图1、5所示,溢流座108自本体侧壁1002沿垂直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的纵向方向(如图1所示前后方向)向外延伸,溢流座108包括溢流进口1081、围绕溢流进口1081的围绕壁1088以及与围绕壁1088相连的竖直壁1089(竖直壁1089为本体侧壁1002的一部分),溢流出口1082可以设置于下端的围绕壁1088,另外,溢流出口1082还可以设于横向方向上两侧的围绕壁1088(如图1中位于溢流座108左侧或右侧的围绕壁1088)。可以理解的是,溢流座108通过溢流进口1081与本体外部连通,本体外部的液体通过溢流进口1081进入溢流座108,并通过溢流出口1082排出至下水管(未图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软水器1,通过在软水器1的本体10内设有第二溢流通道109,且第二溢流通道109的溢流进口1081与本体10外部连通,第二溢流通道109的溢流出口1082与下水管(未图示)连通,使得该软水1器既能软化硬水又能排出外部溢水,且占用空间小,实现了空间的合理利用。

第一溢流通道105远离溢水口1051的一端设有第一连通口1052,第一溢流通道105通过第一连通口1052与溢流座108连通。

溢流座108的竖直壁1089上部设有第二连通口1083以及位于第一连通口1052和第二连通口1083之间的连通槽1080。第一溢流通道105通过第一连通口1052、连通槽1080、第二连通口1083和溢流出口1082与本体10外部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加盐的过程中,溢出下添加通道口1068的盐水通过溢水口1051进入第一溢流通道105,而后经过第一连通口1052、连通槽1080、第二连通口1083进入溢流座108,再经溢流出口1082排出至下水管(未图示)。

溢流座108设有从竖直壁1089沿纵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挡板1087,挡板1087设在第二连通口1083和溢流出口1082之间,防止下水管(未图示)的泡沫等进入第一溢流通道105并通过溢水口1051进入第二腔103污染盐水。

溢流座108设有自竖直壁1089沿纵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固定柱1084,固定柱1084设有螺纹结构(未图示)。更具体地,溢流座108设有自竖直壁1089沿纵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加强筋1085,加强筋1085与竖直壁1089和围绕壁1088相连。更进一步地,至少部分加强筋1085与固定柱1084相连。固定柱1084设有内螺纹孔1091。更具体地,固定柱设有带内螺纹结构的金属嵌件1086。

第一溢流管110的一端通过溢流出口1082与第二溢流通道109连通,第一溢流管110的另一端与下水管(未图示)连通。具体地,第一溢流管110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水槽301通过水槽溢流口341和溢流进口1081进入溢流座108的液体以及本体10通过溢水口1051和第一溢流通道105进入溢流座108的加盐溢水,均可以通过溢流出口1082及第一溢流管110进而排出至下水管(未图示)。

本体10设有与第一溢流管110连接的第二溢流管111,第二溢流管111的一端与第一溢流管110连通,第二溢流管111另一端与功能槽302的功能槽溢流口342连通。具体地,第一溢流管110和第二溢流管111的轴向垂直。可以理解的是,功能槽302的溢水通过第二溢流管111进入第一溢流管110,进而排出至下水管(未图示)。

本体10设有第三通道107和围成第三通道107的第三通道壁1071,该第三通道107沿上下方向贯穿本体顶壁1001,第三通道壁1071与第二腔侧壁1032相连,且第三通道107与第二腔103不连通,用于作为外部元件的放置通道。

具体地,添加通道106和第三通道107相邻,第三通道壁1071与添加通道壁1061至少部分相连。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软水器1的本体10内设有与添加通道106相连的第三通道107,可以用于作为水龙头进水管41的放置通道,换言之,水龙头进水管41可置于第三通道107内且贯穿本体顶壁1001。将水龙头进水管41的放置通道集成至软水器1上,合理利用了软水器1的空间。

进水阀13安装于进水口1011处。如图7、8所示,进水阀13包括阀体131、止逆阀芯132、o型圈133、弹性件134和基座135,阀体131上设有进口130,o型圈133从右向左套设在止逆阀芯132的阀部1322上,弹性件134从左向右套设在止逆阀芯132的左侧阀杆1321上,止逆阀芯132从左向右穿设在阀体131内,止逆阀芯132的左端与基座135相连。换言之,进水阀13从右向左依次设有阀体131、o型圈133、止逆阀芯132、弹性件134和基座135。进水时,止逆阀芯132被打开,正常进水;由于进水中难免夹带空气,在发生虹吸时,o型圈133在虹吸负压力的作用下与阀体131紧密贴合,形成密封,防止进水通道101中的水被虹吸至供水管道中。

