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消毒方法提高既有建筑消防水系统用水点流量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00785发布日期:2020-07-07 14:33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防火系统技术领域,一种采用消毒方法提高既有建筑消防水系统用水点流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大火失去控制,造成严重后果,大多是消防给水设施不完善,火场缺水造成的。扑救失利的火灾案例中,有81.5%是由于消防水源缺乏造成的。消防水系统没有按照设计工况工作是导致控火滞后,甚至控火灭火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已经运营的既有建筑消防水系统调研,发现存在如管材锈蚀、消火栓难以开启,自喷喷头堵塞,自喷喷头流量小于设计工况等问题。

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消防水系统内滋生的微生物。由于火灾是小概率事件,日常的消防维护也仅是局部管道水的部分循环,导致系统内水一直处于静置状态,水中原有的微生物会吸收管壁及水中原有的营养物质导致微生物生长,并逐渐经历从好氧到厌氧甚至缺氧的不断发展,并对消防水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方面微生物可以发展成为生物膜堵塞管道,影响管道过水断面进而影响用水点出水流量,对灭火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可以造成自喷喷头堵塞导致无法出水灭火,另一方面若金属管道中发生生物锈蚀,会导致管材接口发生锈蚀造成管道漏水、消火栓难以开启等后果。目前针对上述问题,仍无有效的技术方案。

cn103342411b,提供了一种调控原水输送管道水质的氧化方法,但由于消防水系统水质和原水水质差别较大,且原水输送管道以控制水生生物为控制目标,消防水系统管道以控制微生物为控制目标,因此难以参考。建筑消防水系统的水源通常来源于建筑给水系统。针对建筑给水系统的二次污染的控制方法,有的采用向建筑给水管道中投加消毒剂的处理方法。消防水系统虽然和建筑给水系统水源相同,但管网状态和用水要求存在较大区别。建筑给水系统由于用户多,配件使用次数多,因此建筑给水系统内水的循环时间短,而建筑消防水系统仅在灭火时进入工作状态,平时检修时,仅打开末端试水装置,因此消防水系统管网中的水大部分时间是静置的(消防水系统管网中的水与建筑给水系统内水发生的微生物反应、化学反应也不同)。因此针对建筑给水系统的二次污染控制方法,不适用于建筑消防水系统。此外,建筑给水系统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对消毒副产物等毒理学指标要求严格,但消防给水系统对水量和水压及灭火效果要求严格。为此,寻求一种能有效快速控制消防水系统管道中微生物生长进而增加用水点流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当下需要解决的迫切技术问题是,采用何种方法,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控消防水系统水质的短时消毒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消防水系统管道中微生物的有效灭活进而快速增加用水点流量的方法,同时不影响消防水系统灭火效果,最终达到有效调控消防水系统水质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对于消火栓系统在消防水池中以1:2-1:5的质量比例同时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在(2-5)mg/l,氯胺投加浓度在(2-25)mg/l;为使消毒剂和消防水系统干管内的水充分反应,并使得管壁脱落的生物膜等微生物及时排除水系统外,对于消火栓系统,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后打开试验消火栓放水3min,对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打开最不利楼层的试水阀放水10min。

进一步二氧化氯和氯投加比例的确定原则为: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30m时,二氧化氯和氯胺的投加比例取1:2;30m<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56m时,二氧化氯和氯胺的投加比例取1:3;56m<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106m时,二氧化氯和氯胺的投加比例为1:4;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106m时,二氧化氯和氯胺的投加比例为1:5;

进一步二氧化氯和氯胺的具体投量确定原则为:水源为市政供水直接供水时,二氧化氯投加量取较小值(2-3)mg/l,氯胺的投加量为(4-15)mg/l;消防给水和建筑给水合用时,且水源均为市政供水时,二氧化氯投加量取中间值(3-4)mg/l,氯胺的投加量为(6-20)mg/l;消防水系统水源为中水和天然水源等其他水源时,二氧化氯投加量取较大值(4-5)mg/l,氯胺的投加量为(8-25)mg/l。

本发明的优点:

与现有消毒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对消防水系统中的水生生物灭活效果好,且灭活时间短,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生物膜等微生物的高效灭活;

