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5547发布日期:2020-04-03 13:2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加速了环境污染的恶化。随着“水十条”提出,各地均加大了水域治理的力度,并采取控源截污等措施,将污水收集、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我国的水处理行业也在根据大环境的发展需要,加速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要求。

污水处理工艺中,澄清、沉淀过程中均会产生污泥,污泥的收集一般采用泥斗,泥斗底部设置排泥管通向污泥池,常规泥斗采用混凝土浇筑成斜面,施工时斜面角度不宜控制,致使污泥不能顺畅滑落至泥斗底部或需采用辅助设置集泥,且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施工难度大,而泥斗底部设置排泥管,排泥管将埋入混凝土底板以下,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及工程造价,也不利于后续运行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有效解决了污泥在池体收集不顺畅、污泥收集泥斗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及运行维护麻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包括沉淀池和澄清池,沉淀池底部设有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澄清池底部设有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底部设有穿孔排泥管,穿孔排泥管一端与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连通,穿孔排泥管另一端与回流污泥池连通,穿孔排泥管位于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内的部分设有若干孔洞;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管,排泥管一端与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连通,排泥管另一端与排泥池连通;排泥池内设有渣浆泵,渣浆泵用于将淤泥泵送至储泥池;回流污泥池内设有集水槽,集水槽与污泥回流管连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沉淀池和澄清池之间设有阀门井,穿孔排泥管和排泥管均水平贯穿阀门井设置,穿孔排泥管上设有第一调节阀,排泥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均位于阀门井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穿孔排泥管和排泥管均连通有反冲洗管道,反冲洗管道用于与反冲洗系统连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反冲洗管道与第一调节阀前后两段穿孔排泥管连通,反冲洗管道与第二调节阀前后两段排泥管连通;反冲洗管道从阀门井顶部引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和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均由至少三个组合式斜板面围合而成,所述的组合式斜板面包括斜面板、平面板、伸缩臂和活页;斜面板和平面板边缘之间通过活页连接,平面板水平设置,斜面板倾斜设置,平面板上表面与斜面板下表面之间通过伸缩臂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孔洞位于穿孔排泥管下半部。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孔洞位于穿孔排泥管下半部与垂直中线呈45°夹角的位置。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排泥管伸入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内的管道前端设置有弯管,弯管的管口朝下设置。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集水槽位于回流污泥池边缘设置,集水槽的槽高低于回流污泥池的深度。

本专利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上述污泥收集装置,泥斗在工厂定型制作,泥斗斜面角度可控,且斜面板采用光滑面,大大减小污泥下滑阻力,沉淀池及澄清池产生的污泥全部汇集到泥斗底部,当污泥液位高于穿孔管、弯管位置及回流污泥池及排泥池的液位时,泥斗内污泥将被输送至回流污泥池及排泥池中,克服了传统的混凝土斜面角度及平整度不可控产生的污泥在斜面上堆积、沉淀、干缩等现象导致的污泥量少以及部分干缩后污泥下滑到泥斗底部堵塞穿孔排泥管的情况,有效解决沉淀池及澄清池池体污泥收集不顺畅问题;且污泥收集及输送不依靠外部动力,节约了成本;

2、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和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采用在加工厂制作加工,现场调节伸缩臂到拟安装角度,然后进行拼装,接缝位置采用焊接连接,有效解决了常规混凝土斜面污泥收集不顺畅、施工模板支设及混凝土浇筑难度大、施工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

3、孔洞位于穿孔排泥管下半部与垂直中线呈45°夹角的位置,底部泥水混合物在水位压力下,流入穿孔排泥管内,运行维护过程中,定期开启设置在阀门井内的反冲洗系统,冲洗穿孔排泥管,泥水通过穿孔排泥管下半部的孔洞流出,防止污泥堵塞管道;

4、排泥管前端设置弯管,底部泥水混合物在水位压力下,流入排泥管内,有利于污泥的收集和排除,运行维护过程中,定期开启设置在阀门井内的反冲洗系统,冲洗排泥管,泥水通过弯管端部流出,且防止污泥堵塞管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b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c-c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式斜板面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孔洞位置剖面图。

