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1774发布日期:2020-07-17 15:4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水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净水器多采用pe快接件及pe管连接各个管路,使得净水机结构复杂、部件繁多。pe快接件与pe管之间采用插接,pe管需要插入一定深度,深度不够就会导致密封不好,通水后会漏水。正常运行时,该连接处承压不足,容易出现喷水现象。因此,每一个连接处都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另外,虽有部分净水机采用了变频泵,但是泵的运行频率的调节仅以用水量为参考,忽略了膜元件承受的压力。当用水量增大时,就增大泵的运行频率,这样会导致膜进水口的运行压力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超过膜的压力运行范围,导致膜损坏,甚至压力过高,导致管路破裂,出现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水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连接复杂、承压能力差,膜承受压力易超出运行范围导致损坏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净水机,包括集成水路板、与所述集成水路板连接的增压泵和设置于所述增压泵的出口端的膜元件,所述增压泵与所述膜元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膜元件均与所述集成水路板连接。

其中,所述集成水路板包括相互连通的泵出水接口和膜进水通道,所述泵出水接口与所述增压泵的出口端连通,所述膜进水通道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第一接口处。

其中,所述膜进水通道上间隔设置有两个膜进水口,每个所述膜进水口对应一个所述膜元件,两个所述膜元件并联。

其中,所述增压泵的出口端设置有两个所述膜元件,所述膜进水通道呈l形,所述泵出水接口位于所述膜进水通道的拐角处,所述膜进水通道的每一端设置一个所述膜进水口。

其中,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端设置有前置滤芯,所述集成水路板包括前置滤芯进水口和前置滤芯出水口,所述前置滤芯进水口与总进水口相通,所述前置滤芯出水口和所述增压泵之间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其中,所述集成水路板包括泵进水通道,所述泵进水通道的一端为前置滤芯出水口与所述前置滤芯连通,另一端为泵进水接口与所述增压泵连通,所述泵进水通道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二接口,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第二接口处。

其中,所述集成水路板包括与所述膜元件相通的膜产水口和膜废水口,所述膜产水口与所述集成水路板上的产水通道连通,所述膜废水口与所述集成水路板上的废水通道连通,所述产水通道和所述废水通道均呈l形,所述废水通道的一端为废水出水口。

其中,所述产水通道的总出水端设置有后置滤芯,所述集成水路板包括后置滤芯进水口和后置滤芯出水口,所述产水通道的总出水端与所述后置滤芯进水口连通,所述后置滤芯出水口与总净水出水口连通。

其中,所述总进水口、所述废水出水口和所述总净水出水口间隔并排设置。

其中,所述集成水路板竖直设置,所述增压泵设置于所述集成水路板的底部,所述膜元件、所述前置滤芯和所述后置滤芯横向排布于所述集成水路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增压泵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净水机,通过采用集成水路板无需外接管路,减少空间占用,提高承压能力,降低了漏水隐患;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膜前压力,进而结合产水流量值和膜前压力值对增压泵进行变频控制,防止膜前压力超高,降低管路漏水隐患,对膜元件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的一个位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的另一个位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在使用时放置位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的集成水路板的一个位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的集成水路板的另一个位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的集成水路板的再一个位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的集成水路板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a-a向剖视图;

图9是图7的b-b向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c-c向剖视图。

图中:

1、集成水路板;

11、板本体;

121、泵出水接口;122、泵进水接口;123、泵进水通道;124、压力传感器第二接口;

131、膜进水通道;132、压力传感器第一接口;133、膜进水口;134、膜产水口;135、膜废水口;

141、前置滤芯进水口;142、前置滤芯出水口;

151、电磁阀进水口;152、电磁阀出水口;

161、后置滤芯进水口;162、后置滤芯出水口;

17、废水通道;171、废水出水口;

18、总净水出水口;

19、总进水口;

2、增压泵;

3、膜元件;

4、第一压力传感器;

5、前置滤芯;

6、第二压力传感器;

7、电磁阀;

8、后置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净水机,包括集成水路板1、与集成水路板1连接的增压泵2和设置于增压泵2的出口端的膜元件3,增压泵2与膜元件3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4,第一压力传感器4和膜元件3均与集成水路板1连接。附图中主要示出净水机的内部结构,当然,净水机还包括外壳等其他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采用集成水路板1无需外接管路,减少空间占用,提高承压能力,降低了漏水隐患;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4,能够检测膜前压力,进而结合产水流量值和膜前压力值对增压泵2进行变频控制,降低噪音,防止膜前压力超高,降低管路漏水隐患,对膜元件3进行保护。