如图2、3所示,第一腔102的上端和下端安装有过滤网15,该过滤网15能够防止第一腔102内的树脂流失,保证树脂成分的稳定。

如图2-4示,第二腔103内设有浮子组件16,用于检测第二腔103内盐水的盐度,该浮子组件16,浮子161适于悬浮于具有额定密度的盐溶液中。换言之,只要盐溶液密度保持在该额定密度,浮子161就会悬浮于盐溶液中,若是盐溶液密度低于该额定密度,则浮子161就会下沉。其中,“额定密度”是一个设定的值,其以盐溶液中的含钠量足够供应树脂的吸收以实现再生树脂为准,当盐溶液的密度低于该设定值时,则需要向盐溶液中加盐。

如图2、3所示,本体10还包括与进水通道101连通的流量计安装腔171,流量计组件17装于流量计安装腔171内,用于测量进水通道101内的进水流量,可以实时的测量通过进水口1011进入进水通道101内的水量,可以有效地防止进水通道101内的水流量过大。

如图9-13所示,本实施例中,软水器组件包括软水器1、第一固定组件2、第二固定组件20、洗涤槽3和水龙头4。第一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件21、第二固定件22和密封垫23,第二固定件22上设有第一通孔223和第二通孔224。洗涤槽3设有槽溢流口34,洗涤槽3包括水槽301和功能槽302,槽溢流口34包括水槽溢流口341和功能槽溢流口342。水槽301包括位于水槽301下端的槽底壁31、与槽底壁31相连的槽侧壁32以及从槽侧壁32上端向外延伸形成槽边缘部33,槽侧壁32上设有水槽溢流口341,槽边缘部33上设有第三通孔35。软水器1固定于水槽301的外侧,通过第一固定组件2与水槽301形成固定连接。水龙头4设有水龙头进水管41、安装部42、开关43和水龙头出水管44,水龙头出水管44自上而下穿设在安装部42的上端,水龙头进水管41自下而上穿设在安装部42的下端,开关43穿设在安装部42的上部,且位于水龙头进水管41和水龙头出水管44之间。水龙头4固定于水槽301上部,通过第二固定组件20与软水器1和水槽301形成固定连接。

软水器1位于水槽301的外侧,第一固定组件2位于水槽301的内侧,水槽301设有水槽溢流口341的槽侧壁32位于第二固定件22与溢流座108之间,第一固定件21至少部分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23和水槽溢流口341,且与溢流座108的固定柱1084之间形成螺纹连接,以将软水器1固定于水槽301的外侧面。具体地,第一固定件21的外侧至少部分设有外螺纹结构(未图示)。

如图9、10所示,第二固定件22包括凹槽部221和环状的边缘平台部222,凹槽部221上设有第一通孔223,第二固定件22的凹槽部221可穿过水槽溢流口341。第一固定件21包括基台部211和穿过部212,且穿过部212的外侧设有外螺纹结构(未图示),第一固定件21的穿过部212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23和水槽溢流口341,且与溢流座108的固定柱1084之间形成螺纹连接,水槽301设有水槽溢流口341的槽侧壁32夹设于边缘平台部222与溢流座108之间。

第二固定件22之凹槽部221还设有第二通孔224,该第二通孔224用于连通水槽301和溢流座108,将水槽301中高出水槽溢流口341下端的液体通过溢流座108排出至下水管(未图示)。

固定组件2还包括密封垫23,该密封垫23夹设于设有水槽溢流口341的槽侧壁32和溢流座108之间,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水槽301溢出的液体从水槽301和溢流座108之间的间隙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件21之基台部211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223的孔径尺寸,第一固定件21之穿过部212的尺寸小于第一通孔223的孔径尺寸,第二固定件22之凹槽部221的尺寸小于水槽溢流口341的尺寸,第二固定件22之边缘平台部222的尺寸大于水槽溢流口341的尺寸。设有水槽溢流口341的槽侧壁32夹设于第二固定件22与溢流座108之间,水槽301的水槽溢流口341与溢流座108的溢流进口1081相对应,密封垫23夹设于设有水槽溢流口341的槽侧壁32和溢流座108之间。第二固定件22的凹槽部221依次穿过水槽溢流口341和密封垫23,而边缘平台部222不能穿过水槽溢流口341。第一固定件21的穿过部212可以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23、水槽溢流口341和密封垫23,而基台部211不能穿过第一通孔223,通过第一固定件21之穿过部212与溢流座108之固定柱1084形成螺纹固定连接,从而将软水器1固定于水槽301的外侧。

