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4383发布日期:2019-10-19 03:51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用于油田油、水净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油泥减量化的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开发到了中、高含水期,为保持产油量的稳定,产液量增大,液量增大导致携带地层胶结物、泥砂量及管道腐蚀产物增加,为此在油田油、水净化处理过程中大量的油泥沉降罐底,原始的处理方法是大罐停产后人工清罐。但是人工清罐环境恶劣、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清除的油泥只有外排掩埋,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国家环保意识的加强,治理力度的加大,现油田油泥被国家定为危险废弃物,严禁外排,必须处理达标才能排放。由于油田油泥量大,处理费用昂贵,油田开发难以承受,成为油田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油田工作者们在油水处理大罐设计中多数设计了负压排泥系统。但由于罐体大,集污池小,排出的积污来不及沉降析出,又用提升泵打回到大罐中,造成积污在站内的恶性循环,给水处理达标带来困难,另外油泥焚烧、堆肥或掩埋又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油泥的治理出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泥水分离罐、储油罐、储水罐、收油池、除油净化器、加药混凝池、浓缩固化机、连接管汇、污水泵、集污池;所述油泥水分离罐、收油池、除油净化器、加药混凝池、浓缩固化机、污水泵设置在分体撬块上,并通过连接管汇与地面固定的储油罐、储水罐、集污池连接组合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油泥水分离罐为立式圆形套筒结构,油泥水分离罐顶部中心设有罐出水口,罐出水口的一侧设有罐出油口,油泥水分离罐的上部设有罐进液口,油泥水分离罐底部中心设有罐排污口;油泥水分离罐内设有内筒,内筒外环空装有除油填料;罐出水口通过罐出水管与储水罐连接,罐出油口通过罐出油管与储油罐连接,罐进液口通过罐进液管与油田采液管汇连接,罐排污口通过罐排污管与集污池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除油净化器为立式矩形箱体,除油净化器内设四个处理腔依次分别为端部处理腔、次处理腔、三处理腔、四处理腔,每个处理腔内均设有加热装置;除油净化器进液端的端部处理腔内中心设有涡流器,涡流器的上方设有撇油器,端部处理腔相邻的次处理腔内装有聚结填料,与次处理腔相邻的三处理腔内装有助沉填料;除油净化器内两端内壁上部设有收油槽,收油槽底部分别设有箱收油口,除油净化器的初端设有箱进液口,除油净化器的末端设有箱出水口,除油净化器底部设有多个箱排浆口;箱进液口通过箱进液管与污水泵的出口连接,污水泵的进口通过提升管线与集污池连接;箱收油口通过箱收油管汇与收油池连接,收油池旁装有收油泵,收油泵的出口通过收油管与罐出油管连接;箱出水口通过箱出水管与排水泵的进口连接,排水泵的出口通过排水管与罐出水管连接;箱排浆口通过箱排浆管汇与排浆泵进口连接,排浆泵的出口通过排浆管与加药混凝池的池进浆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加药混凝池为立式圆形池,加药混凝池内设搅拌器,搅拌器一侧设有加药装置,加药混凝池上设有池进浆口,池进浆口与排浆管连接;加药混凝池底设有池浆出口,池浆出口通过池浆管经加压泵加压后与浓缩固化机的机进浆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浓缩固化机选用离心机或压滤机,浓缩固化机包括机出泥口、机出水口,机出泥口用于出泥外运,机出水口通过机出水管自流进集污池。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除油净化器的加热装置选用电热、水热或气热任一种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做到了根本兼治,治理工艺相对简单、投加药剂种类少、加药浓度小、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油泥用于注水井调剖封堵大的吸水孔道,变废为宝,主处理装置为撬装便移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工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油泥水分离罐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油泥水分离罐管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除油净化器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除油净化器管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药混凝池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加药混凝池管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浓缩固化机结构图;

图中:1.油泥水分离罐,2.储油罐,3.储水罐,4.收油池,5除油净化器,6.加药混凝池,7.浓缩固化机,8.连接管汇,9.污水泵,10.集污池,11.罐进液口,12.罐出油口,13.罐出水口,14.内筒,15.除油填料,16.罐排污口,17.罐排污管,18.罐进液管,19.罐出油管,20.罐出水管,21.箱进液口,22.加热装置,23.涡流器,24.箱收油口,25.收油槽,26.撇油器,27.聚结填料,28.助沉填料,29.箱出水口,30.箱排浆口,31.收油管,32.收油泵,33.箱进液管,34.箱收油管汇,35.排水管,36排水泵,37.箱出水管,38.排浆管,39. 排浆泵,40.箱排浆管汇,41.提升管,42.池浆出口,43.池进浆口,44.搅拌器,45.池进浆管,46.加药装置,47.机出水管,48.加压泵,49.池浆管, 50.机进浆口,51.机出泥口,52.机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阐述。