在此,对增加泵的调节过程不作限制,可以是:当产水流量值低于额定流量值且膜前压力值低于设定膜前压力的下限值时,提高增压泵2的运行频率,直至膜前压力值达到设定膜前压力的上限值时,增压泵2维持在当前运行频率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集成水路板1包括板本体11,所有通道和接口都集成在板本体11上,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集成水路板1包括相互连通的泵出水接口121和膜进水通道131,泵出水接口121与增压泵2的出口端连通,膜进水通道131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一接口132,第一压力传感器4设置于压力传感器第一接口132处。由增加泵中流出的水经过泵出水接口121进入膜进水通道131,因此,第一压力传感器4能够与将要进入膜元件3的水充分接触,获得膜前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增压泵2的出口端设置两个膜元件3,膜进水通道131上间隔设置有两个膜进水口133,每个膜进水口133对应一个膜元件3,两个膜元件3并联。在此,设置并联的两个膜元件3,无需改变膜元件3的尺寸,即可提高产水量,在增加产水量的前提下,也不会增大净水机的体积,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膜元件3分别为纳滤膜和反渗透膜,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膜。膜进水通道131呈l形,泵出水接口121位于膜进水通道131的拐角处,膜进水通道131的每一端设置一个膜进水口133。泵出水接口121流出的水进入膜进水通道131,位于拐角处的泵出水接口121便于向两侧均匀送水。膜进水通道131的每一端设置一个膜进水口133,充分利用空间,保证泵出水接口121与各个膜进水口133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使得两个膜进水口133互不干涉。膜进水通道131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有膜进水堵头,便于进行维护。

增压泵2的入口端设置有前置滤芯5,集成水路板1包括前置滤芯进水口141和前置滤芯出水口142,前置滤芯进水口141与总进水口19相通,前置滤芯出水口142和增压泵2之间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6。第二压力传感器6用于检测原水压力,通过原水压力值能够获知净水机是否正常运行,通过原水压力值配合上述检测的膜前压力值,能够对增压泵2进行调节。

一般情况下,会在总进水口19与前置滤芯5之间设置有电磁阀7,集成水路板1包括与总进水口19连通的电磁阀进水口151和与前置滤芯进水口141连通的电磁阀出水口152。在本实施例中,打开电磁阀7,才能获得原水压力。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压力传感器6设置在总进水口19与电磁阀7之间,此时,无需打开电磁阀7,即可获得原水压力。在此,对调节过程不作限制。

集成水路板1包括泵进水通道123,泵进水通道123的一端为前置滤芯出水口142与前置滤芯5连通,另一端为泵进水接口122与增压泵2连通,泵进水通道123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二接口124,第二压力传感器6设置于压力传感器第二接口124处。

集成水路板1包括与膜元件3相通的膜产水口134和膜废水口135,两个膜产水口134均与集成水路板1上的产水通道连通,两个膜废水口135均与集成水路板1上的废水通道17连通,产水通道和废水通道均呈l形,且并排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废水通道17的一端为废水出水口171。被增压泵2增压之后的水流入膜元件3分两路流出,一路经过废水通道17从废水出水口171流入下水道或者收集槽,另一路进入产水通道。废水通道17上远离废水出水口171的一端设置有废水堵头,便于进行维护。图中箭头所示为水流方向。

产水通道的总出水端设置有后置滤芯8,集成水路板1包括后置滤芯进水口161和后置滤芯出水口162,产水通道的总出水端与后置滤芯进水口连通,后置滤芯出水口162与总净水出水口18连通。由膜元件3中流出的水经过产水通道进入后置滤芯8,后置滤芯8起到再次过滤的作用,使得净水的纯度更高。

当然,为了防止膜元件3的产水回流,在产水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控制,可以在膜元件3和后置滤芯8之间设置高压开关,通过高压开关的通断,控制电磁阀7及增压泵2的接通与关闭,在此不再赘述。

总进水口19设置在集成水路板1的一端,便于与供水管路连接。总进水口19、废水出水口171和总净水出水口18间隔并排设置于净水机的顶部,便于与相关管路连接,使得与净水机连接的管路,不管是进水管路,还是出水管路,均位于净水机的同一侧,净水机能够被安装在角落位置,节省空间。

在净水机使用时,集成水路板1竖直设置,增压泵2设置于集成水路板1的底部,膜元件3、前置滤芯5和后置滤芯8横向排布于集成水路板1的一侧且位于增压泵2的上方。增压泵2位于底部,安装牢固,降低了增压泵2的振动及噪音;膜元件3、前置滤芯5和后置滤芯8横向排布于集成水路板1的一侧,安装与拆卸方便,不需要移动净水机的位置,即可实现维护与更换。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