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水转运及河道底泥开挖转运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4594发布日期:2020-04-10 23:15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水转运及河道底泥开挖转运方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场地修复领域,具体为一种河道水转运及河道底泥开挖转运方式。



背景技术:

河道水水体流动性较差,河道清理不及时,生活废水或工业废水的排入、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因素导致河道水水体污染,且易形成恶臭影响大气环境。

将受污染的河道地表水及底泥进行转运至处理终端是河道治理的一种理想方式,河道的宽度一般在5~20m,治理污染的河段面积较大,常规的转运思路为用水泵将治理河道的污水用槽罐车转运至处理终端,污水转运完后在进行污泥的挖掘与转运作业。

以上操作形式会存在以下缺陷,一,存在作业周期长,河道地表水和污泥开挖先后进行,影响时间周期;二,在涨水期,由于受土壤渗透性影响,即使有拦截坝作用,上游水可能会渗透到处理作业,增加操作作业困难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水转运及河道底泥开挖转运方式,其具有灵活,节省工期,低成本操作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水转运及河道底泥开挖转运方式,包括如下工艺流程:

s1、将需要治理的河段首尾采用拦截坝进行河道水截流;

s2、依据治理河段长度,采用拦截坝将治理河段分成若干区域,并进行编号由下游到上游一次编号为1、2、3到n;

s3、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放置在预先设定的位点;

s4、废水转运工作由下游向上游进行作业,首先将1号和3号位点间截流河道水进行絮凝沉淀;

s5、河道水先由离心泵抽取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水可依据水质情况,将水作为地表水标准排放或转运至相应的污水处理机构;

s6、1号和3号位点间截流河道水抽取完毕时,可拆除2号分段点拦截坝;

s7、对底泥用石灰进行脱水作业;确定开挖深度,开挖深度在0.5~1.5m,脱水后进行污泥开挖作业;

s8、对堆放的污泥进行水泥窑作业,变废为宝,或填埋场填埋,或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s9、以此推进,完成3到5号分段、5到7号分段最终至n-2或n-1到n分段,进而转运完全部地表水和污泥的开挖转运作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拦截坝,将河道分段,并从下游开始分别开始处理河道水和河道的底泥,该种操作方法,能够避免上下游对于需要处理河道的影响,同时能够将处理河道水和河道底泥交叉进行,因此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该方式对河道水和河道底泥进行重复的再利用,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优选的,河道首尾拦截坝,即1号与n号分段点,宽度为1.5-2m,高度超出水位300-500mm,中间拦截坝,即2号至n-1号分段点,宽度1-1.5m,高度超出水位300-50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首尾拦截坝的宽度更宽,能够更好的将需要处理的河道与上下游更好的隔离开来,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施工

优选的,废水转运作业的总施工顺序为下游往上游进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废水转运从下游到上游依次进行,能够避免上游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

优选的,首先将1号与2号分段点的截流部分进行絮凝剂的喷洒,并用浮水式搅拌机进行搅拌后,沉淀时间1-2h,絮凝作业依次往n号分段点进行推进。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定时间的絮凝沉淀,能够有效的清除河道水内的杂质,提高水质的标准,从而更好的对河道水进行处理,而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优选的,当河道分段点间距离>50m,可将1号与2号内分段点的河道水输送至2号至3号分段点的截流部分,2号至3号分段点内的河道水同时往一体化废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作业;若河道分段点间距离<50m,可直接将1号与2号分段点的河道水抽取至废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作业;河道水转运工作往上游依次进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对河道水的处理效率。

优选的,经过预处理后的地表水根据水质情况按照地表水标准处理或转运至相关污水处理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过预处理后的地表水根据水质情况按照地表水标准处理或转运至相关污水处理厂。对预处理后的地表水,进行再利用,能够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有利于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优选的,1号与3号分段点内截流的地表水转运后,拆除2号分段点的拦截坝,后进行石灰的污泥脱水工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河道水抽取完后,拆除2号点拦截坝能够增大作业空间,有利于大型设备的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优选的,作业区一般配置2台挖掘机,一台搅拌石灰和污泥,使其均匀混合,一台将脱水的污泥转运至污泥堆土区,依次往上游进行类似作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对于污泥的处理效率。