如图1-8所示,一种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包括油泥水分离罐(1)、储油罐(2)、储水罐(3)、收油池(4)、除油净化器(5)、加药混凝池(6)、浓缩固化机(7)、连接管汇(8)、污水泵(9)、集污池(10);所述油泥水分离罐(1)、收油池(4)、除油净化器(5)、加药混凝池(6)、浓缩固化机(7)、污水泵(9)设置在分体撬块上,并通过连接管汇(8)与地面固定的储油罐(2)、储水罐(3)、集污池(10)连接组合在一起。

所述油泥水分离罐(1)为立式圆形套筒结构,油泥水分离罐(1)顶部中心设有罐出水口(13),罐出水口(13)的一侧设有罐出油口(12),油泥水分离罐(1)的上部设有罐进液口(11),油泥水分离罐(1)底部中心设有罐排污口(16);油泥水分离罐(1)内设有内筒(14),内筒(14)外环空装有除油填料(15);罐出水口(13)通过罐出水管(20)与储水罐(3)连接,罐出油口(12)通过罐出油管(19)与储油罐(2)连接,罐进液口(11)通过罐进液管(18)与油田采液管汇连接,罐排污口(16)通过罐排污管(17)与集污池连接。

除油净化器(5)为立式矩形箱体,除油净化器(5)内设四个处理腔依次分别为端部处理腔、次处理腔、三处理腔、四处理腔,每个处理腔内均设有加热装置(22);除油净化器(5)进液端的端部处理腔内中心设有涡流器(23),涡流器(23)的上方设有撇油器(26),端部处理腔相邻的次处理腔内装有聚结填料(27),与次处理腔相邻的三处理腔内装有助沉填料(28);除油净化器(5)内两端内壁上部设有收油槽(25),收油槽(25)底部分别设有箱收油口(24),除油净化器(5)的初端设有箱进液口(21),除油净化器(5)的末端设有箱出水口(29),除油净化器(5)底部设有多个箱排浆口(30);箱进液口(21)通过箱进液管(33)与污水泵(9)的出口连接,污水泵(9)的进口通过提升管线(41)与集污池(10)连接;箱收油口(24)通过箱收油管汇(34)与收油池(4)连接,收油池(4)旁装有收油泵(32),收油泵(32)的出口通过收油管(31)与罐出油管(19)连接;箱出水口(29)通过箱出水管(37)与排水泵(36)的进口连接,排水泵(36)的出口通过排水管(35)与罐出水管(20)连接;箱排浆口(30)通过箱排浆管汇(40)与排浆泵(39)进口连接,排浆泵的出口通过排浆管(38)与加药混凝池(6)的池进浆口(43)连接。除油净化器(5)的加热装置(22)选用电热、水热或气热任一种方式。

加药混凝池(6)为立式圆形池,加药混凝池(6)内设搅拌器(45),搅拌器(45)一侧设有加药装置(47),加药混凝池(6)上设有池进浆口(43),池进浆口(43)与排浆管(38)连接;加药混凝池(6)底设有池浆出口(42),池浆出口(42)通过池浆管(49)经加压泵(48)加压后与浓缩固化机(7)的机进浆口(50)连接。

浓缩固化机(7)是选用离心机或压滤机,浓缩固化机(7)包括机出泥口(51)、机出水口(52),机出泥口(51)用于出泥外运,机出水口(52)通过机出水管(47)自流进集污池(1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该撬装组合式油泥减量化处理装置,油田产出液首先进入油泥水分离罐中进行油、泥、水的分离,分离出来的油通过罐的出油管回收进储油罐,分离出的水通过罐出水管回收进储水罐,底排污通过罐排污管自流进集污池。集污池的污液通过污水泵提升进除油净化器,通过加温后再次对污液进行油、泥、水分离处理,分离出的油通过收油槽、箱收油口和箱收油管汇自流进收油池;再经收油泵提升后通过收油管和罐出油管回收至储油罐;分离出的水经箱出水口、箱出水管进入排水泵,由排水泵提升加压后再通过排水管、罐出水管回收进储水罐;沉降出的浓浆液经箱底多个箱排浆口、箱排浆管汇进入排浆泵,经排浆泵加压通过排浆管、池进浆口进入加药混凝池;浆液在加药混凝池内通过加药搅拌混凝后,通过池浆出口、池浆管、加压泵进入浓缩固化机的机进浆口,由浓缩固化机进行浓缩或固化;浓缩固化机分离出的水通过机出水口、机出水管自流进集污池,浓缩固化的泥外运用于油田注水井调剖封堵大孔道。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