如图9所示,第二固定组件20包括固定螺母24和密封件25,固定螺母24包括带内螺纹的第四通孔242和围绕第四通孔242的孔壁241,软水器1之添加通道壁1061穿过水槽301之第三通孔35与固定螺母24螺纹连接。密封件25套设在软水器1的添加通道壁1061和第三通道壁1071的外侧,且夹设于固定螺母24与设有第三通孔35的槽边缘部33之间,用于密封软水器1的添加通道壁1061和第三通道壁1071与第三通孔35之间的间隙。

如图12、13所示,水龙头进水管41可穿过软水器1之第三通道107。与第三通道107相邻且与第三通道壁1071至少部分相连的添加通道壁1061穿过第三通孔35与固定螺母24螺纹连接,固定螺母24的孔壁外表面设有第一凸起243,水龙头4的安装部42内侧设有第二凸起421,固定螺母24与水龙头4的安装部42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溢流座108的溢流进口1081与水槽301的水槽溢流口341相对应,添加通道壁1061穿过水槽301的第三通孔35,通过溢流座108与第一固定件21和第二固定件22的固定连接,以及添加通道壁1061与固定螺母24的固定连接,将软水器1固定于水槽301的外侧。水龙头4通过固定螺母24与软水器1固定连接,水龙头进水管41放置于软水器1的第三通道107内。换言之,软水器1的添加通道壁1061隐藏于水龙头4内,节省空间,且美化外观。当需要加盐时,把水龙头拆下,将部分的水龙头进水管41从第三通道107内拉出,露出添加通道壁1061,进行加盐操作。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在于软水器1的添加通道106。

如图14-16所示,本实施例中,本体10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添加通道壁1061相连的隔板1064,隔板1064将添加通道106分隔成第一通道1065和第二通道1066,第一通道1065与第二腔103连通,第二通道1066与溢水口1051连通且下端封闭,隔板1064的上端面低于上添加通道口1069。

可以理解的是,隔板1064的上端面低于上添加通道口1069,在加盐的过程中,第一通道1065内的液位上升,溢出下添加通道口1068且高出隔板1064的上端面但低于上添加通道口1069的盐水进入第二通道1066,从溢水口1051进入第一溢流通道105,再通过第一溢流通道105将溢出的盐水排出到本体10的外部。

实施例二相比实施例一,密封盖12仅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二腔103,溢水口1051无需密封,操作更为容易,且密封效果好。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和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在于软水器1的防虹吸结构。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水阀13无防虹吸的功能,仅用于导通和断开进水。本体10上部设有呼吸口(未示出)、泄漏腔142和泄漏口141,呼吸口开设在围成进水通道101的壁上,泄漏腔142沿上下方向位于进水通道101和出水通道104之间,进水通道101通过呼吸口与泄漏腔142连通,泄漏腔142通过泄漏口141与大气连通。具体地,泄漏腔142通过泄漏口141与溢流座108连通。软水器1还包括呼吸器嵌件14,呼吸器嵌件14设在进水通道101内且与呼吸口(未示出)对应,由于进水中难免夹带空气,为了平衡进水通道101内的气压,防止虹吸发生,在进水通道101内设置呼吸器嵌件14,该呼吸器嵌件14嵌入在进水通道101内,在围成进水通道101的壁上开设与该呼吸器嵌件14对应的呼吸口(未示出),能够将进水中的气体排出,平衡该装置内水路的气压。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和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在于软水器1的第三通道107。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通道107与添加通道106不相邻,第三通道壁1071与添加通道壁1061不相连,也就是说第三通道107与添加通道106分开设置。如图19、20所示,软水器1的添加通道壁1061穿过水槽301的第三通孔35与密封盖12固定连接。具体地,密封盖12与水槽301的槽边缘部33之间夹设有第三固定件26。水龙头进水管(未示出)可穿过第三通道107,水龙头4与水槽301的第三通孔35固定连接。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和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