图中: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穿孔排泥管2、第一调节阀3、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排泥管5、第二调节阀6、集水槽7、污泥回流管8、渣浆泵9、剩余污泥管10、反冲洗管道11、弯管12、斜面板13、平面板14、伸缩臂15、活页16、孔洞17、回流污泥池18、排泥池19、阀门井20、盖板21。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的方案如图1至图6所示,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包括沉淀池和澄清池,沉淀池底部设有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澄清池底部设有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底部设有穿孔排泥管2,穿孔排泥管2一端与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连通,穿孔排泥管2另一端与回流污泥池18连通,穿孔排泥管2位于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内的部分设有若干孔洞17;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底部设有排泥管5,排泥管5一端与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连通,排泥管5另一端与排泥池19连通;排泥池19内设有渣浆泵9,渣浆泵9用于将淤泥泵送至储泥池;回流污泥池18内设有集水槽7,集水槽7与污泥回流管8连通;污泥回流管8用于将污泥重力回流利用;

集水槽7位于回流污泥池18边缘设置,集水槽7的槽高低于回流污泥池18的深度,集水槽7的槽高为等于沉淀回流管8顶部即可,沉淀回流管8安装在回流污泥池18中下部,集水槽7设置在回流污泥池18内的目的:回流沉淀池18内的污泥液位高于集水槽7时,污泥流入集水槽7内,通过沉淀回流管8重力回流利用。

进一步地,沉淀池和澄清池之间设有阀门井20,穿孔排泥管2和排泥管5均水平贯穿阀门井20设置,穿孔排泥管2上设有第一调节阀3,排泥管5上设有第二调节阀6,第一调节阀3和第二调节阀6均位于阀门井20内;

所述的第一调节阀3和第二调节阀6均采用电动蝶阀,可采用丹冠d971f系列的衬氟防爆电动蝶阀。

进一步地,穿孔排泥管2和排泥管5均连通有反冲洗管道11,反冲洗管道11用于与反冲洗系统连通;

定期开启反冲洗系统,可以排除穿孔排泥管2和排泥管4中的沉积污泥,防止管道堵塞。

进一步地,反冲洗管道11与第一调节阀3前后两段穿孔排泥管2连通,反冲洗管道11与第二调节阀6前后两段排泥管5连通;反冲洗管道11从阀门井20顶部引出;

阀门井20顶部设有盖板21,盖板上开设有反冲洗管道贯穿孔。

进一步地,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和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均由至少三个组合式斜板面围合而成,本技术方案中,优选组成所述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和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组合式斜板面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组合式斜板面围合形成了四棱体的漏斗形状;所述的组合式斜板面包括斜面板13、平面板14、伸缩臂15和活页16;斜面板13和平面板14边缘之间通过活页16连接,平面板14水平设置,斜面板13倾斜设置,平面板14上表面与斜面板13下表面之间通过伸缩臂15连接。

斜面板13采用钢板,其表面设有镀锌层,可以防止钢板被污水锈蚀;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和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采用在加工厂制作加工,现场调节伸缩臂15到拟安装角度,然后进行拼装,接缝位置采用焊接连接,有效解决了常规混凝土斜面污泥收集不顺畅、施工模板支设及混凝土浇筑难度大、施工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

进一步地,穿孔排泥管2穿过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时,与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焊接连接;孔洞17位于穿孔排泥管2下半部。

进一步地,孔洞17位于穿孔排泥管2下半部与垂直中线呈45°夹角的位置;穿孔排泥管2下部均匀开设孔洞17,底部泥水混合物在水位压力下,流入穿孔排泥管2内,防止上部开孔堵塞管道;穿孔排泥管2与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焊接连接,既稳定了穿孔排泥管2,又防止污泥漏入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外侧。

进一步地,排泥管5伸入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内的管道前端设置有弯管12,弯管12的管口朝下设置;弯管12弯曲角度为90°,弯管12管口朝向正下方,排泥管5穿过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时,与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焊接连接;

排泥管5前端设置弯管12,底部泥水混合物在水位压力下,流入排泥管5内,有利于污泥的收集和排除,且不会堵塞排泥管5前端;排泥管5与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焊接连接,既稳定了排泥管5,又防止污泥漏入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外侧。

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沉淀池内产生的污泥通过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斜面滑落到底部,通过设置在沉淀池污泥收集泥斗1内的穿孔排泥管2排向回流污泥池18,第一调节阀3调节污泥流量大小,回流污泥池18内设置集水槽7,当污泥液位达到集水槽7池壁高度时,污泥汇入集水槽7中,通过与集水槽7连通的污泥回流管8进行污泥重力回流利用;

澄清池内产生的污泥通过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斜面滑落到底部,通过设置在澄清池污泥收集泥斗4内的排泥管5排向排泥池19,第二调节阀6调节污泥流量大小,排泥池19内设置渣浆泵9,开启渣浆泵9,污泥通过与渣浆泵9连通的剩余污泥管10排向储泥池。

定期开启反冲洗系统对穿孔排泥管2和排泥管5进行反冲洗,以确保管道不淤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