优选的,堆土区污泥需转运至相应的处理终端,该处理终端是水泥窑或填埋场或相应处理单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堆土区污泥需转运至相应的处理终端,该处理终端是水泥窑或填埋场或相应处理单位。对污泥进行再利用,避免污泥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国家基本政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该方法采用分段进行,因此河道地表水的转运和污泥的开挖能够同时交叉进行,因此在同样人力物力的条件小作业周期更小,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通过分段和从下游向上游进行处理,因此将上游水位的影响降到最低,能够有效降低作业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河道水分区转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河道水底泥开挖转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河道水转运及河道底泥清挖转运方式,包括如下工艺流程:

s1、将需要治理的河段首尾采用拦截坝进行河道水截流。通过拦截坝的设置使得需要治理的河流处于静态的设置,从而更加方便的进行再处理。

s2、依据治理河段长度,采用拦截坝将治理河段分成若干区域,并进行编号由下游到上游一次编号为1、2、3到n。

废水转运作业的总施工顺序为下游往上游进行。

河道首尾拦截坝,即1号与n号分段点,宽度为1.5-2m,高度超出水位300-500mm,中间拦截坝,即2号至n-1号分段点,宽度1-1.5m,高度超出水位300-500mm。

通过设置相应的编号,能够使得该方法从元素上更加的明了。同时废水转运从下游到上游依次进行,能够避免上游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并且首尾拦截坝的宽度更宽,能够更好的将需要处理的河道与上下游更好的隔离开来,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施工。

s3、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放置在预先设定的位点。水处理一体化的设备根据需要治理的河道长度进行选择,其中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数目可以采用多个放置,同时考虑运输路线最短的要求,位置一般放置在中央位置。

s4、废水转运工作由下游向上游进行作业,首先将1号和3号位点间截流河道水进行絮凝沉淀。

首先将1号与2号分段点的截流部分进行絮凝剂的喷洒,并用浮水式搅拌机进行搅拌后,沉淀时间1-2h,絮凝作业依次往n号分段点进行推进。

通过一定时间的絮凝沉淀,能够有效的清除河道水内的杂质,提高水质的标准,从而更好的对河道水进行处理,而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s5、河道水先由离心泵抽取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水可依据水质情况,将水作为地表水标准排放或转运至相应的污水处理机构。

经过预处理后的地表水根据水质情况按照地表水标准处理或转运至相关污水处理厂。对预处理后的地表水,进行再利用,能够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有利于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河道分段点间距离>50m,可将1号与2号内分段点的河道水输送至2号至3号分段点的截流部分,2号至3号分段点内的河道水同时往一体化废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作业;若河道分段点间距离<50m,可直接将1号与2号分段点的河道水抽取至废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作业;河道水转运工作往上游依次进行。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对河道水的处理效率。

s6、1号和3号位点间截流河道水抽取完毕时,可拆除2号分段点拦截坝。在河道水抽取完后,拆除2号点拦截坝能够增大作业空间,有利于大型设备的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s7、对底泥用石灰进行脱水作业;确定开挖深度,开挖深度在0.5~1.5m,脱水后进行污泥开挖作业。

作业区一般配置2台挖掘机,一台搅拌石灰和污泥,使其均匀混合,一台将脱水的污泥转运至污泥堆土区,依次往上游进行类似作业。

s8、对堆放的污泥进行水泥窑作业,变废为宝,或填埋场填埋,或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堆土区污泥需转运至相应的处理终端,该处理终端是水泥窑或填埋场或相应处理单位。对污泥进行再利用,避免污泥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国家基本政策。

s9、以此推进,完成3到5号分段、5到7号分段最终至n-2或n-1到n分段,进而转运完全部地表水和污泥的开挖转运作业。

通过如此,设置依次完成相应分段的作业,n的数值最好为奇数,因为若是n为奇数,最后一个作业段恰好为n-2到n段,更加便于作业;若是n为偶数的话可能会剩下单一的一个分段,若是剩下最后一个分段,则对该分段进行单独作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该方法采用分段进行,因此河道地表水的转运和污泥的开挖能够同时交叉进行,因此在同样人力物力的条件小作业周期更小,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通过分段和从下游向上游进行处理,因此将上游水位的影响降到最低,能够有效降低作业难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