2、相比单独二氧化氯或氯胺消毒,本发明具有药剂用量低,余氯作用持久的特点,有效控制微生物的再次生长;

3、对消防水系统灭活效果影响小,降低消毒作用对消防水系统灭火效果的影响;

4、根据建筑规模和消防水源,灵活改变消毒剂投量和投加比例,具有广谱适应性。

5、本发明的方法相对其他的消毒剂能够更大程度的更加迅速的增加出水流量;

6、本发明尤其针对投入使用年代久远如几年至几十年的建筑消防水系统,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某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为15m,投入使用25年,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天然的河水作为消防水源。投加消毒剂前,利用加热装置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某处喷头,测得流量为0.75l/s,打开某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3.8l/s。在同等条件下(管道相同、管道内环境相同,操作的参数如压力等相同),向消防水系统中以1:2的投加比例同时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4mg/l、氯胺投加浓度为8mg/l,放水10min后再次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邻处的喷头,测得流量为1.0l/s,放水3min后打开相邻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5.1l/s。

实施例2:

某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为27m,投入使用17年,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给水和建筑给水合用,且水源均为市政供水。投加消毒剂前,利用加热装置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某处喷头,测得流量为0.71l/s,打开某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4.1l/s。在同等条件下(管道相同、管道内环境相同,操作的参数如压力等相同),向消防水系统中以1:2的投加比例同时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3mg/l、氯胺投加浓度为6mg/l,放水10min后再次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邻处的喷头,测得流量为0.93l/s,放水3min后打开相邻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5.3l/s。

实施例3:

某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为48m,投入使用11年,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源为市政供水。投加消毒剂前,利用加热装置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某处喷头,测得流量为0.87l/s,打开某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4.7/s。在同等条件下(管道相同、管道内环境相同,操作的参数如压力等相同),向消防水系统中以1:3的投加比例同时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2mg/l、氯胺投加浓度为6mg/l,放水10min后再次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邻处的喷头,测得流量为0.98l/s,放水3min后打开相邻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5.5l/s。

实施例4:

某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为77m,投入使用5年,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源为市政供水。投加消毒剂前,利用加热装置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某处喷头,测得流量为0.79l/s,打开某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4.8l/s。在同等条件下(管道相同、管道内环境相同,操作的参数如压力等相同),向消防水系统中以1:4的投加比例同时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2mg/l、氯胺投加浓度为8mg/l,放水10min后再次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邻处的喷头,测得流量为1.05l/s,放水3min后打开相邻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6.1l/s。

实施例5:

某建筑中消防水系统最长的干管长度为156m,投入使用8年,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源为市政供水。投加消毒剂前,利用加热装置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某处喷头,测得流量为0.82l/s,打开某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3.9l/s。在同等条件下(管道相同、管道内环境相同,操作的参数如压力等相同),向消防水系统中以1:5的投加比例同时投加二氧化氯和氯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2mg/l、氯胺投加浓度为10mg/l,放水10min后再次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邻处的喷头,测得流量为0.93l/s,放水3min后打开相邻处消火栓,测得流量为5.2l/s。

实施例6:

利用自来水配制含有本发明所述消毒剂,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5mg/l、氯胺投加浓度为25mg/l,记为灭火剂1,以不加消毒剂的自来水作为对照,记为灭火剂2,试验接入两种灭火剂的消火栓枪对木垛和电缆的灭火效果。

木垛材质采用云杉、冷杉或密度相当的松木,含水率3%-5%。木垛由四层构成,每层六根方木。方木横截面为40mmx40mm,长450±50mm。木垛层间呈直角交错放置,每层的方木之间间隔均匀摆成正方形,将方木及层间钉起来形成木垛;电缆采用0.6/1kv干式交联电缆,电缆材质为zr-vrv(阻燃聚氯乙烯),电缆规格为四芯电缆(4x25mm)。试验电缆直径为20~30mm,电缆数量为10根。

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灭火剂1时,消火栓枪喷洒33秒后木垛火及电缆明火被扑灭,继续观察10min,木垛及电缆均未发生复燃现象。当采用灭火剂2时,消火栓枪喷洒35秒后木垛火及电缆明火被扑灭,继续观察10min,木垛及电缆均未发生复燃现象。可见投加消毒剂后,对灭火效果没有不利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